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地裡,張曉月發現大多數村民都在給地裡放水。
基本上所有人家的田地都被淹沒了,之前能看到的稻苗尖尖,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到了。
雖然還在下雨,也知道現在放水也放不出去多少,但村民們還是想著能放出去點是點,總不能啥也不做就看著麥苗和稻苗淹死吧。
李氏用鐵鍬在地埂上都挖了很多個口子,希望田裡的水能快點放出去。
張曉月看著這連成一片的水域,猶如汪洋大海一樣,皺著眉頭道:“娘,你這樣放水什麼時候才能放完,你放的可能還沒有進來的多。”
因爲田地都是連在一起的,之前只是用了小小的地埂把兩塊地分開,可是現在卻因爲水漫過了,根本分不清地是誰家的了,只能憑著記憶去找尋。
李氏正拿著鐵鍬去清理小河渠,讓水能夠更快的流進河裡,聞言道:“那也不能不放呀,不放的話今年收成可就一點點都沒有了。”
“可是雨還在下著,河水也沒有退下去的意思,還不如等著雨真的停下來,你們再來放水。”
李氏就嘆了一口氣,道:“那得等到什麼時候?不如現在就開始,這樣能搶救回來一分是一分。”
知道與她說再多,她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認知,張曉月就認命的拿起鋤頭幫她一起清理小河渠。
張小弟和張小妹人小,也幹不了什麼活,只能站在沒水的高地處看著她倆。
張曉月一邊清理小河渠一邊絮叨:“就說不讓你倆來,你倆不聽,你倆看看都是水,哪裡有能玩的地方,還不如留在家陪你們謝慧姐姐。”
張小妹就嘟嘴道:“可是我們已經好久沒有出來了,我們也想看看田裡現在怎麼樣了?”
知道兩人最近也憋的很了,張曉月就沒再繼續說他倆。
等把所有放水的口子都挖好後,張曉月纔跟李氏道:“娘,現在有時間跟我去我的果山扶樹苗了吧?”
“我本來打算就是挖完口子就去你那果山看看!”李氏扛起鋤頭道。
四人又來到花果山上,山下王三和趙四都不在屋裡,張曉月猜測他們應該上山去扶果樹苗了。
來到山上,果然就看到王三和趙四正彎著腰,把一棵棵被風吹歪了的樹扶正,然後再用三根大點的樹枝把它們固定。
張曉月快步走過去,笑著道:“這幾日辛苦王叔和趙叔了。”
兩人擡頭看是張曉月,王三就直起腰來,捶了捶腰道:“不辛苦,也是今日雨小了我倆才上山幹,前幾日一直在屋裡躺著或坐著了,這腰都疼了。”
“是呀,一直在下雨,不知道啥時候雨才能徹底的停了。”張曉月接過捆綁的繩子道。
趙四就接過話茬道:“再不停可就壞了,現在雨停了,村民們把水都放出去,這麥苗和稻苗還能有點收成,要是再晚幾天,不說稻苗會爛根,就是麥子也受不了了。”
因爲稻苗都需要水,所以都是在低窪處,而麥子卻不需要水,村民們就把它都種在了高處。
不過就像趙四說的,如果天再不放晴的話,麥子上不了面,到時候一樣收成不好。
幾人一邊幹一邊說話,就是最小的張小弟也用上了,張曉月讓他幫著扶著樹苗,自己用樹枝固定,兩人一組,很快的就扶起一大片果樹苗。
正當張曉月覺得明天再扶一天就可以把樹苗都扶完時,張大哥和張大姐卻一同回來了。
還是張小妹眼尖,遠遠的就看到了兩人,邊揮手邊大聲道:“大哥大姐,我們在這裡!”
張曉月等人這才直起腰看向山下。
現在果樹苗都沒有長起來呢,從山上高處往下看,是能看的清山下的人的;相反,從山下往上看卻看不到人。
張大哥和張大姐只聽到有人大聲喊他們,卻看不到人在哪裡?張曉月發現了,就舉起一根樹枝,使勁的搖晃著。
“大姐大哥看到沒,有一根樹枝在晃動,我們就在這。”
張大哥張大姐根據晃動的樹枝才找到他們。
一見面張曉月就問道:“大哥大姐怎麼回來了?”
張大哥首先說道:“我在江陵城看雨下的這麼大,早就想回來看一看了,可是雨老是不停,沒有賞隊往返,我就只能等著雨小了再回來,這不昨天起雨就小了,我就跟著回返的商隊回來了。”
張大姐就跟著道:“我跟大哥差不多的理由,也是想雨停了就回家來,不過昨天有事耽誤了就沒有回來,正好今天要回來就碰到了大哥,我就跟大哥一起回來了。”
張曉月正愁沒有人用呢,聞言高興的道:“你們回來的太好了,我正是需要人的時候,你倆趕快別站了,趕快幫我們!”
加入了張大哥跟張大姐,扶樹苗就快了多了,本要明天再幹一天才能幹完的活,今天傍晚就幹完了。
張曉月一行人就趕快回家了,因爲雨又開始下了起來。
就這樣,雨停停下下,一直持續了半個月才真正的停了下來,此時已是五月中下旬。
雨停了,漫漲的河水也慢慢退下,村民們都一籌莫展的看著終於露出來的稻苗。
因爲錯過了重要的開花期,就算稻苗因爲村民的勤勞大部分都活了下來,但最後還是會顆粒無收,,不過多了一些蓋房子或者是燒火的稻草。
張老四也很憂愁,別人家地多,淹了這一塊,總有那一塊沒有被淹,而他們家的兩塊水田,雖然地處高處,但沒能倖免被淹的命。
因爲稻苗被淹了,村民們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了麥子上,希望麥子能給他們一個驚喜。
可是在這個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的年代,驚喜又能多大呢!
雨水雖然下去了,但留下了無數的草籽和蟲卵。
草籽還好說,畢竟麥子已經長高,它們也影響不了麥子了,但是無數的蟲卵已經讓人頭疼了。
所以村民們又開始早出晚歸了起來,每天都是待在地裡開始捉蟲、除草,再重新施肥。
張曉月看稻子已經不能結稻米了,也就不怕雞鴨禍禍了,讓謝君把家裡所有的雞鴨都趕到田裡,去吃蟲卵和草籽。
村民們有樣學樣,養雞養鴨或者養鵝的人家就把家裡所有的雞鴨鵝都趕到地裡。
而沒有雞鴨鵝的人家,就跟張曉月預約她家的三百多隻雞鴨。
張曉月沒想到自己養的雞鴨鵝有一天還能成爲香餑餑,高興的讓謝君和謝慧幫著村民把雞鴨趕到地裡,然後在一旁等著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