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桑待了幾天之後,王易就率領剩下的人,來到了南昌。
這裡是周瑜這個水軍左都督的地盤,在柴桑,負責軍事的是魯肅,負責政事的是張昭,而在南昌,負責軍事的是周瑜,負責政事的,就變成了顧雍了。
顧雍是當年蔡邕被貶到吳郡時候的弟子,他本來就是吳郡大族顧家的人,爲人沉靜,有大將之風,少言寡語,卻言無不中,非常之低調(diào)。
王易拿下曲阿的時候……他是曲阿縣長。
當時王易破城之後,顧雍穩(wěn)住了城內(nèi)的情況,並沒有讓民衆(zhòng)慌亂四處奔跑而受到傷害,讓王易的軍隊很快就穩(wěn)住了城內(nèi)的形勢,然後顧雍就掛印離開,後來是孫策知道顧雍是個人才,把他又請了出來,一開始是在會稽當一個大縣的縣令,很快就展現(xiàn)出了他在治理州郡方面的才華,會稽太守張紘舉薦了他,加上豫章這邊雖然有張昭治理,然而豫章實在太大了,張昭一個人也忙不過來,所以顧雍過來,在南昌協(xié)助周瑜,在後方做得井井有條,讓周瑜都非常的滿意。
不過有意思的是,顧雍的長子顧邵今年才十八歲,就已經(jīng)很有才學,現(xiàn)在在張昭的手下當一個書佐,據(jù)說做得很不錯。
而張昭的長子張承,則在顧雍的手下當一個記室,文案工作做得也很不錯。
這兩個二代還都是從招賢館裡通過了考覈,然後分別分配下來的,只不過比較巧合的是張昭的兒子在顧雍手下當差,顧雍的兒子在張昭手下當差,一時之間傳爲美談。
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王易只是笑了笑,這種事情肯定是無法阻止的,江東的家族們沒有別的選擇,他們轉(zhuǎn)變也許會比所有人都快,在新的官僚提拔體系裡佔據(jù)優(yōu)勢,再正常不過了。
而且只要是通過正常的考覈進去的,確實是人才,那就無所謂。
官員的權(quán)力,可以用體制來控制,好的政治體系,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江東新力量的出現(xiàn),足以證明,劉備的地盤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條新的人才選拔的通道。
士族們很多時候,也是很識時務的。
而且他們還可以慢慢地,來改變這樣的方式。
曹操提出過唯纔是舉,然後呢?等到曹丕上臺之後,馬上就被弄出了一個九品中正
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只要一代人。
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可以推動,那麼推動起來,是很快的。
就好像王易現(xiàn)在推動的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也是沒有人會認同。
可是他有力量,有劉備的支持,所以輕而易舉就推動了。
當然,如果沒有好的效果,馬上就會遭到更激烈的反撲。
不過這一點,王易並不擔心。
軍隊都在他和劉備的手上,這是最大的力量。
在南昌,王易見了一下顧雍,和顧雍聊了聊,這人果然和傳聞中的那樣,不茍言笑,少言寡語,不過偶爾幾句話,總是能夠說到點子上。
“少使君,各地招賢館固然很有效,然而標準並不統(tǒng)一,時間也不統(tǒng)一,最重要的是,選拔上來的人才,並不一定符合空缺和職位的要求。武略和雜學都好說,軍中和雜學官,只要有能力的,都可以收下來,可是文韜方面,總得有地方讓他們來治理才行。”顧雍對王易道。
王易笑了起來:“元嘆先生說得有道理,不過現(xiàn)在天下未定,也只能如此,接下來當所有官職都沒有空缺之後,我打算給那些主官們身邊安排些佐官的職位,協(xié)助辦理政事的同時,也預備著隨時補缺,這樣新上任的官員也能夠有治理地方的經(jīng)驗而不是紙上談兵,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xiàn)。”
“少使君果然想得周到。”顧雍嘆息了一聲:“不過天下定了之後,選拔人才的時間和人數(shù),只怕就要定下來了。”
王易點點頭,科舉在未來也是分幾年考一次,畢竟讀書人越來越多,官位總是有限的,把名額限制起來,纔是關鍵。
不過現(xiàn)在確實不是搞這種事的時候,天下不平定,討論這個就只能是討論罷了。
和顧雍討論了幾句之後,王易就帶著人,去了鄱陽湖,周瑜的水軍大寨之處。
和魯肅比起來,周瑜麾下的將領就猛多了,平海中郎將甘寧本來是在魯肅麾下聽命的,不過後來周瑜打了個報告,讓蔣欽和甘寧換了一個地方。
沒別的原因,劉磐確實比較能打,手下沒有甘寧這種級別的猛將的話,想要扛住劉磐,還真有點不容易。
蔣欽雖然也能打,可是他擅長的是指揮作戰(zhàn)和幫著訓練水軍,個人勇武就欠缺了一些,黃祖手下也缺乏猛將,所以他去魯肅那邊,足夠用,而在周瑜這邊,沒幾個能打的還真不行。
不光甘寧,就連周泰也從宛陵調(diào)了過來,畢竟宛陵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安全了,不用讓周泰這樣的猛將浪費在那裡。
“公瑾兄,好久不見!”王易對周瑜道。
兩年沒見,周瑜依舊是那副帥的驚天動地的樣子,瀟灑的對王易拱手,說了一句”見過少使君”之後,周瑜轉(zhuǎn)頭就和孫策把臂大笑了起來。
當晚,周瑜就在大寨裡宴請王易,而王易也將自己帶來的這些人,介紹給了周瑜。
“呂子明勇猛過人,然而卻不喜讀書,還望公瑾兄不要當他是個一勇之夫,讓他知道一下讀書的好處!”王易對周瑜道。
周瑜哈哈一笑:“書中自有無窮奧妙,子明爲何不學啊?”
呂蒙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貴從軍中求,光是習武演練,就要耗費很多的時間了,又哪裡有時間來讀書呢?”
周瑜大笑了起來:“難道是要你苦讀經(jīng)典來成爲飽學的宿儒嗎?那並沒有什麼必要!只要粗淺的閱讀,瞭解過去的一些事情,就足夠了!你遇到的很多事情,在過去都發(fā)生過,那是前人累積下來的經(jīng)驗與智慧啊!你再忙,能忙得過我嗎?我在空閒的時候,也常常讀書,感覺能夠得到很大的領悟。”
呂蒙離席下拜:“周都督之言,如雷貫耳!蒙接下來會好好學習,希望能夠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