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很快便拿了上來,擺在了原先唱戲的高臺上。
元青菲在元老夫人衆人擔憂的眼神中,腳步堅定、神情平靜的,走向高臺。
亭中的衆人,什麼樣的目光都有,羨慕,嫉妒,驚詫,愕然,不屑,嘲諷……
元青菲卻統統都視而不見。
她的神情雖然平靜,但是內心卻激動的微微發顫。
不是因爲緊張,更不是因爲害怕,而是因爲過於興奮。
四年了,她都沒有碰過琴了。
哦,不,勉強算是碰過一回。
在她前世的最後八年裡,琴,已經融入了她的生命,成了她最爲依賴的一部分。
她習慣了每日輕輕撥動琴絃,流淌出動聽的聲音,一日不撫琴,一日便會覺著空落落的。
一直朝夕相伴的親密夥伴,猛然有一日不能觸碰了,這種孤寂與空落,常人根本無法體會。
但是,她的身份決定了她不能輕易顯露自己的琴藝——在外人看來,她並沒有學過琴。
今日,有人逼她要顯露自己的才華,她只能半推半就的應了。
這確實關乎元府的聲譽,但是,元青菲能答應的這樣痛快,其實歸根結底是有私心的。
她對琴幾乎沒有任何的抵抗力,她渴望能夠再一次撫琴。
剛開始學琴,只是爲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但是時間久了,對琴的追求已經成爲了她人生最大的奮鬥目標。
除了琴,她曾經一無所有。
元青菲坐在琴前,恍惚中似乎回到了前世,臺下坐著的都是質疑她的觀衆,曾經沒有人看好沒有半點音樂基礎的她,所有人都覺著老師破格錄取她進音樂學院,是個天大的笑話。
她看著錦華公主眼中不屑的神情,緩緩的低下頭。
她輕輕的閉了閉眼。讓自己的心境變得平和——這對她來說一點也不難,她曾經這樣做過上千次了。
她的神情變得無喜無悲。
但是卻並沒有伸手撫琴,而是又站起身,走下高臺。就著湖裡的水淨了手,隨後用帕子擦乾,才又回到臺上。
臺下的人越發的愕然而不屑:裝模作樣!
元青菲重新坐好,這纔看向案上的琴。
這把琴是常見的伏羲式的,琴面用的是最適宜制琴的杉木,整個琴身呈現出一種光澤厚重的金黃色,散發出一股杉木特有的清香。以杉木製成的古琴,通常會發音剛勁清亮而厚,餘韻悠長。
琴不經五百年,其紋不斷。
而這把琴的琴面上有著明顯的流水斷。不僅讓琴身更加淳美,而且會讓琴音聲音更加鬆透古雅,音色純正。
這些獨有的斷紋證明,這把琴年代久遠,是難得一見的古琴好琴。
琴絃以上好的蠶絲製成。堅韌而發音韻長味厚、蒼古圓潤,音柔而意剛。
元青菲有些愛不釋手的輕輕撥了一下琴絃,聽著它發出清越淳厚的聲音,不由的在心中讚歎:好琴!
她動作熟練的調了調音,發現這把古琴的音很準,幾乎不需要調整,可見這把琴平日裡是有人用的。否則音準會比較差。
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動作,底下的衆人便瞧出了不同。
元青菲給人的感覺本就是有些空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今日穿了一身豔麗的桃紅色衣衫,本來是已經掩蓋了她的出塵,但是此時。她一坐在琴前,隨意的幾次手指翻飛,卻立即讓她的那種空靈又顯現了出來。
她端坐著高臺上,似乎已經與周圍融爲了一體,那麼的自然而然。彷彿她已經經過千百次的錘鍊,成了那把琴的一部分。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元青菲調音的一瞬間,底下的衆人都立即看出,她一定是會撫琴的,而且琴技不錯。
元青菲之所以氣質獨特,其實主要歸功於她前世常年練琴,而且是廢寢忘食的練琴。
錦華公主雖然從小便開始練琴,但是她今年也就是十五歲而已,三四歲開始學琴,那時候什麼也不懂,手指根本就用不上力氣,而且她是錦衣玉食的公主,誰會逼著她不要命的練琴?
她真正練琴學琴的時間,只怕連元青菲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元青菲不僅刻苦,而且有天分,更重要的是,她有一羣優秀的古琴導師,在她的學琴生涯中,這些導師給她提供了無數的經驗和知識,讓她少走了許多彎路。
更何況,她學習的曲目,都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才流傳下來的精華,她的起點就比這裡所有的人都要高,對古琴和曲子的領悟也不是這裡的人能夠比擬的。
練琴時,首先要做的便是平心靜氣,撫平自己心中的浮躁,初學琴時,練琴是一件十分枯燥損耗心力的事,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與琴、與曲融爲一體。長達八年的勤學苦練,潛心靜氣,才造就了元青菲如今迥異於常人的脫俗氣質。
元青菲的手摸到了琴,就如撫摸到了自己的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般,當真是恍若隔世。
她選了首旋律輕快、意趣盎然的《碧澗流泉》。
這不是一首最適合祝壽的曲子,但是卻是十分應景兒的曲子。
元青菲的手指纖長細嫩,如青蔥般雪白柔滑,她撫過半透明的琴絃,雙手仿若無骨,卻又似乎堅定有力。
起初,她因爲已經很久沒有碰琴,略微有些生疏,但是很快她就找到了那種久違的感覺,並且沉浸其中。
清越的琴聲徐徐響起,漸漸如潮水般四溢開去,充盈到了公主府的每個角落裡。
距離女眷所在的涼亭不遠處,是駙馬爺帶著一衆男人們聽戲的涼亭,原本還是十分熱鬧的亭子裡,此時也被琴聲所攝,變得寂靜無聲。
琴聲時而舒緩如流泉,時而急越如飛瀑,時而清脆如珠落玉盤,時而低迴如呢喃細語,蕩人肺腑,撼人心魄……
山林幽澗,一派碧綠,流泉泠泠,嘈嘈切切。
在那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之間,爆發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細流,時急時緩。
下頭坐著的衆人,一時間彷彿置身於山高林密、雲氣氤氳的幽谷,空谷回聲愈顯山林的幽深。水聲若隱若現,懸泉瀑布由遠及近,或幽咽婉轉,或飛流激湍。
徜徉其間,情飛志揚,心曠神怡。
似乎過了許久,似乎又只有一瞬。
琴音逐漸恢復了平靜,似是峰迴路轉,豁然開朗,寧靜而悠遠。
一曲即終時,尾聲泛音清脆明亮,寥寥數音,卻讓人覺得餘音繚繞,意韻無窮。
曲終,人未散,繁華依舊,卻空寂無聲。
整個天地,忽然間都黯然失色,只餘高臺上那個桃紅色的纖瘦清美的身影。
豆蔻年華的她,眉若遠黛,朱脣若丹,瑩白的肌膚欺霜賽雪,柔滑墨玉般的青絲在微風中拂動,衣角微微揚起,飄然若仙。
公主府裡那些層層疊疊、芬芳妍麗的繁花,在花叢穿梭的美麗的蝴蝶,都成了那個身影的陪襯。
元青菲依舊平靜的走下高臺,依舊是那種風淡雲輕的不卑不亢。
衆人尚沉浸在徹入人心的美妙樂境中,無法回神。
只有琴藝也已經達到了較高境界的錦華公主,漸漸回過神來。
她滿目震驚的看著元青菲,驚詫於她琴技的超絕,更震撼於她琴曲中飽含的情感和意境。只聽琴音,絕對不會想到撫琴之人是個尚未及笄的少女,更無法想象她怎麼能描繪出,那樣宏大壯觀猶如身臨其境一般的空谷幽泉的景象。
錦華公主三歲起便開始學琴,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
但是,與元青菲的琴藝一比,錦華公主覺著,自己的琴藝尚且只是剛剛學會蹣跚起步的孩童!
可是,元青菲纔多大?
十三?還是十四?她又是從幾歲開始學琴?
琴藝如行雲流水般順暢自然,收發自如,讓人身臨其境,甚至直到現在,衆人尚且沉浸在她的琴音意境中。
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可是,事實就擺在錦華公主的眼前,由不得她不相信。
錦華公主臉上的神情有些複雜,她一直都覺著自己就像元青菲說的那樣,是真真正正的天之驕女。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她對自己的要求一直都十分的苛刻,雖然錦衣玉食,沒有任何的憂愁,但是她從來都不曾懈怠過,她在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變得完美。
所有人都誇讚她的琴藝極高,連教她的琴師都一直讚不絕口,而且說“我已經沒什麼能教給公主的了”。
她爲此沾沾自喜了好長時間,以爲她的琴藝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她今日有些一反常態的挑釁般的逼元青菲出來撫琴,只是因爲別人一句玩笑話一時興起,左右不過是小女子心中的某種不服氣而已。
沒想到,她今日還真是歪打正著了,當然,也打了她自己的臉。
錦華公主剛要開口,就聽一個有些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男子的聲音道:“意綿綿,心有相思弦。指纖纖,衷曲復牽連。”
衆人一驚,終於回過神來。
等到衆人看清來人,不禁又是一驚。
一大羣女眷趕緊起身,而後紛紛低頭屈膝行禮:“王爺金安!”除了長公主,連錦華錦雲兩位公主亦是跟著行禮。
來人正是大封唯一的親王,當今聖上的胞弟,惠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