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天馬行空般的設想,讓羣臣心如電轉,各種念頭紛至沓來。沉默苦思的有之,不以爲然的有之,錯愕驚異的有之,就在一片靜寂之中,李驤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道:“陛下,現在伐蜀,軍隊一旦進入奉節,臣恐怕大軍會進退失據,世事就難以預料了。伐蜀之事,臣以爲有六不可。首先,軍情不明。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朝廷上下都認爲蜀兵孱弱,其來源在於四年前的鳳翔之戰,可這一戰只能說明蜀兵野戰能力弱,將領指揮水平低下,四年過去了,蜀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水平,我們並不瞭解,它會變強,還是變得更加弱小呢,我們誰也說不清楚。更何況,鳳翔之戰是進攻戰,蜀兵守城的能力到底怎麼樣,我們就更是模糊了。”
“第二,我軍軍力不足。若要滅蜀,沒有七八萬精兵,恐怕很難做到。咱們大楚的軍隊雖多,可是都是各司其職。僞周在淮南一線陳兵數十萬,造成我軍不得不在淮南佈置大量的軍隊防守,而江南各道則兵力微薄。現在的情況,如果抽調江南的軍隊,一旦江南生變,大好形勢可就轉眼毀於一旦了,可如果抽調淮南的軍隊,一旦僞周大舉南下,我們可就顧此失彼了!”
“第三,僞周的態度。如果我軍襲擊蜀國,僞週會有什麼反映?臣以爲他必然會南下攻擊我國的。原因很簡單,當今之世,契丹是外族,根本就無力佔領中原,前些年,耶律德光的下場就是明證,契丹最多就是在河北‘打草谷’;河東劉崇,茍延殘喘,無力南下;真正能和僞周爭天下的必然是我大楚了。只有打垮、或者削弱我國,僞周才能夠真正的安全,這一點,僞周朝廷必然是清醒的。他們現在按兵不動,一是實力不足,而是我們大楚無暇可趁。而,不管是河東還是契丹,竟然都對僞周保持一種沉默的態勢。如果,我軍入蜀,僞週會不會斷然發兵南下,攻擊我國的淮南地區呢?答案是必然的,因爲這是一個削弱我國,甚至是打垮我國的大好機會。”
“陛下今天召見臣等,原本是商議是否聯合蜀國出兵的。剛纔徐大人也說了,糧草不多,曹將軍也提到,軍械不足,有此種種情況。如果我軍西進襲擊蜀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蜀帝孟昶雖然想李景那樣不通政務,可是,蜀國卻不像李唐那樣外強中乾。蜀國雖弱,精兵尚存,要想打垮蜀國恐怕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攻的下來的。時間長了,軍糧、軍械如何應對?”
“第五,臣斗膽請問陛下,進攻蜀國可有什麼計劃嗎?”
馬雲一愣,這個想法這是突發奇想,怎麼可能短時間內就想到軍事計劃呢?行軍打仗可不像佟湘玉救白展堂劫大牢那樣想當然:先想辦法混進大牢,然後劫了老白就走。馬雲張了張嘴,最爲一個有擔當的領導人,他最終還是沒有說出:我只負責戰略,你們負責戰術,這樣高屋建瓴的話來。
見馬雲遲疑,李驤中氣十足的分析道:“臣以爲,要出兵伐蜀,無外乎兩個兩路進攻,一路佯攻奉節,一路從水路,悄悄潛到蜀國內腹,直撲成都。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的將蜀國擊潰。假設一切順利,我軍能夠很快就拿下成都。可是蜀國北方重鎮比如隴右的秦州,以及漢中等地,這些地方是蜀地的北面長城,如果在這地方的官員投降了僞周,那麼,就算是我軍能攻下蜀地,想要防守蜀地,可就困難的多了。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地步,對咱們大楚甚至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第六,蜀帝孟昶尚未徹底失德,蜀地民怨不彰。蜀國國力雖弱,但是實力尚在。陛下基於完善江南防線的考慮,出兵蜀地的戰略,微臣是支持的。不過,現在顯然不到時機。臣以爲要進攻蜀地,首先最重要的是,僞周不能趁機進攻我國,接著是蜀國對我們沒有防備。可現在,雖說兩國關係漸好,可是蜀國對咱們還是有一定的戒心的。臣以爲,不如和蜀國聯合出兵,把蜀國徹底的拉到我們這一邊,等到蜀國對我們沒有戒心的時候,我們再突然出手,打蜀國一個措手不及!”
馬雲沉默了,李驤反駁的話句句在理,他也不好在固執己見。更重要的是,襲擊蜀國的想法是突然奇想,馬雲本來也沒有什麼把握。
坐在龍椅上的馬雲,扭了扭屁股,尷尬的笑道:“李愛卿言之有理,寡人太過於著急了。”知錯就改,善於納諫是馬雲的優點,他這麼一說,整個大殿裡的氣氛登時又活躍了起來,對於聯合出兵,這些人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可是對襲擊蜀國,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持反對意見。
“諸位愛卿,咱們還是接著討論聯合出兵的事情。王愛卿,你是贊同出兵的了?”馬雲看著王贇說道。
“陛下,徐相、範相。其實下官也知道咱們楚國現在還是有困難的,如果能和平的發展個兩三年,國勢大增之後,再北進中原。可是,僞周現在偏偏和我們是一個想法,咱們發展,他們也在發展,雖然側重點不同,可是打起仗來,效果卻是相當的。臣也說來歷朝歷代,對海上貿易都不是很在乎的,沒有了大海,中原照樣能富庶起來。若干年後,咱們大楚是國強民富,而僞周則是兵強馬壯,兩下一比較,只能說是咱們大楚的老百姓比僞周的百姓富裕一些,可兩國軍隊相比較,卻是不分上下。中原的百姓每頓比江南的百姓少吃兩塊肉,中原的百姓就會揭竿而起嗎?臣可不這麼認爲。發展,長此下去,楚周恐怕會演變成南北朝了!”王贇憂心忡忡的說道。
“陛下,當前我大楚文有徐相、範相,六部諸賢,武有丁馬朱曹林五帥之智,有張周申屠之勇,君明臣賢,上下一心。與其將對峙託給後世子孫,不如奮烈士之威和僞周決一死戰,寧可發全國之兵一爭天下,絕不可留此僚,爲子孫遺患!”王贇目光裡閃爍這堅毅。
馬雲愣著了,他從沒想到這個以糾察軍紀爲主的宿將,竟然有這樣的眼光和魄力,決不爲子孫後代留下禍患。這話不斷的在馬雲腦海裡徘徊,僞周文有王樸、王濮、魏仁浦,武有趙匡胤等人,等僞周發展起來了,自己能不能對付得了郭榮、趙匡胤還真成問題。等開國的這些功勳宿將一一凋零之後,子孫後代們真的能應付得了北面的僞周,或者趙宋嗎?
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在統一中國的這個前提下,顯然是矛盾的。馬雲的心動搖了,原本打算休息兩年在戰的心思,漸漸淡了下去,就算拉緊褲腰帶,也決不能給僞週一個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