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一十六章 民生

“去歲下了幾場大雪,今年這關(guān)中應(yīng)該不會再旱,正是大力興農(nóng)之時,從各地調(diào)集來的將士家眷安置之地已經(jīng)建好,但劃分給他們的田地不是太夠,準備在開墾一片,當然這些開墾荒田所需糧草由我們來出。”經(jīng)過年關(guān)的瑣事忙碌之後,又過了幾天,陳默將衆(zhòng)人招來衙署商議今年關(guān)中的發(fā)展事宜。

去年如果沒有那場大旱,其實是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可惜這世上沒有如果,而且若無那場大旱,也不會讓陳默有機會收拾那些朝中的牛鬼蛇神,這世上的事情,從來都是福禍相依的,只看你能否從禍中找到福,在福中察覺到禍的存在。

“主公,府庫存糧已然不多,莫說羌亂未斷,那馬騰、韓遂在側(cè)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有戰(zhàn)爭爆發(fā),不是說主公興農(nóng)不對,只是眼下府庫糧草吃緊,此時還要往民間發(fā)放的話,一旦有戰(zhàn)事發(fā)生,恐怕難以應(yīng)對。”徐庶苦笑道,去年的大旱幾乎掏空了關(guān)中府庫,陳默興修水利,使得秋收時沒有絕糧,官府掌控的田地裡收上來不少糧食,但陳默去年和今年是免稅的,也就是說,除了官田之外,哪怕今年豐收,陳默收上來的糧草也不會太多,這個時候投入糧草去發(fā)展會讓陳默缺少對戰(zhàn)爭的應(yīng)對能力。

“這個我自然想過。”陳默點點頭笑道。

一旁的李儒看著徐庶笑道:“元直不知,去歲我等已經(jīng)與張魯達成協(xié)議,從他那裡購買了三十萬石糧食,過兩日便能運來,待到秋收之後,還會買一批,大概五十萬石,軍糧上,我軍其實還不至於太缺。”

“漢中有這般多糧草?而且願意賣於我等?”徐庶啞然道。

現(xiàn)在這年月,諸侯征戰(zhàn),糧草誰家都不會嫌多的。

“元直有所不知。”賈詡在一旁捻鬚笑道:“去歲劉焉病故元直應(yīng)該知曉。”

徐庶點點頭,劉焉病死,其子劉璋繼位,去年還向朝廷這邊送來了奏表,其實這不合漢律,州牧哪能繼承?但眼下朝廷連天子都沒有,哪有能力管諸侯繼承地盤這種問題。

早前劉焉命張魯、張修擊殺漢中太守蘇固,並截斷斜谷,不予朝貢,所以對於蜀中的消息這邊相對閉塞。

賈詡道:“你可知,那劉璋繼位後,第一件事,便是以張魯不順從其爲由,殺其母親及家眷,也因此,張魯割據(jù)漢中,又恐腹背受敵,是以我等派人前去商談購糧之事時,張魯也有意與朝廷修好,重新命人疏通斜谷,願意與我軍通商。”

當然,斜谷可是設(shè)了重重關(guān)卡的,張魯願意與朝廷修好,並不代表願意放棄如今的權(quán)利和兵馬。

徐庶目光一閃,看向陳默道:“主公,這漢中之地……”

“取之無用。”陳默搖了搖頭道,取了漢中,最大的作用就是伐蜀,但蜀道之難,就算沒去過,陳默也聽過,就算拿下,蜀地也很難爲關(guān)中提供什麼幫助,反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割據(jù),所以,陳默目前的重心,是在中原的爭奪上,支持張魯與劉璋分割,必要的時候可以給與一些幫助,但拿下漢中,對陳默來說意義不大,反而要分兵防備劉璋。

相較而言,現(xiàn)在這樣讓張魯擋著,自己在背後支持張魯同時,又能從張魯那裡獲得足夠支持,不只是糧草上,還有其他比如聲望上的支持,也算是一種結(jié)盟,陳默雖然沒拿漢中,但漢中的資源陳默卻能調(diào)動,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當然,前提是張魯沒有向北擴展的野心,安心只做個漢中太守,否則的話,這個關(guān)係並不能持續(xù)太久,但只要眼下可以維持就足夠了。

關(guān)中渡過這次難關(guān)之後,只要不再來幾次天災(zāi),必有大興之相,或許只需兩三年,自己就有足夠的實力去掃清後方,將馬騰、韓遂這兩個混子給收拾了,而後就可以專注於中原之地了。

“糧草暫時不需憂慮,我們還可以向羌人購買一些,雖說羌亂不止,但也有不少羌人願意與我們修好。”陳默笑道。

羌人的問題上,陳默跟皇甫嵩等人有過幾次爭執(zhí)。

其實在陳默看來,羌人是可以融入漢人之中的,無論生活習性還是漢化的程度上,羌人比之塞外的匈奴、鮮卑更容易接受漢人,而以往大漢在對羌人的戰(zhàn)爭中,有好幾次大勝之後,如果當時大漢願意接納羌人,將羌人融入漢人之中的話,如今可能就沒有什麼羌人之說了。

但在這方面上,大漢排斥其他民族的融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不能說全錯,但在佔領(lǐng)絕對強勢的情況下,主動將這些所謂的異族同化到自身來達到壯大自身的目的在陳默看來纔是對異族最正確的手段。

你若說血統(tǒng)的話,羌族也好,匈奴鮮卑也罷,往上追溯千年乃至更久,都是從黃河流域出去的民族,甚至陳默知道,這匈奴、鮮卑有不少部落都是流亡的漢人組成,後來被同化成了匈奴、鮮卑人。

如今陳默坐擁關(guān)中,羌人的問題也就成了陳默不能忽視的一點了,扶風、馮翊,更遠的隴西、安定、北地,都是羌漢雜居,若能收納進來,所得人口可不少,而且每年可以少不少兵災(zāi)。

但這件事上,哪怕是蔡邕都不太支持陳默這麼做。

陳默只能一步步來,先從貿(mào)易開始,至少這些願意交好甚至心向大漢的羌族,陳默覺得不能放棄,需要好好拉攏。

“主公,羌族之事,需要謹慎。”一旁的李儒聞言忍不住提醒道,作爲陳默的核心謀士團隊,李儒自然知道陳默主張融合羌族之事,但這種事的阻力可不只是朝中反對而已。

“文優(yōu)放心,此非一朝之功,或許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做到,但至少是個方向,大漢要更加壯大,就該有海納百川的心胸,羌族若能成功,其他如匈奴、鮮卑、烏丸也未必不能,根據(jù)巴塔幹所言,中原之外,未必就皆是荒蠻,這天下也並非只有我們看到的這麼大。”陳默微笑點頭道。

巴塔幹爲陳默打開了看一個更大的視野,大漢以西,西域更往西的地方,同樣有著萬里沃土,或許大漢很難將其進佔,但交流卻是可以有的,甚至必須有,西方的文化也有其可取之處,大漢需要海納百川的心態(tài)來吸納兼容這些所謂的異族思想。

李儒點點頭,陳默有這個心思就好,他最擔心的是陳默年少氣盛,太過激進,那樣就算陳默的想法是對的,急於求成的話,反而會大亂他們原本的步驟。

衆(zhòng)人又商議了一番兼容羌族的可能性之後,話題重新回到關(guān)中的治理上,那些東西距離現(xiàn)在太遠,就像陳默所說那般,或許窮極一生都未必能夠做到,眼下重要的還是發(fā)展壯大自身。

“如今關(guān)中民心漸定,若糧草無憂的話,庶以爲,主公集中軍戶之策可以更完善一些,畢竟背井離鄉(xiāng),終有些怨氣,庶以爲,可以適當于軍士家眷一些優(yōu)待,如此一來,既可除民怨,又可得軍心。”徐庶笑道。

陳默集中軍戶的做法,看似有些不仁道,但若是做得好了,卻能令軍心更向著陳默。

“已經(jīng)在做,書院已經(jīng)建好,有功將士之子皆可入書院就學,不過只是這些恐怕不夠。”陳默點點頭。

雖然讀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奢望,許多人窮極一生都想要求學而不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是這般想法,畢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能看到的更多是眼前的一日三餐,爲生計而奔波,若是連肚子都填不飽,真的一心求學的恐怕不多,陳默設(shè)立書院讓有功將士子女能讀書或許會讓一些有志將士發(fā)奮,但大多數(shù)將士恐怕並不關(guān)心這個。

不能嘲笑他們目光短淺,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談何未來?

“這個,可以效仿秦法,不過卻也不能完全效仿,若如先秦那般,以軍功換取田地,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練就一支虎狼之師,但天下的田地就這些,總有封完的一天,而一旦無法兌現(xiàn),恐怕會反噬自身,儒以爲,軍戶家眷,可減免一些賦稅,若是立了功勳,可以減免更多,若是戰(zhàn)死,賦稅可以直接減半,直至其子女及冠。”李儒摸索著下巴道。

像秦朝那樣有些太極端了,而且若真那樣直接封地,最終的威脅不會比現(xiàn)在的世家小,於民生也無用,畢竟是四百年前的東西,未必就適合如今,李儒顯然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沒有照搬當年的秦法。

陳默摸索著下巴點點頭道:“文優(yōu)此言,確有可行之處,這樣,先擬一份章程,我等再進行商議。”

雖然有些事情會拿到朝堂上去議,但一些關(guān)乎根本的東西,陳默不會去朝堂上議,而是自己這裡直接拍板決定,如果拿到朝堂上去商議,這種事,以陳默的經(jīng)驗,拖個一年半載一點都不奇怪。

“喏!”

第六十五章 滅門第一百一十章 要求第二百零九章 奇特之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論戰(zhàn)第五十一章 禮第十五章 小人物的悲哀第八十七章 洛陽亂第一百五十一章 底線第一百五十四章 忠良可存否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一章 刺殺第二百三十七章 張郃武義初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偶遇,閒聊第六十二章 違背理念第一百四十四章 匹夫之勇第三百三十五章 割須棄袍第五十六章 人性第四百九十二章 推演世界第四百二十八章 再議封王第四百五十七章 難題第四百九十七章 暮年第二十七章 春暖閣第七十四章 逆轉(zhuǎn)開始第二十二章 再敗第四百四十八章 連弩第二百八十七章 立場第一百零一章 得失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途第四百六十五章 順利第二百七十二章 腹背受敵第四百七十章 江東論戰(zhàn)第一百四十四章 年輕氣盛第四百七十四章 招募?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收第二百二十八章 反目第三十三章 別離第四百章 曹操的奇兵第三十八章 深入第四百五十五章 疑惑第一百零八章 翻車第十五章 歲月如梭第九十八章 董卓得勢第四百一十七章 議策第四百六十八章 落幕第八十章 女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弱者的無奈第四十二章 噩耗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祥之兆第六十五章 我困欲眠第十七章 路遇第一百一十八章 變故第二百二十九章 內(nèi)患伊始第二十五章 雨幕第三百零三章 忠魂難安第一百三十章 夢境戰(zhàn)場第一百六十三章 問心第二十一章 稚童的煩惱第二百零七章 朝議第二百八十七章 立場第二十二章 蒲桃第八十七章 長安初戰(zhàn)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一百二十六章 董卓遷都第四百八十章 陳默的殺手鐗第一百零八章 翻車第三百九十一章 劉備退兵第四百零八章 遺言第三十二章 暗手第二百五十八章 無膽大將第六十三章 困難第四百七十四章 招募?第一百四十四章 匹夫之勇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點兒狠第一百四十九章 離間第二百四十九章 暗渡第四百六十七章 覆滅第二百七十三章 疑兵第四百零八章 遺言第四百三十八章 遠見第七十九章 氣運大增第二百七十三章 疑兵第二百八十八章 三學興起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訪第五十七章 世情第三百三十二章 虛實第二百二十五章 回洛陽禰衡攔路,思子切昭姬垂淚第三百七十五章 仲達來投第四章 虛實第三十四章 機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心生退意第一百五十章 獻降第三百四十一章 烽火連天第二十六章 不同第十九章 祁縣一夜第八章 結(jié)交第一百零一章 得失第七十七章 陳登第八章 結(jié)交第一百五十四章 壞消息第二十章 人命
第六十五章 滅門第一百一十章 要求第二百零九章 奇特之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論戰(zhàn)第五十一章 禮第十五章 小人物的悲哀第八十七章 洛陽亂第一百五十一章 底線第一百五十四章 忠良可存否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一章 刺殺第二百三十七章 張郃武義初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偶遇,閒聊第六十二章 違背理念第一百四十四章 匹夫之勇第三百三十五章 割須棄袍第五十六章 人性第四百九十二章 推演世界第四百二十八章 再議封王第四百五十七章 難題第四百九十七章 暮年第二十七章 春暖閣第七十四章 逆轉(zhuǎn)開始第二十二章 再敗第四百四十八章 連弩第二百八十七章 立場第一百零一章 得失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途第四百六十五章 順利第二百七十二章 腹背受敵第四百七十章 江東論戰(zhàn)第一百四十四章 年輕氣盛第四百七十四章 招募?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收第二百二十八章 反目第三十三章 別離第四百章 曹操的奇兵第三十八章 深入第四百五十五章 疑惑第一百零八章 翻車第十五章 歲月如梭第九十八章 董卓得勢第四百一十七章 議策第四百六十八章 落幕第八十章 女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弱者的無奈第四十二章 噩耗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祥之兆第六十五章 我困欲眠第十七章 路遇第一百一十八章 變故第二百二十九章 內(nèi)患伊始第二十五章 雨幕第三百零三章 忠魂難安第一百三十章 夢境戰(zhàn)場第一百六十三章 問心第二十一章 稚童的煩惱第二百零七章 朝議第二百八十七章 立場第二十二章 蒲桃第八十七章 長安初戰(zhàn)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一百二十六章 董卓遷都第四百八十章 陳默的殺手鐗第一百零八章 翻車第三百九十一章 劉備退兵第四百零八章 遺言第三十二章 暗手第二百五十八章 無膽大將第六十三章 困難第四百七十四章 招募?第一百四十四章 匹夫之勇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點兒狠第一百四十九章 離間第二百四十九章 暗渡第四百六十七章 覆滅第二百七十三章 疑兵第四百零八章 遺言第四百三十八章 遠見第七十九章 氣運大增第二百七十三章 疑兵第二百八十八章 三學興起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訪第五十七章 世情第三百三十二章 虛實第二百二十五章 回洛陽禰衡攔路,思子切昭姬垂淚第三百七十五章 仲達來投第四章 虛實第三十四章 機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心生退意第一百五十章 獻降第三百四十一章 烽火連天第二十六章 不同第十九章 祁縣一夜第八章 結(jié)交第一百零一章 得失第七十七章 陳登第八章 結(jié)交第一百五十四章 壞消息第二十章 人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临桂县| 化隆| 涞源县| 乌什县| 偃师市| 拜泉县| 建水县| 平乡县| 内乡县| 合阳县| 江都市| 丹巴县| 任丘市| 竹山县| 赤峰市| 洪泽县| 潼关县| 秦皇岛市| 临沂市| 巴中市| 平罗县| 白山市| 天台县| 大同市| 黔西| 介休市| 葫芦岛市| 浮梁县| 万年县| 原阳县| 阿拉善右旗| 佛冈县| 广宁县| 五指山市| 马关县| 杂多县| 九江县| 庄河市| 洞口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