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章 國史大綱

《明報月刊》在《人間詞話》精才絕豔的開篇後,引起不小的轟動,許多學人聞風響應,以爲幸事。大家摩拳擦掌,鋪紙揮毫,準備與同行們切磋一番。與此同時,張斯工作也正式開始,徹底爲月刊立穩腳步。

一部著作,悄然登載。 最先是引論,文字簡短,語義明晰,並不十分費解,卻掀起不小的風潮。專家與學生,誦之再三,擊節讚賞。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曆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爲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前世曾流傳過一句話,許多讀者知曉: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

這兩人能否並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處不作分析。高陽是臺灣一位著名的歷史小說作家,存有幾千萬的文字,在華人界名聲極大。單看他與金庸並提,便知小說的流傳廣度,確實有過人處。

高陽先生被問及何以寫歷史小說時,曾言是要“喚起民衆對歷史的溫情”,這樣“民族纔有辦法”,可以一直走下去。

“溫情”的說法,大概就源於上面引論。

《明朝那些事兒》原作者當年明月,提及自己的“史學偶像”,作過比較,說自己“差距很大,他是著重於歷史本質的東西,雖然我的書裡也有這樣的內容,但跟他還是相差很遠……我希望我的書能流傳很久,但是我認爲可能性不大。

我的書賣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認爲錢穆的書雖然可能一年賣不到一百本,但是一百年以後,他的書還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是會被翻出來重新出版?!?

引論的作者,正是史學大家錢穆!而這部著作,則是那部大名鼎鼎的《史學大綱》。甫一出現,果然震驚天下,學界譁然。激動之餘,也引起了絕大議論,衆說紛紜,一時之間,難辨清是什麼聲音。

而那對歷史“溫情與敬意”的說法,已在各大高校流傳開,更成爲歷史系師生談論的重點。彷彿爲大家推開一扇新門,走進一看,豁然開朗,難以自己。

作品繼續登載,內容緩緩展開,衆人不禁爲它的娓娓道來所吸引,也爲那許多神奇的發現感到驚訝莫名。這樣一部著作,支持的人極多,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學界的反響最爲熱烈,紛飛的文章,第一時間見諸報端。

“此書首重政治制度, 次爲學術思想, 又次爲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爲最下層的基礎, 政治制度爲其最上層的結構, 而學術思想則爲其中層的幹柱。在具體闡述時, 並不是刻板、機械地、作教條主義的圖解,而是在客觀中求實證,抓住各個歷史時期突出的變化,通覽全史而覓取其動態。

張斯似乎創建一種新的體例,在華夏史學著作中尚屬首次。單是以此而言,也是一份不小的貢獻。至於其中內容,更是引人入勝,讀之忘時。初次見那引論,不禁被激的心潮澎湃,熱血涌起。

國人著史,讀史,所謂何來?

以往的時節,民衆誤會叢生,最易評判華夏曆史。這在翻書之前,已帶了有色眼鏡,很難得出真正的好處。既是華夏的國民,確實要有相當的‘溫情與敬意’,如此才能體會古人的種種,得出發展的軌跡……”

“這又是一部傑作,難能可貴。

張先生講史出身,對於史學有了解,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有這般功底,卻出人意料。無論《品三國》,或是《明朝》,都是演義成份居多,實際說來,並無多少學術價值?!洞缶V》則一改風格,筆力厚重,令人心折。

於古代政治制度,思想變革,下了極細膩的功夫,論證其起源流結局。諸多創建性的說法,令人耳目一新,對錯暫且不論,卻實實在在爲大家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這樣成熟連貫的著作,在近來是絕無僅有的……”

“有這樣的作品,張斯已邁入史學大家的行列。

建國以來,華夏的通史,倒是出了幾部。也是洋洋灑灑,結構恢弘,取得過一定的成就。但受教條的限制,思想硬化,頗多粗陋錯誤的觀點。民衆受其影響,也產生同樣的想法,實在是件可痛恨的事。

《大綱》走的是另一種路,全不受套路束縛,寫的極爲自由客觀。這大概便是‘野狐禪’的好處吧,不必接受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條。在我看來,《大綱》是華夏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通史,應該作教科書使用……”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爲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爲統,以指陳華夏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翻閱起來,倒不是如何困難,卻也受了不少指摘。

“近來有許多人推崇《國史大綱》,令人不解。

在我看來,這並非一部精深的著作,現今隨便一個歷史的博士生,都可以寫出來。論述過於散漫,偏於個人化的色彩。尤其用語,依然是張斯慣用的淺白文言,到了現今的年代,卻不寫正規的語言,實在奇怪。

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其中情緒化的痕跡很濃,可以很清晰看出作者的傾向。

寫歷史貴在客觀理性,豈能將個人的情感夾在內?單以此點論,張斯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歷史作者??赡苁且郧爸v史的壞毛病,帶到了學術上來,總顯得隨意。我不支持大家看這樣一部著作,很容易搞混是非……”

倒是說到了幾分實情,錢賓四先生寫作《國史大綱》時,正值抗戰,民族危亡,懸在一線。錢先生輾轉各地,親歷戰火,將對國家深切的感情,與抗戰的勇氣,化進了書中。所以其中情緒明顯,很易感受到。

有人不同意這樣的指摘,發文反駁:

“能見到《國史大綱》,就我自己而言,還是十分慶幸的。這樣的著作,並不多見,至少建國以來,確實沒有。

至於它是否‘精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大好論述。通史的特點,在於宏大連貫,確實與這個詞沒多少相干。但若說‘隨便一個博士生’都能寫出,就令人難以置信了,我便是教歷史的教授,不敢說自己說平如何差,但確實寫不出這樣的著作。

說《大綱》的文筆,就更難令人接受了。用文言或是白話,這是各人的愛好,不必強求。在我看來,張斯的文筆,向來出衆,這部也不例外。與那些枯燥的文字比起來,讀來簡直是一種享受。總不該因爲自己寫的不好看,便責怪別人的沒有學術價值吧?況且,文言的歷史,遠比白話長的多,我實在不明白什麼是‘正規的語言’。

《大綱》的情緒,確實能感受到。

但這沒什麼不好,《史記》就是一部情感濃烈,感人至深的作品。它的成就,是其它史學著作無法比擬的,所以情緒並不影響價值……”

由於是堪堪出現,大家儘管談論激烈,卻並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持著自己的觀點,相互辯駁,扯出了許多其它問題,順帶著解決了一些。而大家於《國史大綱》的真正價值,仍未能參透,這還需經過時間的磨練,才能看清。

一位後世的學者,在文章中是如此寫的:

“因寫作《國史綱目》之需,最近研究宋代社會治理秩序,閱讀李濤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二十大本,讀來十分有趣。

至於今人著作,閱讀了一些日本人的研究,不斷地翻張斯先生的著作。

再一次感受到《國史大綱》之高明。二十世紀早中期,華夏曆史研究是學術界的大熱門,出了很多通史著作。然而,大浪淘沙,當年紅極一時的著作,現在沒有絲毫價值。

事實上,他們只具有負面價值,極大地扭曲了國人對於華夏曆史的認知。

當下華夏知識羣體幾乎已成本能的對華夏文化的負面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歷史敘事造成的。他們的普遍特徵是,站在華夏文明之外,站在歷史的終點上,用一個個所謂的普世的尺度,隨意判斷、裁剪中國歷史。

張斯先生的《國史大綱》則拔乎流俗,摒棄一切外在理論,以中國知識人之自主意識,深入中國文明內部,歷述中國文明演進之內在理路。

在張先生筆下,華夏文明是活生生的,不斷生長的,其間經歷了曲折,有過黑暗,但同時,也始終在調整,在突破,而又不失其顯著的文明特質。每次閱讀這本書,我總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因爲,讀這本書彷彿就是回首自身的文化生命之成長史。張先生敘述的華夏曆史其實就是每個活在當下的國人的歷史。

只有這樣的華夏曆史,才值得讀者以溫情與敬意閱讀、體認……”

第三十四章 張斯反攻第四十五章 晚會(五)第三十八章 駕臨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四十四章 名聲在外第七章 美女老師第十三章 成立公司第十二章 驚聞第三十一章 玉立長袍第三十一章 邀約第五十四章 竟是女人第十二章 斷章第四十二章 突然轉折第八章 早起的鳥兒第三十四章 暗裡守護第二十四章 酈清回覆第四十七章 義學端倪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十九章 電影上映第十九章 電影上映第十六章 喊聲姑姑第十六章 喊聲姑姑第三十九章 文學社第二十二章 品三國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五十二章 任重道遠第十五章 我很憂鬱第五十七章 曲動天下第二章 一波又起第八章 早起的鳥兒第五十九章 《千手觀音》第十四章 詩意第十七章 二部電影第六章 作文課第十二章 斷章第三十八章 詩人之名第二十一章 卷珠簾第五十三章 議論風雲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三十六章 傳奇留香第二十三章 大橋崩塌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十七章 媽媽的哭聲第三十一章 邀約第二十章 小說現實第二章 選擇《射鵰》第五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三章 比較第五十四章 教授學者第三十八章 事後經歷第二十九章 這個男人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四章 神秘來電第二十二章 作家排名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擇第二十章 小說現實第四章 神秘來電第三十七章 醉酒與初見第十六章 倚天屠龍第七章 節目之後(一)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三十七章 大戰高捷第四十一章 幫與被幫第十三章 成立公司第十七章 手指第十二章 上課被抓第八十五章 觸電第十八章 書法第四章 《活埋》第六十六章 輕輕一吻第四十章 已在困局第二十章 書房雜事第六十四章 議論第三十三章 兩女應約第四十六章 無風起浪第三十七章 文化苦旅第五十一章 婆婆兒媳第十九章 齊聚一堂第四章 《活埋》第二十三章 再講一回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六章 作文課第二十二章 小李飛刀第四十五章 身家豐厚第五十三章 火與冰第八十章 騎車第八章 佳人復來第二十二章 小李飛刀第六十四章 議論第十章 邀約講課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五十章 晚會(十)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二十三章 比較第三十三章 我自橫刀第三十八章 神奇老闆第十四章 詩意第四十六章 晚會(六)第三十一章 軒軒中槍第三十五章 好奇媽媽
第三十四章 張斯反攻第四十五章 晚會(五)第三十八章 駕臨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四十四章 名聲在外第七章 美女老師第十三章 成立公司第十二章 驚聞第三十一章 玉立長袍第三十一章 邀約第五十四章 竟是女人第十二章 斷章第四十二章 突然轉折第八章 早起的鳥兒第三十四章 暗裡守護第二十四章 酈清回覆第四十七章 義學端倪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十九章 電影上映第十九章 電影上映第十六章 喊聲姑姑第十六章 喊聲姑姑第三十九章 文學社第二十二章 品三國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五十二章 任重道遠第十五章 我很憂鬱第五十七章 曲動天下第二章 一波又起第八章 早起的鳥兒第五十九章 《千手觀音》第十四章 詩意第十七章 二部電影第六章 作文課第十二章 斷章第三十八章 詩人之名第二十一章 卷珠簾第五十三章 議論風雲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三十六章 傳奇留香第二十三章 大橋崩塌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十七章 媽媽的哭聲第三十一章 邀約第二十章 小說現實第二章 選擇《射鵰》第五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三章 比較第五十四章 教授學者第三十八章 事後經歷第二十九章 這個男人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四章 神秘來電第二十二章 作家排名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擇第二十章 小說現實第四章 神秘來電第三十七章 醉酒與初見第十六章 倚天屠龍第七章 節目之後(一)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三十七章 大戰高捷第四十一章 幫與被幫第十三章 成立公司第十七章 手指第十二章 上課被抓第八十五章 觸電第十八章 書法第四章 《活埋》第六十六章 輕輕一吻第四十章 已在困局第二十章 書房雜事第六十四章 議論第三十三章 兩女應約第四十六章 無風起浪第三十七章 文化苦旅第五十一章 婆婆兒媳第十九章 齊聚一堂第四章 《活埋》第二十三章 再講一回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六章 作文課第二十二章 小李飛刀第四十五章 身家豐厚第五十三章 火與冰第八十章 騎車第八章 佳人復來第二十二章 小李飛刀第六十四章 議論第十章 邀約講課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五十章 晚會(十)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二十三章 比較第三十三章 我自橫刀第三十八章 神奇老闆第十四章 詩意第四十六章 晚會(六)第三十一章 軒軒中槍第三十五章 好奇媽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昭通市| 施秉县| 宜黄县| 辉县市| 临桂县| 沙河市| 于田县| 隆化县| 克山县| 阿瓦提县| 博罗县| 新乡县| 普兰店市| 九台市| 富平县| 隆昌县| 龙州县| 汶川县| 神农架林区| 南充市| 峨边| 卢龙县| 石渠县| 崇明县| 望城县| 彰化市| 横峰县| 黔江区| 友谊县| 新乡县| 盐津县| 秦皇岛市| 高台县| 泗阳县| 合江县| 汉阴县| 辰溪县| 会东县| 新宾|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