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章 伐明

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二月十一日,夜幕低垂的瀋陽,寢宮內燈火通明,屋中生著幾個木炭火爐,融融如春,幾名侍女遠遠站在一旁聽召,後金汗皇太極正在書案後神情平靜的看著奏疏,他臉上棱角分明,剛剃過的頭頂在燈火下反射著亮光,腦後的小辮垂在胸前左邊,左手輕輕摩挲著拇指上的扳指,另一手則翻動著奏疏。

這是他繼汗位的第三年,通過他兩年的拼殺,與老汗之時相比,周圍戰略形勢大爲改觀,西北邊的林丹汗抱頭鼠串,東邊的東江鎮頹勢盡顯,朝鮮簽訂兄弟之盟,不敢再明目張膽資助東江,遼西一如既往的只守不攻。後金四面受敵的態勢爲之一變。

他最憂心的是,外部雖有改觀,但後金的國力卻仍然不強,人力和物力都十分匱乏,沒有持續作戰的能力,即便軍力勝於明軍,也無法形成戰略優勢,而造成國力衰弱的原因便是奴兒哈赤時代對漢人幾次大的屠殺。

天命六年初入遼東之時奴爾哈赤還不算窮兇極惡,還承認部分遼民的自由民地位,但他爲了解決女真的居住問題,讓其與漢民合戶居住,結果原來的房東毫無意外的變爲了房客的奴僕,甚至包括妻子兒女也同樣爲奴,使得後金與漢人的矛盾在最底層就尖銳對立,遼民一貫民風彪悍,不願忍受奴隸的地位,反抗和叛逃都激烈起來。

同年奴爾哈赤爲防止漢民叛逃,強行遷移沿邊和沿海漢民,違者即殺,而且既不安排好沿途食物住宿,到了也無足夠田地和房屋分配,使得無數遼人死在遷移途中,仇恨繼續擴大,遼人的抵抗更加激烈。

到天命九年,奴爾哈赤疑似失心瘋,他面對漢人的反抗毫無辦法,失去了最後的耐心,連下九道命令殺無谷之人,漢人每人口糧不足六七金斗者(後改爲四鬥),一律捕殺,他聲稱“視無糧者爲仇敵,彼等之中有我何友”,已經毫無思維邏輯可言,到後來更加乾脆,理由都不要了,“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這幾下折騰之後,漢人已死大半,剩餘的人惶惶不可終日,逃往遼西或遼東海島的更多,看到還有人要頑抗,奴爾哈赤接著就再來了一次甄別,這次甄別就更加要命,連女真人有隱匿也要獲罪,甄別下來,剩餘漢民又死掉大半,原來遼東所有秀才生員中,活過甄別的只剩下三百人,便可想見屠戮之慘。

這些事情辦完後,奴兒哈赤還是擔心,便把剩餘的遼民編丁爲莊,十三丁立一莊,送給備禦以上將官爲奴,遼東幾乎再無自由的漢人,而剩餘漢民人數已不足原來遼東五百萬遼民的十分之一。商路不通,百業凋敝,物資匱乏,盜賊蜂起,尤其糧價騰貴,天命年間已到十兩一石。到皇太極的天聰元年,瀋陽鬥米八兩,餓孚遍地,不唯漢人,連許多女真人都無法承擔沉重的賦稅和兵役,逃往蒙古或大明。

這便是奴爾哈赤在遼東的施政所爲,即便不算他的幾次屠城,也是駭人聽聞的暴行,煌煌史書斑斑血淚,卻仍有讀史書的專家能總結出“十大功績”,奴兒哈赤同志泉下有知,當可安息。

皇太極不知這幾百年後的事,他只頭痛眼下的爛攤子,他自上臺以來勵精圖治,對外屢屢獲勝,對內改善漢人待遇,在書房中增加漢人“秀才”。希望將漢人也納入體制,成爲後金的助力。雖然成效顯著,但奴爾哈赤所定的八王議政制度處處掣肘,內部矛盾從生,幾位貝勒桀驁不馴,時有衝突。他只得小心翼翼的運用權術,利用各貝勒間的矛盾,達成自己的一些治政措施。最重要的成果是在旗主貝勒之下另設八旗固山額真和十六領兵大臣,走出了分解旗權的第一步。

其後通過攻打朝鮮和擊敗察哈爾的兩次勝利,強化了個人權威。乘著這個勢頭,今年正月裡他剛剛又利用小貝勒和八固山協理的名義,架空了四大貝勒輪流分月掌理國事的制度。但四大貝勒共治的整體局面仍然存在,所以他還是需要以對兄長的態度尊敬另外三大貝勒,這三個兄長或保守或跋扈或蠻橫,都不是好相與的,他們對權力的分化使得他許多治國理念不得不推後。

皇太極不由用手揉了揉額頭,他自己明白,以後金如今的衰弱狀態,已經無法從內部改善,只能從外部獲得補充,朝鮮國土貧瘠,產出甚少,搶不到什麼,蒙古除了馬多些也是窮兄弟,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打劫身邊的大明,或者和大明議和通商。

自他繼汗位以來,不斷有漢官建議議和,否則商路不通,物資匱乏,人民將散亡殆盡。他也將其作爲對策之一,正月剛給袁崇煥致書一封,解釋天啓七年征討朝鮮一事,並表達了議和的願望。但因爲用印的問題,被對方退回。袁崇煥此人他也不是頭次打交道,天啓六年袁崇煥派人弔唁奴爾哈赤,並恭賀新汗即位,派出李喇嘛一行赴瀋陽,從那時開始,書信往來多次,都是談些議和之事,他心中從未看上袁崇煥此人,不過是一種互相利用,在天啓七年的一封書信中,他曾直斥袁崇煥“如閨中婦女,徒爲大言。。。”(注1)

議和可以開展,但他更清楚的是,議和只是一時之計,以小國伐大國,豈能容對方有回緩的空間。

皇太極瞇眼休息一會後,拿起下一本奏疏,是漢官高鴻中寫的,四大貝勒中,亦只有皇太極識漢字,他翻開粗粗一看,隨即眼睛一亮,身子往前坐直,左手也放到奏疏上。

“。。。我無別策,直抵京城,相見情形,或攻或困,再做方略。他若因其攻困之急,差人說和,是求和,非講和,我以和許之,只講彼此稱帝,以黃河爲界。”

此人奏疏所說直抵京城倒甚合他本意,以黃河爲界則是癡人說夢,他拿起毛筆在奏疏上寫道,“勸朕進兵勿遲,甚爲確論。”,只肯定了他進兵的建議,議和條款則未作評價,寫完他就起身在一副地圖上看起來。

皇太極手指從瀋陽出發,一路向西,在遼西的寧錦防線停了一下,寧遠兩個字仍刺了一下他的眼,老汗與他兩攻不克,天啓六年所破墩堡甚多,物資還算豐富,寧錦之戰所獲就少很多,出戰之人頗有怨言。

皇太極手指繼續向西,喀喇沁蒙古的地方,他去年乘著擊敗察哈爾,已經收服部分喀喇沁蒙古部落,薊鎮口外的束不的也於去年投靠後金,帶著自己的哨探在喜峰口到冷口一線看過當地形勢,並陸續跟他回報。

然後皇太極的手指定在喜峰口上,輕輕的點了一下。

最後看向鴨綠江口,寫著東江鎮三個字的地方,皇太極眼神變得陰冷,這個如附骨之疽的東江鎮,可惜上次突襲鎮江未能截殺此人,後金任何時候出兵擊遠,他便要出來打劫一通,等後金兵主力匆匆趕回,他又馬上把頭縮了回去。派出的和談使者也被他送去京師,東江鎮雖在天啓七年受到重創,但惡習不改,仍然不時出來強行化緣一番,有此人在,自己始終不能放心遠征。

皇太極從牙縫中狠狠擠出一句:“毛文龍!”

-----------------------------------------------------------------------------------------

“毛文龍那邊該開凍了吧?”陳新在麻子港的碼頭上,看著寬闊的遼海自言自語,身邊站著疤子和秦律方。

疤子聽了道:“大人,皮島那邊估摸著要三月纔開凍,宋先生已經快買好貨品了,明日福船就要去天津,三月咱們就要出海。”

陳新點頭道:“你們儘快去儘快回,水手選幾個留下來,我要他們帶著那些貨船?!?

疤子看了眼港中停泊的三艘貨船,也是小號福船樣式,不過走日本可能就差了些。這三艘是二月剛剛從登州買來的三艘貨船,自從袁崇煥禁止商船往來東江鎮之後,登州很多船商擔心生意不好做,一些耐心差的,便開始出售船隻。宋聞賢乘這機會買了幾艘,連水手都有。但對這些水手都說是劉民有買的,而劉民有的身份成了一個商人。畢竟陳新還不敢名目張膽的違抗命令。

陳新從登州買了些糧食用這三艘船載回,只等著遼東海島開凍,就運糧去皮島換人。他打算至少買三百人,這些人與後金仇深似海,與山東這裡招募的人相比,有更強的作戰意志,通過他們交流,也可以讓現在的士兵明白後金的殘暴,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宣傳。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東江的解體就在不遠,有這幾百個人在,日後能更好的接收東江的力量。從後來三順王的表現看,東江軍的戰鬥力遠超一般的明軍。

陳新對疤子道:“這次我不去日本,你們和宋先生去,秦律方我有其他用處?!?

疤子稍稍有些驚奇,不過也沒敢問什麼,他所帶的水師紀律渙散,他看了步隊的幾次出動,簡直天差地別,所以他在陳新面前十分小心。

陳新又跟他交代幾句後,帶著秦律方回了自己的公事房,秦律方在後面關上門,陳新自己提起水壺給他倒杯茶,這也是他的習慣,在自己公事房都是親手給屬下倒茶,顯示一種尊重。

秦律方雙手接過茶杯後,在桌案後面坐了。

“律方,疤子身邊的人安插好沒有?”

秦律方低聲道:“安好了,他回報的,疤子沒有什麼其他心思,只是軍功都是戰兵的,他上次搭著升個小旗,覺得升少了些?!?

陳新一笑,貪官也不算什麼缺點,只要沒有其他壞心思就好,反正疤子的家眷都在威??粗膊慌滤?,這次陳新自己不去日本,畢竟他家當都在兩艘船上,陰人陰多了,老擔心別人陰自己,便乘著過年期間在水師中安插了好幾個眼線。

“那疤子的事你就先放下,到天津的時候把疤子身邊那個人告訴宋先生,讓他路上稍稍留意便是,其他幾個眼線不要告訴他。”

秦律方也是在海上出生入死過的,又鍛鍊了一年有餘,幹練了許多,他乾脆的答應了。

陳新接著道:“這次去天津後,你暫時不回來,有大事讓你辦?!?

秦律方站起道:“請大人吩咐?!?

“你到幾個地方去開商鋪,就開衣店好了,賺不賺錢無所謂,最好都開在城外的地方。房子租大些,買些糧存在裡面,打雜的人手就從那些農戶中選。要有家室的人?!?

“哪幾處地方?”

陳新帶他走到一副簡略的地圖旁,指著道:“第一個是遵化,這裡只開店不存糧食,第二個。。?!?

-------------------------------------------------------------

注1:《滿文老檔》天聰元年四月檔:爲築錦州城致書曰:“汗致書於袁大人:復書繕畢。。。。。。自古以來,皆因爾輩文臣,如秀在閨,徒好狂言,招致損兵折將而虐害國民,以毀帝業。因前臣不道,河東河西地方淪喪,兵將被戮,猶不足戒,而仍願稱兵乎。

第99章 接戰第4章 紅海第81章 孤膽第43章 四城之戰(十)第34章 比苦分贓第47章 動員第17章 狼煙第58章 清剿第47章 互相夾擊第46章 老狐貍第13章 添香第209章 新兵第4章 相親第49章 渡口第15章 戰略第60章 八磅炮第13章 最小的長官第100章 百里第25章 宋聞賢第80章 邊檢第40章 改個號娶個小第8章 騎兵第101章 兵王第97章 英烈傳第46章 獵人-上第33章 小財第85章 強軍第89章 兵臨城下不求票的戰鬥單章第29章 帥哥商人第28章 接舷血戰(二)第93章 決斷第2章 技術人才第70章 畿南第89章 兵臨城下第70章 散兵線第55章 信使第99章 引蛇出洞第3章 錢莊總部第41章 四城之戰(七)第29章 街頭羣毆第50章 宣川第116章 回遼東第10章 質疑第20章 百態第113章 全局第215章 境遇第215章 境遇第41章 四城之戰(七)第15章 街坊第114章 前鋒第128章 攻心戰第3章 東江第161章 抓嫖第100章 登場第27章 接舷血戰(一)第107章 友軍第24章 挑釁第42章 T第118章 嘗試第199章 福晉第41章 七克第28章 新產品第42章 回家第18章 忽悠瘸了第46章 改變第3章 京師第42章 關大弟第138章 俘虜營第35章 葬禮第187章 大功第134章 驅趕第53章 矛陣接敵第9章 騎陣摧鋒第81章 孤膽第66章 行進第56章 話嘮第15章 街坊第55章 信使第51章 往北第5章 小小波瀾第21章 血道第4章 平靜第53章 矛陣接敵第1章 搶衣服的劫犯第41章 返航第63章 地利第44章 四城之戰(十一)尾聲茶館第187章 大功第16章 眼線第111章 文淵閣第92章 林縣第8章 土地第101章 兵王第26章 大年第19章 天王蓋地虎第7章 擴軍第67章 大陣第90章 調整
第99章 接戰第4章 紅海第81章 孤膽第43章 四城之戰(十)第34章 比苦分贓第47章 動員第17章 狼煙第58章 清剿第47章 互相夾擊第46章 老狐貍第13章 添香第209章 新兵第4章 相親第49章 渡口第15章 戰略第60章 八磅炮第13章 最小的長官第100章 百里第25章 宋聞賢第80章 邊檢第40章 改個號娶個小第8章 騎兵第101章 兵王第97章 英烈傳第46章 獵人-上第33章 小財第85章 強軍第89章 兵臨城下不求票的戰鬥單章第29章 帥哥商人第28章 接舷血戰(二)第93章 決斷第2章 技術人才第70章 畿南第89章 兵臨城下第70章 散兵線第55章 信使第99章 引蛇出洞第3章 錢莊總部第41章 四城之戰(七)第29章 街頭羣毆第50章 宣川第116章 回遼東第10章 質疑第20章 百態第113章 全局第215章 境遇第215章 境遇第41章 四城之戰(七)第15章 街坊第114章 前鋒第128章 攻心戰第3章 東江第161章 抓嫖第100章 登場第27章 接舷血戰(一)第107章 友軍第24章 挑釁第42章 T第118章 嘗試第199章 福晉第41章 七克第28章 新產品第42章 回家第18章 忽悠瘸了第46章 改變第3章 京師第42章 關大弟第138章 俘虜營第35章 葬禮第187章 大功第134章 驅趕第53章 矛陣接敵第9章 騎陣摧鋒第81章 孤膽第66章 行進第56章 話嘮第15章 街坊第55章 信使第51章 往北第5章 小小波瀾第21章 血道第4章 平靜第53章 矛陣接敵第1章 搶衣服的劫犯第41章 返航第63章 地利第44章 四城之戰(十一)尾聲茶館第187章 大功第16章 眼線第111章 文淵閣第92章 林縣第8章 土地第101章 兵王第26章 大年第19章 天王蓋地虎第7章 擴軍第67章 大陣第90章 調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泰州市| 安西县| 岗巴县| 哈尔滨市| 石林| 新余市| 湘阴县| 托克逊县| 广河县| 永登县| 新竹县| 孟津县| 宁远县| 含山县| 榆林市| 红安县| 淮滨县| 怀来县| 抚顺市| 瑞昌市| 三原县| 拉孜县| 青铜峡市| 清流县| 来宾市| 尖扎县| 阿拉善右旗| 洛川县| 宁德市| 措勤县| 曲靖市| 昭苏县| 永泰县| 杭锦旗| 通辽市| 汤阴县| 仁怀市| 木兰县| 包头市|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