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章 巴

然而,令廩君和鹽水女神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條巨蟒的來歷非同尋常。帛書中是這樣記載的:當年補所和雍尼兩兄妹之所以能夠倖存下來,完全得益於一個巨大的葫蘆,而這兩兄妹能夠順利到達那棵梭欏樹,則完全得益於一條黑色的巨蟒。據說這兩兄妹躲在這個大葫蘆裡在洪水中飄來飄去,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去向,正哭得呼天搶地,不防水中突然冒出一條巨大的黑蟒,用自己的腦袋推著這兩兄妹來到那棵巨大的梭欏樹下,並且一直在附近忠心耿耿地守衛著這兩兄妹以及他們的後人。

當我在帛書中看到這裡的時候,我越來越感覺前面的內容更接近神話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生。但後來我翻閱了大量的野史,並且還上網百度了一下,發現黑蛇崇拜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土家人中存在,甚至有專家說,“巴國”這個“巴”字就是蛇的象形。

對於這一說法歷史上長期存在爭論,現摘抄一段加以說明——

“巴”字是蛇的象形這一說法的的主要根據,來源於《山海經?海內南經》和《楚辭?天問》的有關記載。《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對於食象蛇的記載,又見於先秦文獻《楚辭》。《楚辭?天問》記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雖然,屈原《楚辭?天問》講述的是與《山海經?海內南經》相同的故事,可是他並沒有說食象的蛇是“巴蛇”,而是說“一蛇”,其義相當於“有蛇”。而郭璞注《山海經?海內南經》引《楚辭?天問》此句恰好作“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王逸注《楚辭?天問》則又引作“靈蛇吞象”,也不稱“巴蛇”,均與今本異。

對於“巴蛇食象”的解釋,《說文?巴部》解說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象形。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說:“巴,蟲也”,謂蟲名。“或曰食象它”,《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象形”,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從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從己也。按照許慎的看法,釋巴爲蟲是巴的本義,而釋巴爲食象蛇(蛇即它)乃是他所知道的有關巴義的另一種看法,所以稱之爲“或曰”。段玉裁之說,是解釋許慎的說法,對於巴究竟是指蟲還是指蛇,他其實並沒有表明自己的看法。

郭璞在《山海經?海內南經注》中說:今南方蚦蛇(按,《藏經》本作“蟒蛇”)吞鹿,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此其類也。《楚辭》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說者雲長千尋。按照郭璞的看法,所謂巴蛇,其實就是南方所見的蟒蛇,其事與其狀均大致相互吻合。不過,郭璞在這裡並沒有採用《海內南經》“巴蛇”的記載,而是採用了與《楚辭?天問》相似的記載。這表明,郭璞所見到的是古本《山海經?海內南經》,古本對於此句的記載是“有蛇食象”,而不是今本所記載的“巴蛇食象”。

後來的學者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採用的是今本的記載,所以後來的學者對於巴義的解釋,不少人認爲巴的本義就是指蛇。清人郭秋濤《王會篇箋釋》說:“按《說文》巴象蛇形,巴蜀之巴得名,蓋其地所有之物爲名,如朐忍縣多朐忍蟲,即以爲名,正是其例。”章太炎也肯定這種看法,他在所著《文始》中說:“巴蓋即莽,古音莽如佬,借爲巴也。”

潘光旦先生也認爲,根據《山海經?海內南經》和《說文》,“巴蛇”的“巴”就是“巴人”,他說:“大概巴人所在之地以前出過一種大頭的蛇,巴人與這種蛇既出同一地方,傳說就把巴人比作蛇了”,並認爲這是影射著一種不同族類的人,而絕不是真的蛇。另有學者認爲,所謂巴蛇,是指巴地之蛇,並不是指人或族羣。

……

此外,關於“巴”字的爭論,還有草名、因水爲名、壩稱、魚稱以及其他一些不同看法。但是“巴”字是蛇的象形在這幾種說法中占主導地位。

當然,關於“巴”字的來源不是重點,這裡之所以要提到“巴”字的來歷,其實是確定硒都是古代巴國的核心地域。我一直認爲廩君是古代巴子國的開國帝王,這麼看來這一說法還不能確立。通常的認爲,古代巴子國就是建立在以硒都爲核心區域的這一帶,嚴格來說應爲巴地,其下由很多不同的部族組成,這其中就包含了鹽水女神所在的“賨族”和廩君所在的“蜒族”。

這話題扯得有點遠,咱再回來說那條黑蛇。既然“巴”字是蛇的象形這一說法佔主導地位,那就極有可能土家歷史上確實有一條黑蛇巨蟒對當時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某種極深的影響,才造成他們對黑蛇極爲崇拜。事實上,據說土家人喜著青絲頭帕,崇尚黑色也是因爲崇拜這條黑蛇而流傳下來的。

帛書中沒有明確交待,守衛補所、雍尼兩兄妹那條黑蛇是否就是我們在安樂洞中遇到的那條,如果就是那條,那這條巨蟒的生命力也太強悍了,嘖嘖!總之,黑色巨蟒在土家歷史上曾經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當然,如果僅僅是一條黑色的巨蟒,還不至於讓廩君得知血魂碑的秘密,這其中有一個人,或者說,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職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個職業就是土家梯瑪。在巫文化盛行的古代,廩君身邊自然也不乏存在這樣的能人。當梯瑪得知血魂碑被鹽水女神的陰魂搶去後,就用唱歌的形式把血魂碑的來歷和祖上的恩怨唱給廩君聽了。廩君得知事情原委,當然急得不可開交,奈何黑蟒一去不返,自己也不知鹽水女神的陰魂藏在何處,想找回血魂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接下來的事情和歷史傳聞幾乎相差無幾。幾十年後,“廩君死,魂魄化爲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廩君死前,把自己與鹽水女神的情仇、賨族與蜒族的恩怨、血魂碑的來歷以及找到陶印找到梭欏樹這件任務交待給那個姓覃的人,並約定姓覃的人必須把這些事情一代一代往下傳承。

讀到這裡時,我發現書中出現一個嚴重的Bug,那就是鹽水女神的陰魂明明說那首藏頭藏尾詩是廩君寫給她的情詩,所以才利用令人拍案驚奇的“三維畫”原理在安樂洞中留下了那首藏頭藏尾詩,那麼,難道鹽水女神根本不知道這是首詩中蘊含著“欲解血魂,宜尋覃城”這八個字?還有,在梯瑪告訴廩君有關血魂碑的秘密之前,廩君根本不知道血魂碑是什麼來歷,他怎麼會送給鹽水女神這樣一首看似淫詩卻隱藏著重大秘密的藏頭藏尾詩呢?難道他有先見之明早已洞悉了鹽水女神死後要做的事?

當我把這個疑問提出來後,寄爺沉默了半響,說:“這其實是梯瑪的功勞!”

我稍稍一想,恍然大悟,事情極有可能是這樣的:那首藏頭藏尾詩根本不是廩君親手所作,肯定是當時的梯瑪寫好後,暗自遞給廩君送了個順水人情。至於預測到姓覃的後代必定會出生一個叫“覃城”的人,肯定也是梯瑪的功勞,覃城和覃瓶兒身上的綠毛圖也極有可能是梯瑪弄的手段,甚至我們一行四人這段時間的遭遇也早在他們的預料之中。

倘若不是寄爺與向老漢這回事兒,打死我也不相信神秘的土家梯瑪會有這麼大的本事,不但口耳相傳土家歷史,甚至還能預測未來。不曉得寄爺達到這個水平沒有,如果能算算明天的彩票號碼就好了。

到此時爲止,我才真正覺得在土家歷史佔據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梯瑪是何等神秘,怪不得寄爺繼承了向老漢的衣鉢之後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變得諱莫如深,而且我也有點相信向老漢以那種方式收徒的合理性了。

書中後來記載的內容就詳細現實得多了。鹽水女神在那一戰中,不但自己丟了性命,其族人也死的死、傷的傷,倖存下來的人爲了報仇,追著廩君的泥船想要報仇,廩君及族人自然不敢怠慢,而且廩君心存愧疚,能躲儘量躲,實在躲不了也只好混戰一場。這樣,兩族的仇恨就越來越深。

當廩君族遷徙到硒都唐崖的時候,看見那裡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就安頓下來。時間又不知過去了多久,就進入了土司王朝,其時廩君已死去很多年了。鹽水女神的族人並未達到斬草除根的地步,因此一代一代把這段歷史傳了下來,並且一代一代追殺著廩君的後人,廩君的後人牢記著祖先的遺訓,不與鹽水女神的族人正面交鋒,執行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

在另一位傳奇人物巴寡婦清的幫助下,廩君後代建立了地下土司皇城。當然,世間沒有攻不破的保壘,在廩君死後的幾千年間,鹽水女神的後代也曾經闖入過地下皇城,結果都沒能全身而退。守衛地下皇城的廩君族人爲了防止死了的鹽水女神族人陰魂作祟,不但把地下皇城造得鐵桶一般,還專門在出口請了一樽張飛張老爺的塑像加以震懾。

這麼說來,我在安樂洞中看見的那些衆多裸體女陰魂,以及在地下皇城看見的那些壓在懸樓下的女人,肯定就是鹽水女神的後代。

第三十九章 船棺(1)第二十六章 擺手歌(1)第七章 女神之死第二十八章 失而復得第三十五章 綠島(2)第三十二章 火焰山(1)第十四章 地陷(2)第二十五章 通神(2)第四章 綠毛圖.土字第二十一章 十二樽雕像(1)第十一章 “48”這個數字(2)第三十三章 洗胃第六章 本是同根生第三章 迷境追蹤第一章 六月初六鬼壓牀第十章 破臉第四十八章 流動的白銀(1)第三十六章 朱雀第十六章 天書(1)卷後語第二章 詩中的秘密第二章 怪異的張飛廟第四十六章 碓窩第一章 各有所得第二章 天大的驚喜第四十九章 晴天霹靂(1)第四十七章 又見駿馬(1)第一章 各有所得第十二章 “曋”(1)第十九章 半傀第三十二章 火焰山(1)第二十七章 清江闖灘第二十一章 天梯第三十一章 逆時鬼鏡第三十三章 血沙谷(1)第十七章 脆蛇(1)第三十章 棺中人第二十七章 梅花朵朵(1)第十一章 “48”這個數字(2)第三十九章 真正的血魂碑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冢(2)第二十一章 十二樽雕像(2)第四十一章 新墳第四章 兩枚陶印第十三章 一隻繡花鞋(2)第四十九章 晴天霹靂(2)第六章 柳暗花明吊腳樓(1)第四十二章 門板上的血手印(1)第十八章 壁畫第二十八章 陰箭(1)第四十六章 碓窩第九章 犬蛤鬥第四十八章 七星連珠第二十五章 重逢第四十四章 竹子裡的寶貝(2)第二十四章 還陽(1)第十三章 一隻繡花鞋(1)第三十章 擂子凼(1)第三十四章 陰河.硝洞第十九章 白與黑(1)第四十八章 七星連珠第三十一章 絕路?(2)第四十三章 哭嫁(1)第二十七章 梅花朵朵(1)第四十八章 流動的白銀(1)第七章 最後一個梯瑪(1)第三十四章 我是朱雀?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冢(2)第二十章 騰龍洞第四十三章 哭嫁(2)第十四章 地陷(1)第三十九章 船棺(2)第九章 花兒說話了第十三章 魚木寨第三十七章 地包蚊王蜂第三十二章 火焰山(2)第二章 詩中的秘密第三章 迷境追蹤第三十八章 原來如此第十七章 脆蛇(1)第十一章 “48”這個數字(2)第十三章 喊雲窟第十二章 神秘的老頭第三十章 擂子凼(1)第二十七章 陰陽樹第三十五章 綠島(2)第二十五章 癢癢石第三十一章 絕路?(1)第四十二章 門板上的血手印(1)第八章 巴第一章 六月初六鬼壓牀第二十一章 十二樽雕像(1)第二十七章 陰陽樹第十八章 挖硝人第二十章 懸樓(1)第三十九章 船棺(2)第三十五章 畫蛋取嚇第四十四章 竹子裡的寶貝(2)第十四章 肉連響
第三十九章 船棺(1)第二十六章 擺手歌(1)第七章 女神之死第二十八章 失而復得第三十五章 綠島(2)第三十二章 火焰山(1)第十四章 地陷(2)第二十五章 通神(2)第四章 綠毛圖.土字第二十一章 十二樽雕像(1)第十一章 “48”這個數字(2)第三十三章 洗胃第六章 本是同根生第三章 迷境追蹤第一章 六月初六鬼壓牀第十章 破臉第四十八章 流動的白銀(1)第三十六章 朱雀第十六章 天書(1)卷後語第二章 詩中的秘密第二章 怪異的張飛廟第四十六章 碓窩第一章 各有所得第二章 天大的驚喜第四十九章 晴天霹靂(1)第四十七章 又見駿馬(1)第一章 各有所得第十二章 “曋”(1)第十九章 半傀第三十二章 火焰山(1)第二十七章 清江闖灘第二十一章 天梯第三十一章 逆時鬼鏡第三十三章 血沙谷(1)第十七章 脆蛇(1)第三十章 棺中人第二十七章 梅花朵朵(1)第十一章 “48”這個數字(2)第三十九章 真正的血魂碑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冢(2)第二十一章 十二樽雕像(2)第四十一章 新墳第四章 兩枚陶印第十三章 一隻繡花鞋(2)第四十九章 晴天霹靂(2)第六章 柳暗花明吊腳樓(1)第四十二章 門板上的血手印(1)第十八章 壁畫第二十八章 陰箭(1)第四十六章 碓窩第九章 犬蛤鬥第四十八章 七星連珠第二十五章 重逢第四十四章 竹子裡的寶貝(2)第二十四章 還陽(1)第十三章 一隻繡花鞋(1)第三十章 擂子凼(1)第三十四章 陰河.硝洞第十九章 白與黑(1)第四十八章 七星連珠第三十一章 絕路?(2)第四十三章 哭嫁(1)第二十七章 梅花朵朵(1)第四十八章 流動的白銀(1)第七章 最後一個梯瑪(1)第三十四章 我是朱雀?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冢(2)第二十章 騰龍洞第四十三章 哭嫁(2)第十四章 地陷(1)第三十九章 船棺(2)第九章 花兒說話了第十三章 魚木寨第三十七章 地包蚊王蜂第三十二章 火焰山(2)第二章 詩中的秘密第三章 迷境追蹤第三十八章 原來如此第十七章 脆蛇(1)第十一章 “48”這個數字(2)第十三章 喊雲窟第十二章 神秘的老頭第三十章 擂子凼(1)第二十七章 陰陽樹第三十五章 綠島(2)第二十五章 癢癢石第三十一章 絕路?(1)第四十二章 門板上的血手印(1)第八章 巴第一章 六月初六鬼壓牀第二十一章 十二樽雕像(1)第二十七章 陰陽樹第十八章 挖硝人第二十章 懸樓(1)第三十九章 船棺(2)第三十五章 畫蛋取嚇第四十四章 竹子裡的寶貝(2)第十四章 肉連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靖市| 荔浦县| 永登县| 塘沽区| 乐都县| 普宁市| 漳州市| 巴林左旗| 甘孜县| 蒲城县| 万荣县| 新建县| 庆城县| 甘德县| 西贡区| 平凉市| 漳平市| 买车| 江油市| 秦安县| 龙岩市| 巴塘县| 连江县| 台南县| 青铜峡市| 平江县| 南皮县| 伊吾县| 黑水县| 安陆市| 荥经县| 威海市| 华池县| 清原| 越西县| 英德市| 娄底市| 武定县| 同心县| 柳林县|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