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開啓海貿
官府辦事的速度向來慢得出奇,尤其是案子。
而牽涉廣的案子,只會更慢。
所以初四朝廷開印復工後,潘筠沒有急著去吉安找鄔縣令,而是先去了一趟泉州府,順手把王璁放在泉州。
過年的時候,王璁誠心禱告,給自己算了一卦,這一趟出海乃上上籤。
妙真便根據天象給他算了適宜出海的日子,正月二十一到二月初二之間。
王璁打算提前去泉州府做準備。
既然要出海,自然不能只盯著銀山的白銀,王璁可是想在海貿上打下一片天空的人。
他在倭國半年的時間裡做了不少調查,倭國上層階級,如各地大名,其家族成員最喜歡的是大明的書籍、精美的綢緞、瓷器和金銀飾品。
其中書籍的性價比最高。
不過,他們也不是什麼書都願意付出高價,因倭國是大明的藩屬國,文字亦爲漢字,且推崇唐宋文化,倭國國內的中原書籍不少。
拿過去的書想要賣出高價,要麼是孤本或是重要刊本,否則,就是他們國內沒有的書籍才行。
他們是看內容付費的。
王璁從回國後就在準備了,泉州府的書店都被他逛過,在吉安時也翻找了不少書籍。
這一翻,他倒是翻出了不少好書,兵法謀略,這些不能拿到倭國去,倒是可以給小師叔看一看;
唉,小師叔心腸本就不夠紅,再讀這些兵法謀略,人性剖析,心腸會不會更黑呀?
醫書、本草一類的書,王璁順手塞給陶巖柏和妙和師妹,有多餘的,就給老倭們帶一本,物以稀爲貴嘛,帶過去的書不能太多,不然顯得不珍貴。
其他的匠類書籍,他也是能帶的就帶一本。
講天文地理的,他也是先給妙真和在京城的二師弟留一本,剩下的再每樣挑出一本來帶去倭國。
這麼一通尋找,他挑出來的更多是儒家的書籍。
潘筠翻了翻後點頭道:“儒家好啊,教人爲善,教導人仁義禮智信,不錯,不錯,多帶幾本。”
王璁也覺得自己選得好:“我去過益田君的書房,他們甚是推崇儒家文化。”
潘筠頷首:“畢竟同出一源,怎能不喜歡?我看倭國也很應該來個變法,重新思考取才之道,我們的科舉就很值得學習。”
潘筠把書都塞給王璁,道:“你可以和益田君提議一二,將來我們要與倭國常來常往,倭國越好,我們才能越好,我們是希望他們能和平昌盛,與我大明共贏的。”
王璁應下。
王璁也就在書籍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其餘綢緞、瓷器都很好選,直接選用當下最流行的便可。
能在江南流行開來的花色自然是最好的,到了倭國也很好推銷,直說是大明今年最流行的綢緞便能賣出高價。
而倭國的中上階層的喜好就較爲複雜,綢緞、棉麻和茶葉都是他們的最愛。
而中下層,便宜的瓷器和棉麻布料最受他們歡迎。
除這些外,大明的銅錢深受倭國各個階層的喜愛。
但銅在大明亦爲管制用品,銅錢自用可以,想要出口不可能。
之前海禁,海船是走私,不少人都一船艙的往外運銅錢,只要不被水師查禁,漂洋過海,便能換回來不少白銀。
所以海寇們喜歡打劫大明的商船呢,只要能截停,便能賺很多錢。
海禁未開前,王璁第一次接觸到海船,老實得很,自然不可能藏匿銅錢出關;
現在海禁開了,就算是爲了小師叔和三清山的風評,他也不會走私。 所以到了泉州後,他讓管事們把貨物都做成貨單,興沖沖的拿去市舶司報單。
剛過完年,各級衙門都很忙,只有市舶司閒得都快要長蘑菇了。
王璁是第一個上門來報單的,不僅經手的官員們熱烈歡迎,就連市舶司的頭——曹吉祥都跑出來親自接待。
王璁受寵若驚,忍不住道:“曹大人,我小師叔今日不過來。”
潘筠一到泉州就跟陸知府嘀嘀咕咕去了,這兩天他這個師侄都只在臨睡前才能見到她。
曹吉祥笑瞇瞇地道:“王道長這就小看咱家了,我們這是公事公辦,與潘筠無關,當然,你小師叔於開海禁一事上有大功勞,這也讓我們市舶司知道,我們是一起的。”
曹吉祥曖昧的拍了拍王璁的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
王璁表示明白。
海禁剛開,民間蠢蠢欲動的商人很多,但目前還沒人敢做第一人。
或者說,大家都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但目前還未有人來市舶司報單。
所以王璁來報單,不僅在市舶司內震動,在整個關注泉州市舶司的人羣中也好像油鍋入水一般炸了。
他剛從市舶司出去,立即有人熱情的迎面上來,拉著他去酒樓裡喝酒。
沒有船,想做海貿生意的,想蹭他的船出海,王璁答應了,不管是人還是貨,付船資就好。
他有三條船,一條船留在倭國給小夥伴們做退路,兩條他帶著,而他現金少,即便有小師叔他們支援,也買不夠兩條船的貨物。
他可一直等著他們上門呢。
也有有船的商人找上門,他們則是想跟王璁結伴出行。
誰都知道,潘筠在剿匪一戰中有大功,更不要說玄妙和陶季在倭國殺寇,殺得倭國海寇是鬼哭狼嚎。
因爲是民間自主行爲,且涉及番邦,所以官府只是收集信息,沒有對此發表看法;
但江湖不一樣。
江湖上,玄妙和陶季的名聲並不比潘筠弱。
這三個殺神都是三清山的,所以現在誰敢對掛著三清山旗幟的王璁船隊下手?
上至大明水師,倭國的官船,下至大明的海寇,倭寇等,看見“大明”和“三清”的旗幟一起掛著,都遠遠的避開好不好?
所以跟著王璁的船隊出行,只要格外小心海上的風浪即可,可以避開八成的人禍。
有船找上門來的,願意交付一定的保護費。
這要是別人,或許爲了收買人心就不收了,但王璁是道士。
道士講究的是,有付出,便要有回報。
大街上給一個窮人看診,他就是收一根草,他都要拿點什麼東西,不然因果要落在自己身上了。
他們給,王璁就收。
不過他也不亂收,他制定了一份標準,交不同的錢,船隊的位置不同,受到的保護也各不相同。
哦,對了,王璁的船上還有火炮。
不過此時炮還未放出來,沒人知道。
就憑那幾門火炮,這份保護費他就收得心安理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