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章 水鼠堤

且說風(fēng)雨鍾凝聚的雲(yún)氣引得江洪暴發(fā),城郊四野低窪之處,都被大水淹沒。雁營的舢板隊離了靈州城,隱匿了行蹤,從水路奔著黃天蕩而行,途中滿目所見,盡是洪荒浩劫過後的淒涼景象。

誰知行到半途,忽然遇到一隻三眼老狐。那老狐胯下騎著個南瓜,遠(yuǎn)遠(yuǎn)地渡水而來,轉(zhuǎn)眼間就到了衆(zhòng)人身邊。雁排李四見這老狐行跡詭異,不知主何吉兇,當(dāng)下動了殺機(jī),張弓搭箭就要將其一舉射殺。

張小辮兒在舢板上看得真切,想起自己先前曾在荒葬嶺見過此狐。當(dāng)時它被野狗追得走投無路,被迫吐丹逃生,隨後張小辮兒誘殺韃子犬的時候,順手從惡犬腹中剖出了狐玉。這枚玉丹是那老狐吞吐日月精華多年所得,豈肯輕易失卻?它此時渡水前來,多半是想向張小辮兒討回狐玉。

張小辮兒雖然是個好管閒事的祖宗,專撞沒頭禍的太歲,但眼下軍情緊迫,當(dāng)務(wù)之急是要去黃天蕩設(shè)伏。他一生榮華富貴的成敗都繫於此戰(zhàn),哪敢掉以輕心,自然不肯爲(wèi)了一枚狐玉旁生枝節(jié)。念及此處,他趕緊攔住雁排李四的弓箭,說那是狐仙也未可知,大凡物之異常者,絕不可輕易加害,否則必然招災(zāi)引禍,不妨留它一條生路。

當(dāng)年唐太宗李世民救了一條赤煉紅蛇,從而登基坐了江山;醫(yī)聖孫思邈年輕時治過井底的老龍,纔有幸得授四卷奇書,從此醫(yī)術(shù)大進(jìn),可見凡是非常之物,大多有其靈性。倘若不曾爲(wèi)禍人間,都不應(yīng)該隨便壞了它們的性命,積德者遇福,種禍者埋怨,冥冥之中因果關(guān)聯(lián),往往都有吉兇報應(yīng)跟在後頭。

雁排李四聽得分明,奇道:“原來如此。”只得把雁頭彎弓收了。就見張小辮兒從懷中摸出狐玉,放在掌中一招,那老狐遙相望見,也似是有靈有識。它本來躲在荒山窮谷之地,大水一到,山裡邊有無數(shù)走獸都被淹死,這老狐爲(wèi)躲洪荒,才騎著南瓜浮水避禍,僥倖得以逃脫性命。它也不知掙扎著漂流了多少時日,沒想到天數(shù)偶然,機(jī)緣湊巧,竟能遇著雁營取回了玉丹,真是“水中失寶寶再回,海底撈針針已得”。那狐待到近前,一口銜了玉珠吞落腹中,隨後再也不向雁營衆(zhòng)人多看一眼,自以狐尾撥水,乘在瓜上去得遠(yuǎn)了,不多時轉(zhuǎn)入一片山坡背後,不見了蹤影。

人心之中的善惡,原本只在一念之間,不管是在暗室之內(nèi),還是在造次之間,一動惡念,兇鬼便至;反過來也是,倘若你善意萌生,自然就有福神跟隨。張小辮兒難得生出一念之仁,讓雁排李四放過了三眼老狐,自以爲(wèi)是積德行善的舉動,卻未能辨明妖邪善惡,此事究竟是吉是兇,還留著一段後話要說,眼下暫且不表。

雁營舢板隊又行出十餘里,遙看前方水面浩大,叢叢生長的蘆葦漸行漸密,總算是進(jìn)入了黃天蕩地界。船到蕩中,四望無際,一陣陣朔風(fēng)吹過,使得散碎蘆絮漫天飄飛。灰濛濛的天空中,偶爾有幾隻離羣的孤雁哀哀而過,也不知是投奔何方,正是“水近萬蘆吹絮亂,天空雁陣比人輕”。

雁排李四爲(wèi)張小辮兒和孫大麻子指點地勢:“這片蕩子本是片半涸的湖沼,歷來都是野雁南北遷徙的必經(jīng)之地。北近大江,南壓六州,覆著不知多少裡數(shù),形勢果是險惡。蕩中更有無數(shù)水鼠銜草結(jié)泥築成的天然堤壩,形如三環(huán)套月。鼠壩造化奇絕,能夠調(diào)節(jié)湖水漲落,所以不管外邊有多大的洪水經(jīng)過,蕩子裡的水位也不會變化,一年到頭,總是半水半泥。雁民自古就在這黃天蕩裡捕魚獵雁爲(wèi)生,識得各處坑窪沼澤和水面深淺。”

圍攻靈州的太平軍沒有水師接應(yīng),如今斷了糧草供給,只能從陸路向南撤退,但是附近的官道多被洪水毀壞,太平軍連日激戰(zhàn),始終打不下靈州城,再拖下去就會陷入進(jìn)退無路的絕境,所以他們不得不從黃天蕩中的水鼠堤上南逃。

身爲(wèi)雁營營官的張三爺,可對行軍打仗、排兵佈陣之事一竅不通。想那粵寇來勢極大,自己這邊只不過一營弟兄,往多了說還不足千人,相差十分懸殊,大戰(zhàn)來臨之際,不免有些擔(dān)心難以應(yīng)對。

好在雁排李四曾隨著老雁頭久經(jīng)戰(zhàn)陣,只因他們雁民雁戶多爲(wèi)響馬出身,雖然被收編成了靈州團(tuán)勇後屢立戰(zhàn)功,卻仍有一世洗刷不掉的案底,始終難以取得官府的信任,但他與營官張小辮兒結(jié)爲(wèi)了異姓兄弟,自然要竭盡所能相助。他泰然自若地說:“三哥不必憂慮,兵來將擋,水來土埋,這股長毛中的精銳不過十之一二,其餘都是裹卷而來的烏合之衆(zhòng),根本不堪一擊。何況這黃天蕩是雁營老巢,水路錯綜複雜,外人絕難識得。到了咱這一畝三分地,管教那些粵寇有來無回,來一個咱宰一個,來兩個咱殺一雙,我只愁他人馬來得不夠多。”

雁排李四說完,擡手命衆(zhòng)團(tuán)勇停住舢板,營中每個兵勇都帶著一隻雁哨。這哨是用野雁腦殼打穿了製作而成,吹響了嗚嗚咽咽,曲聲極盡哀愁悽苦,還可模仿雁鳴雁啼,此刻同時吹動起來,四野皆聞。

張小辮兒和孫大麻子兩個外行,不知爲(wèi)何滿營都吹雁哨,正待要問,就見周圍的蘆葦水巷深處,忽然涌出無數(shù)竹排,排上之輩,多是頭插雁翎,身披蓑衣的獵戶打扮,而手中所持,盡是殺人的利器,無非是土銃、竹標(biāo)、漁叉、梭標(biāo)、雁翎刀。

原來當(dāng)初老雁頭爲(wèi)了在亂世中謀條生路,帶著許多雁民去靈州做了團(tuán)勇,但蕩子裡仍然留下了不少雁戶。這些人裡邊雖然不乏老弱婦孺,但真要全夥出來,其中能夠提刀殺人的,也足有不下兩千之衆(zhòng),至今還是在黃天蕩裡做些月黑殺人、風(fēng)高放火、有肉同吃、無糧同餓的勾當(dāng)。

雁營兵勇都是黃天蕩裡的子弟,雙方相見,俱是歡喜,大夥聞聽老雁頭陣亡的消息,念其往日恩情,不免盡皆哀嘆,咬牙切齒地要爲(wèi)老首領(lǐng)報仇雪恨,待到悲憤之情稍止,雁排李四便爲(wèi)一衆(zhòng)雁民響馬們引見張小辮兒。李四說張三哥是個義氣過人、手段慷慨的好漢,荒葬嶺神獒、筷子城老鼠和尚、躲藏在提督府的白塔真人,都被三爺親自擒殺,真是爲(wèi)民除害,人皆稱快。不僅如此,這位張三爺更學(xué)了一身貓仙譚道人留下的本領(lǐng),深得巡撫大人的賞識,如今咱雁營兄弟們都追隨著他殺賊立功。

雁排李四是老雁頭之後,論起武藝見識來,他更是數(shù)千雁戶裡一等一的好漢。那些雁民聽他是如此說的,無不信以爲(wèi)真,都爭著過來與張小辮兒結(jié)拜。

張小辮兒暗道一聲:“慚愧,想我張三也能得有今日的名頭?”當(dāng)下厚著臉皮對衆(zhòng)雁民說道:“也不知前世燒了多少高香,使得這輩子能結(jié)交到這麼多兄弟,真不枉小弟我爲(wèi)人一世了。我張三是個一刀兩斷的性子,從不學(xué)那粘皮帶骨拐彎抹角的腔調(diào),今日前來,正是要在這黃天蕩裡與粵寇廝殺一場,還望各位好漢鼎力相助。有道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與其自甘埋沒在塵埃草莽之中,何不轟轟烈烈做回好漢,若能立下一場平寇定亂的不世奇功,必能千秋萬古,傳頌不朽,也好讓後世知道天底下曾有過咱們雁營的字號。”

張小辮兒更知雁民都是窮苦出身,所謂“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這夥人單單曉以大義,說什麼忠君愛國、青史留名的空頭話可不頂用,於是又信口胡編說:“自從粵寇作亂以來,從南到北衝州撞府,席捲了不知多少金銀財帛在身,這些非分所得,可比過往的販貨行商之輩肥得多。而且據(jù)說這股粵寇的首腦,曾是個有名的大海盜,在海上劫過不少洋人貨船,身上有大把的金洋錢在,另外想必那些做過海盜海匪的人物,也必定探尋過龍宮海藏,所獲之物自然都是奇珍異寶。珠是夜光珠,玉是盈尺璧。現(xiàn)在朝廷上不分大事小情,無不以平賊定寇爲(wèi)先,只求各地儘早剿滅粵寇,而那些長毛的賊贓所得,誰有本事有膽子拿了,就他奶奶算是誰的,往後官家絕不追究。”

先前張小辮兒曾給雁營兵勇們分過一些金洋錢。金洋錢是民間的稱呼,其實就是異域海外的金幣,雖然在大清國裡不能正式流通,但確實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又鑄造得格外精緻考究,誰見了不喜愛?所以往往要價極昂,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金洋錢本身的市值。雁民們聽了粵寇身邊攜有金銀財寶這些消息,果然羣情振奮,紛紛表示願效死力殺敵。

另外雁排李四還與周邊的一些響馬慣有勾結(jié),安排人傳出飛雁令,把附近能召集來的響馬子都找來。眼下戰(zhàn)亂連著天災(zāi),各處都沒了活路,見有這能發(fā)橫財?shù)墓串?dāng),都肯鋌而走險,一天之內(nèi)就聚集了三五千人馬,水旱兩路分爲(wèi)數(shù)隊,各有雁營中的哨官統(tǒng)轄,又預(yù)備下土銃土炮,多削竹槍亂箭,乘在雁排上到處埋伏。

等到第二天天剛破曉,就有探子來報,已經(jīng)望見太平軍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而來,軍卒密密麻麻猶如螻蟻一般,隊伍鋪天蓋地,見頭不見尾,數(shù)不清究竟有多少人馬。雁排李四命各隊人馬分散到蘆葦蕩裡隱藏行跡,聽得雁哨爲(wèi)號,便一齊出來廝殺,眼見一場血戰(zhàn)在即。這正是“殺氣橫空紅日冷,征塵遍地白雲(yún)寒”。欲知後事如何,且聽《金棺陵獸》下回分解。

後記 冷酷的貓前言第九章 銅盞油第一章 啞子貓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三章 富貴夢第八章 活烹人第八章 活烹人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二章 鬼掐頸第三章 剔魂剮第二章 雲(yún)中塔影第二章 設(shè)香結(jié)盟前言第四章 貓兒藥第一章 松鶴堂第三章 冥殿液第八章 狐玉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二章 金絲虎第九章 銀錠禍第一章 松鶴堂第三章 蛇母第八章 狐玉第七章 羣鼠竊子第八章 狐玉第八章 貓兒巷第七章 蛤蟆劫第六章 美人坑第四章 萬屍墳第八章 活烹人第六章 雷雨夜第四章 貓兒藥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金鱗鯉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六章 美人坑第七章 人作狗第八章 喜錢兒第四章 竈上懶第五章 水鼠堤第三章 金鱗鯉第七章 羣鼠竊子第七章 人作狗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二章 金絲虎第二章 金絲虎第七章 人作狗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五章 水鼠堤第四章 萬屍墳第八章 喜錢兒第八章 狐玉第三章 冥殿液第三章 蛇母第八章 喜錢兒第八章 活烹人第三章 蛇母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五章 擒鼉魚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三章 蛇母第二章 金絲虎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五章 貓借命第五章 水鼠堤第一章 狗屠人第五章 貓狗道第六章 雷雨夜第一章 掘子營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七章 天墜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二章 雲(yún)中塔影第六章 靈異解第七章 蛤蟆劫第三章 蛇母第二章 雲(yún)中塔影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三章 金鱗鯉第一章 狗屠人第六章 美人坑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二章 設(shè)香結(jié)盟第八章 活烹人第三章 金鱗鯉第一章 打孤雁前言第六章 雁冢第三章 貓仙爺第六章 雁冢第六章 筷子城第四章 萬屍墳
後記 冷酷的貓前言第九章 銅盞油第一章 啞子貓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三章 富貴夢第八章 活烹人第八章 活烹人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二章 鬼掐頸第三章 剔魂剮第二章 雲(yún)中塔影第二章 設(shè)香結(jié)盟前言第四章 貓兒藥第一章 松鶴堂第三章 冥殿液第八章 狐玉第二章 靈州七絕第二章 金絲虎第九章 銀錠禍第一章 松鶴堂第三章 蛇母第八章 狐玉第七章 羣鼠竊子第八章 狐玉第八章 貓兒巷第七章 蛤蟆劫第六章 美人坑第四章 萬屍墳第八章 活烹人第六章 雷雨夜第四章 貓兒藥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貓仙爺第四章 百貓迷魂圖第三章 金鱗鯉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六章 美人坑第七章 人作狗第八章 喜錢兒第四章 竈上懶第五章 水鼠堤第三章 金鱗鯉第七章 羣鼠竊子第七章 人作狗第八章 塔教妖邪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二章 金絲虎第二章 金絲虎第七章 人作狗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五章 水鼠堤第四章 萬屍墳第八章 喜錢兒第八章 狐玉第三章 冥殿液第三章 蛇母第八章 喜錢兒第八章 活烹人第三章 蛇母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五章 擒鼉魚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三章 蛇母第二章 金絲虎第四章 槐園兇靈第五章 貓借命第五章 水鼠堤第一章 狗屠人第五章 貓狗道第六章 雷雨夜第一章 掘子營第九章 披麻剝皮刑第七章 天墜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七章 白骨將軍第二章 雲(yún)中塔影第六章 靈異解第七章 蛤蟆劫第三章 蛇母第二章 雲(yún)中塔影第一章 神偷盜魁第三章 金鱗鯉第一章 狗屠人第六章 美人坑第五章 金精銀魄第二章 設(shè)香結(jié)盟第八章 活烹人第三章 金鱗鯉第一章 打孤雁前言第六章 雁冢第三章 貓仙爺第六章 雁冢第六章 筷子城第四章 萬屍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峰市| 昭通市| 莒南县| 西平县| 安徽省| 互助| 日照市| 泽州县| 隆子县| 尖扎县| 榕江县| 陇南市| 嵊州市| 汾西县| 无棣县| 马龙县| 龙海市| 城口县| 昆山市| 容城县| 肇庆市| 都兰县| 博爱县| 翁源县| 陇川县| 鹤岗市| 类乌齐县| 邛崃市| 易门县| 绥德县| 阿鲁科尔沁旗| 威信县| 尖扎县| 奈曼旗| 涡阳县| 石林| 磐石市| 绥化市| 寿光市| 美姑县|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