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

第四十五章覆軍殺將二

李過一出手,就全力以赴。

忠貞營精兵,以千餘人爲一隊,猛地衝了過來。

一雙雙草鞋踩在地面之上,似乎南方溼潤的氣候,讓地面上有些泥濘,一踩一個腳印,而無數的腳印踩過來,讓地面更加泥濘了。

甚至偶爾還有幾個士卒倒地。倒地的士卒幾乎沒有站起來的可能。

草鞋其實雙方大軍的標配。

大軍千里行軍,消耗最多的就是鞋。張軒即便想了不知道多少辦法,也補充不了軍隊的消耗。所以各部士卒的鞋子,草鞋依舊是標配。

當然了汝寧軍是張軒的眼睛珠子。在各種物資補給上都有傾斜。即便如此,士卒的鞋子,依然是布鞋,與草鞋夾雜。

衝過的忠貞營士卒倒影在鄧和的瞳孔之中。讓鄧和眼睛微微一縮。

李過挑選出來的闖營精銳,也是闖營最後的精華。一個悍勇無比,奮力向前。但是這樣的陣勢放在鄧和的眼睛之中,不過爾爾。

闖營與當初的明軍並沒有太多的變化。

刀盾手,長槍手,弓箭手互相配合,看似鬆散,但卻非常嚴密。

只是與汝寧軍相比,卻是差了很多很多。

汝寧軍從一開始都不是以勇武著稱的,在配合上,組織上,都要勝過闖營,而且如今汝寧軍更是將火器與他的陣勢融爲一體。

忠貞營看上去氣勢洶洶的,但是在鄧和眼中不足爲慮。甚至他在擔心有一件事情,他恐怕將忠貞營給打下去,反而完成不了,張軒要求後撤的要求。

鄧和說道:“傳令下去,分出一半火銃手後撤。將火炮都撤下去,兄弟們都準備好肉搏?!?

鄧和一邊說道,一邊整理一下身體上的甲冑,將面甲放下來,呼吸的熱氣打在面甲之上,似乎連空氣都不變的炙熱起來。

這些從底層殺出來的將軍,都保持著身先士卒的習慣,那麼鄧和現在的位置,張軒早就已經有嚴令,不許鄧和出陣。但是鄧和已經準備好,隨時準備作戰。

鄧和的命令下面的人有一些不大理解,但是已經停留,大量的火銃手,收起火銃撤了回去。

只是這些火銃手都夾雜在陣勢中間,故而外人看不真切,只覺得汝寧營的陣勢有一點點騷動而已。

站在最前面的軍官,猛地抽刀向下一揮,立即一陣炒豆的響聲響了起來。密密麻麻的,噼裡啪啦的,幾乎所有人都能聽見前。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冒出來的白色硝煙,瞬間在夏軍與明軍之間,扯開一面紗布,彼此之間似乎也看並不真切了。

雖然汝寧軍最少撤下來一半的火銃,以及絕大多數火炮。但是僅僅是剩下的火銃也不是好惹的。

火器的威力,其實也是所有將領所公認的。明軍對火器簡直是有愛有恨。

愛是愛其威力,看明軍如何對待紅夷大炮的就知道了,恨是恨其做工。甚至一度分歧到,要火炮,不要火銃,要重炮,不要小炮。

他們唯恐這些小型火器,還沒有傷人,就先傷自己了。

而張質親自督造的火器,不敢說沒有一根炸膛。但是張質一手重賞,一手重罰,所督造出來的火器大多數還是可靠的。

即便沒有太多的革新,僅僅是可靠的,並不炸膛的火器,就足以讓軍隊信任了。即便是如此,汝寧軍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樣了。

一根根火銃穿過前排刀盾手,與長槍手的縫隙。幾乎是以人爲牆,猛地打響。

如果不是火銃很可靠,前排士卒,也不會讓後面的幾乎貼著他們的身子開火。要是炸膛了怎麼辦?

所以這種火銃與冷兵器混編的陣型,在明軍之中,是萬萬不能的。

一般明軍都是將火銃兵單獨列陣,放在前面,打上一輪後,然後肉搏兵種上前。

只是明軍的調度問題,火器問題,等種種問題,最前面的火銃兵,很容易一打就崩,不要去想撤退的事情。

不過是炮灰而已。

縱然鄧和放水了,撤下了一半火銃手。但是鉛子的衝擊力還是足以將忠貞營士卒打崩的。

對此,忠貞營士卒也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被李過挑出來的士卒,都不是沒有沾過血的新丁。

“咻咻?!睙o數根利箭從忠貞營身後射向天空,隨即因爲重力的原因,箭尖開始下墜。向夏軍陣勢之中墜落下來。

因爲夏軍所用的都是鳥銃,雖然可靠的,但是在數據上,未必比得上步弓的射程遠。故而當忠貞營進入夏軍火銃射程之內的時候,夏軍也進入忠貞營的弓箭射程之內。

夏軍汝寧軍士卒,紛紛低頭。

夏軍軍官大多都有鐵盔,但是這年頭卻不是能夠普及鐵盔的時候,剩下大部分士卒都帶著斗笠。

用竹子編成的斗笠之中,夾雜一些別的東西,比如獸皮,木塊什麼的,增加防禦能力,雖然比不上鐵盔。

但是有比沒有強。一時間箭如雨下,有人當初被射死了。但是有斗笠保護,只要不倒黴到正中面門,一般死不了。

不過,大多數人的斗笠之上都掛了幾根箭矢,甚至有的斗笠都被射了下來。

遠程互射其實僅僅持續了一小會兒而已。

如果汝寧軍火力全開的話,忠貞營想與夏軍短兵相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對射汝寧軍的實力可以壓著忠貞營打。

別的不說,單單是火銃只要火藥鉛子沒有打完,就可以打下去,而弓箭這東西,有多少人能一口氣開弓四五十次?

“當”衝在最前面的是忠貞營士卒,將盾牌放在前面,半個身子藏在盾牌後面,就好像是一枚炮彈一樣,猛地撞在汝寧軍第一列之上。

雖然來勢兇猛,但是卻沒有撼動汝寧軍的陣勢。

畢竟作爲張軒最看重的嫡系人馬,汝寧軍早已分化了,肉搏兵種與火銃手,幾乎是五五開。真正身體差一點的,都調到火銃手之中了,而剩下的肉搏兵種,都是優中選優,待遇是一等一。

談不上個個胳膊上能跑馬,但也稱得上膀大腰圓了。

而敢在最前面列陣的,更是最厲害的人馬,大多都掛著甲士的頭銜。他們等了這麼長時間,怎麼能被忠貞營這麼容易擊退了。

他也將盾牌放在前面,兩面盾牌撞在一起,就好像是兩頭瘋牛一樣,重重的頂在一起。兩個人隔著盾牌大聲嘶吼,似乎將吃奶的力氣都用處來了。

要將對方的人逼退。

隨著他們兩人的交鋒。僅僅雙方交鋒的一個側影而已,裡許長的戰線之上,無數士卒已經撞在一起了。

這是一個相當古典的冷兵器作戰的場景。

無數人列陣而戰,最前面一列的士卒,左右都是自己人,而面對的是自己的敵人,也是一個很小的攻擊窗口。

這麼狹小的攻擊範圍,根本容不得人多想,將手中兵器給捅出去就行了。

即便你是一等一的好手,在這樣的場景之下,你就是三頭六臂,也施展不開。能用的,唯獨是一捅一刺一砍而已。

勝負生死就在一個照面之間,要麼是敵人死,要麼是自己死。

而每一個人的生命,脆弱的好像紙張一樣。死了之後,根本沒有人做更多的表情,只有後面的士卒,踩著他的屍體,走過來補位,重複剛剛的過程。

死在這殘酷的交鋒之中,就好像是踩在腳下的屍體的重複一樣。

不過,汝寧軍也不會這麼老老實實的肉搏。畢竟這已經是十七世紀了,是冷兵器退潮的時代了。

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六十章 叛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十七章 行軍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十六章 拔營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章 張青天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二十章 火併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十五章 離京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九十二章 政治根基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九章 羅玉嬌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二十章 風起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七章 攻城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
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六十章 叛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十七章 行軍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十六章 拔營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章 張青天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二十章 火併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十五章 離京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九十二章 政治根基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九章 羅玉嬌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二十章 風起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七章 攻城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大丰市| 方山县| 象山县| 文山县| 古交市| 萍乡市| 澄江县| 革吉县| 类乌齐县| 集贤县| 额济纳旗| 金溪县| 渝中区| 云浮市| 巢湖市| 英吉沙县| 乌兰县| 汪清县| 突泉县| 东乡县| 开封县| 郧西县| 大丰市| 慈溪市| 湖南省| 延庆县| 六枝特区| 伊吾县| 会宁县| 凤山县| 海阳市| 当涂县| 黄平县| 日照市| 株洲县| 吉木萨尔县| 大悟县| 阳春市| 黄浦区|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