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溫和’的手段
正因康熙突如其來的一道聖旨,即便不到一個月就是萬壽節,宮裡也是人心動亂。
皇后這幾日都在擬放出宮的宮人名單,正因爲打出來的旗號是爲太皇太后祛病祈福,太皇太后至今未好,爲顯虔誠,自是要越快將在名單上的宮女放出宮越好。
事急從權,不可從緩,既是爲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祛病祈福,而行善事,諾已經許出口,康熙自然是要儘快實現。
這般,纔能有效果,效果也才能發揮到最大。
而恰巧,又正因臨近萬壽節,皇后忙得分身乏術、不可開交,實在忙不過來,這幾日皇后吩咐了鈕祜祿妃前往坤寧宮中,與皇后一道擬放出宮的宮人名單及章程。
故而這幾日,不止皇上,每日裡待在幹清宮,有點子空閒時間,都往慈寧宮去了;
皇后和鈕祜祿妃更不用提,也是不是在坤寧宮,就是到慈寧宮去侍奉左右,鈕祜祿妃更出其右,每日裡晨曦方明便往坤寧宮去,披星戴月而後才得以歸寢宮去。
可見事情繁雜!晨昏定省,庶妃們去了,要麼就是在坤寧宮正殿裡等上一等,皇后便直接讓她們散了;
更有甚者,她們連坤寧宮正殿都踏不進門,只在院子裡等著,皇后便直接遣奴才,讓她們散了。
過了兩日,皇后直接讓她們在自個兒寢宮裡,暫時不必晨昏定省,去請安了。
無論什麼動靜,都昭示著:康熙聖旨,絕不是說說而已。
動靜鬧出來,絕不可能虎頭蛇尾。
沁柔看明白了這點,她想安心養胎,可她也是人,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奴僕成羣,不是高高在上就能完整享受到了。
身在宮中,身邊離不了奴才們精心伺候,也就得受奴才們的拖累。
到宮裡來伺候的奴才們,都不是獨身一人,身後都有親友族人,面呈不了皇后,走不得皇后、鈕祜祿妃的路子,也就只能來求一求沁柔這個庶妃了。
承幹宮、貞順齋裡伺候的,個個都不是一個人。
就是陳姑姑,也不是獨身一人,總有親友族人求上門來。
沁柔可以不理,而所付出的代價就是:人心。從前的、今後的所有奴才對她這個庶妃的忠心。
奴才忠不忠心,很重要。它代表著她從今往後,能不能活,活成什麼樣。
沁柔撫著肚子,沉思良久,出著神,眼睛不曾看著誰,詢問道:“你可知皇上爲何突然放宮人們出宮。”
陳姑姑沉默,要說她一點不知嗎?未必,陳姑姑這樣的人精,要說一點沒察覺,那是不可能的。
但要她說得多清楚,陳姑姑又覺得隔著一層霧,難以表述清楚。
“奴才求庶妃解惑。”陳姑姑自認識到自己的前程與庶妃掛鉤開始,便已經明白,面對沁柔,該給出什麼態度、以及何種程度的忠心。
沁柔此時問了,陳姑姑遲疑了一會兒,當即道。
沁柔不知道陳姑姑有沒有想清楚,但在她看來,再清楚不過,她也是開口道:“說來宮裡太監與宮女最本質的不同,太監是漢人出身,而宮女卻都是純正的滿軍上三旗中的包衣旗出身,雖說出身包衣,卻也是純正的滿人。”
而滿人,是大清統治的中堅力量,也是康熙統治的根基。
是比蒙軍旗還要重要的部分!
滿八旗的優越,與生俱來。
陳姑姑有些遲疑,可能也覺得迷糊,沁柔繼續說下去,“她們出身相較而言,也是尊貴的。” 與誰相較,自然是下五旗包衣旗的旗民以及漢人。
“皇上仁慈,宮女們終身在宮裡伺候,確實是有違天倫,有違人和的。”這是康熙聖旨上硃筆御批的,沁柔也是敢提上一句。
“皇上聖旨特赦放宮人出宮,自行嫁娶,相較而言,倘若宮女們往後有一二骨血承歡膝下,能得享天倫之樂,皇上必然十分欣慰。”
康熙能不高興嗎?大清以八旗制度統治漢人,統治大清,滿人是康熙統治的根基,滿人愈多,證明康熙統治的根基越發深厚地紮根在大清這片地大物博土壤上。
也就越不容易被摧毀,統治也會更穩固。
沁柔道:“沒得漢人們都能得享天倫之樂,反倒叫旗人悽苦一身吧。”
沁柔昧著良心說話,她想,大概康熙下聖旨的時候,還真未必站在宮女的角度多想一分。
宮女是不是悽苦一生、孤苦一生,康熙還真不關心,康熙是統治者,是帝王,看不到這些小節,偏偏這些小節,就是那麼一部分宮人的一生。
沁柔所言,自是自有道理的,她也是在事論事。至少,康熙這道聖旨,是可以有這個意思的。
陳姑姑聽進去了幾分,說完了好,就該說不好了,沁柔冷笑了一下,詢問道:“陳姑姑,你說這滿宮的宮人,有多少是三心二意、忠心不二的。宮裡連個皇嗣都養不住。”
呵!就宮中這一個皇阿哥都養不活的處境,別說康熙不信,沁柔也不信。
這些奴才個個忠心耿耿。
皇后不清白,鈕祜祿妃也未必清白,但這宮裡,皇嗣傾軋這般嚴重,能懷上的不一定能生,生下來的一定養不大,絕對不僅是皇后、鈕祜祿妃的問題。
皇后、鈕祜祿妃要做,也決計不敢做得這麼明目張膽。
皇后進宮來,已經清掃過奴才們了,但還是沒清掃乾淨。
由此可見,這股暗流中涌動著的,屬於他人的力量的根基深厚之處所在。
皇帝這時候不清,難不成要一輩子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嗎?
皇后還要任由別人在他的皇宮中作威作福。
沁柔說得輕描淡寫,但這一點,說在了點子上。
有的人,人已經不在宮裡了,但勢力依舊頑固盤踞在宮中,這就不好了。
盤踞宮中也就罷了,還攪風弄雨、興風作浪。康熙要是忍得,沁柔都得大力誇他是個聖人。
軟弱無能!
有人太不懂事了,不肯認輸,自行撤去,康熙只能用血腥手段,將他們攆出去。
手段凌厲些、狠辣些、充滿血腥味些,更能震懾魑魅宵小。
也就證據不足,腐朽爛葉枯而不死,又正逢三藩將起,康熙不願掀起更大的亂子,不然絕不會是這麼一個‘溫和’的手段。
所以放宮女出宮,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