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欠債可以緩一緩麼,也可以找其他國家進口有點糧食。
要是這個時代的領導還是關心農民的,爲了農民的肚子,新中國開天闢地的第一回進口糧食。我國一直都是一個農業超級大國,居然想其他國家進口糧食,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
在糧食有限的情況下來,各地創造出的“糧食食用增量法”五花八門
“先進燒飯法”或“糧食食用增量法”最先是由地方政府創造的。1959年5月,遼寧省黑山縣衛星公社三臺子管理區副業生產隊創造出將“玉米先蒸、後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
報道稱,食用了用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麪後,“羣衆紅光滿面,生產勁頭十足”。
上海市川沙縣推出旨在提高“出飯率”的“先進燒飯法”,將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飯率”,從2斤提高到2斤8兩。
河南省創造出更具科學術語規範性的“糧食食用增量法”一詞。具體操作程序是,將原糧煮到六七分熟後,從湯水中撈出,再用水磨將原糧磨成糊狀,把酵母放在麪糊中,發酵後送入蒸籠蒸熟。其結果是,用傳統方法蒸饃,1斤面只能蒸出1斤饃,最多隻能蒸出2斤,採用增量法後,1斤面可蒸出5斤饃。河南同志興奮地將這種饃命名爲“躍進饃”,他們甚至創作了一首歌謠,表達對“躍進饃”的喜愛:
“躍進饃真正好,
既頂飢又頂飽,
節約糧食營養多,
利國利民好處多。“【1】
川沙縣和河南省的經驗分別代表了以食米爲主的南方和以食麪爲主的北方的兩種不同的節糧方式。繼而,層出不窮的增量法紛紛問世,也都貼上了“營養多、易消化”的宣傳標籤。其中有:
北京市密雲縣的“燙麪”、“雙蒸”、“水磨”做飯法;
遼寧省撫順市的“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其工藝特點是,“用土超聲波使油水乳化”;
湖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飯法”;
四川省邛崍縣、莆江縣的“火米(蒸穀子)增量法”、“三開一煮法”;
武漢市的“蒸米做飯法”;
重慶市的“冷水發飯法”;
蘭州市的“水發麪蒸饃法”;
西安市的“純面增量法”、和“碗蒸饃增量法”;
河南省魯山縣的“煮後幹磨燙麪增量法”;
上面都是利用有限的的糧食來做出更多的飯,這是都是治標不治本,糧食就是那多,變來變去還是那麼多糧食,又不能多變出一粒糧食,所以關鍵還是想辦法來增加糧食,應該說增加可以塞飽肚子的東西,是不是糧食就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肚子有東西消化,可以讓自己堅持活下去,至於有沒有營養,那些都不是現在考慮的問題,活下去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大家想到的辦法是“低標準”和“瓜菜代”相結合的方針,谷地區採集和製造代食品的工作已經廣泛地開展起來。目前秋去冬來,大部分地區農作物已經收穫完畢,稈葉即將乾枯,樹葉已經開始或者即將枯黃下落。各地必須更大規模地動員羣衆,抓時機,搶時間,迅速地把那些可以製成代食品的樹葉、草葉和野生植物儘可能採集起來(做葉蛋白的要隨採集隨加工),把那些可以製成代食品的秸稈和植物極盡可能地保存起來,不要都燒掉;並且有計劃有步驟地製成各種代食品。
要一把手掛帥,全面動員,全民動手;以食堂爲主,工廠爲輔;土法爲主,洋法爲輔。各級單位應當切實加強對這一運動的領導。
地方各級機構也應當仿照中央的辦法,結合具體情況,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對這一運動的具體指導。採集和製造代食品的羣衆運動應當包括以下五條戰線:
一是農村人民公社的食堂;
二是城市機關、工廠、學校和街道的食堂;
三是城鄉的飯館和旅館;
四是城鄉的有關工廠作坊,包括糧食加工廠、食品廠、屠宰場、造紙廠、釀造廠、製藥廠、農產品綜合利用廠、某些化學工廠和大大小小的醬園、粉坊、豆腐坊等;
五是林區和漁場。
在這五條戰線中,主要是發動城鄉大小食堂,土法爲主,自己動手,自做自吃。代食品的採集和製造,應當成爲每個食堂的一項經常工作。
同時,各地有關部門應當立即籌劃在林區、漁場、草原、熱帶區、亞熱帶區,有重點地建立若干機械化、半機械化或土法的工廠,在糧食加工、食品、釀造、製糖、榨油、造紙、製藥等工廠中建立專門車間,發展葉蛋白、人造肉精等代食品和飼料的生產。
這些工廠和專門車間的產品應當由國家糧食、商業部門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起來,供應災區和市場的需要。在上述所有各個方面都要做好思想工作,大鼓幹勁,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動員起來,開展轟轟烈烈而又紮紮實實的大辦代食品的羣衆運動。
於是,少苦回來的時候,正好趕上一場轟轟烈烈的糧食大會戰呢,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大會戰,各級單位哪有敢忽視的,張大媽沒事的也在動員街道那些人去江邊去尋找一些能利用的上的植物,拿回來交給區裡的食品廠換糧食呢。
這種大會戰,就是把一些可以能吃的,比如說樹葉,野菜,野花,還有一些植物的桿子之類,只要在理論上可以吃,利用現代化的機器,全部打碎,還原成基本的單位,氮磷鉀之內,人體可以消化吸收,來製造食物。
按照這個理論,植物界九成以上的東西都是可以吃的,就看你的消化能力啦。年輕的可能還好點,可是年老的和孩子,對於他們的胃,那真的是巨大的考驗了。
剩下來的幾個月時間,城裡人的供給基本就是代食品和粗糧五五開,以前的玉米和紅薯,現在就劃到細糧的範疇了,大米和白麪,已經消失了,就是市領導幹部,也很少可以到大米和白麪了。
至於肉類和雞蛋,大家都別指望了,一個廳級幹部,一個月都分不到半斤雞蛋,那些省級幹部,一個月勉強一斤雞蛋,肉類供應,一個月兩三斤肉的樣子,他們也不能保重百分百的細糧,期待的大米和白麪,不到五成,剩下的五成也就是紅薯玉米之類的粗糧,這種粗糧,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那是想買都買不到的細糧。
南都市都成立好幾家食品工廠,西城區就有一家,鼓勵大家把去江邊和山上撿一些植物回來,然後交到食品廠去換代食品。
爲了糧食,地方的保護主義出現了,西城和南城的地方幹部,基本都是自己顧自己的份,都想辦法解決自己轄區的代食品問題呢,至於別的轄區,誰也幫不了誰。
周全勝最近忙的焦頭爛額呢,一把手掛帥,周全勝也是副手,他主管工業,責任重大,特別是秋收之後,城裡沒有得到想象的上交,城裡的糧食顯得更加緊張,他和主管農業的副市長比較忙了,要發現那裡的糧食有富餘,馬上組織運輸隊去買糧食。
關鍵是要組建代食品的工人,這個就是周全勝親自主抓的,所有能製造食品的東西都拉到食品廠來製造食品。
製造的代食品出來,周全勝還要帶頭吃,周全勝吃了之後,突然覺得自己的肚子不餓了,一點沒有自己想象的餓,他那時候只想一件事情,少苦怎麼還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