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彥超的使者來了,送來了不菲的賀禮,可是除了表達祝賀之意外,還有對劉承佑的哀悼,別的話是一句都沒有。馬雲興沖沖的召見,卻是失意而回。顯然,這個慕容彥超還在猶豫,還在觀望。對楚國抱有一定的好感,卻沒有關於下一步的什麼切實可行的計劃。
馬雲意興闌珊的打發這人回去休息。自己站起身來,拍拍屁股正準備回宮,找趙紫英親熱親熱去。便在此時,張順走了進來,說道:“陛下,中書侍中範質範大人求見。”
“哦,他來了。讓他進來吧。”馬雲只好又重新坐了下來。
“陛下,臣聽聞慕容彥超的使者來了,突然想到了一件事,特向陛下稟報!”範質說道,看他一路步履輕盈的樣子,似乎心裡滿是歡喜。
馬雲笑道:“範愛卿,有什麼事情,但說無妨!”
“陛下,咱們大楚的旗號不是‘遵孔平賊’嗎?至於平賊,現在陛下登基爲帝,這平賊自然變得名正言順起來,而遵孔嘛,臣以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興學堂,重士子的角度,一些表面的文章也應該做一做啊!”
馬雲一愣:“年前,朕不是特別批準要在金陵建一座孔廟嘛,還準備在馬氏學堂的大門口立一個孔子的巨型雕像嗎?這不都是具體的行動嘛?”
“這些當然是了。不過孔聖人在士林中影響是極大的,即便是他的後人,也極受人尊敬,臣以爲不如派人去招來。”
“找來?孔聖人的後代現在在什麼地方啊?”馬雲問道,其實他對這個事情不太感興趣,遵孔只不過是當時的一個政治口號,以爲江南地區,讀書的氛圍極濃,孔聖人的名譽極高。擺出一個遵孔的旗號來,對爭取讀書人有幫助,可是經歷了江南西道士林反對的這件事之後,馬雲對自己的能力不免又高看了一分,讀書人也就是這個樣子,只要是人,就逃不過名利的束縛,他總要吃喝拉撒睡的,總是有弱點的。
範質沒有體會道馬雲的心境,徑直的說道:“陛下,這孔聖人四十三代孫,世襲文宣公孔仁玉正在兗州。孔氏一族,一般都在曲阜。現在有慕容彥超的幫忙,再加上曲阜距離徐州也算不遠,請他來金陵正是時候啊。”
“哦,那就把他請來金陵吧。”馬雲滿不在乎的說道。
有了馬雲的最高指示,楚國的禮部立刻就行動了起來,他們派官員高載明跟著慕容彥超的使者快馬趕到了兗州。聽說馬雲派使臣來了,兗州的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立刻打開城門歡迎高載明。
可惜這高載明志在孔聖人,沒工夫和這“閻崑崙”扯淡,他見了慕容彥超,奉上了馬雲的回信,等慕容彥超看完信之後,就開口詢問孔聖人的事情。
馬雲的信裡對慕容彥超是一陣的誇讚,並且大包大攬的承諾對慕容彥超在敵後的活動予以支持。看了馬雲的信,聽說自己新拜的大哥,竟然要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找人,慕容彥超立刻就行動了起來。
這孔聖人的一族的族長,在兗州也是相當有名氣的,慕容彥超招來自己的手下一詢問,立刻就知道孔仁玉的所在,原來,自從漢武帝“罷百家,尊儒術”一來,孔家的地位不斷的攀升,這曲阜縣縣令一直都是由歷代的文宣公掌管的。直到前一陣子,刮地皮的慕容彥超來了以後,曲阜縣供奉極少,讓慕容彥超大爲惱怒,直接派人把文宣公孔仁玉給炒了魷魚。現在文宣公正下崗在家,等著再就業呢。
慕容彥超本以爲馬雲要找的是什麼高人呢,他還想從中卡點油水,如果真是諸葛亮一樣的人物,那對不起了,這新拜的大哥也得一邊站站了,這諸葛亮自己就先用著再說。沒想到找的這人卻是是個文人,可惜,挺迂腐的,沒有什麼變通的手段。他在曲阜縣的時候,曲阜縣每年才貢獻一點點的賦稅,現在換了個人,這賦稅就節節高聲。還是新拜大哥馬雲說的對啊:“錢,緊緊褲帶總會有的。”(出自馬雲去年在馬氏大學堂的重要講話)。只不過,馬雲說得是勤儉節約,而慕容彥超嘴裡的,則是狂刮地皮。
聽說節度使大人傳喚,孔仁玉也不敢耽擱,趕緊從曲阜縣坐著驢車趕到了兗州。沒辦法,天下大亂,就算是孔聖人的後人也不能完全的置身事外,如果是讀書人當政,怎麼說對孔家也會尊敬一二,可惜,這年頭是武夫當政,很多人不僅不識字,而且還很鄙視讀書人。幸好這些大老粗們,不識字,沒再知識分子圈裡混過,不然的話,作爲知識分子頂禮膜拜對象的後人,孔家恐怕就有難了。
他也趕緊放下了自己的文宣公身份,巴巴的趕到兗州。雖然他是文宣公,可是新朝還沒有下達詔書呢,他這個文宣公只能算是前朝的,而且這個前朝,還前的挺遠的,還像是大晉的還是大唐的,遠的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了,還是低調一點好啊!
孔仁玉到了兗州節度使府,拜見了大大咧咧的慕容彥超。慕容彥超方纔對孔仁玉說道:“老孔,你的大喜事啊,皇帝陛下下旨了,要冊封你了!這位就是皇帝陛下派來的使者高大人。”
孔仁玉登時就有些激動了,蒼天終於開眼了,國家終於又重視孔家了。他激動萬分要叩拜施禮,高載明笑呵呵的攔著他:“學生安敢受文宣公的大禮啊。我們不都是文宣王(指孔子)的門人嘛。”
兩個人客氣了一方,高載明就宣讀了聖旨,孔仁玉依著規矩接了聖旨,就準備重新上崗,繼續擔任曲阜縣縣令。沒想到高載明扶著孔仁玉再起身來以後,又說道:“陛下,甚是掛念先生,想請先生到京城一敘,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啊?”
孔仁玉心裡高興,可是他心裡惴惴,不太願意去汴京。願意很簡單,以前的文宣公們,因爲天下太平,他們左右名流經常出席一些大場面,見多識廣。可現在天下動亂,“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讀書的人邊說了,搞的威名赫赫的文宣公見過的最大的官就是節度使了。他怕踏到汴京的是非窩離去。
孔仁玉躊躇著:“微臣多謝陛下擡愛,臣。。。臣最近身體不適,等身體好了之後,定當趕赴汴京面聖。”
“汴京,去汴京做什麼?咱們去金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