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081章 高度

漢代處於封建集權主義的高速發展期,很多制度還不完善,年幼的皇帝登基,太后掌權,相信外戚理所當然。

在他們眼中,外戚總比外人靠得住,儘管有王莽的前車之鑑。

“府君之言也是實情,幼帝登基太后秉政,爲了穩定朝局,太后自然會重用外戚。

不過小生以爲,重用外戚也並非全是壞事,只不過需要對其權力合理制約,加強帝權和太后之權!”劉玘說道。

“有道理,依你之見,莫不是要加強三公之權,以此來制約外戚、宦官?”李瓚問道。

李瓚當然是想摸一摸劉玘的底,雖然何顒幾乎從未看走眼,不過總不如自己親自檢驗來得實在。

“非也!小生以爲,爲加強帝權,三公的權力絕對不能加強,還應該進一步削弱,應繼續遵循光武帝的政治方針。

現在的外戚之所以能夠左右朝政,就是因爲其集軍權和政權爲一身,比如說大將軍兼任錄尚書事,而這本身是皇帝的權力。

小生以爲,應該進一步提高尚書檯地位,至少要提高到與九卿相同,二千石吏!”

李瓚一聽,搖搖頭:“劉郎,如今尚書檯的權力十分巨大,尚書令之所以是一千石,就是官職卑微方便控制,光武帝用其來架空三公,也就是此原因。

你剛纔說要削弱三公的權力,如今卻又要提高尚書檯,這不是相互矛盾?”

劉玘笑了笑繼續說道:“府君,其實這完全不矛盾!尚書檯雖然有權,然而其長官地位過低,很容易受到外戚和權臣的控制,也缺乏必要的威信。

小生以爲,如果時機成熟,剷除掉禍國殃民的宦官之後,應該進行徹底的政改!”

“不知如何改法?劉郎心中可有思路?”李瓚更加感興趣。

“小生以爲,改革之法可以歸納爲五個字:拔、建、復、擴、分。

拔,即將尚書檯位置提高至九卿二千石,尚書左右僕射、尚書均秩千石,依舊主管全國政令。

建,可將侍中獨立出來建寺,位置同樣相當於九卿,再增加一些士人擔任的黃門郎,取消宦官擔任黃門郎的制度,同時賦予他們監督權,防止尚書檯權力獨大。

復,就是恢復中書令一職,分尚書檯之詔令權。僅以上兩點,還不足以加強皇權,應恢復中書令一職,同樣由士人擔任,只負責詔書,秩祿比二千石。

如此一來,尚書檯只管政令,侍中對於尚書檯、中書令所發出的政令以及詔書進行復核,就可以起到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作用?!?

現在尚書檯的權利正處於高速發展中,已經有六位尚書,不過他們只有六百石,也就是一個正局級幹部。

雖然二千石太守擔任尚書,經常被認爲是平調,而且他們也很樂意,然而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是一千石,則大不相同。

古代的各個官位都是經過幾百年漫長的演變而來,劉玘不可能一下子把集封建專制集權爲最高程度的“軍機處”制度搬出來,官吏們不可能接受。

而只能夠把最近的先進制度拿出來說事,後來魏晉時期逐漸發展和成熟的尚書、中書、門下制度在此時拿出來再合適不過。

尚書令在秦代就有,只不過六百石而已,主要的職責當然是在皇帝的旨意下書寫詔書、政令等等。

中書在西漢時期就開始發展,期間反反覆覆,自西漢漢成帝廢除中書令之後,東漢並未設立中書令,出詔書權在尚書檯。

這實際上反映的是皇權和相權、三公權的爭奪。

李瓚與李宣聽罷,都覺得劉玘的觀點非常新奇,而且又挑不出任何毛病。

“劉郎,那後面的擴、分二字又作何解釋?”李宣很有些心急。

劉玘感覺酒意漸漸上來,於是又喝了一大口熱湯,然後示意旁邊的侍女繼續加熱開水。

“要說這擴字,則更簡單,就是應該擴充御史臺,讓其成爲皇帝的耳目,對全國所有的事務進行監察,包括軍隊。

如今地方刺史涉政情況嚴重,由於多半的職能相當於地方官,對地方根本無法有效監察。

至於侍御史雖然數目不少,不過他們位置太高,達到六百石,因此辦起事來畏首畏尾。

小生以爲,侍御史主要應該留在京城監察百官,地方上,就從那些縣尉、縣丞、功曹、主簿、督郵、五官掾、州從事等人當中選拔一些二三百石吏,讓他們充當監察御史。

由於他們秩祿不高,爲了追求更高的地位,這些人勢必敢作敢爲,敢於揭發弊端和貪官污吏,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監察效果?!?

說完這個“擴”字之後,他看了看了二人,見他們父子二人聽得非常認真,於是又喝了一口熱湯接著說:

“最後一個字‘分’,此字由於涉及到兵權,因此最重要。小生以爲應當徹底變革統兵制度,首先改革尚書檯六曹,整合其職能之後增加兵曹尚書。

兵曹尚書主管軍令、軍備、招募、考覈等等,分割大將軍之權,同時,可考慮多設幾名大將軍,獎勵那些有功的軍人,同時也可以相互牽制,說得更白一些,就是……”

設立五兵尚書是自曹魏開始,從那以後軍隊的管理與指揮權分離有了制度保障。

“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五兵尚書最後演變爲隋唐時期的兵部尚書,一直持續到清末。

劉玘把自己政改大致思路說完,李瓚與李宣非常驚訝。

特別是李瓚,他心中很激動:伯求果然未看錯人,劉玘這見解可不簡單,他這些改革是站在帝王的角度來看的呢,誰能有這個高度?

同樣受到過他好評的曹操呢?據自己所知,曹操也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也不過是提出一些“治亂世用重典”的改革辦法而已。

此時的大臣,如果憂國憂民之人,大多會提出一些政治經濟改革舉措,然而一般不會涉及到體制及架構改革這樣的核心問題。 wWW◆ ттkan◆ ¢O

因爲那是皇帝的事情,擅自提出來非常犯忌諱。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改革措施百分百會得罪當權者,得罪既得利益者,最後少不得落個身首異處,最低也是全家流放。

第121章 北軍第087章 辦班第019章 督郵第096章 攔阻第059章 小賞第103章 擒王第097章 鐵官第080章 夜對第013章 試題第106章 曹操第045章 買物第080章 夜對第105章 進京第050章 查賬第092章 刺史第029章 北固第113章 玄德第011章 入城第085章 軍侯第022章 女樂第092章 刺史第052章 緝捕第078章 信義第044章 市事第098章 挑釁第046章 孤兒第038章 試驗第074章 換酒第115章 侯爵第059章 小賞第070章 威脅第064章 禮物第022章 女樂第005章 待客第130章 匈奴王子第130章 匈奴王子第046章 孤兒第069章 族弟第121章 北軍第019章 督郵第113章 玄德第042章 飛昇第022章 女樂第057章 蘭若第028章 謀劃第109章 舊友第040章 懸首第120章 要幾個人第087章 辦班第110章 好事第103章 擒王第004章 統計第071章 賊人第130章 匈奴王子第115章 侯爵第041章 月節第049章 祭祀第043章 同事第008章 田舍第113章 玄德第059章 小賞第092章 刺史第102章 拔刀第018章 小宴第016章 八廚第016章 八廚第032章 搶功第124章 幫我寫封信第122章 助手第027章 起步第108章 問計第012章 縣寺第061章 弟子第100章 虎穴第008章 田舍第049章 祭祀第110章 好事第047章 送別第062章 有功第082章 定了第101章 進府第115章 侯爵第099章 無題第016章 八廚第122章 助手第098章 挑釁第011章 入城第098章 挑釁第093章 推辭第121章 北軍第043章 同事第079章 閨閣第041章 月節第118章 法家後人第093章 推辭第055章 漁稅第050章 查賬第100章 虎穴第055章 漁稅
第121章 北軍第087章 辦班第019章 督郵第096章 攔阻第059章 小賞第103章 擒王第097章 鐵官第080章 夜對第013章 試題第106章 曹操第045章 買物第080章 夜對第105章 進京第050章 查賬第092章 刺史第029章 北固第113章 玄德第011章 入城第085章 軍侯第022章 女樂第092章 刺史第052章 緝捕第078章 信義第044章 市事第098章 挑釁第046章 孤兒第038章 試驗第074章 換酒第115章 侯爵第059章 小賞第070章 威脅第064章 禮物第022章 女樂第005章 待客第130章 匈奴王子第130章 匈奴王子第046章 孤兒第069章 族弟第121章 北軍第019章 督郵第113章 玄德第042章 飛昇第022章 女樂第057章 蘭若第028章 謀劃第109章 舊友第040章 懸首第120章 要幾個人第087章 辦班第110章 好事第103章 擒王第004章 統計第071章 賊人第130章 匈奴王子第115章 侯爵第041章 月節第049章 祭祀第043章 同事第008章 田舍第113章 玄德第059章 小賞第092章 刺史第102章 拔刀第018章 小宴第016章 八廚第016章 八廚第032章 搶功第124章 幫我寫封信第122章 助手第027章 起步第108章 問計第012章 縣寺第061章 弟子第100章 虎穴第008章 田舍第049章 祭祀第110章 好事第047章 送別第062章 有功第082章 定了第101章 進府第115章 侯爵第099章 無題第016章 八廚第122章 助手第098章 挑釁第011章 入城第098章 挑釁第093章 推辭第121章 北軍第043章 同事第079章 閨閣第041章 月節第118章 法家後人第093章 推辭第055章 漁稅第050章 查賬第100章 虎穴第055章 漁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会昌县| 鄂托克旗| 安仁县| 娄底市| 泰宁县| 普宁市| 建德市| 庆阳市| 南岸区| 太仓市| 鸡东县| 华容县| 荥经县| 土默特左旗| 平遥县| 奉贤区| 桃源县| 满洲里市| 句容市| 平舆县| 高要市| 福州市| 泌阳县| 保亭| 平果县| 林芝县| 星子县| 克山县| 望城县| 富蕴县| 大兴区| 锡林浩特市| 衡阳市| 涟水县| 金华市| 曲麻莱县| 济源市| 灵石县| 卢龙县|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