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jié)日,俗稱“過年”。農(nóng)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稱“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開始、四季的開始、12個月的開始,所以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北宋王安石的詩《元日》雲(yún):“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正月初一,雞鳴而起,於庭前放爆竹,驅(qū)除疫鬼。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過年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每逢過年,我們王氏族人在長輩的引領下,按照固定的風俗規(guī)矩有序地進行一些活動。
祭竈農(nóng)曆十二月二十三被稱爲“小年”。相傳在這天,各家的竈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一年裡的大小事情,玉皇大帝據(jù)此來安排各家第二年的吉兇福禍,因此各家在爲竈神送行時,都要虔誠祭祀。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竈乾糧、竈湯等。竈湯是小米熬成的,據(jù)說它可以糊住竈王爺?shù)淖欤屗咸於嗾f好話,民間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俗語。
掃塵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從農(nóng)曆臘月二十三起到大年三十,民間在這段時間有一個重要的鄉(xiāng)俗和講究是“掃房”。掃房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從裡到外打掃衛(wèi)生,拆洗被褥,把自家室內(nèi)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地出門。掃除結束後,就開始張羅置辦各種年貨。農(nóng)村開始殺豬宰羊或買雞、魚、肉以及各種蔬菜,並選買水果、花糖、瓜子等小吃接待親友和自食。還要添置新衣服,尤其是小孩子都要穿新衣服過年才高興。大年三十以前,男必理髮,女必“挽面”(剪髮美容)。同時,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製作能吃到正月十五以後的糖酥餅、饅頭、花捲,油餅等,以備過年之用。
大年三十團聚日農(nóng)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也稱“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這是整個過年的開始,出門在外的家人都儘可能趕回家團聚。下午,孩子們在玩耍嬉戲的時候,正是大人們忙碌的時候。男人們在家裡的每個門上貼春聯(lián)、門神,牛圈裡貼上“槽頭興旺”,大門前的樹木、柴垛上都要張貼“出門見喜”“生財有望”的大紅條幅;主婦們則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一般都在太陽落山時準備好,在天色剛剛放暗時,首先要“請神”(祭祖宗)。全家人帶上紙錢、菸酒、茶和各種菜餚、吃食等到家門外乾淨的空地上燒紙、叩頭,恭請祖宗回家過年。紙燒完回家以後,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然後焚香跪拜。請祖宗用餐,爾後,全家人才正式用餐。這充分表現(xiàn)出敦煌人百善孝爲先的傳統(tǒng)美德。
年夜飯敬奉過祖先後,才能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請神”之後,全家人共吃團圓飯。這頓飯可以說是這個家庭一年間最豐盛的一桌飯,除了備有各種肉、菜、酒類之外,還必需要有“鹼面”——也就是“臊子面”。當晚,農(nóng)家廚櫃都要填放一點年饅頭,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當午夜交正子後(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零點),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刻,大人和孩子們紛紛走出家門燃放鞭炮,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待鞭炮燃放之後,全家人還要準備一些豐盛的晚餐,所有人都要吃飽喝足,這叫“裝倉”,寓意來年有個好收成,人人不餓肚子。這時,裝倉和守歲就同步進行了。人們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在過去,全家人團聚在一起,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話家常;現(xiàn)在,人們要麼喝酒,要麼相聚打牌娛樂,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節(jié)食俗正月初一,天矇矇亮就要起牀,不能睡懶覺。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給“先人”敬香,接著放鞭炮,之後就是吃餃子。餃子是大年三十晚上包好的,要早吃,寓意新的一年人勤地富。初一早上吃餃子,是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即帶有“招財進寶”的含義。正月初七,古代相傳大年初一爲雞日,初二爲狗日,初三爲豬日,初四爲羊日,初五爲牛日,初六爲馬日,初七日爲人日(俗稱人七日)。人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長面,又叫“拉魂面”,預示著人人都能健康長壽。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jié)。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湯圓”與“團圓”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拜年這是春節(jié)裡的一項重要活動。人們走村串戶,要到長輩、親戚、朋友家裡祝賀新春,統(tǒng)稱“拜年”。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xiàn)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給晚輩“壓歲錢”。初二,出嫁的姑娘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初三,到舅舅家拜年。從初四到正月十五,是到親朋好友家賀年的時間。人們外出相遇熟人時都要相互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語。拜年的禮物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每樣禮品一般都是雙數(shù)。
正月十五每年春節(jié)。鄉(xiāng)村羣衆(zhòng)都會自發(fā)組織各種社火表演活動。社火規(guī)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包括鑼鼓、舞獅、秧歌、高蹺、旱船、舞龍,以及“回孃家、大頭和尚戲劉樑”等滑稽性表演。敦煌“耍社火”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正月十五達到**。敦煌人過年除注重大年三十到初三外,就是正月十五了,民間有“小年大十五”之說。到了正月十五,白天、晚上,人們都要成羣結隊走出家門,看社火、猜燈謎、逛廟會、遊公園、看煙火,而且還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習俗,又稱“散百病”。十五晚上,全家人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qū)病除災,這既是春節(jié)的**,也是春節(jié)的結束。
春節(jié)禁忌因爲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運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爲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或呵斥,以免孩子啼哭不休。行爲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要及時說一聲吉利話來彌補,如東西打碎了,要立即說上一句“歲歲平安”或“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加以化解。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慢慢被淘汰,因爲春節(jié)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wèi)生出發(fā),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nèi)容!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衆(zhòng)號“wap_17K”關注我們。
回覆";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