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日本師團構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
司務長——準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rì軍的一個師團,最初完全仿製德國一個師的編制,約1.8萬人。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作了多次改動,有的擴大,有的縮小,分爲很多等級。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rì軍爲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爲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爲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
(3)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
(4)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5)dú lì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dú lì的戰略單位,一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6000-8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
1937年以前,rì本全國只有20個師團,1-20師團的是老部隊,後來多數成爲甲種師團,每師團番號的數字加100,即101-120的師團分別是他們的預備役師團,編制與老師團完全相同,但是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多數建成乙種師團,也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
21-100之間的師團是抗戰之後陸續增加的,有的由dú lì混成旅團擴編,有的是新兵,屬乙或丙或丁種,沒有一定的規律。
(二)、
rì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rì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rì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爲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爲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爲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爲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shè炮中隊(37mm速shè炮四門),總編制爲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dú lì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dú lì工兵聯隊、dú lì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dú lì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dú lì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dú lì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rì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爲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爲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爲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爲28200人、挽馬製爲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rì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rì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了三單位制師團與dú lì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爲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爲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爲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爲減少,編制人數爲12800人。dú lì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爲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rì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dú lì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rì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dú lì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爲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爲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爲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rì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爲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rì軍又將師團分爲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爲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爲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爲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爲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爲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rì軍又出現了dú lìjǐng備隊與dú lì步兵旅團兩種編制。dú lì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爲5100人。dú lìjǐng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爲4900人。
按照rì本的稱謂,16級次序爲: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