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八十七章 歲月如梭

漢授十九年的冬天過去,漢授二十年春,呂布還朝,如今接掌雲中的是張遼,就如陳默所預料的一般,漢授二十年,關中大旱,幸虧朝廷早有準備,大量的糧食早在年初的時候就運往關中,使得關中並未因爲這場大旱而餓死太多人,然而終究還是出事了。

陳默運往關中的糧草,足夠關中各地百姓渡過這個旱年,甚至還能有所結餘,但事實卻是,根據事後調查,真正落在百姓手中的糧草連一半都不夠。

賑災時,陳默沒有動手,一切求穩,但怒火卻是未曾壓下,等到漢授二十一年春,關中已經基本穩定之後,關於賑災糧食的事情開始在關中民間醞釀起來,不少家人被餓死的百姓得聞朝廷撥的糧草原本足夠關中百姓吃,但最終卻少了一半還多,沒人敢直接反抗當地官員,但輿論卻是愈演愈烈。

甚至連長安朝廷都遭了無妄之災,畢竟當年陳默在關中,一窮二白的時候,都能帶著關中百姓渡過旱年,如今天下太平了,國庫也有餘糧了,反倒餓死那麼多人,雖然朝廷在這裡沒做任何事,但畢竟你是皇帝,又在這邊,不找你找誰?

劉能也是挺苦的,他也想管事,奈何管不上啊。

不過百姓顯然不管這麼多,劉能本沒什麼存在感,這次倒是刷足了存在感,被百姓罵的狗血淋頭。

四月,賑災之事過去之後,陳默迅速下令徹查? 關中地區,上到太守? 下到縣令,但凡動過賑災糧的,不問緣由? 按律處罰。

原本,大多數人以爲? 陳默會如以往一般,爲了穩定?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 畢竟這次的事情上,大家都是各自拿了點兒,都沒有越界,但卻沒人知道,這界限是陳默定的,以前天下大亂,後方需要穩定? 所以陳默會選擇維穩的方法,而這一次? 也是到了清算的時候了。

至於不穩? 民心都丟了? 百姓都不會護著? 誰會跟你鬧,太學院如今有三萬多人等著空缺呢? 所謂的法不責衆根本不適用於現在。

其實如今關中的太守、縣令? 多半也是當年第一批被陳默送上這個位置的太學弟子? 不過二十年過去,手握一地大權還能夠不忘初心的又有幾人?

陳默從來不會高估人性的貪婪? 所以在決定徹查此事之前,他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事實上跟陳默預料的也沒有差別,這一番查辦下來,關中上千名官員人頭落地,三輔之地、西涼之地的太守無一倖免,各地縣令、縣丞、縣尉幾乎人人都有參與,被陳默以雷霆之勢拿下,而且每到一處,先做的就是公佈罪行,然後抓人、查辦,查抄家底,所得財物用來賠償死難者家屬,若有盈餘,則充入府庫。

偌大關中,八百里秦川沃土,最終在這場清算中活下來的,竟然只有三名縣令,加上一些縣吏都不過三十人,而官員的填補速度也叫人咋舌,新的官員都是跟著查抄的隊伍一起到的,前任官員人頭落地,緊跟著新任官員便立刻就任。

這一番動作,看的叫不少人心寒,陳默一直以來雖說被諸侯詬病出身、詬病篡漢,但對內,卻一直是頗爲仁義的,這是第一次,陳默對治下官員露出冷酷無情的一面,而新舊替換的速度也給不少人上了一課,經過這幾十年培養,朝廷缺官的事情早就是過去了,不說頂尖人才,至少在這地方治理的人才,朝廷並不缺。

陳默組建了數十年的三學,第一次向世人證明了它存在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而陳默也趁著這次機會,明正典刑,朝廷俸祿是足夠的,若有人貪贓枉法,這關中一千多顆人頭還有那一千多個突然間沒落的家庭就是榜樣。

士人隨著陳默的新政已經成了過去式,陳默效仿推恩令做出來的制度,已經成功將士人從內部瓦解,士人已經很難再跟朝廷抗衡。

當然,世間萬物,有陽便有陰,舊的權貴沒落,自然會有新的權貴升起,但至少眼下,在陳默的打擊下,類似過去士人、外戚這種能夠脅迫皇權的黨派並無形成的土壤。

而陳默也借關中之事,震懾百官的同時,開始大刀闊斧的開始建立新的制度,昔日的天網開始逐漸被人所熟知,百官相互監察的制度開始建立,同時軍權獨立於政權之外,只受陳默節制,地方官員無論品級高低,都無權沾染兵權。

不管這官員私下裡如何評價陳默,但在民間,隨著這次大面積殺官,陳默在民間的聲望卻是越發的高起來。

畢竟這種事對於百姓來說,有些大快人心,甭管那昔日的官員有沒有迫害到自己,但就是解氣。

漢授二十二年,匈奴第八次上表請求內附,匈奴單于更是親自來到洛陽,遞交降表之後,便賴在洛陽不走了,這事兒陳默也沒強行趕人,不過內附之事還需徐徐圖謀,如何內附,怎麼安置,風俗習慣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朝廷接受了,那就代表匈奴內附了,陳默要的不只是個形式,而是要真正的將這些人都化爲漢民。

八月,陳默下詔,開放邊關,允許塞外胡人與漢人進行貿易,同時允許駐紮在幷州、幽州、西涼的各部邊軍向外擴張,只要願意插上明王旗幟的部落,都算漢人,當然,這些部落也需要向漢人繳稅。

不過草原該如何治理,陳默一時間也想不出個可行之法,倒是開放邊境之後,幽州、幷州在後半年戰事頻發。

“王上,是否重新閉關?”洛陽,王府大堂,一名大臣皺眉道:“邊戰頻發,邊地百姓不得安生?!?

“再看看?!标惸瑩u了搖頭,之前呂布調離幷州的時候,也沒見這幫人發動戰爭,如今開放邊禁,允許胡人往來邊關貿易,反倒使鮮卑各部還有烏丸人動手了,肯定是這一舉措觸碰到這些人的利益了,雖然不喜歡戰爭,但陳默知道這是好事。

“這仗該打還得打,世間戰爭,無非利益,這次胡人來打,必有切身之痛,且先弄明白這個,再說打與不打!”陳默笑道:“傳令邊關諸將,願來商貿者,歡迎,但若以爲我朝好欺,那就不能忍,誰動,殺誰,草原雖非我漢土,但規矩卻得我朝來定!”

“臣等領命!”衆將齊齊答應一聲,各自離去。

隨著陳默命令下達,邊關衆將有了朝廷態度之後,態度自然不一樣了,九月,趙雲北出白狼山,再度血洗烏丸三十七部落,剛剛緩過氣來的烏丸,再度被殺的北逃。

十月,太史慈兵出歠仇水,鮮卑諸部望風而逃,張遼率兵渡過陰山,親自斬了三位鮮卑大人的人頭,逼得六大鮮卑部落集體內附。

至此,草原上平靜了不少,直到此時,陳默纔算知道原因,大漢開通邊禁之後,諸部人口大量涌向漢境,有的確實是行商,但更多的卻是想去雲中一帶定居,草原上人口本就稀少,哪怕昔日強盛如檀石槐,橫貫東西,甚至建立了鮮卑朝廷,但實際上草原人口也不滿千萬,更別說如今在陳默的威脅下,草原最肥沃的草場如今有不少都成了漢人的耕地,諸部自然不願,加上呂布調離,趙雲、太史慈老邁,纔有這一次試探,誰知一試,就被邊軍打的狼狽奔逃,元氣更是大傷,這等情況下,也只能捏著鼻子認可了陳默給草原定下得規矩。

至此,鮮卑、烏丸等草原各族安靜了足足五年,匈奴在得了陳默的允許之後,開始大規模南遷,而河套之地,也成了軍戶所在,不少邊軍將士開始在這裡安家,有的直接娶了胡人女子,這五年,是草原和漢人相互融合的一個過渡期,小摩擦也有,但並不算多,胡人也不敢將事情鬧大。

直到第六年,漢授二十七年,張遼病故,讓胡人看到了希望,以軻比能爲首的部落聚集了各大部落,集結兵馬十三萬胡騎南下,胡漢之間的戰爭財再度展開。

但這一年,朝廷並未再派大將,而是提拔陳徵爲徵北將軍,主持戰局,雖然是初掌大軍,但陳徵自呂布時代便跟在呂布身邊南征北戰,後來又跟隨張遼,在軍中本就有足夠的人望,而此番雙方大戰,陳徵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率軍力戰胡騎,寸土未失,更親自率精銳突襲軻比能大營,斬下軻比能首級,斬首萬餘,擊退胡騎,也以此戰,奠定了陳徵年輕一帶名將的身份。

這一年,陳徵三十五歲,算起來,也並不年輕,但其能力卻是第一次被普遍認可,陳默聞訊之後更是大喜,設宴款待羣臣,並親自將陳徵召回,授爵。

頷首二十八年,趙雲和太史慈各自請辭,兩位皓首老將回朝,陳默親自帶百官迎接,上奏朝廷,爲兩人封爵,頤養天年,大漢至此,進入一個鼎盛時期。

第四百七十四章 招募?第三百九十一章 劉備退兵第十九章 教授第二百零五章 劉備的出路第七十八章 天子崩第二百五十六章 袁氏家眷第一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二百八十九章 吏第三百七十章 摧枯拉朽第九十八章 董卓得勢第一百零四章 戰後那些事兒第十章 突破口第二百六十四章 真定第一百八十三章 利令智昏第九十二章 無奈第一百零一章 孤獨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八十五章 隔河相對第四百三十七章 告老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丘之會第二十一章 稚童的煩惱第四百八十九章 長安對問第二百零四章 破罐子破摔第二百四十一章 老將折戟第十八章 鄉里第三十五章 論胡第七十二章 晚輩第十三章 奇貨第四百四十章 聚將第四十五章 立威第八十五章 隔河相對第五十七章 連環計(下)第二百六十章 難以接受的結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柳城破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爭陰雲第二十七章 特殊人才第一百四十三章 挑事第七十章 推薦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三十四章 雨幕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丘之會第二百一十章 昔日小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未開始便已結束第一百三十四章 呂布治郡第二百四十六章 弱點第二百三十一章 冀州亂第一百零六章 要兵第三百三十二章 虛實第二十四章 搶糧第十四章 情第七十五章 劉宏託孤第一百四十九章 離間第一百零八章 翻車第二百五十章 城破第二百七十五章 目的第三百一十二章 時機第一百五十二章 諸侯進兵第二十六章 不同第三百三十章 大火焚江第二百九十九章 父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四百零四章 動念第三十四章 雨幕第六十七章 可悲之人第三百三十七章 中牟第二十章 徐晃第九十五章 遊說第五十一章 曲陽第九十七章 來客第三百一十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零四章 戰後那些事兒第七十八章 賈詡第二百七十四章 空城否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網第四十七章 審問第一百一十章 要求第八十九章 謀破長安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五十章 暗渡第八十九章 謀破長安第一百一十四章 年關瑣事第四百八十二章 孫權的決定第四百七十二章 試探第四百一十二章 進出第五十一章 將來的可能第五章 出遊第九十五章 攪局者第七十章 得子第五十五章 首戰第九章 甩鍋第一百章 兄弟反目第六十四章 天威第八十八章 內亂第五十二章 打仗了第七十八章 賈詡第九十二章 李儒第二十一章 洛陽第四百六十六章 水上攻城第四百二十五章 獻策
第四百七十四章 招募?第三百九十一章 劉備退兵第十九章 教授第二百零五章 劉備的出路第七十八章 天子崩第二百五十六章 袁氏家眷第一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二百八十九章 吏第三百七十章 摧枯拉朽第九十八章 董卓得勢第一百零四章 戰後那些事兒第十章 突破口第二百六十四章 真定第一百八十三章 利令智昏第九十二章 無奈第一百零一章 孤獨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八十五章 隔河相對第四百三十七章 告老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丘之會第二十一章 稚童的煩惱第四百八十九章 長安對問第二百零四章 破罐子破摔第二百四十一章 老將折戟第十八章 鄉里第三十五章 論胡第七十二章 晚輩第十三章 奇貨第四百四十章 聚將第四十五章 立威第八十五章 隔河相對第五十七章 連環計(下)第二百六十章 難以接受的結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柳城破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爭陰雲第二十七章 特殊人才第一百四十三章 挑事第七十章 推薦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三十四章 雨幕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丘之會第二百一十章 昔日小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未開始便已結束第一百三十四章 呂布治郡第二百四十六章 弱點第二百三十一章 冀州亂第一百零六章 要兵第三百三十二章 虛實第二十四章 搶糧第十四章 情第七十五章 劉宏託孤第一百四十九章 離間第一百零八章 翻車第二百五十章 城破第二百七十五章 目的第三百一十二章 時機第一百五十二章 諸侯進兵第二十六章 不同第三百三十章 大火焚江第二百九十九章 父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四百零四章 動念第三十四章 雨幕第六十七章 可悲之人第三百三十七章 中牟第二十章 徐晃第九十五章 遊說第五十一章 曲陽第九十七章 來客第三百一十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零四章 戰後那些事兒第七十八章 賈詡第二百七十四章 空城否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網第四十七章 審問第一百一十章 要求第八十九章 謀破長安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五十章 暗渡第八十九章 謀破長安第一百一十四章 年關瑣事第四百八十二章 孫權的決定第四百七十二章 試探第四百一十二章 進出第五十一章 將來的可能第五章 出遊第九十五章 攪局者第七十章 得子第五十五章 首戰第九章 甩鍋第一百章 兄弟反目第六十四章 天威第八十八章 內亂第五十二章 打仗了第七十八章 賈詡第九十二章 李儒第二十一章 洛陽第四百六十六章 水上攻城第四百二十五章 獻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舒兰市| 永登县| 府谷县| 长寿区| 南投县| 桦南县| 岚皋县| 南开区| 普兰店市| 张家港市| 普陀区| 凤台县| 牡丹江市| 桐乡市| 东阿县| 南江县| 大冶市| 淳安县| 宁晋县| 徐州市| 诸暨市| 开原市| 柏乡县| 虞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丹棱县| 达州市| 炎陵县| 宝应县| 思南县| 永修县| 改则县| 安新县| 永新县| 乃东县| 绥滨县| 田阳县| 济南市| 清镇市|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