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

陰山腳下的夜晚,靜謐如水,皎潔的月光如白練般鋪灑在地上,映地草地一片蒼青色。

“兩國已然戰停,未來數年之內當再無干戈,你可願隨我回長安?”李恪與阿史那雲並肩坐在草地之上,李恪對阿史那雲問道。

早年在汗庭時,李恪便曾同阿史那雲講過,來日他若得返大唐,便帶她一同回大唐,遊歷大唐山川,如今大唐已勝,李恪回國在即,李恪自然沒有忘記當初對阿史那雲的話,於是對阿史那雲問道。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阿史那雲哪還有隨李恪南下游歷的心思,阿史那雲搖了搖頭道:“不了,我還想留在草原,這裡纔是我的家。”

對於阿史那雲的回答,其實李恪的心裡早有預料,現在的情景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模樣,阿史那雲已成亡國之女,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興致。

李恪問道:“可汗也將隨我往長安拜見父皇,你也不同去嗎?”

阿史那雲道:“我不願見到父汗那般模樣,我便不去了。”

阿史那雲孝順,她這麼說倒不是不願陪著頡利,而是她知道頡利此去長安是幹什麼的,他不願看到父汗那個模樣。

曾經翱翔九天的草原雄鷹,想要爭雄天下,如今卻淪爲階下之囚,要往長安忍氣吞聲地求活,阿史那雲實在不忍看到那個樣子的父汗,而頡利想必也不願阿史那雲看到自己那個模樣。

阿史那雲頓了片刻,看了眼李恪,突然開口道:“父汗此去會有性命之憂嗎?”

對於阿史那雲的話。李恪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作答。

李世民對頡利的態度如何,李恪真的拿不準,渭水之盟對李世民而言是極大的羞辱,甚至可以說是自李世民出身以來最大的羞辱,此次頡利進京,李世民對他的態度如何,李恪也不知道。

李恪側身看著身旁的阿史那雲,月光下,微風輕輕地吹動著她耳角的鬢髮,稚嫩的臉上帶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哀色,李恪的心中猛地閃過一絲心疼。

這一刻,阿史那雲應該是這世間最孤獨,最無助的人了吧。

從突厥公主到亡國之女,從草原明珠到家破人亡,彷彿就在一瞬間,阿史那雲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一切。

而面對著已經失去的一切,阿史那雲甚至不知道該埋怨誰,可以埋怨誰。

李恪嗎?李恪沒有錯,甚至此事跟他沒有半點關係,他自己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李世民嗎?李世民只是在復仇,當年頡利如何對他,他便如何對頡利,只是李世民做的更優秀些。

李靖嗎?李靖只是人臣,就算沒有李靖,還是李績、李道宗,甚至是李世民自己,突厥已久難逃敗亡的命運。

抑或是他的父汗?是他父汗的野心和愚蠢害地突厥國滅,美麗的草原淪於他手,可頡利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阿史那雲又何如怪的上他?

說到底,阿史那雲誰都怨不了,戰爭的始作俑者是人心,是慾望,是不知滿足。

李恪楞了半晌,才道:“父皇胸懷天下,向來寬廣,不會對突厥人大開殺戒,應該也不會傷了可汗的性命,你不必太過憂心。”

“但願吧,但願你說的是真的。”阿史那雲幽幽地嘆了口氣,對李恪道。

李恪看著阿史那雲憔悴的樣子,心疼地拉過阿史那雲的手,放在了自己的手心。

蒼涼如水的夜色中,阿史那雲的手冷地冰人,與那日那吾肉孜節時的溫度相差許多,只不過那一日,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李恪緩緩道:“你放心,我說的都是真的,有些事情現在也許我還做不到,但將來,我一定能夠做到。大唐與突厥百姓必將和如一家,兩族邊線再無戰事,不,以後南北連邊線都不會再有。”

兩族百姓和如一家,這是李恪曾在獵場時同阿史那雲講過的話,到現在李恪仍然記得。

李恪的話李恪自己記得,阿史那雲也沒有忘記,阿史那雲看著李恪一本正經的樣子,竟一下子笑了出來。

“其實你和父汗是一樣的人,你也是野心之輩。”阿史那雲看著李恪的眼睛,對李恪道。

李恪沒想到阿史那雲的嘴裡會突然冒出這麼一句,李恪對阿史那雲問道:“你爲何這麼說?”

阿史那雲道:“你想做唐人的皇帝,難道你還不是野心之輩嗎?”

李恪聽著阿史那雲的話,沉默了片刻,才道:“是吧,我確實是野心之輩,我非長子,亦是嫡子,長安城的那張龍椅本不屬於我,但我卻想坐上去,我也要如父皇一般,坐在那個位置上稱量天下。”

阿史那雲看著李恪信誓旦旦的樣子,問道:“通往皇位的路,不好走吧。”

阿史那雲雖未親歷大唐的奪位之爭,但突厥各部間的爭鬥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更加複雜的大唐。

李恪點了點頭,但卻自信地笑道:“一路坎坷,但我卻將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李恪給阿史那雲的感覺總是這樣,似乎他什麼困難都能解決,他總能得到他想要的。

“我相信你。”阿史那雲對李恪總有那麼一種自信,只要李恪說的話,阿史那雲總覺得很有底氣。

李恪也對阿史那雲笑道:“待我走後,你留在此處也需保重,否則將來我若真的主政大唐,而你看不到的話,我可是會食言的。”

李恪這麼一說,阿史那雲的心情似乎好了許多,阿史那雲輕聲笑了笑,點了點頭。

李恪見阿史那雲點頭,一下子又想起了什麼,李恪從自己的懷中取出了一枚玉印,交到了阿史那雲的手中。

李恪道:“我已交代過陰山守將喬師望,我走後他會對你多加照看。將來你若有要事便可命人持此玉印前往陰山喬師望處,你的要求他會一律照辦。”

李恪交給阿史那雲的是他的私印,見此印如見李恪,這方印在陰山自然好用地很。

“多謝。”阿史那雲知道這也是李恪的一片心意,於是道了聲謝,收入了懷中。

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章 靈州軍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章 易爵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章 加註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章 飲酒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
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章 靈州軍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章 易爵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章 加註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章 飲酒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广东省| 汨罗市| 尼木县| 石河子市| 梅州市| 扶绥县| 剑川县| 永安市| 墨竹工卡县| 宿州市| 温州市| 成安县| 芜湖市| 雅江县| 哈巴河县| 浏阳市| 大理市| 馆陶县| 南平市| 磴口县| 慈利县| 略阳县| 岳普湖县| 庄河市| 长宁区| 新干县| 安顺市| 台江县| 莒南县| 平山县| 全南县| 成安县| 桓台县| 龙陵县| 西青区| 嘉善县| 万源市| 新龙县| 旅游|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