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

阮大鋮聽兩人的對話,不由的一笑,說道:“張將軍如此果決,實在讓在下佩服無比,我萬萬沒有想到,錢老兒居然會如此,真是時窮節乃見。”

一行人之中,阮大鋮感覺最爲痛快。

阮大鋮與錢謙益的關係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只不過他現在跟隨羅玉龍,對以前的是是非非暫時按下不表,並不是說阮大鋮寬宏大量。而是他知道他在羅玉龍身邊,還沒有站穩腳跟。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否則私心太過的話,會動搖羅玉龍對他的信任。

今日之事,阮大鋮覺得再痛快不過,東林中人,一個個以忠臣自詡,阮大鋮甚至想今天錢謙益的表現,讓諸多東林人士知道之後,有什麼臉色,東林領袖與自己這個閹黨一併投賊。

阮大鋮一想起來,就覺得好笑之極。

沒有比這個更好像的了。對張軒的感覺也多了幾分親近。

張軒聽了阮大鋮的話,心中暗道:“似乎阮大鋮你是什麼忠貞之士。”

不過,這話不能說出來,太過打臉了。張軒輕輕一笑,說道:“阮大人,我對東南人才瞭解不多,卻不知道東南有什麼人才。至於文臣士大夫我就並不問了。想知道東南有沒有什麼將才?”

張軒已經找準自己的定位了,見識過張質的內政能力,張軒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看上去有很多新想法,新思路,但是缺乏執行能力。恐怕在內政能力上也比不過張質。

張質在明末也沒有什麼名聲,不知道是早死了。還是別的原因。張軒猜測張質的內能能力,在當世恐怕也不是第一流的。再加上張軒費了這麼長時間學習行軍打仗,自覺是入了門欄。如果就此放棄,也太過可惜了。

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外戚大將軍,開國大將。政壇大佬,將來打平天下之後,什麼也不管,帶著羅玉嬌天南海北的優哉遊哉就行了。兒孫頭上再有爵位,說不定孫子輩還能尚公主。

歷朝開國大將之中,有這樣待遇的人也不少。

故而張軒決定放棄在文官方面插手。這一次如果不是阮大鋮勸降不順利的話,張軒也不會出手。而且如果不是張軒決定不與文臣走得太近的話,即便出手,也不是這個樣子。

相信即便是錢謙益將來位高權重之後,也決計不會感謝張軒這個引路之人。

真因爲放棄如此之多,張軒準備多加強一些自己在軍事之上的實力。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沒事找事的客套話。找將才來江南找,本就是一個笑話。

“將軍有所不知,江南文風鼎盛,才子佳人,那是歷代不缺,但是將才,卻是少之又少,歷代將才多出西北,漢代就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之稱,而到如今,將領多出九邊,江南也只有義烏一地,被戚將軍提攜出了不少將領,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什麼將領。”

說到義烏,阮大鋮忽然一頓,說道:“說起來,金華一帶還真有一個將才。”

“卻是何人?”張軒問道。

“許都。”阮大鋮說道。

張軒本是隨口一問,卻不想還真問出一個人來。連羅玉龍也感興趣,說道:“許都是何許人也?”

阮大鋮說道:“啓稟殿下,許都乃是金華人,也是讀書人出身,好兵略,家中也是當地豪強,與陳子龍相交甚好,甚至有人向朝廷上書,推薦許都爲將,不過都不了了之,這牽連到一件故事,崇禎八九年的時候,崇禎下令各大臣推薦有能將兵之人,而有人推薦了一名武僧,崇禎下令召見,撥給他三千兵馬,出城迎敵,接過被軍中抵制,到手的只有幾百羸弱之兵,被迫出城,被東虜圍在河邊,部下或降或逃,他本人戰死。如此大敗之後,朝中皆言,江南之人不可爲將。於是許都雖然有人推薦,不過嘉獎而已。就在今年出了一間事情,許家豪富,而家中無人爲官,自己雖然有功名,但是也擋不住地方官的貪婪之心,上面催稅,催得緊,下面的人自然實心有事,將地面百姓逼反不少,而許家在當地有些威望,許都與這些起事之人,也有些來往,官軍就將許家也納到其中了。許都當然不能從命了,他太知道,入了衙門,生死都由不得自己了。故而他聚衆鬧事,金華方面向上報是謀反,此刻正僵持著。不過,聽說杭州方面已經派了陳子龍去了,想來陳子龍一到,許都定然會投降。”

“此事我怎麼不知道?”張軒大喜說道。一想到,他在江南的情報網,不,他在江南根本就沒有情報網這東西可言。有些東西,阮大鋮知道,而張軒卻是不知道的。

不過,張軒從這裡聽到了機會,對羅玉龍說道:“殿下,如今局面,勢如破竹,江南幾乎沒有抵抗之力,故而我們沒有必須聚集在一起,最好是分兵,而許都之事,卻是一個機會。末將之所以一定要逼著錢謙益投降,就是要在江南找合作之人。不管許都怎麼想,他此刻與官府之間,已經有了隔閡。如果能將許都納入我們麾下,在金華一帶,也就人支持,豈不是大妙。”

江南畢竟是江南。

張軒一直在想的,就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劃分敵我,是首要問題。義軍在北方所向披靡,是因爲北方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天災人禍之下,朝廷依然重負不減,想活命只有加入義軍之中。

這是大勢所在。李自成所向披靡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江南卻是不一樣的。

江南富足,雖然在官府士紳,乃至於天才的壓迫之下,百姓已經並不堪重負了,但是僅僅是不堪重負了,還是活下去。許都這樣事情,也發生在很多地方,不過許都是一個典型而已。

許都所爲並不是起義,而是抱團與官府討價還價。

中國百姓沒有到生死關頭,是不會起來鬧事的。

爲什麼江南易平難定,就是這樣的。不管生死關頭,百姓是不會投向義軍,在他們看來,平素在地方有威望的士紳更值得投靠。有這樣不穩定的因素在,纔是易定難平的原因所在。

但是有許都這些人在,義軍很容易的掌握金華一地的虛實。甚至從許都部衆之中選一些出來當金華的地方官,想來這些人定然是忠心耿耿。

羅玉龍聽了之後,說道:“阮先生說,這許都很容易投降,到時候大軍豈不是白跑一趟?”

“所以,我提議分兵。”張軒說道:“大軍兵分三路,一路往松江而去,一路從蘇州攻杭州,另一路南下金華。金華這一路,是我說的,我自然帶兵南下,卻不知道世子意下如何?”

羅玉龍聽了之後,立即明白一個問題,看上去分兵三路,其實是兩路。

無他,常州與蘇州之間,隔了一個太湖,松江在太湖之東,張軒南下,定然走太湖之西,羅玉龍去蘇州卻是要走太湖之東。

也就是說進攻松江與蘇州,幾乎是可以歸爲一路。而從常州到金華,卻是走相當遠的距離。路過數府縣,這纔是真正的分兵。

羅玉龍沉吟一會兒,說道:“既然你想去,就去吧。這裡交給我便是了。”

張軒說道:“多謝殿下恩準。”

羅玉龍說道:“既然如此事不宜遲,回去之後,就快些準備吧。”

“是。”張軒說道。

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十六章 拔營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九章 搶收第四十四章 覆軍殺將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十章 凌濛初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五章 高鬥樞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六章 王度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六十章 鑄炮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
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十六章 拔營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九章 搶收第四十四章 覆軍殺將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十章 凌濛初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五章 高鬥樞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六章 王度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六十章 鑄炮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黎川县| 钦州市| 习水县| 松原市| 图们市| 黑山县| 金寨县| 徐水县| 永善县| 克拉玛依市| 宝兴县| 清镇市| 镇江市| 岚皋县| 景宁| 长宁县| 清丰县| 新沂市| 元阳县| 临海市| 基隆市| 舒兰市| 安福县| 溆浦县| 涟水县| 泰来县| 广饶县| 洛川县| 防城港市| 唐山市| 砚山县| 喀喇| 大方县| 安陆市| 靖州| 远安县| 嘉义县| 佳木斯市| 青海省|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