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古人有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露四大喜事,現如今陳富貴和丁永剛遇到的是家屬傳喜訊、職務晉升、回國凱旋的三門喜事兒。
鏡頭2
產院走廊的座椅上坐著彭安碧的嫂子,她在產房門口等待新生兒的出生已多時。
鏡頭3
1958年8月彭安碧和張婉珍同月在重慶產院先後產下男嬰,一個叫丁朝陽、一個叫陳願軍,都是事先起好的名字。兩個孩子的出生,使兩家的關係走的更近了。
鏡頭4
陳富貴在連隊面前講話,丁永剛在會議室傾聽同事們的發言。
鏡頭5
陳富貴此時已經由代理連長轉爲正式連長,丁永剛也由正排職晉升爲副連級參謀,二人職務各晉升一級。
鏡頭6
踏上朝鮮土地已有八年的時間了,每個人都歸心似箭。
鏡頭7
出國那麼多年,十分想念祖國的土地。凱旋迴國,是入朝志願軍期盼已久的事情,好似家人在喊親人回家,只要到家了,就安全了。
鏡頭8
雖然要離開了,但對朝鮮人民的友誼還是有許多不捨,對志願軍的援助,朝鮮民衆自發的走出家門,表達感激之情。
鏡頭9
入朝將近九年,吃夠了打糕、冷麪和辣白菜,該吃吃家鄉的餃子、打滷麪和火鍋了。
鏡頭10
志願軍列隊入朝,修路搭橋的畫面,彩旗飄飄,藍天白雲。
鏡頭11
八年前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的開進朝鮮,如今幫助朝鮮恢復了生機,志願軍受到了無比
的愛戴和尊敬。
鏡頭12
一羣朝鮮阿瑪尼端著精緻的泡茶、打糕,給志願軍送到營房內。
鏡頭13
朝鮮人民知道,沒有志願軍的入朝,就沒有他們的獨立自主,他們感謝志願軍,感謝中國。得知志願軍要回國了,女人們跳著長鼓舞,男人們頭搖著綢帶翩翩起舞,他們舉行空前隆重盛大的歡送儀式。
鏡頭14
一些朝鮮的老人一手摘下禮帽一手拿著毛巾,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向志願軍揮手致意。
鏡頭15
他們揮灑著淚水,志願軍握住他們的手,擁抱或敬禮向他們道別。
鏡頭16
上甘嶺血戰、鴨綠江大橋被炸鏡頭,英勇的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畫面。
鏡頭17
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出戰,既保證了前線的軍事勝利,又促進了國內政權建設經濟恢復工作的順利開展,戰場上的勝利給我國和朝鮮經濟建設及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安定和平環境。
鏡頭18
火車站的站臺上,人羣的高呼聲此起彼伏,歡送隊伍中的朝鮮人民軍和志願軍熱烈的擁抱在一起,難捨難分的把志願軍送上列車。
鏡頭19
一位人民軍擁抱著陳富貴,依依不捨淚流滿面,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道:“志願軍萬歲,毛主席萬歲!再見了,親人們!”
鏡頭20
遠去的火車,劃破長空的汽笛,志願軍們帶著勝利的喜悅,踏上凱旋的路途。
鏡頭21
丁永剛坐在車裡給妻子寫信,把回國的情景告訴了她,並告訴她回國後部隊要駐紮
在東北的吉林省長春市內。
鏡頭22
到了駐地,馬上把信發了出去,他要第一時間告訴妻子,他回國了。
鏡頭23
彭安碧接到丈夫的信後有喜有憂,喜的是回國的丈夫離自己近了一步,憂的是兩地分居還不能結束,孩子都已經生完了,兒子的父親不在身邊,這個家怎能算完整呢。
鏡頭24
她打開丁永剛寄來的信件,知道他將繼續在東北生活,決定爲他做一些防寒用的東西寄去。
鏡頭25
她和好姐妹前後生了男孩兒,張婉珍的父母很高興的陪在身邊照料,彭安碧的嫂子幫她度過月子期。由於自己沒有奶水,孩子喝的是街道每天送的牛奶,看著孩子一天一天的只長腦袋不長身子,而且哭鬧不停,讓她每天愁眉不展。
鏡頭26
她抱起孩子,走出家門,問有經驗的人,看著百天的孩子擡不起頭,都勸她到兒童醫院好好檢查一下。
鏡頭27
彭安碧抱著孩子到兒童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診斷出孩子患有嚴重缺鈣並伴有佝僂病。
鏡頭28
她在回家的路上思量著,兩地分居就夠讓她感到生活的不公了,現在孩子又出現缺鈣的問題。
鏡頭29
和張婉珍的孩子比起來顯然沒他那麼健康,愁的她每天苦悶不堪。
鏡頭30
按著醫生的說法,在牛奶里加了不少壓成面的鈣片,另外不定期給孩子注射補鈣的藥物。
鏡頭31
嫂子安慰她:“你只要盡心照顧孩子了,上帝會眷顧你們讓他健康成長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