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58章關中合戰

灞水東岸,晉軍大營。

綿延的軍帳,遍佈灞水岸邊,密密麻麻的晉軍士卒穿行於營中,車輛騎兵進進出出,做著戰前最後的準備。

在營中一桿五丈高的大纛旗下,是晉王姜襄的大帳。

從大同總兵,到佔據河東,陝北的晉王,姜襄只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如今局面,姜襄和手下許多將領,都不曾想到。

面對這樣的大好時局,姜襄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天命所歸。

看南明那邊,漢王趙銘,嘔心瀝血,數度北伐,都沒能推翻滿清,而他一起兵,西清就垮了。

這讓姜襄不得不承認,他是站在風口了。

若非天命,豈能摧枯拉朽般,有現在這樣的基業。

而既然是天命,那姜襄理所當然的膨脹了。

這時,在大帳內,晉軍的高級將領齊聚,圍在沙盤前商討軍情。

姜襄身穿一副銀甲,頭戴鳳翅盔,披著白色披風,意氣風發的按刀駐立於中央,口中道:“本王已經答應吳三桂,決定約期會戰。只要擊敗周軍,本王將獨霸關中!”

衆多晉軍將領,轟然叫好,要與周軍決一雌雄。

姜襄身旁,穿著一身長衫的洪承疇,卻沉聲道:“大王,臣以爲時下,還是不要與吳三桂決戰。”

福臨撤出西安,向商洛撤退時,洪承疇就知道,西清政權完了。

他並沒向與孟喬芳說的一樣,爲滿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立時拖下官袍,脫離清軍,跑到同州投靠了姜襄,並恬不知恥的認了曾今的老部下做了主公。

在投靠姜襄後,洪承疇立時建議,避開南面實力較強的吳三桂,先攻擊陝北王永鎮,收編王永鎮之軍,再南下與吳三桂瓜分關中,建立一個新政權。

姜襄對於洪承疇還是很敬重,當即就採納了洪承疇的計策,大軍調轉矛頭,將正追剿西清殘餘的王永鎮,殺了個錯手不及,奪了綏延等地,收編了五萬陝北軍。

王永鎮還是單純了一些,以爲至少要先掃清滿清殘餘,義軍各部纔會大打出手,卻不想姜襄這麼不地道。

陝軍迅速崩潰,晉軍佔據陝北,令姜襄信心大增。

這時他野心膨脹,同吳三桂平分關中,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他想要佔據整個關中。

因此,他對洪承疇建議,與吳三桂聯合的戰略,並不怎麼感冒。

姜襄本不願意聽,不過還是給洪承疇面子,沉聲道:“爲何不能決戰?”

洪承疇道:“如今局勢,大王勝,不能進擊漢中奪取川蜀,必陷於東清阿濟格與吳三桂的夾擊之中。若敗,關中之地,爲吳三桂所得,東清必然也會趁機殺入河東。如此晉國危矣。”

姜襄皺起眉頭,洪承疇說的很有道理,他現在擊敗了吳三桂,也沒有實力入川。

這樣一來,晉國就會陷入,東清與周的夾擊。

若是戰敗,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現在佔據的關中之地,全吐出來不說,阿濟格和吳三桂還有可能乘虛殺入河東。

不過,不戰一場,姜襄怎麼甘心,“本王十萬大軍,隴西孟喬芳也投降了本王,而吳三桂至多不到六萬人,就算要與吳三桂談,也要先分高下。”

都是大明九邊出身,姜襄不認爲吳三桂比他強到哪裡去,且如今他兵力明顯佔據優勢,就算戰敗,也不會是大敗,守住河東和陝北,應該沒有問題。

一衆晉軍將領,也是信心膨脹,姜有光道:“大王說的不錯,先打一場,再說。能勝,咱們晉國獨佔關中,若是不勝,以咱們的兵力,也不可能大敗。”

姜襄不禁頷首,深以爲然,揮手喝道,“本王決議,與吳三桂戰一場,好叫周軍,知道本王的厲害!”

洪承疇見此,知道姜襄膨脹了,聽不進他的話語,便也不再多說,並沒有死諫。

事實上,洪承疇決定投靠姜襄,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不過是藉助姜襄,來展現他的能力,以便獲取更好的位置。

當下,姜襄便召集衆將,商議排兵佈陣之事,定下計策,姜襄率領主力,正面與吳三桂決戰,再傳令孟喬芳,出兵襲擾吳三桂的側翼,牽制周軍兵力。

1657年八月初三。

在經過數日對持後,吳三桂考慮到大軍補給不遍,加上隴西孟喬芳威脅側翼,於是率領大軍,繞道灞水上游,自泄湖渡過灞水,六萬大軍向北逼近。

姜襄遂即在驪山之北,佈下軍陣,迎擊周軍。

十萬晉軍沿著山麓佈陣,如林的長槍犬牙交錯,旌旗插滿山腰,軍陣綿延數裡。

姜襄的王旗大纛立於驪山之山,放眼看去,前方是大批手拿長弓,腰懸箭袋的弓箭手,弓箭手之前,則是如林的長槍兵和刀盾手,最前是排列成排的火槍兵。

這時姜襄身穿銀甲,駐立於大纛下,手持千里鏡觀看。

圓形的視界中,一名周軍騎兵出現,而後漫山遍野的騎兵,捲起滾滾黃塵。

身穿金甲的吳三桂,出現在姜襄的視野中。

“來了!”姜襄放下千里鏡,眼睛瞇起,散發出一陣戰意。

周軍騎兵,前身便是,大明朝軍隊中的翹楚——關寧鐵騎。

這隻明朝僅有的精銳騎兵部隊,普天之下,若論騎兵的戰鬥力,絕對數以數二。

只前是給別人打工,如今關寧鐵騎自己創業,戰鬥熱情高漲。

吳三桂注視晉軍片刻,冷笑一聲,便拔馬奔回本陣,而後直接向前一揮手,冷聲喝令,“前軍出擊!”

第609章大中華文明圈第944章割地求和第123章夏完淳第698章漢化朝鮮第530章籌劃伐周第818章永曆立朝第700章引蛇出洞第485章上屋抽梯第184章三路合擊第八十二章魯王君臣第七十七章緊急軍情第338章豪格南征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920章驅民出城第799章隆武駕崩第159章插秧建堡第940章滎陽合戰上第902章兵臨南京第262章擊潰西班牙人下第351章馬某豈會背叛大清第734章建藩東洲第763章西秦之勢第845章棉業危機第605章浙系帥臣第518章多爾袞之死中第242章朝鮮無間道第135章兵臨金陵第1030章牽首制尾直擊七寸第394章束縛第850章股價爆炸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362章水漫杭城第426章趙雜毛來了第780章趙鐵棒是坑逼第784章安慶陷落第365章十萬雄師氣吞吳第二十一章雜毛劉攻城第889章臣想打他第120章趙銘的家底第208章小六部第750章太監急第729章鄭成功參戰第854章有錢有糧第929章陛下臣來救駕第129章趙李會師第340章兵臨寧波第873章皇上不洗澡第833章送子入質第897章煤山第743章收取福建第273章八閩蒙塵第434章內憂外患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201章激戰金華中第139章鄭芝龍會見清使第848章停牌第1001章誰都可以第404章激戰橋頭第706章滿清內訌第437章鬧餉第958章都是被趙雜毛坑過的人第790章金陵春之陣(六)第840章蒙古八旗第597章遼東風起第1031章牆式衝鋒第七十五章馬士英的堅持第771章胡漢三又回來了第926章金陵冬之陣中第1087章趙雜毛來了第1089章決戰前夜第二十七章崑山之屠第1080章失去信心第614章安撫華僑第993章威服羣胡第510章焚燬兩陵第1109章國宴第696章阿濟格反叛第1090章趙鐵棒第231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461章海東八道第579章爪哇事變第536章進攻兇猛第846章回購拉昇第544章萬歲衝鋒第608章王牌內線。第165章宣旨使者第459章轉進旅順第419章趙銘的誤會第三十四章槍挑屯齊第1057章東南亞孤兒第567章開花彈第946章合冰了第486章渡海援遼第333章多爾袞的憂鬱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775章關鍵的一張牌第964章技術積累第六十章突出重圍第741章聲東擊西第1071章海上補給線
第609章大中華文明圈第944章割地求和第123章夏完淳第698章漢化朝鮮第530章籌劃伐周第818章永曆立朝第700章引蛇出洞第485章上屋抽梯第184章三路合擊第八十二章魯王君臣第七十七章緊急軍情第338章豪格南征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920章驅民出城第799章隆武駕崩第159章插秧建堡第940章滎陽合戰上第902章兵臨南京第262章擊潰西班牙人下第351章馬某豈會背叛大清第734章建藩東洲第763章西秦之勢第845章棉業危機第605章浙系帥臣第518章多爾袞之死中第242章朝鮮無間道第135章兵臨金陵第1030章牽首制尾直擊七寸第394章束縛第850章股價爆炸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362章水漫杭城第426章趙雜毛來了第780章趙鐵棒是坑逼第784章安慶陷落第365章十萬雄師氣吞吳第二十一章雜毛劉攻城第889章臣想打他第120章趙銘的家底第208章小六部第750章太監急第729章鄭成功參戰第854章有錢有糧第929章陛下臣來救駕第129章趙李會師第340章兵臨寧波第873章皇上不洗澡第833章送子入質第897章煤山第743章收取福建第273章八閩蒙塵第434章內憂外患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201章激戰金華中第139章鄭芝龍會見清使第848章停牌第1001章誰都可以第404章激戰橋頭第706章滿清內訌第437章鬧餉第958章都是被趙雜毛坑過的人第790章金陵春之陣(六)第840章蒙古八旗第597章遼東風起第1031章牆式衝鋒第七十五章馬士英的堅持第771章胡漢三又回來了第926章金陵冬之陣中第1087章趙雜毛來了第1089章決戰前夜第二十七章崑山之屠第1080章失去信心第614章安撫華僑第993章威服羣胡第510章焚燬兩陵第1109章國宴第696章阿濟格反叛第1090章趙鐵棒第231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461章海東八道第579章爪哇事變第536章進攻兇猛第846章回購拉昇第544章萬歲衝鋒第608章王牌內線。第165章宣旨使者第459章轉進旅順第419章趙銘的誤會第三十四章槍挑屯齊第1057章東南亞孤兒第567章開花彈第946章合冰了第486章渡海援遼第333章多爾袞的憂鬱第674章孫可望兵敗第775章關鍵的一張牌第964章技術積累第六十章突出重圍第741章聲東擊西第1071章海上補給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鲁山县| 尉氏县| 阿克| 洪雅县| 稻城县| 宣城市| 友谊县| 玛曲县| 确山县| 建昌县| 九寨沟县| 内乡县| 盐山县| 利川市| 镇雄县| 丹阳市| 资阳市| 平定县| 抚州市| 彰化县| 青浦区| 九寨沟县| 嘉义市| 阳泉市| 邢台市| 浙江省| 闵行区| 谷城县| 百色市| 浦城县| 寿宁县| 芜湖县| 陈巴尔虎旗| 无棣县| 红安县| 蕉岭县| 武隆县| 渝北区| 定南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