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八十二章 民貴君輕

();

兵馬調動之權非同小可,而且非常敏感。

強盛如大唐者,自信心爆棚如李世民者,也不會輕易將兵權交給別人。哪怕是程咬金,李績,牛進達這些跟隨李世民打江山的老將,李世民也不大放心,所以拱衛大唐長安京畿防衛的右武衛,左武衛等十六衛屯營,也沒有常設大將軍一職,程咬金這些老將都當過某衛大將軍,但這個大將軍其實是虛銜,掛個名號而已,而且是輪流擔任,並無固定常設。他們本人並沒有直接的調兵權,若欲調動兵馬,必須有李世民臨時賜發下來的虎符和三省文書纔有效。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過程無疑是不光彩的,當然,除了手下如雲如雨般的謀士和武將外,也跟當時秦王府兵權甚大,掌管當時皇城禁軍有關,所以當年便輕鬆之極地製造了玄武門之變。

自己成了自己的反面教材,李世民佔了大便宜,登基以後自然不會再讓別人去佔這個便宜,會要命的,於是登基後第一件事便是改革長安京畿軍制,各衛大將軍不再常設,轉以諸將輪流擔任,而且那些大將軍並無調兵權,必須由皇帝同意纔可調兵,所謂的大將軍,平日能做的無非是負責各衛操練,巡弋,守衛,以及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所以當初李素守西州時派人回長安求援,而當時身爲右武衛大將軍的程咬金有心相助,卻調不動一兵一卒,只好把自己莊子裡的一千名退役老兵調出長安,遠赴千里馳援西州,這便是大唐軍制的制約之處,想看到那種大將軍令旗一揮。萬千兵馬排山倒海景從的畫面,在目前的大唐來說,實是不大可能的。

由此可見,大唐的兵權是何等的敏感。

今日李治和李素奉旨出京,平息晉陽之亂,這件事也非常重要。關乎大唐社稷根本,所以這一次李世民很大方地放出了兵權,當然,放出兵權也是有保留的,只把它交給時年才十二歲的李治,只限調動三州兵馬,並且每次兵馬調動還要與李素商議。

有了諸多限制,李治手裡的兵權使用起來也頗爲麻煩,所以未來若要調動兵馬必須慎之又慎。

出蒲州。隊伍繼續前行,一路向北蜿蜒而去。

前面再走數百里,便已入了晉境,當初高祖皇帝起兵反隋的龍興之地,下一站便是晉州。

越往前走,路上的行人越多,可惜的是,放眼望去。基本都是成羣結隊的難民,攙扶著一家老小。拖拽著笨重的行李傢什,一路蹣跚而行。

李素一行人的隊伍在這龐大的逃難人流中躑躅逆行,迎著難民們複雜的目光,義無返顧地朝北走去。

每走一段路,李素的心情便越沉重,雖然還未入晉。可是看這些難民的神情便知,晉地的雪災恐怕不是小災小難,而是真正斷絕農戶生計的大災。

李治的表情也好不到哪裡去,坐在華麗的馬車裡愁眉苦臉,掀開車簾看看外面如黑潮般密密麻麻的難民人羣。李治臉頰一陣抽搐,心中盪漾著淡淡的不忍,以及無可奈何的心疼。

車廂的隔板被輕輕敲響,李治掀開簾,卻見李素騎在馬上,手指正輕輕敲著馬車。

“子正兄有事?”

李素點點頭,目光環視著崎嶇路上的難民潮,嘆道:“殿下,馬車裡可坐得安穩,愜意?”

李治眨眼:“不安穩,也不愜意。”

李素轉臉看著他,道:“殿下,這些百姓,都是你父皇的子民,天災已斷絕了他們一整年的希望,原本有家小,有田地,有勞作也有收穫的家庭,只因一場災難,便不得不離鄉背井,成爲如同叫花子般的難民,從此後不但衣食無著,而且他們甚至連會不會餓死他鄉亦未可知……”

李治聽他緩緩而道,不由疑惑地地道:“子正兄說的這些,治自然清楚,我們此行入晉也是爲了賑濟鄉民,助百姓度此災厄,爲何與治說這些呢?”

李素朝他一瞥,嘆了口氣,道:“殿下終究是陛下的皇子,此行入晉,也是代表陛下安撫平息晉陽之亂,身份尊貴且超然,坐在馬車裡安享旅途亦是應當應分,可是……我還是不得不向殿下勸諫幾句,車外難民如潮,蹣跚離鄉,殿下坐在馬車裡放下簾子,自成另一個富貴天地,車外一切可以不聞不問,我想問問殿下,這……合適嗎?”

李治呆怔地睜大了眼,半晌訥訥而不能言。

擡頭看看李素的臉色,竟是一片從未見過的嚴肅,甚至是……嚴厲。

李治瘦弱的身子不由一顫,心底深處對李素似乎有了新的認識。

這位年紀輕輕便爲父皇立下諸多功勞的臣子,這位才名譽滿長安,傳說似有鬼神莫測之能的才子名士,他的真實面目到底是怎生模樣?初識他時那滿不正經的嬉皮笑臉,一路上逗笑解悶似的胡說八道三國故事和人物,一臉不懷好意的坑人敲詐,將他的錢財壓榨一空……

短短十幾日的相處下來,李治對李素充滿了好感和親近,在他的心裡,李素就像鄰家大哥般隨和友善,令人忍不住想跟他多說說話,多聊聊天,往往一兩句話便被逗得哈哈大笑,心中再大的煩惱都消逝無蹤,就連敲詐他的錢財也近乎一種兄弟間玩笑的意味,敲詐與被敲詐的都從來不會計較,權當枯燥旅途裡的調劑。

可是,這……是真正的李素嗎?他難道是靠嬉皮笑臉插科打諢來博得這累累功勞和官爵,以及父皇的看重?

直到今日,直到此刻,看著李素臉上無比嚴厲和冷肅的表情,李治終於察覺到,原本他印象中的李素,並不完全是隨和友善的面目,他還有嚴肅嚴厲的一面,他的心裡,是真正記掛著百姓的,這一點上,作爲臣子的他,竟做得比他這個皇子強得多,江山是李家的江山,百姓是李家的子民,可李家的人卻安然坐在馬車內享受富麗華貴的旅途,馬車外的臣子卻眉頭緊蹙,憂國憂民……

李治才十二歲,他並不懂太多的道理,可他聽得懂道理。

在李素嚴厲的目光注視下,李治白皙的臉蛋迅速漲紅,滿臉浮現愧疚自慚之色,忽然掀開車簾,大叫道:“全軍停下!”

轟!

不愧是禁軍儀仗,所謂令行禁止,絕無違抗。

隊伍停下,李治不等烏福攙扶,徑自跳下馬車,站在大路中間,頭也沒回地揮揮手。

“來人,將這輛馬車砸了,砸得越碎越好。”李治大聲下令。

李素騎在馬上,嚴厲的目光漸漸柔和。

烏福卻一愣,不敢置信地道:“殿下欲……砸馬車?這,這是爲何?”

“本王的主意,由得你多嘴問麼?”李治朝烏福厲聲喝道。

烏福一顫,急忙招手叫過十幾名禁軍,手執大斧二話不說開始對這輛華麗的馬車又劈又砸,一炷香時辰過後,李治那輛奢華富貴的馬車已被砸成了碎片,從始至終,李治竟沒有回頭朝馬車多看一眼,臉上也不見任何心疼之色,彷彿砸的那輛馬車與他毫無關係。

待禁軍們砸完車覆命後,李治面朝李素站定,整了整自己的衣冠,然後長揖到地,直起身肅然道:“多謝子正兄點撥提醒,早年在宮學裡讀書,孔師褚師皆雲‘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治讀書時只知死背,卻不知義理,今日幸得子正兄棒喝,治終於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子正兄於治,不僅是錚友,亦是良師也,治年歲尚幼,往後必有行差踏錯之處,還望子正兄隨時不吝直言,如今日般厲言棒喝,察糾治之錯漏失當,治必以師禮執之。”

長長一席話,說得誠懇切真摯,一旁的烏福,還有付善言等將領,表情都充滿了訝異和滿滿的感動,衆人望向李素的眼神也漸漸產生了變化,尤其是付善言,雖然仍是一副不遜於鄭小樓般的冰冷酷臉,眼中卻多了幾分善意和柔和。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這一輩子遇到的朋友不少,有的屬於狐朋狗友,可共富貴卻不能共患難,安享富貴時不管幹什麼,狐朋狗友總是一味的附和贊同叫號,不分善惡,不辨是非,交到這樣的朋友,往往是人生的大不幸。

幸運的是,李素不是這樣的朋友,他可以陪李治玩,跟李治鬧,逗悶取樂樣樣都不缺,但真正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時,他也從不曲附,從不妥協,他有他堅持的底限。

李治年歲尚幼,並不知道得此益友是多麼幸運的事,但旁邊的烏福和付善言卻是成年人,他們看得出李素嚴厲勸諫背後隱藏的莫大善意,也看得出晉王殿下得此益友後,對其成長有著多麼大的好處。

不知不覺間,烏福和付善言看李素的眼神有了些許的變化,目光裡摻雜了幾分真正的敬重之意。

看著李治誠懇認錯的臉,李素收起了嚴厲之色,漸漸綻開了笑容。

從歷史大勢來說,李治品性的好壞,比處理這場天災更重要,幸運的是,李治懂得了民貴君輕的道理。

***

ps:還有兩更。。。或者一更大章。。。(未完待續。)

();

read3();

←→

read4();

第一百六十八章 欠債還錢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六百九十章 父子相殘 上第一百零四章 聖意徵召第五百六十一章 責罰甚重第九十九章 自污毀親第六百五十七章 雨夜刺殺 上第六百二十二章 遠避麻煩第九百四十七章 故人夜歸第五百一十四章 柳暗花明第六十一章 建蓋新房第三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六百八十二章 誰試鋒芒第一百九十五章 風平浪靜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二百三十四章 路見魏王第二百九十三章 普天之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執念心魔第二百三十二章 因果圓滿第九百一十四章 突然攤牌第四百五十七章 所謂聖心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二百二十七章 魏王亮劍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錯綜關係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氣第二百二十六章 魏徵上疏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親香澤第五百八十三章 災年百姓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一百八十七章 以牙還牙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論詩第九百零四章 亂後反擊第八百九十四章 分兵駐隘第八百零三章 無藥可救第八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四百零一章 烹茶論道第六百八十九章 遇伏功敗第五百二十一章 另起波折第九百二十一章 子夜奇襲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二章 盛世民風新章節 三百九十三章 在審覈第一百八十九章 何妨輕狂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歡喜第四百零九章 大敵將至第二百一十五章 燒屋絕戶第八十三章 避而遠之第五百六十六章 困龍入海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四百一十九章 攻守鏖戰 上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四百六十二章 登門拜訪第三百零八章 釋歸回家今天請假,明天再更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第六百四十章 所謂真相第七百一十一章 突生事端第五百零四章 巧取豪奪第二百六十五章 解除婚約第九百六十章 紫微星落 下第五百九十四章 駕至晉陽第五百一十一章第九百三十章 倭僧道昭第三百三十七章 事不可爲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五百四十一章 打理買賣第四百二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夫妻如戲第八百一十三章 途窮問計 下第八百五十一章 登閣無緣第七百七十六章 義伸援手第四百一十章 去留之爭第一百八十三章 王樁出路第四百零五章 胡攪蠻纏第八百七十七章 收爲己用第三百零八章 釋歸回家第九十七章 李素問策第三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三十三章 戍邊苦楚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五百零三章 謎團頓解第八百八十章 遇伏兵敗第二百六十章 子夜大亂 中第六百八十章 縱火示警第九百零九章 臨危受命第四百五十章 啓程歸去第二百五十三章 李素出宮第六百四十八章 雷霆罰過第六百四十章 所謂真相第八百六十九章 帥帳論策 上第七百五十八章 釋疑進財第四百章 終見曙光第六十八章 微服訪賢 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久別重逢第四百六十八章 丈量賜地
第一百六十八章 欠債還錢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六百九十章 父子相殘 上第一百零四章 聖意徵召第五百六十一章 責罰甚重第九十九章 自污毀親第六百五十七章 雨夜刺殺 上第六百二十二章 遠避麻煩第九百四十七章 故人夜歸第五百一十四章 柳暗花明第六十一章 建蓋新房第三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六百八十二章 誰試鋒芒第一百九十五章 風平浪靜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二百三十四章 路見魏王第二百九十三章 普天之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執念心魔第二百三十二章 因果圓滿第九百一十四章 突然攤牌第四百五十七章 所謂聖心第十七章 流言蜚語第二百二十七章 魏王亮劍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錯綜關係第二十九章 少年意氣第二百二十六章 魏徵上疏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親香澤第五百八十三章 災年百姓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一百八十七章 以牙還牙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論詩第九百零四章 亂後反擊第八百九十四章 分兵駐隘第八百零三章 無藥可救第八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四百零一章 烹茶論道第六百八十九章 遇伏功敗第五百二十一章 另起波折第九百二十一章 子夜奇襲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二章 盛世民風新章節 三百九十三章 在審覈第一百八十九章 何妨輕狂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歡喜第四百零九章 大敵將至第二百一十五章 燒屋絕戶第八十三章 避而遠之第五百六十六章 困龍入海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四百一十九章 攻守鏖戰 上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四百六十二章 登門拜訪第三百零八章 釋歸回家今天請假,明天再更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第六百四十章 所謂真相第七百一十一章 突生事端第五百零四章 巧取豪奪第二百六十五章 解除婚約第九百六十章 紫微星落 下第五百九十四章 駕至晉陽第五百一十一章第九百三十章 倭僧道昭第三百三十七章 事不可爲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五百四十一章 打理買賣第四百二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夫妻如戲第八百一十三章 途窮問計 下第八百五十一章 登閣無緣第七百七十六章 義伸援手第四百一十章 去留之爭第一百八十三章 王樁出路第四百零五章 胡攪蠻纏第八百七十七章 收爲己用第三百零八章 釋歸回家第九十七章 李素問策第三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三十三章 戍邊苦楚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五百零三章 謎團頓解第八百八十章 遇伏兵敗第二百六十章 子夜大亂 中第六百八十章 縱火示警第九百零九章 臨危受命第四百五十章 啓程歸去第二百五十三章 李素出宮第六百四十八章 雷霆罰過第六百四十章 所謂真相第八百六十九章 帥帳論策 上第七百五十八章 釋疑進財第四百章 終見曙光第六十八章 微服訪賢 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久別重逢第四百六十八章 丈量賜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南通市| 长阳| 二连浩特市| 潞西市| 阳高县| 武陟县| 平潭县| 鹰潭市| 昆山市| 留坝县| 洛川县| 井冈山市| 灵川县| 吉首市| 尤溪县| 陵川县| 秀山| 安康市| 博白县| 三明市| 牟定县| 锡林郭勒盟| 苍溪县| 庆元县| 工布江达县| 大方县| 盱眙县| 芒康县| 上高县| 蓝田县| 个旧市| 太保市| 丹东市| 望城县| 陵水| 陇南市| 丹阳市| 郎溪县| 图片|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