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

周宗連忙替常夢錫、韓熙載分解,說兩人是怎麼怎麼的繁忙,同時還舉薦魏岑、馮延魯出使。接下來,馮延巳又是大力的舉薦常夢錫、韓熙載,說著兩人才華橫溢,忠君愛國、才堪大用等等。

兩人推諉了半天,裁判員李景做起了和事老:派遣常夢錫、魏岑、韓熙載一同出使。

於是,仔細準備了三天之後,常夢錫三人無可奈何之下,奉命出使長沙。他們出了金陵,走了兩天的路,好不容易到了當塗。這楚王馬希範禪讓王位的消息就傳來了。三人一合計,自己拿的詔書都是恭賀馬雲當世子的,現(xiàn)在這馬雲百尺竿頭更進了一步,由王世子變成了大王,自己再拿著這些東西去,不是欠抽嗎?

於是這三人,停了下來,趕緊寫奏章上報朝廷,換了新的詔書內容之後,這才繼續(xù)出發(fā)。到了五月下旬,纔到了長沙。

兩人出使的消息,比二人早了七八天就被探子給稟報到了長沙。這是馬雲即位之後的第一次大型外事活動,長沙官場上下是一場高興,雖然李唐使者的目的,顯然不是朝貢,可還是被官員們一相情願的認爲是萬國來朝的跡象。十八學士中的一些不甘寂寞的人士,冥思苦想許久,還寫了不少激揚文字,用工工整整的楷書,謄在了奏章之上呈了上去。只是這些兒玩意兒,馬雲只看了兩眼就扔到了桌子下去了,心裡還氣鼓鼓的,這些人閒著沒事幹,搞這些事情幹什麼呢?顯擺嗎?別說是你們這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傢伙,就算是蘇軾、陸游寫得,老子也懶得看。

馬雲即位之後,他將楚王宮分成了兩半,後宮仍然留給老爹馬希範居住,自己一家人住在前院,大朝會就在安政殿舉行,平時處理政務就在養(yǎng)民殿,休息就在承樂殿。

養(yǎng)民殿裡,徐仲雅笑盈盈的問道:“大王,這唐使前來,我們該用什麼禮節(jié)相迎啊。”徐仲雅向來都是本著多請示,少犯錯的想法,遇到自己拿不準的事情,就跑過來請示馬雲的意思。

馬雲當下含糊的問了一句:“徐愛卿,依你之見呢?”

徐仲雅偷偷的看了一眼馬雲,馬雲正在低頭看著一份奏章,看樣子是真的還沒來得及想這件事情,於是,徐仲雅說道:“大王,我大楚向來奉中原爲朝廷。這李景雖然自稱皇帝,卻是僞帝。由此看來,我們按照過去的法子,對他們可行諸侯之禮。不知大王,意下如何呀?”

馬雲站起身來,走到徐仲雅的身前,順手將手裡拿著的奏章遞給了徐仲雅,說道:“這是梧州道布政使孫光憲的奏章,他奏請在梧州道實行糶米制度,我。。。寡人覺得這件事不錯,當是利國利民之政,你看看可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徐仲雅恭恭敬敬的接了過來,仔細的看了一遍之後,方纔說道:“大王,孫大人的意思,是要利用商人販糧食到梧州,而由梧州轉運使出面收購糧食,充作軍糧及屯糧。這條計策,卻是減輕了官府運糧的負擔,不過,臣以爲,梧州的糧價雖然較高,可梧州、容州地大而人稀,土著頗多,不服王教,百姓生活困頓,盜賊也不少,商人肯不肯去,恐怕也是一大問題。再這,孫大人的這條意見,在目前嶺南有戰(zhàn)事之時,還可用用,等到嶺南評定之後,軍糧消耗降低,官府買糧食的意願也就低了,這個時候,還有商人願意去梧州販賣糧食嗎?萬一碰到天災人禍,在臨時抽調人手來運糧,恐怕會耽誤大事啊。這第二嘛,大王,立都統(tǒng)、布政使、轉運使、觀察使,爲非是想政令上通下達,制約地方,可是,這軍糧若是由地方採購,時間一久,恐怕財權、軍權又是同出一門,唐代藩鎮(zhèn)之『亂』正是前車之見啊?”

馬雲一愣,這孫光憲這主意,他本是大力贊成的,按21世紀的觀點,這叫做經濟搞活。嶺南人少,產糧也少,碰上災荒更是入不敷出。由長沙等地轉運軍糧去梧州,一路上,十成裡面就要消耗掉足足三成。而由商人販賣糧食到梧州,就不用擔心運糧之中糧食的消耗了,雖然糧價高些,可是按孫光憲的算法,對官府來說還更劃算了一些。

可是徐仲雅說得也是事情,也不能不防。馬雲沉思了一下,說道:“徐先生,言之有理啊,這事兒,既然涉及到了戶部,又涉及到了樞密院,還是請範質和王贇他們來了,一同商議吧。恩,對了,徐愛卿,這李唐的使者到了何處了?”

徐仲雅闔上奏章,說道:“他們明天就能到長沙城外的驛站。”

“唐處東,楚立西,都是當世的大國。就以平禮相待吧。明天就讓劉昭禹迎接一下他們,然後把他們帶到安政殿,寡人和六部九卿一同見見這李唐的使者吧。”馬雲猶豫了一下說道。對自己老爹,對荊楚的士子百姓,馬雲自然是滿嘴的仁義道德,可是對李唐,他的道德觀念就沒什麼約束了。想要錢,想要地,門都沒有。可是,做事兒,都要講究個面子不是,割讓連州那是不可能的,但總的讓李唐的使者有個臺階下啊。等徐仲雅走後,馬雲又連忙把李驤找來,詢問他,如果李唐拿出當時在金陵簽訂的荊南和李唐的密議,咱們應該怎麼辦。

李驤呵呵一笑,寬慰道:“大王無憂,唐軍入閩半年,收穫甚微,閩唐鏖戰(zhàn)正急,他自然不會和我們翻臉的。如果他們提起這事兒,大王可在楚唐密議上兜圈子就行了。而且周宗和馮延巳等人不和,這常夢錫出使,恐怕也不會鐵了心的討要連州的。如果激怒了我們,馮延巳就會藉機向周宗發(fā)難;而且,就算我們割讓了連州,這首功也不是他常夢錫,而是馮延巳。這裡面的小九九,常夢錫不會看不明白的。”

聽了李驤這麼一分析,馬雲心裡亮堂了許多。他本來是打算裝聾作啞,逃不過就轉移話題,還是不行就死不承認,矢口否認的。總之,想讓老子割地稱臣,是門都沒有。老子剛當上大王沒兩天,王座還沒做熱乎呢?就割讓了連州那還得了。

常夢錫、韓熙載早就知道自己這趟差事不好辦,辦成了是給馮延巳錦上添花,辦不成又給了馮延巳脫罪的機會。雖然有魏岑在,就算要不來連州,馮延巳也不會反咬自己,可是這麼一個打壓馮延巳的好機會就失去了,常夢錫二人也是心裡遺憾不已。

時移世易,常、韓二人也知道,憑藉今天馬雲的地位,馬雲即不可能割讓連州,也不可能對唐稱臣。可是常夢錫是正使,魏岑又一直在旁邊冷眼觀看,如果常夢錫一點大國氣勢都沒有表現(xiàn)的話,那回到金陵,這麻煩事兒就多了。於是來到安政殿的常夢錫,硬著頭皮說道:“大唐使者常夢錫,恭祝楚王殿下,即位之喜。並有聖上御旨。。。”

常夢錫話還沒說完。一旁站立的徐仲雅立刻跳了出來,這老頭子彷彿見了殺父仇人一樣,氣憤的滿臉肌肉哆嗦,有些花白的鬍鬚也是根根豎起,他指著常夢錫,厲聲說道:“大膽,狂妄!汝主不知大義,妄自稱尊,天子不加征討,已是汝主莫大的福分。你。。。你還敢在我大楚,如此狂吠。。。”

這事兒,常夢錫早料到了,他微微一笑,並不說話。身後的韓熙載卻說道:“這位大人可是徐東野,徐先生。久仰久仰。下官在金陵就聽說過十八泥學士之說。文昭王(馬希範的尊號)在位時,行秫米之令,盤剝地方,窮丹山之砂,築宮殿,享安逸。楚國由此困頓。先生文采名揚天下,卻從未聽說過先生對楚王有何勸諫之言。嘿嘿,同流合污、推波助瀾者,今日也敢妄談大義嗎?”

“你。。。”徐仲雅指著韓熙載吹鬍子瞪眼。其實,他只是獨善其身而已,可這確實也不是什麼光彩的地方。他張張嘴,終於還說不出話來。

“嘿嘿,徐公(徐溫)待唐王如何,猶如親子也。然徐公去世,而唐王則殺其子,奪其位。行篡逆之事。如此之人,想必在韓大人眼裡恐怕更是不堪入目吧。”在是大楚的地盤,雖然徐仲雅吃了癟,可不服的人還是挺多了。御史中丞拓跋恆就忍不住抓住韓熙載的話柄,站了出來。這話挺毒的,即罵了唐烈祖不是東西,更是想陷害韓熙載。

韓熙載哈哈大笑,說道:“閣下想必是拓跋恆大人吧。昔日商紂不道,周王代之;秦施暴政,天下討之。這些事情,都是以下制上,可世人卻皆爭相誇耀。爲何呢?無非是周王行仁義,得民心耳。義祖(徐溫的廟號)在位之時,我烈祖皇帝秉持國政,心憂民生,忠孝仁愛。義祖也時常稱讚之。至義祖駕崩,烈祖皇帝千里僕喪,卻被義祖之子拒絕。烈祖仰天長嘆,涕淚而歸。其後義祖之子禍國殃民,烈祖不得已而徵之,乃是順天利民的義舉,有怎能說成是不得大義呢?拓跋先生讀書,莫非從來都是管窺一斑,淺嘗輒止的嗎?若非如此,有怎能不知我烈祖皇帝在江表所行,乃是安撫百姓的仁政呢?先生識人不明,見識不彰,如此粗鄙之人,卻居於高位,在下實爲大楚憂矣。”說著,還連連搖頭,彷彿痛惜不已。

拓跋恆不僅沒站著便宜,反而被罵了個滿臉通紅,羞愧的退了回去。一旁的範質卻站了出來。

第97章 拼了第42章 三使南唐(3)第34章 入蜀(3)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95章 新軍情第19章 圈套第68章 來了第102章 溫存一下第48章第64章 祭孔第152章 給王殷通風報信第120章 歸程(下)第27章 限制黨項(6)第19章 棄子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51章 發(fā)證獎勵第27章 孤注一擲第60章 三成機會第25章 限制黨項(4)第59章 龍虎風雲會(二)第103章 高舉旗幟不動搖第67章 聯(lián)姻第105章 幽會第50章 陰差陽錯第94章 全國大吹捧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80章 豫章行(三)第57章 京變第44章 他是個女人第1章 一三人才工程第120章 歸程(下)第75章 搜捕第143章 等待第38章 決策(1)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35章 稱王荊湖(中)第49章 越牆第69章 進攻潼關第98章 觀畫(下)第74章 在天願爲比翼鳥第39章 李唐的反應(1)第13章 周宗犯錯第197章 血戰(zhàn)玉河第76章 詐筆銀子第156章 養(yǎng)馬之術第1章 一三人才工程第81章 豫章行(四)第134章 詩賊(1)第202章 三路並舉第89章 馬作的盧飛快第102章 坦胸相見第120章 我看行第103章 她答應了嗎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44章 黃土鎮(zhèn)第18章 三千精兵第20章 洞庭密議第27章 物價暴跌第14章 奇怪的彈劾第92章 進位九千歲第57章 波瀾再起第85章 走在時代最前列第36章 稱王荊湖(下)第125章 盡用楚人?(1)第52章 惹了大麻煩第83章 豫章行(六)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3章 攻攻試試第73章 斷頭臺第5章 契丹滅晉(上)第79章 截擊第8章 圍堵慕容彥超第3章 英雄母親第207章 水漲了第141章 展示實力第171章 設伏第56章 是誰走漏了消息第20章 想我?像我?第76章 吳越變亂第14章 轉戰(zhàn)歸州(下)第66章 援軍?第85章 援兵1第39章 李唐的反應(2)第82章 老馬的新想法第36章 兵圍荊門第132章 測三圍(上)第87章 戲弄第31章 定策(上)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91章 遇刺第6章 大楚高級會議(二)第123章 到車裡面坐坐第40章 馬踏南平(四)第108章 對策第85章 潞州第32章 定策(中)第139章 重新謀劃
第97章 拼了第42章 三使南唐(3)第34章 入蜀(3)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95章 新軍情第19章 圈套第68章 來了第102章 溫存一下第48章第64章 祭孔第152章 給王殷通風報信第120章 歸程(下)第27章 限制黨項(6)第19章 棄子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51章 發(fā)證獎勵第27章 孤注一擲第60章 三成機會第25章 限制黨項(4)第59章 龍虎風雲會(二)第103章 高舉旗幟不動搖第67章 聯(lián)姻第105章 幽會第50章 陰差陽錯第94章 全國大吹捧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80章 豫章行(三)第57章 京變第44章 他是個女人第1章 一三人才工程第120章 歸程(下)第75章 搜捕第143章 等待第38章 決策(1)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35章 稱王荊湖(中)第49章 越牆第69章 進攻潼關第98章 觀畫(下)第74章 在天願爲比翼鳥第39章 李唐的反應(1)第13章 周宗犯錯第197章 血戰(zhàn)玉河第76章 詐筆銀子第156章 養(yǎng)馬之術第1章 一三人才工程第81章 豫章行(四)第134章 詩賊(1)第202章 三路並舉第89章 馬作的盧飛快第102章 坦胸相見第120章 我看行第103章 她答應了嗎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44章 黃土鎮(zhèn)第18章 三千精兵第20章 洞庭密議第27章 物價暴跌第14章 奇怪的彈劾第92章 進位九千歲第57章 波瀾再起第85章 走在時代最前列第36章 稱王荊湖(下)第125章 盡用楚人?(1)第52章 惹了大麻煩第83章 豫章行(六)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3章 攻攻試試第73章 斷頭臺第5章 契丹滅晉(上)第79章 截擊第8章 圍堵慕容彥超第3章 英雄母親第207章 水漲了第141章 展示實力第171章 設伏第56章 是誰走漏了消息第20章 想我?像我?第76章 吳越變亂第14章 轉戰(zhàn)歸州(下)第66章 援軍?第85章 援兵1第39章 李唐的反應(2)第82章 老馬的新想法第36章 兵圍荊門第132章 測三圍(上)第87章 戲弄第31章 定策(上)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91章 遇刺第6章 大楚高級會議(二)第123章 到車裡面坐坐第40章 馬踏南平(四)第108章 對策第85章 潞州第32章 定策(中)第139章 重新謀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隆德县| 迁安市| 马关县| 漳平市| 永春县| 蓬溪县| 临泉县| 锡林郭勒盟| 永嘉县| 连江县| 金川县| 高台县| 冕宁县| 远安县| 山东| 伊川县| 皮山县| 富宁县| 河北省| 安远县| 渑池县| 边坝县| 万载县| 通辽市| 沭阳县| 临颍县| 霍邱县| 扎鲁特旗| 瑞丽市| 柏乡县| 赤峰市| 呈贡县| 忻州市| 漳州市| 珲春市| 连江县| 瑞金市| 蚌埠市| 日照市|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