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轉)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個極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錯誤。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主持蜀政,南征北戰,多有失誤,所以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句話還是很有真理性的,偉人也難例外。

但是,要是能夠保持頭腦冷靜,思想清醒的話,那麼可以將錯誤的危害性減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摻雜進感情因素,明知其可爲而不爲之,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勢必帶來很壞的後果。

諸葛亮作爲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典型,我們對其人格的偉大,所產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從其堅持錯誤的北伐政策,而導致蜀國過早地敗亡,來剖析他的得失,則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所以要上表陳詞,因爲大家反對北伐。主要是國力不強,人心思定,連年征戰,不勝負擔,當務之急,應該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氣,休養生息,醫治戰爭創傷。而諸葛亮卻不顧這種普遍的牴觸情緒,堅持他的北定中原,開疆闢土,恢復漢室,繼承大統的方針。

第一,他從漢賊不兩立,到蜀魏不兩存,到有魏則無蜀,到“王業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與伐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魏雖有吞蜀之心,不過,曹睿上臺後,舉朝上下,是主張掘壕堅守,待吳、蜀內亂的。他錯過了這樣一個相對平靜,可以養精蓄銳的時期。第二,因承受先帝伐賊之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這種感情上的義務,使他罔顧客觀是否可能,貿然行動,很大程度是在維護個人的威信和尊嚴,是不足爲訓的。第三,他還錯誤地認爲如果繼續相峙下去,必然要出現突將無前,精銳不存的空虛狀態。因此主張趁這些有作戰經驗的將領仍在時,早打,大打。這種思路和他沒有說出來的,對於他個人的過於自信,和對後來人的缺乏信心是相聯繫的。其實戰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個別人的有無去留,是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此,在剛剛結束的一次失敗戰爭以後,連他自己都承認“民窮兵疲”,“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況下,又發動一次不量力的進攻,前景當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收在《古文觀止》裡的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最廣爲人知的文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從這兩句話延伸出來的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便構成諸葛亮垂範千世的至善品格,被萬人景仰的忠誠典範。

所以,文學這東西,它要渲染起來的話,挺能打動人心的。我們管這種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結果,往往就有一葉障目的弊端。前後《出師表》的感情,當然是真摯的,表達諸葛亮的耿耿忠心,簡直溢於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國當時的內外狀況,剛剛勞師遠征,七擒孟獲歸來,諸葛亮就要揮戈北上,這兩篇動員令,從給蜀國所造成的後果看,就頗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素質。但他一不顧國力強弱,二不顧民心向背,三不顧敵方虛實,四不顧周邊環境,就要向曹魏挑戰,實屬冒進行爲。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領袖,都有因冒進而吃苦頭的教訓,而吃了苦頭還繼續冒進,再吃更大的苦頭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連阿斗也勸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阿斗當皇帝后,可算是一無可取的庸才,獨有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雖然他的出發點並不是正確的。可惜他這個皇帝是個傀儡,如果說話算數,休養生息,修邊固防,也許還真能偏安一隅。可是諸葛亮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勞軍擾民,內外交困,以致西蜀茍安的局面,也不能長久。

《蜀記》裡記載:“晉初扶風王駿鎮關中,司馬高平劉寶、長史滎陽桓隰諸官屬士大夫共論諸葛亮,於時譚者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闢土地,征伐天下,未爲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徵,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這都是與諸葛亮同時代,或稍後一點的人士,對於他頻繁北伐的議論,可見當時有識之士,對他的六出祁山,是大不以爲然的。諸葛亮罔顧國力,頻繁出擊,實在是由於他太過於自信自負。但這種心理失衡者,豈止孔明一人,凡領袖羣倫者,一旦成爲人譽自詡的濟世之才,便有一種功名欲,不朽欲,樹碑欲;甚至像文壇這麼一個其實沒有什麼戲唱的場合,也有人來不及地給自己蓋個廟,以便活著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認爲曹操?死後,魏國再無足堪較量的對手,過於輕敵,過於躁急,想打開蜀國的封鎖局面;當然,這也是他過於相信自己萬能,過於追求不朽聲名的結果?

這種可怕的慾望,也是此前此後許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萬世的情結。哪怕傾家蕩產,禍國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歷史的長卷中,給自己樹一塊碑石。諸葛亮的出兵漢中,絕對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劇。由於他位極人臣,權重一國,自然無人能夠左右他,結果爲此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大家看著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終的失敗,無法挽救。

所以,他的親信馬謖認爲“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豈可復遠征?”他是聽不進去的。譙周的苦諫:“何故強爲?”他同樣不以爲然,甚至連毫無頭腦的後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問,也都阻止不了他北進的意願。

這樣一意孤行,置蜀國於死地,恐怕是這個偉大人物的大錯了。

他若是如張儼所說,不將國力消耗殆盡的話,蜀與魏之爭也許是另外的結果。

諸葛亮始終把魏延看作敵人,至少也是異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一個老百姓,存偏見,頂多自己吃虧,但一個領導,以成見看人,形而上,唯心論,不但害人,還要害己的。

孔明之所以先南征而後北伐,是想在蕩平後院之患,把擾亂邊庭的南方少數民族平定下來,再騰出手來進行戰略反攻,出祁山,過秦嶺,兵臨渭水,直逼畿輔。想步曹操官渡之戰、周瑜赤壁之戰的後塵,通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扭轉形勢,實現其政治抱負而名垂青史。

他這時最需要的,莫過於使他進攻奏效的計謀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計謀的書,至今被政治家、軍事家,乃至於所有動心眼的人,視作一部簡明教科書。這部書中,有許多成功的計謀,也有許多失敗的計謀。還有一些未待實現,便胎死腹中的計謀,最有名的就是魏延出子午谷奇襲關中的飛兵之計。

可惜,這個計謀不是孔明自己想出來的,也不是他得意門生馬謖向他建議的,而是他所不喜歡的魏延向他進言的,我想他當時聽了,一定怦然心動,但是,正因爲是感情上的拒絕,這個飛兵之計,被諸葛亮槍斃,胎死腹中。否則,魏延率兵挺進長安,三國的歷史不知該怎麼改寫呢?

看起來,一個偉人,“從善如流”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到卻難。

當時,魏主曹睿臨位不久,司馬懿被閒置,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夏侯楙掌握兵權,是個絕好的趁虛而入的進攻機會。所以,魏延向主帥諸葛亮建議:“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長安中唯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及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餘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得矣!”出其不意,擊其不備,這本是軍事家最經常採用的戰術,但諸葛亮以穩妥爲由拒絕了。

他一生用兵謹慎,這是事實,但他絕不是不敢行險。其實,空城計比起子午谷出兵急襲長安,要險得多多。後來,司馬懿對張郃說:“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所以,司馬懿要是蜀方主帥的話,一定會採用魏延的主意,可見諸葛亮之不肯採納飛兵之計,確實是一次嚴重失誤了。

說到底,戰爭,能不冒一點風險嘛!

除了他軍事上的保守主義外,就不得不從他的感情、性格上找找這次失誤的原因了。文人相輕,一向如此,相互菲薄,家常便飯,都由於嫉妒心作怪。政治家、軍事家也未必都是完人,不能說略無半點嫉才之心。諸葛亮拒絕魏延,是有其個人感情上的因素的。

上帝造人的時候,設計這種情感,大概是作爲一種催動力量,鼓勵競爭要強之心吧?一旦超乎這個範圍,必然構成對他人的妨害或侵犯。你看那奧賽羅,妒火中燒,把無罪的苔絲迪蒙娜,扼住喉嚨將她掐死時的狠毒,就知道,嫉妒要是發作起來,那是一種可怕的感情。

在文人這個圈子來看,那就更有看頭了。韶華已逝,便仇恨一切來日方長的人;風光不再,便嫉妒所有奼紫嫣紅的美麗;寂寞冷落,自然怨嗟窗外傳來的繁華熱鬧的聲音;江郎才盡,便對文場的新鮮舉止視若仇敵,非咬牙切齒不可了。所以“食少事煩”苦日無多的諸葛亮,對於這樣一個潛在的對手,是不敢掉以輕心的。

劉備生前對魏延十分信任。“先主爲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爲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爲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但與諸葛亮談到馬謖,卻認爲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這個人,才質平庸,但對馬謖的看法,事實驗證他是對的。因此,他賞識魏延,委以重任,決不是興之所至,率性而爲的事,自是有魏延值得信賴之處的。

諸葛亮所以對馬謖“深加器異”,就因爲馬謖好紙上談兵,能順從他的意旨,而對魏延一直持懷疑和仇視的態度,動不動就要把魏延推出斬首。說穿了,就是魏延不怎麼買他的賬。

《三國志》載:“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看來他們帥、將之間的矛盾,早就相當地尖銳了。所以,諸葛亮在上方谷設計火燒司馬懿父子時,這位主帥,甚至想把魏延也一併火葬的。

由此可見,有才能的諸葛亮,也未必不存有複雜的嫉妒心理。而一旦由嫉而恨,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中國人對人的評價,不太注意人是在不停變化,壞可能變好,好可能變壞的方面,這是一;形成固定看法以後,好,便永遠的好,壞,便永遠的壞,直到蓋棺論定,這是二;被否定評價的人,無論怎樣好自爲之,也扭轉不了已經定型了的觀點,這是三;於是最後,整個社會形成的極端化趨向,有形無形地迫使著這個人無法自拔,只能向自己的反面越走越遠。當重新審讀歷史上魏延這個人物,難道,能說諸葛亮毫無失當之處嗎?他對魏延不變的看法就正確嗎?一個身居高位的領袖人物,絕對相信自己的聖明,大家也恭維他的聖明,那絕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正是由於他的過分視部屬爲敵,他的狹隘,無容人之量,以及他的嫉妒,已難分好歹。所以,在他臨死前的最後安排,就促使魏延生變作亂。本來戰鬥力已很疲軟的蜀國軍隊,至此,則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了。

魏延之亂,始於諸葛,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對魏延這樣一個有軍事頭腦,有實戰經驗,有膽有謀的強將,對這個不以他的尊嚴爲念,具有挑戰意味的部屬,諸葛亮的感情雖然表現得特別地隱晦曲折,不那麼容易察覺,但內心世界卻還是有蹤跡可尋的。

以一支弱勢的軍隊,要去和強大的對手打正面戰爭,卻以不可冒險爲名,放棄這樣一次戰機,除了感情的拒絕外,找不到別的什麼理由。

奪城者將,奪國者帥。

諸葛亮在政治上,是帥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聯吳抗曹的決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躋身於吳、魏之間,而成鼎立之勢。蜀能建國稱帝,在三分中舉足輕重,如果沒有諸葛亮爲劉備設計立足荊州,謀取益州之藍圖,樊城、江陵之敗,按劉備的想法,南奔蒼梧,投靠吳臣,充其量也就是流寇了。

但諸葛亮並不能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軍事家,至少他沒有像曹操那樣指揮官渡之戰,擊潰袁紹六十萬人馬,統一了北方。也沒有像周瑜那樣指揮赤壁之戰,消滅曹操三十萬大軍,鞏固了江東。由於東吳軍事上的建樹,才促使三分政治格局的形成。諸葛亮作爲一個政治家,也是想步曹操、周瑜的後塵,通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扭轉形勢,實現其政治抱負,而名垂青史。所以先南征孟獲,而後北進漢中,也是想在蕩平後院之患,能騰出手來進行戰略反攻,出祁山,過秦嶺,兵臨渭水,直逼畿輔。

然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是在爭城掠地的局部戰爭上,表現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如玩敵人於股掌之上的從容。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離不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打軍事仗,實質是打政治仗。在這方面,作爲主帥的諸葛亮就有顧此失彼,未克全功之弊。既不瞭解曹魏的國力和統治的穩固性,五出祁山,盲目挑戰,也不肯承認劉蜀更應該固守求存的弱勢,連年征戰,大動干戈。僅這幾座城池的地方部隊,已使他煞費苦心,還要打力不從心的正面戰爭,即使奪得眼前的小勝,也難改變最終敗局的命運。對一個政治家來講,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是一種很可怕的性格悲劇。連續十年,六出祁山,興師動衆,無功而返。這麼多年的仗打下來,國勢日衰,兵將凋零,實力耗竭,百姓厭戰,最後,他老人家一死,蜀國也就敲起了喪鐘。

所以,國家成敗,繫於君臣,戰爭勝負,決定在將帥。什麼樣的君臣將帥,和用什麼樣的人,是至爲關鍵的。吳將朱桓在守濡須口時,數千守軍對數萬曹仁重兵,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衆寡。”朱桓此人,勇而殘忍,殘暴苛虐,實不足取,但他這番話是極有見地的。

現在來看,蜀國的諸葛亮與魏戰,吳國的陸遜也與魏戰,蜀敗而吳勝,不能不說是與主帥的指揮得失緊密相關的。蜀國相信的馬謖丟了街亭,全軍敗績,而吳國相信的周魴賺了曹休,大獲全勝。領導的責任,就是用人,而準確地發現人才,衡量人才,使用人才,信任人才,則更是主帥的重要任務。諸葛亮撇開老將如趙雲,猛將如魏延,青年將領如姜維,都不用,獨信馬謖,結果街亭失守,逼得他只好唱空城計。一個人用之不當,則會影響一批人,同樣,一個人用對了,用好了,也會帶動一批人。吳國中期的朱桓、全綜、徐盛,比之早期的呂蒙、甘寧、淩統遜色多了,但陸遜指揮若定,左右協同,部將效力,主動殺敵。尤其周魴比之當年黃蓋,不弱半分,結果曹休大敗,回到洛陽就發病死了。所以,第一,人才得有出頭的機遇;第二,人才得有施展的餘地;第三,最重要的,是用人者要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現實狀況,要善於用人,揚其所長,抑其所短,不因噎廢食,求全責備。人得其所用,是制勝之一道。人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則更是獲勝的保障。

諸葛亮是個偉人,是個接近於完人的人,這也就使他產生了太多的自信。擁有太多自信的人,便自視甚高,而不大把別人放在眼裡。由於缺乏羣衆觀點,肯定事必躬親,而不願假手於人。諸葛亮治蜀,多用平實之才,守成有餘,開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往往被擱置擯棄。蜀中幹部,青黃不接,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著急,他努力物色人才,確也是事實。但他的用人標準拘謹偏執,較之曹操的“唯纔是舉”,簡直無法比擬。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現,這也是大樹下不長青草的定律。他一人把陽光都吸收了,小草自然就懨懨地無生氣了。

諸葛亮英明自信和事必躬親,大大限制了部下的積極性,也養成了他們的依賴心理。所以司馬懿對於西蜀之一舉一動,無不了如指掌,因爲他只需要研究諸葛亮一個人就行了。但對於東吳的真實意圖,卻未可盡知。甚至周魴的僞降,也疑信參半,因爲不可能全盤掌握東吳所有將領的變數,所以魏國在與吳國的戰鬥中,無所施展,也就很自然了。

由此看出擊敗關羽和劉備的陸遜,確實在戰爭藝術的把握上,不像諸葛亮這位前輩那樣拘謹求穩,唯恐有失,舉措猶豫,任用躊躇。例如吳之朱桓和蜀之魏延,同樣是獻計而不被採納的勇將,但在雙方主帥的態度,卻有很大的不同,魏延差點被諸葛亮殺了,便可知道吳何以勝,蜀何以敗的原因了。

這就不能不爲諸葛亮遺憾了。

西蜀最後敗亡於晉時,戶二十八萬,官吏數爲四萬,而吳降晉時,戶五十二萬,但官吏只有三萬二。這樣一個頭重腳輕的國家,怎能不失敗呢?由此看,諸葛完留下的臃腫的官僚機構,實在是蜀國的累贅。但有如此數量的幹部隊伍,可諸葛亮直到臨死,也沒有物色到一個好的接班人,眼高如此,挑剔如此,實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五丈原彌留之際,還在遺憾:“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也就只有姜維,勉強夠格,真是夠他痛苦的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精明的領導,便光看到下屬的缺點和不足了。所以,“大樹底下不長草”,是很有一點道理的。孔明最後弄到文臣武將,難以爲繼的局面,看來並非西蜀無人,而是他不讓人才脫穎而出罷了。

第十二章 貴族受難日(下)第三章 爲了摯愛,戰吧(上)第二十一章 地下世界(上)第三章 分離在即(上)第二十二章 地下世界(下)第四章 屠夫(下)第十九章 聚靈丹(上)第二十七章 遇襲(上)第三十一章 粗暴一些(上)第三十二章 封魔(下)第三十二章 影帝,管承(下)第十八章 笑得陰險(下)第十一章 南冥鬼火(上)第十八章 吞食天地(下)第五章 一世爲人,貪歡(上)第十四章 初吻(下)第二十五章 導師·鬼皇郭嘉(上)第二十八章 遇襲(下)第五章 靡麗之夜(上)第一章 宿敵袁耀(上)第九章 死門,開(上)第七章 約定三生(上)第二十九章 生死戀(上)第十五章 毒名“哀嚎”(上)第十章 死神利爪(下)第二十三章 全軍覆沒(上)第三十八章 高順,高順(下)第十章 死門,開(下)第二十二章 出征(下)第二十五章 袁孫合謀(上)第十四章 白天辟邪,晚上避孕(下)第三章 隨時奉陪(上)第二十二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下)第二十章 聚靈丹(下)第十四章 最是那溫柔的(下)第三十七章 我們等你(上)第三十七章 豪俠關平(上)第四章 分離在即(下)第二章 千鳥(下)第四章 我叫林炎(下)第十章 食言(下)第十三章 初吻(上)第八章 貂蟬(下)第十四章 未見興邦(下)第二十四章 全軍覆沒(下)第四章 太無恥了(下)第三十五章 貴族掃蕩者(上)第二十五章 畜生不如(上)第十四章 白天辟邪,晚上避孕(下)第二十二章 死狗(下·第三更)第三十章 打斷三條腿(下)第十八章 裂變丹(下)第十二章 呂玲綺(下)第三十四章 老妖婆(下)第四章 太無恥了(下)第十四章 白天辟邪,晚上避孕(下)第三十三章 呂布(上)第二十六章 情侶間的曖昧(下)第一章 饕餮隱現(上)第一章 饕餮隱現(上)第六章 分歧(下)第三十章 生死戀(下)第十八章 陰陽散(下)第四章 太無恥了(下)第三十九章 四條眉毛之死(上)第三十一章 封魔(上)第十八章 突破、大將軍(下)第七章 趙雲(上)第十七章 吞食天地(上)第二十九章 莫敢直面對林道(上)第二十五章 靡靡之音(上)第十七章 吞食天地(上)第三十章 戰(下)第十一章 醜陋海族(上)第二十七章 海魔獸(上)第六章 天堂島(下)第三十四章 剿賊(下)第二十六章 畢生所願(下)第十章 死門,開(下)第二十四章 魔訊(下)第三十四章 王(下)第十八章 地獄火(下)第三十一章 粗暴一些(上)第二十九章 莫敢直面對林道(上)第二十章 聚靈丹(下)第四十章 血洗南冥(下)第九章 于禁授藝(上)第十一章 呂玲綺(上)第四十章 強勢歸途(下)第三十九章 強勢歸途(上)第四十章 怪胎(下)第七章 貂蟬(上)第十章 死神利爪(下)第三十二章 史上最邪惡的奴隸主(下)第三十三章 王(上)第二十章 你果然很蠢(下)第三十章 驚聞(下)第三十二章 封魔(下)第二十五章 情侶間的曖昧(上)第二十八章 戰(下)
第十二章 貴族受難日(下)第三章 爲了摯愛,戰吧(上)第二十一章 地下世界(上)第三章 分離在即(上)第二十二章 地下世界(下)第四章 屠夫(下)第十九章 聚靈丹(上)第二十七章 遇襲(上)第三十一章 粗暴一些(上)第三十二章 封魔(下)第三十二章 影帝,管承(下)第十八章 笑得陰險(下)第十一章 南冥鬼火(上)第十八章 吞食天地(下)第五章 一世爲人,貪歡(上)第十四章 初吻(下)第二十五章 導師·鬼皇郭嘉(上)第二十八章 遇襲(下)第五章 靡麗之夜(上)第一章 宿敵袁耀(上)第九章 死門,開(上)第七章 約定三生(上)第二十九章 生死戀(上)第十五章 毒名“哀嚎”(上)第十章 死神利爪(下)第二十三章 全軍覆沒(上)第三十八章 高順,高順(下)第十章 死門,開(下)第二十二章 出征(下)第二十五章 袁孫合謀(上)第十四章 白天辟邪,晚上避孕(下)第三章 隨時奉陪(上)第二十二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下)第二十章 聚靈丹(下)第十四章 最是那溫柔的(下)第三十七章 我們等你(上)第三十七章 豪俠關平(上)第四章 分離在即(下)第二章 千鳥(下)第四章 我叫林炎(下)第十章 食言(下)第十三章 初吻(上)第八章 貂蟬(下)第十四章 未見興邦(下)第二十四章 全軍覆沒(下)第四章 太無恥了(下)第三十五章 貴族掃蕩者(上)第二十五章 畜生不如(上)第十四章 白天辟邪,晚上避孕(下)第二十二章 死狗(下·第三更)第三十章 打斷三條腿(下)第十八章 裂變丹(下)第十二章 呂玲綺(下)第三十四章 老妖婆(下)第四章 太無恥了(下)第十四章 白天辟邪,晚上避孕(下)第三十三章 呂布(上)第二十六章 情侶間的曖昧(下)第一章 饕餮隱現(上)第一章 饕餮隱現(上)第六章 分歧(下)第三十章 生死戀(下)第十八章 陰陽散(下)第四章 太無恥了(下)第三十九章 四條眉毛之死(上)第三十一章 封魔(上)第十八章 突破、大將軍(下)第七章 趙雲(上)第十七章 吞食天地(上)第二十九章 莫敢直面對林道(上)第二十五章 靡靡之音(上)第十七章 吞食天地(上)第三十章 戰(下)第十一章 醜陋海族(上)第二十七章 海魔獸(上)第六章 天堂島(下)第三十四章 剿賊(下)第二十六章 畢生所願(下)第十章 死門,開(下)第二十四章 魔訊(下)第三十四章 王(下)第十八章 地獄火(下)第三十一章 粗暴一些(上)第二十九章 莫敢直面對林道(上)第二十章 聚靈丹(下)第四十章 血洗南冥(下)第九章 于禁授藝(上)第十一章 呂玲綺(上)第四十章 強勢歸途(下)第三十九章 強勢歸途(上)第四十章 怪胎(下)第七章 貂蟬(上)第十章 死神利爪(下)第三十二章 史上最邪惡的奴隸主(下)第三十三章 王(上)第二十章 你果然很蠢(下)第三十章 驚聞(下)第三十二章 封魔(下)第二十五章 情侶間的曖昧(上)第二十八章 戰(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安西县| 建昌县| 岳阳县| 溧阳市| 当雄县| 宜丰县| 霍山县| 靖州| 大化| 乐安县| 南郑县| 灌南县| 安乡县| 宕昌县| 彰武县| 漳州市| 昭通市| 正阳县| 乌鲁木齐县| 合川市| 克什克腾旗| 巍山| 光山县| 南雄市| 高平市| 咸阳市| 旅游| 朝阳区| 大城县| 大港区| 鄂温| 临西县| 磐安县| 太湖县| 嘉禾县| 广水市| 东山县| 冀州市| 白河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