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升做好羣衆工作的能力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我們黨的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羣衆工作呈現出新的特點。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發生的較大變化,羣衆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取向日趨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特徵也逐漸顯露,這些都深刻影響羣衆工作開展。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把握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加強黨的羣衆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爲重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出臺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的八項規定。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活動以“爲民、務實、清廉”爲主要內容,總體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黨的各級組織、全體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提高做羣衆工作能力,既服務羣衆又帶領羣衆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主張變爲羣衆的自覺行動,引領羣衆聽黨話、跟黨走。堅決反對命令主義,堅決反對“尾巴主義”,不允許爲了個人政績、選票和形象脫離實際隨意決策、隨便許願。做好羣衆工作,就要認真領會黨中央關於羣衆工作的精神和要求。
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羣衆是黨的力量源泉。羣衆觀點是我們黨基本的政治觀點,羣衆路線是我們黨根本的工作路線。密切聯繫羣衆,善於做羣衆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造福人民羣衆的偉大事業,要求我們必須把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投身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各項工作之中。新形勢和新任務決定了進一步做好羣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羣衆工作
是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毛澤東早就指出,同人民羣衆的關係不是一般的方法問題,而是根本態度和根本宗旨問題。做好羣衆工作必須首先端正對人民羣衆的態度,牢固樹立羣衆觀念,堅定地走羣衆路線。這是提高做好羣衆工作能力的根本前提和先決條件。
典型案例
“走千個居村、聽萬戶心聲”
從2010年初開始,浦東新區深入開展了“走千個居村、聽萬戶心聲”(以下簡稱“走千聽萬”)主題活動,組織全區區級機關幹部,對全區一千餘個居村開展大走訪,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有效途徑,切實提高聯繫和服務羣衆的能力,受到基層和羣衆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作爲新形勢下羣衆工作有效途徑的新探索和新實踐,“走千聽萬”活動的主要做法是:(1)開展“六個結對”:全方位走訪結對,網格化聯繫羣衆。(2)出臺“1+5”文件:提供製度化保障,促進規範化運行。制定下發“1+5”文件,即活動實施意見和結對聯繫安排、各方工作職責、流轉操作細則、問題處置流程和羣衆滿意度評議辦法等5項基本制度。(3)“四個直接”工作法:百姓急事立即辦,羣衆有話當面講。“四個直接”,即做到直接發現問題、直接聽取羣衆意見、直接解決問題、直接宣傳回應。(4)搭建“三級網絡平臺”:接收問題全天候,辦理反饋全落實。搭建集區、街鎮和居村三級工作平臺於一體的“走千聽萬”工作網站,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收集、分派、督辦、反饋和統計問題進行集約化管理,實現基層黨員幹部羣衆監督評價老問題和上報提交新問題的便捷化操作,做到接收問題全天候、走訪居村全覆蓋、辦理反饋全落實。(5)注重“三個結合”:促進活動經常化,鞏固成果擴大化。注重集中走訪與日常聯繫相結合,除集中走訪外,要求走訪幹部和居村通過各種方式保持密切聯繫;注重問題處置與改進機關工作相結合,以羣衆需求爲導向,提高出臺政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注重個別解決與批量解決問題相結合,著重把握問題的規律性,努力做到集中研究、政策破題、批量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羣衆工作,把人民羣衆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紓難解困,紮紮實實解決好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現在黨羣幹羣關係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與某些黨員幹部羣衆
觀念淡薄、漠視羣衆工作有關,更多的是由於一些領導幹部的工作方法不對,工作能力不強造成的。做好羣衆工作,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深入羣衆。深入羣衆,是做好羣衆工作的前提。提高深入羣衆的能力,就是要解決真正深入的問題,而不能把下基層作爲一種例行公事,甚至是擺樣子。深入羣衆,就是要真正與最基層的羣衆接觸,不僅要看亮點,更要看問題,不僅要聽讚揚的話,更要聽得進不同的聲音。通過深入基層,真正瞭解羣衆呼聲、掌握基層實情。
第二,要學會組織羣衆。組織羣衆是做好羣衆工作的基礎,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決策的落實和工作的成效。要有效地組織羣衆,就要把人民羣衆的意願、要求和利益作爲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爲人民羣衆謀取實實在在的利益。組織羣衆,黨員幹部更要以優秀的品德修養、過硬的工作作風、良好的公僕形象影響和帶動廣大羣衆。領導幹部品德高尚、自身素質高、形象好,羣衆就信服,你說話羣衆就聽,就願意跟著你幹。
第三,要提高溝通羣衆的能力。溝通羣衆是做好羣衆工作的橋樑。黨員幹部必須具有與羣衆平等互動、有效溝通的能力和本領,善於把黨和政府的政策做到羣衆的心坎裡,轉化爲羣衆的自覺力量。同時,要暢通民意渠道,拓寬羣衆參與公共事務的領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特別是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評議、聽證會等制度化方式,保證羣衆有說話的地方,確保羣衆意願充分表達。
第四,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化解矛盾是做好羣衆工作的關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社會矛盾開始凸顯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有效化解各類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是當前加強羣衆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高及時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從源頭上抓起,關心羣衆的生產生活問題,切實維護羣衆切身利益。
此外,在社會轉型期,人民內部矛盾大量產生於新舊體制的摩擦碰撞,許多方面的利益不協調根源在於體制改革的滯後。有效地做好羣衆工作,減少和化解矛盾,還必須發揮制度的根本保障的特性和功能,通過改革和創新來建立健全羣衆工作機制,全方位、多層級地推進羣衆工作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
當然,提高做好羣衆工作的能力,還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特點規律,不斷探索羣衆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