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1章 大豐收

第81章 大豐收

收割小麥的時節到來,整個高陵進入到最繁忙的時候,衆人開始在杜楚客指揮下夏收。

此刻,不僅呂才帶領農業學府的學生們加入收割,甚至連徭役隊伍也都行動起來。

可以說這幾天時間沒人會感覺勞動力多餘,巴不得能有人可以搭把手。

畢竟能在晴天儘可能把麥子收割,對後續儲存之類的事也方便得多。

麥子收割後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曬麥子,如果雨天收割,那麥子保存起來就會非常麻煩。

如果水分過多,說不定麥子就會發黴,雖然對底層百姓來說,發黴的麥子也能吃,但這哪裡比得上曬乾了能儲蓄起來的幹麥子來得好,最起碼朝廷收稅不收發黴的麥子。

而李泰則去了一趟長安,去找暫時代理司農寺的戴胄,希望戴胄能派人過來做個見證。

對李泰來說,最好自然是拉李世民過來看,但作爲皇帝的李世民哪這麼有空,說來就來。

所以還不如讓民部尚書戴胄,派遣人過來監督。

一則是爲了證明自己的種田計劃成功,二則也方便直接向戴胄所在的民部交稅。

戴胄思索了一下,也想看看李泰一直以來都堅持種植小麥,想看看小麥收成到底如何。

所以便派遣了司農少卿閻玄邃前去做個見證。

閻玄邃自己當初在處理蝗災時也見過,如今司農寺內,竇靜與趙元楷未成迴歸,閻玄邃倒隱約有成爲二號人物的資格。

所以戴胄如今的安排,到也沒小看李泰,反而顯得很是重視。

閻玄邃依舊如同當初見面時一樣,對李泰保持著恭恭敬敬的態度,不敢有有絲毫逾越。

但閻玄邃做起事情來一絲不茍,他也沒只取一畝土地測量,而是帶人取了好幾十處麥田作爲稱量田畝,並留下兩三位隨從進行監督秋收,而李泰自然先從這裡開始收割麥田。

李泰隨了閻玄邃的意思,絲毫沒有弄虛作假,畢竟自己也想要知道,自己儘可能整合這時代的技術,經過一年實驗,一年耕種,藉助這好年景能取得什麼成就。

“越王,您好像特別喜歡種植小麥!”閻玄邃倒也不怎麼關心測量,反而與李泰閒話。

畢竟不論是閻玄邃,還是李泰,兩個傢伙都絲毫沒要加入到勞動大軍的意思。

當然,李泰肯定是沒興趣的,因爲李泰弄出農業學府,就是知道幹農活絕對是這世道最辛苦的事情,但卻又是一切事情的基礎,所以讓自己的學生們替師辛勞吧。

“嗯!”李泰聽到閻玄邃的話語,點頭道,“我比較喜歡吃包子和米飯!”

“這倒蠻少見的,南方魚羹稻飯,我們北方大多數都是以種植稷爲主,小麥不算多見!”閻玄邃對李泰說道,“沒想到越王您對小麥這種雜糧多有推崇,如今更主要種植。”

李泰聽到這話倒有幾分愕然,因爲在李泰看來,北方種植小麥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說實話,李泰並不瞭解小麥與小米(粟)在北方的爭鬥歷史。

在李泰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實際上卻是小麥本土化了幾百年後,纔在一堆雜糧中脫穎而出成爲五穀之一,後來甚至幹掉粟米,成爲了北方糧食的帶頭大哥。

哪怕南方的水稻成了華夏糧食的代表,但小麥依舊在華夏主糧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這裡有兩次關鍵最關鍵的蛻變,第一種是從小麥到冬小麥的蛻變。

這讓原本百姓需要從春耕到秋收,除了冬季以外的三季都要勞作,變成了秋種夏收。

對政府來說,這些百姓省下得時間進一步的增加了平均社會效率,百姓們原本勞作一年,變成了勞作半年,畢竟冬天一般是讓百姓窩著,而不是讓百姓幹活的。

至於第二點,就是水利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水磨之類的輔助道具的出現。

說實話,小麥這種東西跟小米相比,還是挺吃水的。

所以北方想要種植,基本上都需要相對比較完善的水利設施配套。

另外水利設施的完善帶動了很多水磨之類的生產器械發展。

這讓百姓把小麥處理成小麥粉的成本進一步的下降,當然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

因爲哪怕漢代時人們就已經發現小麥弄成粉末不但味道變得相當不錯,甚至連食物的品種也能夠製作成多種多樣,但爲什麼小麥還是沒有普及。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磨盤這種東西真不是人人都有的,就算有如果不是水利磨坊,想把小麥全部弄成粉,那也需要花費相當大的代價。

所以哪怕在三國時期小麥的地位得到提升,但也依舊比不上粟米。

但在到達唐朝後,首先是唐朝水利設施進一步完善。

雖然唐朝水利設施都被隋朝的大運河掩蓋,但從唐朝頒佈第一份水利法律《水部式》,就能看出唐朝水利設施會更加完善,這才讓小麥纔有出頭之日。

實際上安史之亂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小麥替代粟米的這個過程。

因爲安史之亂導致經濟中心南移,因爲古代偏見下,一直都認爲南方比北方蠻荒,但現實是南方比北方更適合種田,也正如此,這讓小麥來了一波爆發期,徹底取代了小米。

所以唐初這時候,小麥地位真比不上小米。

正所謂江山社稷,可不是江山社麥,這能看出,小米在北方有著無可動搖的頂尖地位。

“農業學府雖研究種植,但嚴格來說,在糧食作物中以研究種植小麥爲主!”

李泰此刻對著閻玄邃回答,

“小麥相對小米來說,雖然有著不耐旱,口味差的缺點。

但只要選擇種植得地方得當,將小麥研磨成粉來改善口感,再加上它的產量比小米要高。

最重要得是它秋種夏收,利用了幾乎不幹活的冬季,讓百姓在秋種前騰出種植的時間來。

我覺得它擁有替代北方主要糧食的潛力。”

閻玄邃搖頭道:“的確有潛力,但想要它真正的成爲主糧卻並不容易。

且不說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磨坊能夠把小麥研磨成粉,單是它在萬物復甦的春天需要大量水生長,對很多沒水地區來說,便有相當大問題。”

李泰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閻玄邃,雖然自己簡單提了一下,但閻玄邃能說得這般具體缺點,顯然他也是一個幹實事的官員,這不得不讓李泰尊敬。

說實話,貞觀一朝不是說沒人貪污,但這一朝的朝堂並不缺少那些腳踏實地幹活的大臣。

不論是從底層提拔上來的馬周,還是本是出身豪門的房玄齡,都挺務實的。

而眼前的閻玄邃顯然也是這麼個人,雖然李泰並沒有去打聽閻玄邃的背景,但看著他重視測量的素質,以及自身夾帶的貴氣,想來多少跟閻立本有關係。

作爲能上凌煙閣的大臣,如果以爲閻立本只是一個畫畫的,那就太小看這位大臣了。

“缺少水源,可以把它種植在水利設施豐富的地區,磨坊少有,那就想辦法普及水磨!”

李泰道,“但它天生的產量大用途廣,耕種時間相對較短,卻不是小米能媲美的啊!”

閻玄邃聽到李泰這般的讚揚小麥,倒也不再多說什麼,因爲繼續爭執沒有什麼意義。

閻玄邃心中感嘆,越王雖然才幹非凡,但到底不知道世事艱難。

小麥縱然再好,對百姓來說如果種植的成本要高過小米,那這小麥想要推行下去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而李泰一樣是在默默思考著閻玄邃的話語。

說實話,以前的李泰所思考得是農業學府總結了農業經驗,那把學生派遣到各自的地區去成爲農官,指導當地的百姓種田,用科學的辦法,穩步推進糧食增長。

但現在看起來,到底還是自己想得簡單了。

生存是人類的第一性,所有在現在看來古代愚蠢落後的一面,肯定是在自然演化之下所產生的最適合的生產關係。

自己想要推進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想要讓農業學府的學子紮根,那自己就必須要進一步的改造他們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就像是那些眼高手低的大學生去指導百姓種田一樣。

雖然書本上的知識很高上,但怎麼把這些高大上的知識落地實處,這纔是真正的問題。

“難道真要開啓翻新鄭白渠計劃?!爲小麥推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實驗改造!”

李泰微微瞇起了眼睛,心中估摸著這個計劃的可行性。

就在李泰思索著時,很快便有人來報,道:“越王,閻少卿,第一畝糧食已經開始稱量了,後續糧食也會陸續進行稱量,還請過去監督視察。”

“越王請!”閻玄邃做出了請的手勢,讓李泰先行。

“同去!”李泰倒也沒有拒絕,畢竟自己就品級來說,的確比他大得多,自然當仁不讓。

此刻,李泰反而輕鬆了,但閻玄邃卻是神色嚴肅的看著司農寺的百姓進行稱量。

因爲鬥與石不是重量單位,而是容積單位,所以哪怕不用得出最後數據,但是直接用眼睛去看,閻玄邃也能看得出,絕對是大豐收啊!

閻玄邃不由上前幾步,開口道:“這畝小麥有幾石!”

“三……三石還多半鬥!”這名負責測量的官員,看著眼前一幕也有些發呆。

小麥能種出這麼多來,這不科學,不對,這是見鬼了啊,

“等到了曬乾、清理、磨粉等等的程序下來,應該也就只有兩石五左右吧!”

李泰看著眼前一幕自己也有些意外,這到達了三石,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對啊。

畢竟這可是在唐朝,哪怕自己儘可能整合了這個時代的種田技術,但沒化肥這種外掛,只有金坷垃,這讓小麥的產量到達三石,李泰感覺還是稍微多了一點。

“馬上進行下一畝田地產出的測量!”閻玄邃定定神,讓自己冷靜下來。

“遵命!”這負責測量的官員卻心中估摸著,自己什麼沒見過。

今年風調雨順的,偶然出現了一畝田地種得比較茂盛而已,難道這些麥田還都三石嗎。

很快的,這名官員很快測量起了下一畝的小麥產出,很快臉色便是變得有些不對了!

“多少!”閻玄邃不由迫切的追問道,“還是三石嗎?!”

“二石!”這名官員略帶著幾分緊張的回答道,“二石九升!”

“這是大豐收啊!”閻玄邃目光先是難以置信,嘴角不由裂開露出興奮的笑容,甚至情不自禁的大聲高喊:“豐收,大豐收啊!快快快,所有產出全部都稱量一下!”

這時候的閻玄邃把所有注意力全部都投放到了這些每畝收割過來需要測量的小麥上,幾乎已經把李泰給忘記到了一邊去了。

對於這,李泰並不介意。

因爲這種真正把全身心全部都投入到幹活中的官員,纔是自己最欣賞的。

畢竟貞觀之治也不是由李世民一個人撐起來的,而是這些默默無名的實幹官員,以及辛勤勞作的百姓們用他們共同的脊樑一起撐起來的。

而懷著巨大的期待,這一畝畝麥田中的糧食卻也很快就稱量了出來。

總共破了三石的麥田產出並不多,從頭到尾也就只是出現了三畝,最多的那一畝產出三石一斗。

所有的田畝稱量過來,其中產出最少的也到達了兩石七鬥。

這樣的產出,對閻玄邃來說已經值得上報給戴胄親自過目了。

對產量平均只有一兩石的產量來說,李泰高陵的糧食產量,簡直高得有些太驚人了。

甚至,如果李泰不是親王,而是普通官員,那憑藉這次收成,肯定會被調度到司農寺或者民部中,成爲六品,甚至從五品的官員了。

等到所有數據全部做了詳細記錄,閻玄邃恭敬對李泰行禮:

“越王,您可繼續收割麥田,不過還請留下十幾畝麥田,我會想辦法說動戴尚書,讓他親自來驗收一次!”

“多謝閻少卿提點!”李泰倒有些意外的看著閻玄邃,原本他還並不贊同自己種小麥。

但看到小麥的種植產量後,居然會這般主動幫忙,這倒讓李泰意外,自然也更加欣賞了。

(本章完)

第308章 天下第一圍棋大會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462章 謹小慎微(今天一更)第6章 請蝗儀式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萬戶第126章 李世民的獎勵第88章 長孫無忌的敏銳第422章 李泰的建議第175章 曬鹽法第536章 拿下平壤城第547章 春風化雨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27章 曲轅犁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337章 廉租房第431章 籌謀建設絲綢之路第20章 呂才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94章 制約第198章 大道元素週期表第84章 帝國的執行力第384章 吐蕃的命運第458章 叛亂終結(今天一更)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225章 畢業學生的分配第105章 精英宿舍第98章 杜如晦踩坑了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481章 步步推進第114章 建議第69章 高陵沒有收入第216章 求教戰部天賦第366章 吐蕃的實力第163章 三個人選第217章 第二百一十六 任雅相的任務第131章 再見長樂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467章 徐惠的心思第545章 繼續軍議中第264章 機會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158章 張玄素的見聞第497章 淵男建入局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182章 天津發展中第86章 心黑第451章 魏王謀反了第207章 計劃書第136章 幽州的交換生第313章 糧票第430章 重開絲綢之路第324章 飛行的熱氣球第102章 各自的羨慕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264章 機會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324章 飛行的熱氣球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運兵速度第97章 發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11章 煤炭與飼料第292章 百羌的習俗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282章 令人頭疼的材料學第21章 儒家的問題第10章 兩文錢第463章 懲處餘黨(今天一更)第294章 面見李靖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359章 薛仁貴的急襲第426章 王真儒的精神天賦第326章 飛梭第93章 與張萬歲的愉快交流第58章 以醫者爲榮第49章 孔雀的嘗試第161章 與李世民閒談第64章 勝利第488章 房玄齡很饞第287章 控制第363章 吐蕃的韌性第165章 墜馬第119章 衆裡尋他千百度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運兵速度第160章 託付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139章 意外的人口第342章 卑路斯的告辭第466章 改革的風險第95章 從今天開始就信道了第321章 交稅第42章 什麼是錢,我沒見過錢第410章 張玄素被刺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505章 新神農第143章 邀請馮盎第512章 高句麗百姓的安置第167章 盡心國事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355章 工匠考覈第122章 馬球場的見聞
第308章 天下第一圍棋大會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462章 謹小慎微(今天一更)第6章 請蝗儀式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萬戶第126章 李世民的獎勵第88章 長孫無忌的敏銳第422章 李泰的建議第175章 曬鹽法第536章 拿下平壤城第547章 春風化雨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27章 曲轅犁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337章 廉租房第431章 籌謀建設絲綢之路第20章 呂才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94章 制約第198章 大道元素週期表第84章 帝國的執行力第384章 吐蕃的命運第458章 叛亂終結(今天一更)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225章 畢業學生的分配第105章 精英宿舍第98章 杜如晦踩坑了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481章 步步推進第114章 建議第69章 高陵沒有收入第216章 求教戰部天賦第366章 吐蕃的實力第163章 三個人選第217章 第二百一十六 任雅相的任務第131章 再見長樂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467章 徐惠的心思第545章 繼續軍議中第264章 機會第188章 興修運河第158章 張玄素的見聞第497章 淵男建入局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182章 天津發展中第86章 心黑第451章 魏王謀反了第207章 計劃書第136章 幽州的交換生第313章 糧票第430章 重開絲綢之路第324章 飛行的熱氣球第102章 各自的羨慕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264章 機會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324章 飛行的熱氣球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運兵速度第97章 發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11章 煤炭與飼料第292章 百羌的習俗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282章 令人頭疼的材料學第21章 儒家的問題第10章 兩文錢第463章 懲處餘黨(今天一更)第294章 面見李靖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餘波第359章 薛仁貴的急襲第426章 王真儒的精神天賦第326章 飛梭第93章 與張萬歲的愉快交流第58章 以醫者爲榮第49章 孔雀的嘗試第161章 與李世民閒談第64章 勝利第488章 房玄齡很饞第287章 控制第363章 吐蕃的韌性第165章 墜馬第119章 衆裡尋他千百度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運兵速度第160章 託付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139章 意外的人口第342章 卑路斯的告辭第466章 改革的風險第95章 從今天開始就信道了第321章 交稅第42章 什麼是錢,我沒見過錢第410章 張玄素被刺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505章 新神農第143章 邀請馮盎第512章 高句麗百姓的安置第167章 盡心國事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355章 工匠考覈第122章 馬球場的見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崇信县| 青浦区| 万源市| 锦屏县| 舟曲县| 玛沁县| 巴马| 荔波县| 苍山县| 宁津县| 双江| 石泉县| 濮阳县| 南通市| 乐亭县| 吉木乃县| 克拉玛依市| 文山县| 罗定市| 蒙阴县| 湟源县| 湖南省| 镇宁| 宁德市| 泾阳县| 广德县| 革吉县| 根河市| 信丰县| 新乡县| 灵川县| 昌都县| 张家川| 区。| 定边县| 科技| 玉林市| 泗洪县| 开封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