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656.第653章 新升的戰神

“一條大江浪兒闊。”

“風拂糧花香兩邊。”

“吾家就在.岸上住。”

學生們佩戴著黑色的絲巾,祭奠被殺害的工人們,十幾名工人被殘忍的殺害,很快驚動了地方,通過報紙的傳遞,引起了全國的震驚。

金州的歌唱家編出的新歌,成爲了大明當下最火的歌曲,每個學校的學生們都會唱。

孩子們擦著淚水,不知道誰開始唱起的這首歌。

保靖州宣慰司、石耶洞司、平茶洞司、酋陽宣撫司、溶溪芝麻子坪司,隸屬於重慶府的大大小小的土司,被第一時間召集了起來。

官員們審問他們,以查清楚是誰偷襲的鐵道。

經過多番的瞭解和走訪,矛頭多數指向了兔子洞李成廣。

李成廣是漢名,承襲太祖遺留的制度,給與各部自治,多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百姓們經濟水平的提升,不光皇族勳貴大戶的權力被打壓,連帶著各部的土司也受到了波及。

許多的部落離開了大山加入了工廠,這些人又帶走了更多的青壯,人們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

京城。

因爲暹羅緊張的局勢,其內戰一觸即發,大臣們商討著,如果暹羅的戰爭爆發,暹羅的國王更有優勢,還是南部的叛軍更有優勢。

他們想要扶持住暹羅的王室,又不想讓暹羅王室獲得太大的優勢,最後還擔心如果支持的力度不夠,萬一暹羅王室落敗怎麼辦。

那時候就需要大明親自下場,面對付出成倍的人力物力,屬於朝廷廟算的失敗,這個責任會成爲大臣們的污點。

“我認爲新的勢力,必然比老舊勢力在武力上要更厲害些,否則如何能從老舊的勢力中脫穎而出呢。”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暹羅的波隆多羅闍,與暹羅國王羅摩羅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兩人其實屬於同族,波隆多羅闍也是王族子弟,不過是很多代的旁支後裔。

沒有歷史可以借鑑,但是朱高熾憑藉自己的經驗,認爲沒有大明的扶持,波隆多羅闍多半可以打敗暹羅王室,至少能讓暹羅元氣大傷。

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需求。

大明需要局勢儘快穩定的暹羅,以讓大明順利的開始鐵道建設,而不是打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暹羅,那大明在南洋的大鐵道計劃將遙遙無期。

太子殿下的看法,支持了楊士奇,楊士奇提出派遣部分大明軍隊進入暹羅,幫助暹羅王室儘快打敗叛軍的提議獲得了通過。

突然。

兵部侍郎送來了緊急的軍情,四川重慶府東南區域有土司作亂。

朱高熾看完了冊子,面無表情的發下給大臣們。

衆人面色複雜。

朱高熾想到了法律。

大明制定的法律,以及宋朝關於私人財產保護的法律,這些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事物,而是社會需求導致的問世,背後折射了文明的進程。

例如宋朝財產法的核心,誰的東西是誰的。

這個道理放在大明,人們很好理解,那麼到了後世,人們認爲本該如此,天經地義。

但是剛剛從原始部落過渡到私有制的社會,所有權是非常模糊的,並不是誰的東西就是誰的。你有的東西,要給我用用,許多人是這般認爲的,並且沒有覺得哪裡錯了,甚至爲了爭奪,發生了激烈的爭鬥。

思維決定了行動。

通過重慶府發生的這件事,朱高熾看到了背後蘊含的社會原理。

解決這樣的問題很簡單,發展經濟,經濟富裕了,人們的需求也就有了變化,思想也有了變化,順應時代的潮流,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成爲了人們的共識。

可是要解決經濟問題就需要穩定。

這也是朱高熾不太願意插手各部土司內部治理的原因之一,自己做好了,但效果很慢,做不好則勞民傷財,還會導致戰亂。

只是呢,許多的事情並不以朱高熾的意志爲方向。

事物發展的必然。

大明內地太富裕了,而山區太貧窮,那些山裡的人,他們維持不下去,又沒有誰的東西是誰的思想,出山搶劫是必然的行爲。

一般的山區,大明的官府早就開始主導移民,把百姓們遷移到富裕的土地上,改善他們的生活,並融入大明的社會資源分配體系過程。

但是很多的地方不行,因爲那裡有土司,大明官府的行爲,觸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土司們沒有文化,沒有文字。

那些學習中華文明的土司們,相較而言很開明,不光融入了中華文明,也爲部落的百姓帶去了更好的生活,屬於大公無私的性質,當然,不包括私人慾望方面。

例如雲南的麗江土司。

麗江能成爲雲南富裕的地區,在明初的時候,當地土司就歡迎大明的到來,幾百年裡,當地不光文化昌盛,還有云南最大的藏書樓。

連帶著明中末時期的徐霞客,寫下了大量麗江的文字記載。因爲麗江王的開放,促成了當地文明的融合,爲百姓們帶來了穩定安寧的生活。

不過有開明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

正如後世,不允許偉大子弟們解放農奴的勢力存在。

問題不大,大明國力強盛,沒有土司敢明著拒絕,這些年來,雖然私下裡有政治爭鬥,但總體上保持了和睦,各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如果沒有變化,大明數十行省,將會共同進步,達到新的高度,成爲最文明的所在。

掀桌子不行的。

掀了桌子,大明只能做出還擊。

朱棣去了占城,隨行的有朱高煦,朱能,張輔,京營的豕勇軍與忠勇軍也南下保衛皇駕,拱衛朱棣的安全,有些老的將領凋零,部分成長起來的將領,散佈到西部七省,高麗,南洋等疆域。

突然間,朱高熾發現大明有些“空心化”。

指的不是大明內地沒有軍隊,而是沒有自己深刻了解的將領,這些年來,爲了保持與朱棣的默契,自己和軍隊的接觸太少,很多新一代的將領,朱高熾並無太多接觸。

對軍隊將領的信任問題不大,主要是不瞭解將領們的能力。朱高熾要的不是能打敗土司的將領,需要的能顧全全局的將領。

開國功勳已經無存。

陳亨、房寬、張玉、陳賢、徐忠、徐理大批的歷史上靖難功臣也已凋零,陳珪病重臥牀,郭亮太老,丘福脾氣火爆,不適合擔任主帥。

顧成老將軍也告病,根據他家人向朝廷上奏的消息,估計熬不過今年。

連王真也死了。

張信、丘福、王聰、鄭享、平安、李遠、王忠、盛庸、鐵鉉.

朱高熾思考一個又一個的名字,這些人不是不具備獨領一軍的能力,就是無法輕易調動的將領,他們需要鎮守當地。

最後,朱高熾終於放手,選擇了讓兵部推選。

沒多久,經過兵部的討論,推選出了一批名單,朱高熾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分別在亦力把裡,西域行省的將領們,趙安、蔣貴、任禮等。

有時候,出現的任何事情都有脈絡可循。

朱高熾通過今日之事,不得不感嘆起歷史上發生的事情。

西部七省做爲大明用兵最廣,跨度最久,當下形勢最複雜的地區,多年來,這片邊地的軍隊中,成長出來一批年富力強的將領們。

比起國內的將領,他們的確在軍事才能上更加的優秀。

不知不覺間,西部七省的高級將領的總體素質,已經超過了國內的總體水平。如果張輔朱能這些人去世後,國內就沒有可以對抗西部七省軍事素質的高級人才。

同樣的道理,歷史上的靖難之役,爲什麼北平系的將領比內地的將領們能打?

不是因爲他們基因好,吃得多,而是因爲北平作爲大明的邊疆門戶,長期以來形成的環境,鍛造出了一批才能優越的將領。

北平系的凋零,國內軍隊將領的情況,朱棣有沒有了解到?朱高熾忍不住懷疑起來。

金忠去世後,兵部的事情就交給了齊泰。

“聽說當年皇爺爺在的時候,你在新城區碰到過皇爺爺?”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回太子殿下。”

“臣當年有致仕的念頭,幸虧遇到了太祖皇帝,經過太祖皇帝的教導,臣才明白了國家大義,以百姓爲重,所以臣去掉了私念,回到了朝廷。”

齊泰也老了。

五十餘歲的齊泰,臉上不光多了許多的皺紋,鬍鬚也發白。

“幸虧皇爺爺留下了你。”朱高熾笑道。

太子對自己的認可,讓齊泰的老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明的發展很快,可是遇到的問題也很多,這些時日,我思考了許多,重慶府土司作亂,會不會也是因爲內地軍隊將領總體素質的下降,纔給了李成廣的底氣?”

齊泰沒有及時回答。

大明抽調了太多的精銳分赴邊地,不光是優秀的將領,優秀的軍戶子弟也成批成批的紮根到邊地,雖然促進了大明人口的遷移,可的確也導致人才的外流。

而邊地更加惡劣的環境,讓人們越發的抱團和奮進。

反倒是國內,雖然文明昌盛,可是文風之下,有些方面的確不如邊地,特別是在野蠻其體魄一道上,太子殿下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如果去過邊地,會發現邊地纔是如此的面貌。

看到齊泰的神色,朱高熾內心嘆了口氣。

三代之和,是天下人讚頌的。

爲了保證三代之和,朱高熾改變了在北平的做事風格,那時候朱棣年輕,自己年少,加上有京城的威脅,所以朱高熾與軍隊的接觸很深,朱棣也默許了。

但今非昔比。

哪怕朱棣沒有這樣的心思,可朱高熾不能製造讓朱棣產生憂慮的基礎,所以多年來,對軍隊的接觸不多,而數十年的戰爭,又的確是朱棣親征。

社會分工合作,代表了文明的發展高度,朱高熾與朱棣的分工合作,同樣最大化的發揮了優勢,可任何事有利有弊。

分工細緻,也可以看成個體綜合能力的下降。

朱高熾對軍隊的不熟悉,二十餘年下來,成爲了朱高熾當下最大的短板,竟然不知安排哪位將領去重慶,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

那麼齊泰有發現嗎?看樣子他是知道的。

不過齊泰的顧慮朱高熾也理解。

有些事他不能說。

“兵部認爲誰何時擔任此次平叛的主將?”朱高熾問道。

“趙安。”

齊泰沒有猶豫。

“趙安。”

朱高熾念著這個名字。

陝西狄道人,受牽連謫戍甘州,後因功升臨洮百戶,奉命駐紮嘉峪關,出征西域,收復哈密,亦力把裡,隨朱棣出征帖木兒,帶軍出使過烏斯藏,靠著軍功一路升遷,如今爲委魯母總兵。

朱高熾雖然不瞭解此人,但是知道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兵部推出的人不差。

可是這代表了一件影響很大的事情,兵部在軍權上得到了延伸。

朱高熾沒有反對,能按照他的意願,穩定平復土司,是當前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沒有時間再拖了,越拖下去,鬧出的危害越大。

很快,朝廷兵部下文,調委魯母總兵趙安南下平亂,以及兵部派出幾位官員,傳達太子殿下的要求。

委魯母城。

“臣領旨。”

趙安恭敬的接過旨意,又被幾名兵部官員耳提面命,得知了太子殿下的心意,並沒有太多的言語,除了帶上自己的數十名親兵,當日就乘坐火車離開。

離開的果斷乾脆,讓幾名官員不可思議。

總得佈局一番吧,不能前腳剛走,後腳委魯母又發生了變化,不過幾名官員很快發現了原因,委魯母太平靜了。

總兵走了,委魯母除了有些人討論了一番,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人們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集市裡的商貿也沒有受到影響。

西部三良將,名不虛傳。

不光地方上早已沒有了馬賊,各部歸心,哪怕趙安離開,也沒有任何的波瀾,悍兵悍將也無人鬧事,軍營裡穩穩的。

趙安帶著自己的親兵,經過嘉峪關抵達陝西,然後一路直赴四川。

在四川召集了各路將領,拿出了王令,頒發了幾道軍令。

各部嚴守關卡,加強對地方的盤查,以防宵小,然後查訪了糧倉,在令抽調各路精兵,分三路抵達武隆,在武隆檢閱了軍隊後,看出了士兵們的虛實,最後只帶上了三營,也就是九千兵馬。

九千兵馬未動,而是先召集各部宣慰使和宣撫使,在趙安的督促下,十幾位宣慰使和宣撫使硬著頭皮來到趙安的大帳。

趙安見人到齊了,沒有缺少一人才選擇出兵,此時已經過了兩個月,一仗未打。

但是趙安的帳內,地方上的輿圖上插滿了旗幟,除了從各宣慰使和宣撫使瞭解的,還有讓當地土兵們打探回來的地形與消息。

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趙安突然下令出軍。

早就準備好的船隻,沿著平茶河順流而下,經過平茶洞抵達兔子洞,平茶洞司宣慰使看著身後自己的大山,有些反應不過來。

前日還在武隆,今日大軍就開拔到了兔子洞?

大炮轟山。

土兵爲嚮導,手榴彈開道,開闊地則火銃陣前進。

李成廣知道明軍會來報復自己,可是他等了很久,剛剛鬆懈一下,明軍卻突然出現,連破他十三寨,還沒等派出援兵支援,一個寨子一個寨子被攻破的消息送來了。

明軍只用五日就攻到了主寨外,走都需要走五天。

與別的將領不同,考慮什麼火器爲重會導致士兵懈怠等顧慮,趙安作戰的思路就是火力爲王,火力開道,沒有條件創造條件。

不動如山,侵略如火,其徐如林,其疾如風。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在各項事物準備的過程中,又麻痹了對手,然後不給對手反應的時間,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只用了半日,在明軍炮火的摧毀下,兔子洞化爲灰燼,不費吹灰之力盡滅李成廣。

李廣成逃都來不及,寨子裡的人更來不及。

威震數十年的李廣成,在明軍的攻打下,猶如一場笑話,給土司們展現了什麼叫做雷霆之怒,什麼叫勢不可擋,什麼叫螳臂擋車,什麼叫雞蛋碰石頭。

土司們目瞪口呆。

他們想了很多的情形,考慮過明軍的優劣,地理的限制等等,可是結果就是結果,明軍勝利的太乾脆,李廣成甚至沒有給明軍造成什麼傷亡。

巨大的落差下,各個宣慰司和宣撫使更加的恭敬,所有人多日來的抱怨化爲了烏有,再也沒有人敢在趙安的面前露出不滿。

當初被趙安如何催促與被各種威脅的氣憤,誰也不敢露出來。

準備工作用了兩個月,戰事只用了不到十天,而趙安從南下算起,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叛軍。

朝廷收到了捷報後,第一反應是不信,第二反應是迷惑,第三反應是不可思議。

李廣成的實力雖然不強,可是地形優勢大呀。

兵部甚至做好了打長久戰的準備,準備了一年的時間,結果白準備了,不過兵部的官員們很快興奮了起來,趙安畢竟是兵部推選出來的人,證明了兵部的能力。

在朝廷大驚之下,準備誇讚趙安的時候,趙安又做了讓人觸不及防的事情出來。

他以觸犯軍紀,私連叛匪,陰謀造反等理由,一口氣斬殺了五個宣慰使,並破了他們的寨子,可他沒有大開殺戒,除了部落的頭人外,其餘的百姓被他恢復了自由。

“大明沒有奴隸,內陸宣慰司,宣撫司也沒有奴隸。”

趙安很明白。

委魯母百姓們的選擇,更不提內陸的這些宣慰司,他們與內地的百姓聯繫更加的緊密,現實也的確讓趙安滿意,鬆開了握在腰間的指揮刀。

各寨子的百姓們蜂擁離開了大山,被各個商行招募,他們需要人手。

山外的世界多美美好,百姓們早就羨慕多時。

當然,趙安是個很果斷的人,做事不喜歡拖泥帶水,更不喜歡留下隱患,他的殺性,讓朝廷都無語。

這位鎮守西部的殺神,威名從西部七省傳到了內地。

如果朱棣在京城,他會忍不住的搖頭。

趙安是當年隨他西征的小將,這位小將很能打,更能殺,從塔什干殺到錫爾河,又殺到撒馬爾罕,從撒馬爾罕殺到布哈拉,向北殺到玉龍傑赤,向南殺到馬什哈德。

也是朱棣爲什麼沒有把趙安留在西部七省的原因,人們太畏懼趙安了。

不過呢,因爲朱棣的偏袒,許多的事蹟沒有傳回國內,兵部只看到了趙安的戰績,卻沒有看到他的做事風格。

趙安的做事風格,很快引起了朝廷大臣們的不滿。

可是趙安連拉帶打,拉攏地方百姓,消滅地方頭人的手段的確好使,不光沒有導致當地騷亂,反而爲當地帶來了和平,以及百姓們過上了更好的日子。

因爲根據朝廷的規定,內地的宣慰司和宣撫使,百姓們屬於大明籍。

既然屬於大明籍,那就是納入了資源分配模式的體系,只不過以前被頭人們阻止,現在失去了阻礙,沒有百姓們悲傷。

哪個百姓會因爲能分到錢而不高興呢,只有資本家纔會不高興。當然了,有些連自己立場都分不清楚的人,趙安也不會手段。

半年下來,地方的官員們上奏朝廷,認爲可以改土歸流。

工民聯合部,調研司等部門經過探查後,也給予了認可,認爲當地的老百姓們,應該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朝廷不認可他們的大明籍。

既然都屬於大明百姓,那就應當受到工民聯合部的保護。

同時。

高麗各地的大商行聞到了風聲,早就開始來招募工人,隨著高麗流民形勢越發的複雜,商行需要更多大明籍的工人維持自身的穩定。

大明商行其實更願意使用閹工管事,不過國內規定嚴格,退求其次,只能從國內招人。

國內招人本來就很難,如今多出了幾十萬人,商行們可不會放過這個蛋糕,不然又要被大明工局搶先。

“來我們合勝昌,幹滿三年發婆娘,幹滿十年分房子。”

“來我們德茂商行,每個月一元八角錢的工錢啦。”

百姓們恢復了自由,成爲了香饃饃,一時間不知所措。

趙安因爲被御史們彈劾太多,返回了京城接受問責。

朱高熾沒有理會趙安,而是沉思大明近些年的變化,以及儒學的發展,是否滿足了大明當下社會進步的應有的高度。

如果說十年前的混亂只是停留在民間的話,那麼到了近年,其中也有大明疆域的問題,有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和一些新的問題。

549.第548章 廣東的興起第31章 北平府越富自己越富261.第260章 北平不夜城271.第270章 軍商聯合辦與煤礦行業的交鋒第53章 朱元璋的三問283.第282章 一切爲了軍事的勝利607.第604章 求道的學問家一路向西第54章 事事皆知的錦衣衛663.第660章 科學的起點第51章 細微處籠絡人心527.第526章 被驅趕的趙宏第205章 郭家女347.第346章 新時代355.第354章 寧王府的野心444.第443章 老朱的好朋友們第187章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258.第257章 大時代小人物第694章 郡王的戰場初表現第169章 促進的紡織業410.第409章 錯過的從龍之功420.第419章 吹響的號角第132章 衛所農業經濟社535.第534章 民心所向仁者無敵611.第608章 朕不愧於天下371.第370章 兩千萬斤原料的最後運輸291.第290章 山西的培訓班第90章 太子病逝553.第551章 天下第一社第698章 富山王與大瀛島第234章 爲所欲爲的海外基地514.第513章 無言的告別第235章 倭寇要漲價639.第636章 高麗都司363.第362章 中年人的解脫669.第666章 科學的大門打開了451.第450章 王子看著大廈第45章 最先進的工廠第196章 撫卹難題第163章 收攏各衛軍心333.第332章 無形的強大660.第657章 驚呆的南洋子弟們482.第481章 京城太貴328.第327章 天下無敵的騎兵和步兵509.第508章 勢不可擋450.第449章 “變臉”的明將第111章 研發司第191章 報團取暖338.第337章 新軍平叛第102章 一舉三得386.第385章 微妙的北平594.第591章 嘖嘖稱奇的征途686.第682章 西邊不亮東邊亮376.第375章 科技大爆炸512.第511章 五百年來打到此處的也只有我了第74章 整合股份第81章 保證商人的利潤680.第677章 利益交換438.第437章 意外的產物第702章 朱瞻基與朱瞻墉第12章 王和將的友誼第79章 憑本事說話279.第278章 讓敵人消失354.第353章 朱棣的決定第4章 蒸汽機的誕生491.第490章 天下第一廠第111章 研發司第116章 真本事407.第406章 拒絕朱元璋的聖旨278.第277章 毫無還手之力693.第689章 別人摸得大明也能摸488.第487章 他是英雄第185章 做些不方面的事356.第355章 蒸汽機輪船初現419.第418章 驚呆了的商人們第45章 最先進的工廠685.請假558.第556章 交趾的人心第72章 焦炭煉製廠556.第554章 一口鍋裡吃飯的兄弟原來這麼猛386.第385章 微妙的北平第691章 原來保守派是我自己421.第420章 南方的態度622.第619章 大明自己的路335.第334章 用刑至死第13章 難纏的秦王府617.第614章 海外的擴張576.第573章 朱棣的軟肋第89章 工農結合396.第395章 天下震驚第140章 鐵管變成火銃第140章 鐵管變成火銃第205章 郭家女420.第419章 吹響的號角第178章 興樂縣農具廠394.第393章 金州危第5章 強買強賣第138章 大開工345.第344章 新軍鑄魂510.第509章 兩小無猜621.第618章 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爲是
549.第548章 廣東的興起第31章 北平府越富自己越富261.第260章 北平不夜城271.第270章 軍商聯合辦與煤礦行業的交鋒第53章 朱元璋的三問283.第282章 一切爲了軍事的勝利607.第604章 求道的學問家一路向西第54章 事事皆知的錦衣衛663.第660章 科學的起點第51章 細微處籠絡人心527.第526章 被驅趕的趙宏第205章 郭家女347.第346章 新時代355.第354章 寧王府的野心444.第443章 老朱的好朋友們第187章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258.第257章 大時代小人物第694章 郡王的戰場初表現第169章 促進的紡織業410.第409章 錯過的從龍之功420.第419章 吹響的號角第132章 衛所農業經濟社535.第534章 民心所向仁者無敵611.第608章 朕不愧於天下371.第370章 兩千萬斤原料的最後運輸291.第290章 山西的培訓班第90章 太子病逝553.第551章 天下第一社第698章 富山王與大瀛島第234章 爲所欲爲的海外基地514.第513章 無言的告別第235章 倭寇要漲價639.第636章 高麗都司363.第362章 中年人的解脫669.第666章 科學的大門打開了451.第450章 王子看著大廈第45章 最先進的工廠第196章 撫卹難題第163章 收攏各衛軍心333.第332章 無形的強大660.第657章 驚呆的南洋子弟們482.第481章 京城太貴328.第327章 天下無敵的騎兵和步兵509.第508章 勢不可擋450.第449章 “變臉”的明將第111章 研發司第191章 報團取暖338.第337章 新軍平叛第102章 一舉三得386.第385章 微妙的北平594.第591章 嘖嘖稱奇的征途686.第682章 西邊不亮東邊亮376.第375章 科技大爆炸512.第511章 五百年來打到此處的也只有我了第74章 整合股份第81章 保證商人的利潤680.第677章 利益交換438.第437章 意外的產物第702章 朱瞻基與朱瞻墉第12章 王和將的友誼第79章 憑本事說話279.第278章 讓敵人消失354.第353章 朱棣的決定第4章 蒸汽機的誕生491.第490章 天下第一廠第111章 研發司第116章 真本事407.第406章 拒絕朱元璋的聖旨278.第277章 毫無還手之力693.第689章 別人摸得大明也能摸488.第487章 他是英雄第185章 做些不方面的事356.第355章 蒸汽機輪船初現419.第418章 驚呆了的商人們第45章 最先進的工廠685.請假558.第556章 交趾的人心第72章 焦炭煉製廠556.第554章 一口鍋裡吃飯的兄弟原來這麼猛386.第385章 微妙的北平第691章 原來保守派是我自己421.第420章 南方的態度622.第619章 大明自己的路335.第334章 用刑至死第13章 難纏的秦王府617.第614章 海外的擴張576.第573章 朱棣的軟肋第89章 工農結合396.第395章 天下震驚第140章 鐵管變成火銃第140章 鐵管變成火銃第205章 郭家女420.第419章 吹響的號角第178章 興樂縣農具廠394.第393章 金州危第5章 強買強賣第138章 大開工345.第344章 新軍鑄魂510.第509章 兩小無猜621.第618章 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爲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揭东县| 柏乡县| 江安县| 涿鹿县| 双城市| 黄梅县| 安顺市| 昌黎县| 绥化市| 宿松县| 怀远县| 泰州市| 建平县| 舒城县| 岢岚县| 万载县| 娄烦县| 彭阳县| 乌鲁木齐县| 盖州市| 广南县| 始兴县| 平和县| 通州区| 大悟县| 泊头市| 云浮市| 井陉县| 新建县| 晋宁县| 达孜县| 茂名市| 三都| 江西省| 邹城市| 商南县| 新绛县| 田林县| 乌鲁木齐县|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