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世珍寶薈萃:晶瑩潤滑的隋唐玉獅
隋唐玉獅
玉獅,唐,長m高.5m。清宮舊藏。獅白玉製,略有綹裂。獅圓雕臥式披髮,發(fā)呈多綹的螺旋狀,環(huán)眼,闊嘴,四肢伏於地,肘部帶有螺旋紋,尾自身後上衝,亦帶有螺旋紋。陝西西安法門寺地宮中出土有與此獸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證此作品爲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們瞭解唐代玉獸造型中肘部飾螺旋紋的狀況。
貼子相關(guān)圖片:
玉花卉紋梳背
玉花卉紋梳背,唐寬4.8m梳背白玉製,片狀,兩面飾紋相同。每面邊框內(nèi)凸起淺浮雕圖案,中部爲3朵花,花朵旁襯托多層葉片,葉寬厚,邊沿飾細陰線。此種梳背是嵌於梳上的裝飾。唐代婦女所用梳具十分精緻,質(zhì)地多樣,或銀,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飾件。目前發(fā)現(xiàn)的玉梳背多爲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飾花葉造型奇異,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側(cè)形葉端部回捲,是受中亞造型藝術(shù)影響的表現(xiàn)。
玉花鳥紋梳
玉花鳥紋梳,唐寬3.5m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圓形,薄片狀。外弧飾鏤空花鳥紋,中部爲3朵花,兩側(cè)各有一鳥。梳齒集於下弦,齒密而間距細小,底端平齊。唐代婦女往往在頭部插梳以爲裝飾,此件玉梳器薄、齒短,恐非用以梳理頭髮,而應(yīng)是置於頭部的飾物。唐至五代,用於頭部的玉飾品一般都較薄,且玉質(zhì)精良,表面少起伏變化,刻畫圖案多用陰線,線條直而密,這些特點在此玉梳上有明顯的體現(xiàn)。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唐寬4.m帶板爲白玉製,近似正方形,略厚,四邊呈坡狀。中部琢一胡人坐於毯上,項下綴飾物,左手扶膝,右手舉杯,一長帛在腦後飄舞,兩端從腋下穿過。帶板背面無花紋,四角各有一對穿孔,並有陰鐫“十一六”3字。此作品爲成組玉帶飾中的一件,所雕胡人大眼高鼻,捲髮後披,窄衣細袖。唐時,中亞地區(qū)的波斯人大量進入內(nèi)地,他們信奉祅教,把中亞的宗教及生活習俗帶入我國。此件帶板上的圖案表現(xiàn)了當時大唐與異域文化的交融。
白玉天雞三耳罐
白玉天雞三耳罐,唐口徑4.9m,腹徑7.5m。罐由白玉製成,圓口,鼓腹,圈足,足壁鏤雕3個方形孔。器表等距飾有3天雞,作展翅直立狀,圓雕頭部,翅膀與爪浮雕於器身,以陰線刻出羽毛紋理,線條簡潔流暢。清代的天雞外形特點爲前有卷鬚,後有垂鳳尾。此器上的天雞圖案造型還保留著較爲原始的形象,除雙翅著意刻畫外,鳳尾、卷鬚尚未出現(xiàn)。如此形狀的唐代天雞作品非常少見。
宋玉雲(yún)龍紋爐
玉雲(yún)龍紋爐,宋口徑2.8m。爐青玉質(zhì)。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cè)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爲地,上飾游龍、祥雲(yún)和海水紋。器內(nèi)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jīng),刻作飛龍殿四靈。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丁。土氣羊脂胥變幻,只餘雲(yún)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鑑賞成爲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於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爲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
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
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宋外口徑-.4m,足徑4.5m。清宮舊藏。杯白玉製,圓形,口微外撇,壁較厚。內(nèi)壁凸雕32朵雲(yún)紋,外壁飾禮樂圖,凸雕0人,或持笙、笛、排簫、琵琶等樂器演奏,或歌唱。杯兩側(cè)各雕一立人爲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雲(yún)朵。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過銀質(zhì)禮樂杯,與此杯類似。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時期極爲流行。這件玉杯進入清代宮廷時間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在清宮遺存玉器中有乾隆時期的仿製品。
玉環(huán)託花葉帶飾
玉環(huán)託花葉帶飾,宋,直徑.5m。清宮舊藏。作品爲白玉製作,表面有褐色斑。圓形,多層次,下層爲一圓環(huán),上層鏤雕花卉,似爲百合,中部兩朵花交錯,周圍飾葉、花,葉上用深、淺兩種陰線表現(xiàn)出花葉的筋、脈,圖案簡練緊湊。左側(cè)近環(huán)處露一孔,以備穿帶。此帶飾的圖案爲典型的宋代花卉圖案,主要特點爲花葉簡練緊密,花及葉的數(shù)量不多,用大花、大葉填滿空間,圖案表面少起伏,葉脈以細長的陰線表現(xiàn),在透雕的表現(xiàn)方法上注重圖案的深淺變化而無明顯的層次區(qū)分。
玉魚蓮墜
玉魚蓮墜,宋寬4m,厚0.m。清宮舊藏。玉色白,表面有赭黃色斑。魚小頭,長身,無鱗,魚身彎成弧狀,昂首,尾上翹,鰭短而厚,共片,其上有細陰線。魚身旁伴一荷葉,長梗彎曲,盤而成環(huán),可供穿繫繩。西周以後魚類玉器數(shù)量銳減,唐代又有回覆,宋代佩魚之風又盛,出現(xiàn)了較多的玉魚,樣式、種類不一,或與荷蓮、茨菇相伴,或僅單條魚,或無鱗,或飾橫向水線,或飾網(wǎng)格紋。此風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清時期。荷花與魚相併含有連年有餘之意,是吉祥圖案的一種。
玉孔雀銜花飾
玉孔雀銜花飾,宋,長7.m清宮舊藏。花飾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爲半圓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銜花圖案。圖案主體爲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銜花枝,枝上有花兩朵,品種不同。花鳥類玉器在宋、遼、金的考古發(fā)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鳥翅一隻伸開、另一隻下折的造型,這種鳥銜花玉飾是宋代較流行的樣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髮飾,孔雀之尾端帶有半月狀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現(xiàn)相同。此件作品較一般宋代花鳥玉佩更爲精緻,據(jù)其形狀,可能是一種嵌飾。
玉舉蓮花童子
玉舉蓮花童子,宋寬2.8m,厚.m。清宮舊藏。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細袖衫、肥褲,外罩一長馬甲,馬甲上刻方格“米”字紋。童子頭向左側(cè),露右耳,雙手舉蓮花一枝,花朵置於頭頂。作品爲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現(xiàn)簡單,以少量的短弧線表示衣紋。衣、褲、馬甲等裝束在同類作品中多有出現(xiàn)。唐代時,器物中已有荷蓮童子圖案,宋以後,這類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連生貴子”的含義,寓意吉祥。
玉鬆陰聽泉圖山子
玉鬆陰聽泉圖山子,宋高9m清宮舊藏。玉質(zhì)青白色,含有較重的赭、褐色斑。隨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樹下,一老人坐於石上,衣帶似解,左手扶膝,右側(cè)置一葫蘆,一侍童立於身旁,雙手捧杯。一小溪順勢而下,上游一鹿俯首而立。山子背面雕大葉柞樹。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則以集束折線表示,人物衣紋簡單,爲宋、元時期玉器風格。觀松下之人,非農(nóng)非儒,閒散灑脫,作品表現(xiàn)的是一種富裕的山林生活。
玉荷鷺紋爐頂
玉荷鷺紋爐頂,宋或金,高5m,底徑4清宮舊藏。爐頂玉質(zhì)白色而局部爲黑色,整體近似圓柱形,頂部略細,鏤雕荷葉、蘆草纏繞狀,荷葉巨大而張開。一張荷葉上有黑色烏龜爬行,口吐煙雲(yún),其旁有荷花,荷、蘆中可見5只鷺鷥隱現(xiàn)其間。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繩結(jié)系。荷葉、水草、水鳥、龜?shù)葓D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廣漢南宋窖藏出土有龜巢荷葉帶飾,北京豐臺金代渦古淪墓出土有龜巢荷葉玉飾,與此作品應(yīng)屬同類題材。此外,上海地區(qū)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類似的飾荷葉、鷺鷥圖案的爐頂。這表明此類作品的使用地域廣泛,流行時間長,對後世玉器有很大影響。
青玉雙鶴佩
青玉雙鶴佩,宋寬4.3m。清宮舊藏。質(zhì)似白玉,微帶青色,鶴頭相對,雙鶴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飛狀。上部有孔備穿系,知是佩飾。這件寓意祥瑞的雙鶴佩的製作,受道教影響,並反映出宋代道教的發(fā)展。宋代道教影響的擴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關(guān)。史書記載宋徽宗好道教,並把鶴作爲祥瑞之物。玉雕中對稱動物佈局淵自唐代,但這種雙鶴題材卻是自宋代逐漸增多的。
金玉海東青啄雁飾
玉海東青啄雁飾,金,直徑7m,厚2.m。清宮舊藏。此玉飾分爲上、下兩部分,下部爲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於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此玉飾兩側(cè)各有一橢圓形隧孔,可穿帶或套入鉤頭,表明此物是一種用於人身的帶飾。
元白玉龍鈕押
白玉龍鈕押,元寬5m,高4m。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陽文圖記,上部爲龍形紐,龍身短而似獸身,頭上有角,披髮,四肢粗壯,肘部飾上揚的火焰紋,三岐尾,中一岐長,上衝與頭頂發(fā)相接。押是一種符號,籤畫於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爲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綴耕錄》記“今蒙古色目人之爲官者,多不能執(zhí)筆畫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據(jù)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較用象牙、木刻類押者身份等級要高。
玉雙螭紋臂擱
玉雙螭紋臂擱,元,長0m厚m。臂擱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cè)下卷,正面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面飾雲(yún)紋。此件作品爲已知的早期玉臂擱。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爲多見,據(jù)此作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爲元代所製造。
明玉人物龍紋磬
玉人物龍紋磬,明中期寬20.m清宮舊藏。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樑,橫樑兩側(cè)懸掛銅鍍金鍊,其下掛磬。磬正面爲雲(yún)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佔據(jù)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壽、祿三星像,又有松樹、鹿、鶴、靈芝並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爲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爲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於室內(nèi)裝飾的陳設(shè)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玉谷紋圭
玉谷紋圭,明寬.3m清宮舊藏。玉圭表面有舊色,厚片狀,頂部有凸起的圭角。兩面飾紋相同,爲5列凸起的谷紋。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飾填金紋飾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頂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陰線夔龍紋,座四面共飾2組圖案,爲古代的“十二章”。插圭處的凹槽內(nèi)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種穀圭在明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多件,爲貴族婦女身上的裝飾。玉圭的木座爲清代宮廷所制。
玉組佩
玉組佩,明晚期,通長53.m。清宮舊藏。組佩由53件玉飾串成。上部以一件壽星騎鶴式玉紐總攬組佩,其下有金質(zhì)橫樑,橫樑兩端爲龍頭。橫樑下懸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組構(gòu)成,橫向相對。上4組玉飾每串各爲3件,其中2件爲玉葉,件爲玉鏤件,玉鏤件分別爲“卍”字、“壽”字、鳳、雙魚、雙桃、華蓋、麒麟等,第5組均爲單個玉文臣。這類成組玉飾產(chǎn)生的年代很早,與《詩經(jīng)》中所言“雜佩”類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稱爲“珩”、“琚”、“瑀”、“衝牙”,佩戴於人身,行走時玉件相觸而有聲。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與此件類似的組佩。這組玉佩所用白玉質(zhì)地優(yōu)良,加工精緻,是宮廷玉器中的精品。
玉谷紋圭
玉谷紋圭,明寬.3m清宮舊藏。玉圭表面有舊色,厚片狀,頂部有凸起的圭角。兩面飾紋相同,爲5列凸起的谷紋。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飾填金紋飾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頂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陰線夔龍紋,座四面共飾2組圖案,爲古代的“十二章”。插圭處的凹槽內(nèi)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種穀圭在明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多件,爲貴族婦女身上的裝飾。玉圭的木座爲清代宮廷所制。
玉九螭璧
玉九螭璧,明,直徑孔徑5.8m,厚2m。清宮舊藏。玉璧爲暗青色,有黃斑,圓形,一面飾谷紋,一面浮雕9條螭紋。璧中央孔中條螭紋爲龍首、獸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條螭紋,皆小頭獨角,團團圍住中孔之螭。璧邊緣處有3條螭,後肢與尾在璧的背面。古人認爲螭是龍的一種。宋、元以後,多以螭龍紋裝飾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際的廣闊,以九螭表示皇族的興旺,應(yīng)是明代宮廷用品。
玉螭紋筆
玉螭紋筆,明,通長管徑.m,帽徑2m。清宮舊藏。筆管青玉製,直管,無鬥,頂部封堵玉片。筆管端部飾陰線回紋,中部飾凸雕的蟠螭。筆帽亦爲青玉製,直管式,較筆管略粗,可套接於筆管上,筆帽兩端飾陰線回紋,中部亦雕一螭。一般毛筆應(yīng)由筆管、筆毫、筆帽三部分組成。一些筆因毫較多,需另配筆鬥以固定筆毫,謂之鬥筆。此筆因年代久遠,筆毫已失。
玉臥獸形硯滴
玉臥獸形硯滴,明寬.5m,高5.m。清宮舊藏。硯滴玉色青白,臥獸形,略仿漢代辟邪樣式,但有較大變化,獸頭有雙角,粗眉,大眼,口銜小羽觴,四肢伏於地,肢上有火焰紋裝飾,背後部有骨椎狀裝飾,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爲後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內(nèi)空可蓄水。硯滴爲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將所蓄之水吸出,滴於硯。漢代已有飛熊、臥羊、辟邪、鳩鳳等多種樣式的玉質(zhì)硯滴,常爲後代所模仿。這種硯滴在明代又被稱爲“水中丞”,除用於蓄水外還是文房內(nèi)的陳設(shè)品。
玉雙管式筆插
玉雙管式筆插,明大口徑5.5-m,小口徑4清宮舊藏。筆插青玉製,色略暗。形制爲竹節(jié)及桃樁相連式,竹節(jié)略高,內(nèi)空,其外有小竹枝、靈芝相附。桃樁與竹節(jié)相併,內(nèi)空,其外有桃枝、桃葉及果實,一桃枝伸展,連於竹節(jié)之上,桃樁下部飾蘭花之花葉。筆插是文房用品,管內(nèi)可插筆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內(nèi)陳設(shè)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類作品。筆插取竹、桃、蘭、芝之形,以象徵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錯落,生動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獸面紋匜杯
玉獸面紋匜杯,明口長3.2m,口寬7.5m。此匜杯由整塊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爲口,前凸而後方,凸出部分爲流,口沿外側(cè)飾夔紋、鳳紋。中部爲腹,上飾淺浮雕獸面紋。下部爲長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飾夔紋。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爲獸吞式,柄上部爲獸首,仿古樣式,巨耳,粗眉,張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飾勾雲(yún)紋。匜爲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樣式仿古匜而有所變化,裝飾圖案也與古器不同,鳳紋的使用更具時代特色。此匜杯杯體方正,圖案古樸,爲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明口徑5.8m。杯爲雙筒相連式,外飾兩週繩紋,兩筒間鏤雕一鳳爲杯柄,杯前面雕雙螭,並於兩道繩結(jié)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cè)分別琢凸起的篆文詩句,其中一側(cè)杯口沿琢“子剛制”款識,杯身銘文爲“九陌祥煙合,千春瑞日明。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另一側(cè)杯口沿琢“合巹杯”,杯身銘文爲“溫溫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天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古時“合巹”多指婚姻之事,合巹杯亦應(yīng)爲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剛制”款,陸子剛爲明晚期治玉名家,與祝允明爲同時代人,他的作品多爲後人所仿冒。
玉壽鹿山子
玉壽鹿山子,明寬9m。清宮舊藏。山子玉料青綠色,雕立體山林景緻。作品下部爲山石,其上高樹成蔭,並結(jié)有桃實,樹下一老人當風而立,著長袍短褂,左手輕撫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銜靈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玉山佈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現(xiàn)吉祥長壽的主題。加工時採用了鏤雕技法,作品中保留著較多的鏤雕孔洞以表現(xiàn)山石的風化與穿孔,樹木枝葉處精雕細琢,因勢就形,邊角處打磨圓潤,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藝術(shù)的造型風格。這類玉雕作品主要用於室內(nèi)陳設(shè),今人稱爲“擺件”。
玉八出戟方觚
玉八出戟方觚,明口徑8足徑4.9-m。清宮舊藏。作品爲方柱形,分爲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爲撇口,粗頸,其外飾陰線琢出的變形蟬紋及雙夔紋,四面花紋相同。中部爲觚腹,四面微外凸,飾變形蟬紋,花紋與觚頸紋飾相呼應(yīng)。下部與上部對稱但稍短,上飾變形蟬紋。足下有一週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線,戟線分成多節(jié),每一節(jié)上有陰線圖案。觚的四角飾有鏤雕的卷草形裝飾,這類裝飾稱爲“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稱爲“八出戟”。明朝時多用觚作爲室內(nèi)陳設(shè),觚內(nèi)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掛件。
玉條紋獸耳簋
玉條紋獸耳簋,明口徑3.2m,足徑9.4m。清宮舊藏。簋玉色暗青,圓形,敞口,頸部微內(nèi)收。簋兩側(cè)各有一個獸吞式耳,形爲獸頭口吞夔形柱。器身兩面圖案相同,每面各有兩個用以裝飾的凸戟,中部爲凸雕片狀獸首,獸首兩側(cè)各有一陰線夔紋。簋的腹部排列縱向條紋,其下有圓形圈足。簋爲商、周時流行的食器,這件作品爲仿古器,造型較商、周古器有所變化。明代,這類仿古簋可用於室內(nèi)陳設(shè),也可用於燃香。此簋的木蓋爲清宮所配,紫檀木質(zhì),上雕仿古云紋及鏤空卷草紋,蓋鈕爲元代玉件。從木蓋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宮廷中曾作爲貯放香料的香薰。
詳細地址內(nèi)有圖p;bl=jrzt_p03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