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靈寶經(jīng)

掌中芥作品 綠袍老祖 綠袍老祖 作品相關(guān) 靈寶經(jīng)

上部金誥書元始所著

所謂大道者,高而無上,引而仰觀,其上無上,莫見其首,所謂大道者,卑而無下,俯而俯察,其下無下,莫見其基。始而無先,莫見其前。終而無盡,莫見其後。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儀。天地之中而有陰陽,陰陽有始終之?dāng)?shù)。一上一下,仰觀俯察,可以測其機。一始一終,度數(shù)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無,太無之中而有太虛,太虛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質(zhì)。太質(zhì)者,天地清濁之質(zhì)也,其質(zhì)如卵,而玄黃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陽升到天,太極而生陰,以窈冥抱陽而下降。陰降到地,太極而生陽,以恍惚負(fù)陰而上升。一升一降,陰降陽升。天地行道,萬物生成。

天地者,大道之形。陰陽者,大道之氣。寒、熱、溼、涼,形中有氣也。雲(yún)、霧、雨、露,氣中有象也。地氣上升,騰而爲(wèi)雲(yún),散而爲(wèi)雨。天氣下降,散而爲(wèi)霧,凝而爲(wèi)露。積陰過,則露爲(wèi)雨、爲(wèi)霜、爲(wèi)雪;積陽過,則霧爲(wèi)煙、爲(wèi)雲(yún)、爲(wèi)霞。陰中伏陽,陽氣不升,擊博而生雷霆。陽中伏陰,陰氣不降,凝固而生雹霰。陰陽不合,相對而生閃電。陰陽不匹配,亂交而生虹霓。積真陽以成神,而麗乎天者星辰。積真陰以成形,而壯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貴者金玉。陰陽見於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

陰陽升降,不出天地之內(nèi)。日月運轉(zhuǎn),而在天地之外。東西出沒,以分晝夜。南北往來,以定寒暑。晝夜不息,寒暑相推。積日爲(wèi)月,積月爲(wèi)歲。月之積日者,以其魂中藏魄,魄中藏魂也。歲之積月者,以其律中起呂,呂中起律也。日月運行,以合天地之機,不離乾坤之?dāng)?shù)。萬物生成,雖在於陰陽,而造化亦資於日月。

積陽成神,神中有形。形生於日,日生於月。積陰成形,形中有神。神生於金,金生於玉。隨陰陽而生沒者,日月之光也。因數(shù)生光,數(shù)本於乾坤。隨陰陽而升降者,金玉之氣也。因時起氣,時本於天地。

一氣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儀。二儀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異地,各守一方。五方異氣,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氣。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氣。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氣。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氣。黃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氣。自一氣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萬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氣而生也。

大道本無體,寓於氣也,其大無外,無物可容。大道本無用,運於物也,其深莫測,無理可究。以體言道,道始有外內(nèi)之辨。以用言道,道始有觀見之基。觀乎內(nèi)而不觀乎外,外無不究而內(nèi)得明矣。觀乎神而不觀乎形,形無不備而神得見矣。

道本無也,以有言者非道也。道本虛也,以實言者非道也。既爲(wèi)無體,則問應(yīng)俱不能矣。既爲(wèi)無象,則視聽俱不能矣。以玄微爲(wèi)道,玄微亦不離問答之累。以希夷爲(wèi)道,希夷亦未免視聽之累。希夷玄微,尚未爲(wèi)道,則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中部玉書錄元皇所述

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shù)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積氣以覆於下,地得坤道而託質(zhì)以載於上。覆載之間,上下相去八萬四千裡,氣質(zhì)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還於地中,其陽負(fù)陰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於天中,其陰抱陽而下降。一升一降,運於道,所以天地長久。

真陰真陽,相生相成。見於上者,積陽成神,神中有形,而麗乎天者日月也。見於下者,積陰成形,形中有形,而麗乎地者金玉也。金玉之質(zhì),隱於山川。秀媚之氣,浮之於上,與日月交光。草木受之以爲(wèi)禎祥,鳥獸得之以爲(wèi)異類。

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數(shù)。金、木、水、火、土,道之變而有象。東、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青、白、赤、黃、黑,道之散而有質(zhì)。數(shù)歸於無數(shù),象反於無象,位至於無位,質(zhì)還於無質(zhì)。欲道之無數(shù),不分之則無數(shù)矣。欲道之無象,不變之則無象矣。欲道之無位,不列之則無位矣。欲道之無質(zhì),不散之則無質(zhì)矣。無數(shù),道之源也。無象,道之本也。無位,道之真也。無質(zhì),道之妙也。

其來有始,而不知大道之始,何也?其去有盡,而不知大道之終,何也?高高之上雖有上,而不知大道之上,無有窮也。深深之下雖有下,而不知大道之下,無有極也。杳杳莫測名道,隨物所得而列等殊,無爲(wèi)之道,莫能窮究也。

下部真源義太上所傳

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爲(wèi)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爲(wèi)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shù)。且一歲者,四時、八節(jié)、二十四氣、七十二侯,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爲(wèi)一日,五日爲(wèi)一候,三候爲(wèi)一氣,三氣爲(wèi)一節(jié),二節(jié)爲(wèi)一時,四時爲(wèi)一歲。一歲以冬至節(jié)爲(wèi)始。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裡。三氣爲(wèi)一節(jié),一節(jié)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jié)爲(wèi)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爲(wèi)溫,而時當(dāng)春分之節(jié)也。過此,陽升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jié)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裡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八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jié)爲(wèi)始。是時也,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裡,三氣爲(wèi)一節(jié),一節(jié)四十五日,陰降共兩萬一千里。二節(jié)爲(wèi)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爲(wèi)涼,而時當(dāng)秋分之節(jié)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jié)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裡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復(fù)升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fù)始,不失於道。冬至陽生,上升而還天,夏至陰生,下降而還地。夏至陽升到天而一陰來至,冬至陰降到地,且一陽來至,故曰夏至冬至。陽升於天,過春分而入陽位,以離陰位。陰降於下,過秋分而入陰位,以離陽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陽升之後,自上而下,非無陰降也,所降之陰,乃陽中之餘陰,止於陽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下降得位,與陽升相遇,其氣絕矣。凡夏至陰降之後,自下而上,非無陽升也,所升之陽,乃陰中之餘陽,止於陰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上升得位,與陰降相遇,其氣絕矣。陰陽升降,上下不出於八萬四千裡,往來不出三百六十日。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即陽升陰降之八節(jié)而知天地。以天機測之,庶達天道之緒餘。若以口耳之學(xué),較量於天地之道,安得籌算而知之乎?

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即陰陽始終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後,天地不離於數(shù),數(shù)終於一歲。陰陽不失其宜,宜分八節(jié)。冬至一陽生,春分陰中陽半,過此純陽而陰盡。夏至陽太極而一陰生,秋分陽中陰半,過此純陰而陽盡。冬至陰太極而一陽生,升降如前。上下終始,雖不能全盡大道,而不失大道之體,欲識大道,當(dāng)取法於天地,而審於陰陽之宜也。

天如覆盆,陽到難升。地如磐石,陰到難入。冬至而地中陽升,夏至到天,其陽太極而生陰。所以陰生者,以陽自陰中來而起於地,恍恍惚惚,氣中有水,其水無形,夏至到天。積氣成水,是曰陽太極而陰生也。夏至而天中陰降,冬至到地。其陰太極而陽生。所以陽生者,以陰自陽中來而出於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氣,其氣無形,冬至到地。積水生氣,是曰陰太極而陽生也。

陰不得陽不生,陽不得陰不成。積陽而神麗乎天而大者日月也,日月乃真陽而得真陰以相成也。積陰而形壯於地而貴者金玉也,金玉乃真陰而得真陽以相生也。

天地之形,其狀如卵。六合之內(nèi),其圓如毬。日月出沒,運行於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東西,周行如飛輪。東生西沒,日行陽道。西生東沒,月行陰道。一日之間,而分晝夜,冬至之後,日出自南而北。夏至之後,日出自北而南。冬之夜,乃夏之日。夏之夜,乃冬之日。一年之間,而定寒暑。日月之狀,方圓八百四十里。四尺爲(wèi)一步,三百六十步爲(wèi)一里。凡八刻二十分爲(wèi)一時,十二時爲(wèi)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時,計三千刻,一十八萬分也。且以陽行乾,其數(shù)用九。陰行坤,其數(shù)用六。魄中魂生,本自旦日。蓋九不對六,故三日後魄中生魂。凡一晝夜,一百刻六十分。魂於魄中,一進七十里。六晝夜,進四百二十里,而魄中魂半,乃曰上弦。又六晝夜,進四百二十里。通前共進八百四十里,而魄中魂全。陽滿陰位,乃曰月望。自十六日爲(wèi)始,魂中生魄。凡一晝夜,一百刻六十分。魄於魂中,一進七十里。六晝夜,進四百二十里,而魂中魄半,乃曰下弦。又六晝夜,進四百二十里。通前共進八百四十里,而魂中魄全,陰滿陽位。月中尚有餘光者,蓋六不盡九,故三日後,月魄滿宮,乃曰月晦。月旦之後,六中起九。月晦之前,九中起六。數(shù)有未盡,而生後有期。積日爲(wèi)月,積月爲(wèi)歲。以月言之,六律六呂。以六起數(shù),數(shù)盡六位。六六三十六,陰之成數(shù)也。以日言之,五日一侯。七十二侯,八九之?dāng)?shù)。至重九以九起數(shù),數(shù)盡六位。六九五十四,陽之成數(shù)也。一六一九,合而十五。十五,一氣之?dāng)?shù)也。二十四氣,當(dāng)八節(jié)之用,而見陰陽升降之宜。一六一九,以四爲(wèi)用,合四時而倍之,一時得九十,四九三十六。變爲(wèi)陽之?dāng)?shù)二百一十六,陰之?dāng)?shù)一百四十四。計三百六十?dāng)?shù)而足滿周天。陽升到天,太極生陰。陰不足而陽有餘,所以積陽生神。

陰降到地,太極生陽。陽不足而陰有餘,所以積陰生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真陽有神,真陰有形。其氣相交,而上下相射,光盈天地,則金玉可貴者,良以此也。是知金玉之氣凝於空,則爲(wèi)瑞氣祥煙;入於地,則變醴泉芝草。人民受之而爲(wèi)英傑,鳥獸得之而生奇異。蓋金玉之質(zhì),雖產(chǎn)於積陰之形,而中抱真陽之氣,又感積陽成神之日月真陽之下射,而寶凝矣。

日月之光,旦後用九,晦前用六,六九乾坤之?dāng)?shù)。金玉之氣,春夏上升,秋冬下降,升降天地之時。金生於玉,玉生於石,石生於土,見於形而在下者如此。日中金烏,月中玉兔,月待日魂而光,見於神而上者如此。

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內(nèi)真而外真自應(yīng)矣。識其妙者,因妙造妙,內(nèi)妙而外妙自應(yīng)矣。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應(yīng),故未免乎有位。天地得道之妙,其妙未應(yīng),故未免乎有質(zhì)。有質(zhì)則有象可求,有位則有數(shù)可推。天地之間,萬物之內(nèi),最貴惟人。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質(zhì)氣與水也。即天地之有數(shù)可推,故知其位遠(yuǎn)與近也。審乎如是,而道亦不遠(yuǎn)於人也。

以一心觀萬物,萬物不謂之有餘。以萬物擾一氣,一氣不謂之不足。一氣歸一心,心不可爲(wèi)物之所奪,一心運一氣,氣不可爲(wèi)法之所役。心源清徹,一照萬破,亦不知有物也。氣戰(zhàn)剛強,萬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物物無物,以還本來之象。法法無法,乃全自得之真。

第7章 青龍木(一)第1章 末法時代第5章 古神鳩第4章 敗歸西極教第6章 莽蒼山第5章 古神鳩第6章 白慕真第12章 假意尋仇第10章 青龍木(四)第7章 三目碧蟾第2章 北邙山(下)第17章 百毒寒光障(下)第5章 俠僧軼凡第9章 化血分身第5章 冰火兩重天第8章 癸水元精第2章 大阿修羅法咒第1章 北邙山(上)第1章 上古金船第16章 顛倒黑白第1章 蝶夢莊周,小千世界藏奧妙,天魔大法,是耶非耶難自明第2章 太乙元精第4章 百禽道人第17章 初鳳變計(下)第19章 妄言天機第17章 移山轉(zhuǎn)嶽第19章 雪山老魅第10章 金鐘島主第3章 九疑鼎第6章 少陽神君第9章 青龍木(三)第8章 天人之別第16章 顛倒黑白第6章 燭龍日月玄虛九陰真瞳妙法第15章 裂鐵叟第9章 天狐辛秘(下)第3章 百蠻集第13章 綠袍獻寶第15章 心魔攝神法第2章 天魔奧妙,真瞳初顯幾端倪第6章 玄陰神威(五)第22章 五行大成第16章 匡邪滅正第16章 功虧一簣第4章 決戰(zhàn)青螺(上)第20章 寶針變幻,童子單掌託巨木第3章 星光宿法第5章 玄陰神威(四)第3章 百毒金蠶蠱第4章 百禽道人第6章 白慕真第3章 玄牝珠第11章 青木催神法第7章 略輸一籌(上)第18章 白費心機(下)第10章 虎頭蛇尾第6章 赤身寨第1章 紅蓮法會第18章 乾天火靈珠第13章 大小金蛛第9章 九天元陽尺第4章 五鬼噬魂第8章 盤牽洞府第17章 移山轉(zhuǎn)嶽第1章 紅蓮法會第2章 諸多算計第18章 白費心機(下)第15章 文蛛生事第13章 大戰(zhàn)紫雲(yún)宮(上)第16章 極光吐納元化書(下)第13章 大小金蛛第8章 癸水元精第2章 太乙元精第18章 寒泉行宮(上)第6章 百蠻兇威第4章 玄陰神威(三)第8章 連山寶藏第13章 黎山寨第3章 元神之解第17章 百毒寒光障(下)第17章 百毒寒光障(下)第7章 佛門妙法第14章 金船初現(xiàn)第5章 古神鳩第16章 顛倒黑白第6章 東海締結(jié)木(上)第19章 合沙奇書第15章 寶鏡神威第21章 全軍覆沒第8章 虛空天魔大手印第7章 天狐劫數(shù)(下)第11章 法圖初成第17章 冰雪行空大法(上)第5章 玄陰神威(四)第6章 燭龍日月玄虛九陰真瞳妙法第15章 裂鐵叟第1章 妖屍谷辰第1章 毒龍丸第15章 天魔大法第14章 紫雲(yún)淵源
第7章 青龍木(一)第1章 末法時代第5章 古神鳩第4章 敗歸西極教第6章 莽蒼山第5章 古神鳩第6章 白慕真第12章 假意尋仇第10章 青龍木(四)第7章 三目碧蟾第2章 北邙山(下)第17章 百毒寒光障(下)第5章 俠僧軼凡第9章 化血分身第5章 冰火兩重天第8章 癸水元精第2章 大阿修羅法咒第1章 北邙山(上)第1章 上古金船第16章 顛倒黑白第1章 蝶夢莊周,小千世界藏奧妙,天魔大法,是耶非耶難自明第2章 太乙元精第4章 百禽道人第17章 初鳳變計(下)第19章 妄言天機第17章 移山轉(zhuǎn)嶽第19章 雪山老魅第10章 金鐘島主第3章 九疑鼎第6章 少陽神君第9章 青龍木(三)第8章 天人之別第16章 顛倒黑白第6章 燭龍日月玄虛九陰真瞳妙法第15章 裂鐵叟第9章 天狐辛秘(下)第3章 百蠻集第13章 綠袍獻寶第15章 心魔攝神法第2章 天魔奧妙,真瞳初顯幾端倪第6章 玄陰神威(五)第22章 五行大成第16章 匡邪滅正第16章 功虧一簣第4章 決戰(zhàn)青螺(上)第20章 寶針變幻,童子單掌託巨木第3章 星光宿法第5章 玄陰神威(四)第3章 百毒金蠶蠱第4章 百禽道人第6章 白慕真第3章 玄牝珠第11章 青木催神法第7章 略輸一籌(上)第18章 白費心機(下)第10章 虎頭蛇尾第6章 赤身寨第1章 紅蓮法會第18章 乾天火靈珠第13章 大小金蛛第9章 九天元陽尺第4章 五鬼噬魂第8章 盤牽洞府第17章 移山轉(zhuǎn)嶽第1章 紅蓮法會第2章 諸多算計第18章 白費心機(下)第15章 文蛛生事第13章 大戰(zhàn)紫雲(yún)宮(上)第16章 極光吐納元化書(下)第13章 大小金蛛第8章 癸水元精第2章 太乙元精第18章 寒泉行宮(上)第6章 百蠻兇威第4章 玄陰神威(三)第8章 連山寶藏第13章 黎山寨第3章 元神之解第17章 百毒寒光障(下)第17章 百毒寒光障(下)第7章 佛門妙法第14章 金船初現(xiàn)第5章 古神鳩第16章 顛倒黑白第6章 東海締結(jié)木(上)第19章 合沙奇書第15章 寶鏡神威第21章 全軍覆沒第8章 虛空天魔大手印第7章 天狐劫數(shù)(下)第11章 法圖初成第17章 冰雪行空大法(上)第5章 玄陰神威(四)第6章 燭龍日月玄虛九陰真瞳妙法第15章 裂鐵叟第1章 妖屍谷辰第1章 毒龍丸第15章 天魔大法第14章 紫雲(yún)淵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苍山县| 甘孜县| 利津县| 安庆市| 马边| 中牟县| 苏尼特右旗| 东台市| 吴堡县| 福建省| 盐池县| 定远县| 钦州市| 宜良县| 宜州市| 施甸县| 山阳县| 凯里市| 山阴县| 江山市| 逊克县| 深州市| 横峰县| 女性| 定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庐江县| 祥云县| 江口县| 西乌珠穆沁旗| 嘉峪关市| 咸宁市| 永康市| 巨鹿县| 蓬安县| 周至县| 南召县| 凌海市| 霍山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