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湊點字數《中國神話體系相關知識》

?

中國傳統神話體系(一) 族羣結構中國傳統神話小說兩大巨擎便是《封神榜》和《西遊記》。從成書時間看,西遊記早於封神榜,但從故事發展來看,封神榜則早於西遊記。二者的人物組成並不相同,但有相通之處。

在下不才,嘗試將《封神榜》和《西遊記》貫穿起來。《封神榜》這個時期,主要勢力是闡教和截教,此外還有妖和西方教。闡教和截教同屬於鴻鈞老祖德門下,所以說,闡教和截教是同屬一門的。從闡教門下的稱呼看,闡教和截教在封神榜之前,都是屬於仙這一族羣。當時還沒有神,封神榜的目的就是將闡教和截教下的門徒以及妖裡面的傑出者任命爲神這一族羣。所以說,神是相對於仙低一等級的。再說妖。從書中可以看出,妖是單獨存在的一個族羣,這個族羣主要是那些由各類生物及非生物通過吸收日月精華,自行修煉成的。從法力方面看,妖和其他仙差距並不大,但由於不被闡教和截教接納,而只能遊離在外,成爲妖。倘若被闡教或截教招收,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稱仙。

還有個西方教,聽名字就知道是佛教的前身。當時的西方教還是很弱小的,從其門下弟子來看,應當是屬於開創期,西方教除了接引準提外,幾乎沒有什麼強人。這是封神榜時期的勢力分佈。

再看看西遊記中的勢力分佈。

這一時期,已經存在的勢力有神、仙、佛、魔、妖、鬼六族羣。其中的神,就是封神榜時期所創立的那些榜上人物。仙則較封神榜時期人數大減,而且這個時候的仙都已經分散成一個個獨立羣體,可見仙已經不再如同封神榜時期那樣有組織了。佛在西遊記時期,可以看出實力最強大,其下人才濟濟。

妖和封神榜時期還是一樣的,都是吸收日月精華的生物和非生物組成。

魔是一個封神榜時期沒有的新族羣,這個族羣主要都是由修煉的人、各種生物和非生物組成。鬼在封神榜中也有提到,但是這時候的鬼應該還處於無序狀態,而且法力、實力都還是很弱的。而到了西遊記時,鬼已經成爲了一個有組織的族羣。以上就是西遊記中的主要勢力。

(二) 神仙的演化神在封神榜以前,是沒有的。封神榜的目的與其說是封神,不如說是創神。我們先看看作爲神的條件是什麼。首先,對於出身是沒有限定的,就是說,不論人、仙、妖,只要獲得仙或者神的最高統治者的認同,就可以成爲神。這點,看孫悟空是最能明白的。孫悟空學得法術後,只是屬於妖這一族羣。但通過玉帝的認可,就一躍爲神了。所以我們可以認定,神在招聘人員上是採用領導權威制。

其次,對於神的法力並沒有數值化的標準和要求,高強如哪吒、楊戩,低俗如馬氏,都可入爲神族。最後,神的數量並沒有限制,雖然有崗位定額,但沒有編制限額。這個繼續以孫悟空爲例。孫悟空擔任弼馬溫時,有弼馬溫的崗位,但沒有定員。通過書中描寫,可知弼馬溫是有前任的,但不知何許原因,導致該崗位長期空置。後孫悟空成神後,才被聘爲該崗位。。

正因爲這幾點,從封神榜後到西遊記時期來看,神的數量在封神榜的基礎上有了極大的增加,但質量上卻相較有所退步。比如,巨靈神,在封神榜時期是沒有的,但西遊記時期卻成爲重要戰神之一,但巨靈神的戰鬥力參考孫悟空,與楊戩和哪吒相比,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可見此時的神總體戰鬥力是比較差的。仙在封神榜之前,可以說勢力最大。封神榜以前,天下只有仙、受仙控制的妖和正在創業的西方教接引準提二人。此時的仙絕對可以說是一支獨大。但封神榜後,不知發生了什麼變化,到西遊記時期,仙已經沒落到極爲分散的狀況,人員數量急速下降,有相當大一部分都被分流或者說是跳槽到了其他族羣,這個跳槽的目的地主要有神、佛、鬼族羣。

封神榜之前,仙的首領有截教的通天教主和闡教的元始天尊。但到了西遊記時期,仙已經沒有名義上的首領了,從行爲上看,已經屈從於玉帝了。

而原來的仙派首領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也退隱了,這二者的師兄太上老君反而成爲受神領導但卻超然於神的一個特殊人物。這個變化是很奇怪的。封神榜從結果來看,是仙派肢解截教的過程,通過肢解截教,架空通天教主,達到闡教獨掌大權的目的。此時創立的神不過是一個等級低於仙的族羣,不論實力,還是勢力,都遠遜於仙。但發展到西遊記時期,二者正好調位,神反而成爲高於仙的族羣,仙成爲受神保護的族羣。

通過這個兩端點的表象,我們可以合理猜測連接這兩端點的連線情況。我認爲,在封神榜之後,曾經發生過一次巨大的變動,這個變動導致了闡教解散,使元始天尊喪失了仙族的指揮權而淪爲光桿司令。在這次變動中,神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並且有可能實現了從部落組織到中央集權組織的轉變。而這裡,還有一個極其隱秘的人物,就是太上老君。

我認爲,在這次變動中,太上老君起到了破壞闡教興立神的作用。在封神榜時,太上老君還無權無勢,但到了西遊記時期,一躍而爲雖受命於神的首領玉帝,但地位遠高於任何神的一個特殊境界。有句話說:誰受益,誰嫌疑。太上老君獲得這種特殊待遇,絕對不可能是無功而受的。況且,按照神最初的實力,是不可能讓闡教解體的。

(三) 佛的發展在封神榜時期,佛還是稱作西方教的,這個教很有趣,只有兩個高人:接引和準提。而到了西遊記時期,則改西方教爲佛教了,並一躍成爲與神並肩的強大勢力。從西遊記描寫中看,此時的佛人員數量並不比神多,也不比仙多,但綜合實力卻絕非神仙可以比較的。

我們參考現實,此時的佛就類似於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微軟公司最初也是二人創業,然後逐步發展成爲人數雖然不多,但創造財富絕對世界第一的霸王龍級大公司。佛也如此,從封神榜時期的二人組合,到西遊記時期的精英團隊,和微軟公司絕然相似。佛從組織上來說,也是存在等級的,但這個組織結構不同於神。神是一個多層次的組織,估計其等級如中國古代般的九品。而佛只有佛祖、菩薩、羅漢和其他人員這簡單的幾層。這一方面是佛受人數限制,不能採取多層次組織,另一方面,是佛直接採用的現代管理中推崇的扁平型管理模式。從現代管理學來看,佛的管理模式明顯要高於神的管理模式。從實際效果看,也確實如此。

比如,西遊記中,孫悟空從違法亂紀到被追捕,整個過程手續繁複,層層傳遞,層層分兵,最後還是失敗告終。而佛方面,比如觀音菩薩尋找西天取經人物的過程,從最高領導如來佛祖發出命令給觀音菩薩,然後觀音菩薩根據自己的判斷,直接就將任務順利完成了,避免了很多手續,也避免了信息傳遞的錯誤。當然了,這種組織結構的優缺點大家可以看看管理學,自然就明瞭了。從人才方面看,佛採用得手段主要是兩種,一種通過嚴格的考驗,從妖、魔中遴選。一種是將佛族羣中的優秀分子,通過嚴格實作培訓,獲得提升。

前一個例子,在西遊記中有孫悟空、紅孩兒等爲證。後一個例子就是唐三藏了。從西遊記中,並沒有看到佛直接從神中挖角的事例,所以可以判定,佛在西遊記時期是不能直接從神中遴選人物的。但佛在看中神某一人物時,我認爲還是會採用種種手段,使神自己將此人物踢出神這一族羣,使之成爲妖或者魔,甚至是最初等的人和生物,佛然後再按照前面說的第一種手段來將其引導入佛。

所以說,正是因爲佛採用了嚴格的人才機制,才能確保佛在人數少的情況下保持強大的實力。這和微軟公司的精英政策如出一轍。佛在封神榜時期是沒有遴選人才的權力的,只能從仙和神都不要的人物中挑選。這點,看看封神榜裡接引和準提收服門人便可知道。他們所收的都是既不能成仙,也不能神的人物,當時截教處於倒閉解體前夕,截教人員的出路只有仙位下崗和神職崗。那些沒有上封神榜的全部屬於下崗內定人員,接引和準提也都是從這些下崗人員中遴選出自己滿意的人才,來充實自己門下。可見此時的佛是依託仙這個超級壟斷勢力逐步發展起來的。(怎麼感覺和微軟依託IBM發展的路徑很相似,難不成微軟公司參考了佛的發展?)

從佛的人員組成來看,西遊記時期的佛很大一部分都是封神榜時期仙,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既受職於神,也隸屬於佛。這是很讓人費解的。根據前面講述神的轉化過程中有一個隱藏曆史,我認爲,正是因爲那個巨大的變動,使仙的組織闡教在倒閉解體後,一部分依附於神,一部分投靠了佛。在那個變動時,闡教的解體絕對和神有某個協議,就是仙受神保護,而且保留仙這個頭銜。從理論上看,這與“一國兩制”有很大的相似性。闡教中有很大一部分則沒有投到神的保護傘下,而是改換門庭,成爲了佛的一員。從佛有部分人員從事神的職務,而且神遇到巨大問題時,會向佛求救,可以看出神與佛是同盟關係,而且這種同盟關係類似於孫中山時期的國共合作。當時很多共產黨員就在國民黨政府供職,同時保留共產黨身份。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認定,在那次隱藏的變化中,其結果肯定是肢解了闡教,攻擊方就是以神爲主體、佛爲同盟者、太上老君爲內應的同盟組織。其結果就是神與闡教達成協議,闡教中不願接受協議的就投靠爲佛,神與佛瓜分了闡教。

這時,一個絕密歷史呼之欲出。

(四) 魔的產生和妖的發展魔這個族羣在封神榜時期是沒有的。雖然有魔禮紅四兄弟,但不魔。

魔的來源從西遊記中看,是很複雜的,有從妖修煉而成的,有從神貶斥爲魔的,也有從佛貶斥爲魔的。但有一個共同點,魔都是叛逆者。所以,我們可以認爲,魔這一族羣,是一個叛逆了自身原本族羣的一個自建組織。對於這個族羣得產生,我們幾乎看不到。只能猜測是在某個時期,因故產生了魔。在西遊記時期,魔這個組織,並沒有領導者,也沒有相互的緊密聯繫,就算有,也是極其鬆散的交往關係,並不具備任何效力。而且,魔對於叛逃這個組織的也沒有什麼譴責或批評類的意圖。所以說,魔是一個很自由的組織,可以說是自由主義者或者是無政府主義者的一個組織,或者說是俱樂部更準確。

所以說,我們看西遊記時,經常看到魔各據一個山頭或山洞,相互間縱然有往來,也是“各掃門前雪”的狀態,對方死活,自己高興了管管,不高興了當沒看見。這也是西遊記中,唐一行沿途遇到許多魔,卻沒有被這些魔集中起來一次圍攻。就是因爲魔只是一個鬆散的羣體。

這時我們再說說妖。妖這個族羣在封神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不過受女媧領導。到西遊記時期,妖已經沒有領導者了,反而成了和魔類似的組體。妖的成員,主要是各種非人類的生物或非生物。比如,妲己是狐妖,王貴人則是玉石琵琶精。所以說,只要能夠通過吸收日月精華,修煉出法術,就算妖。

在封神榜時期,截教很多門徒可以說都是和妖一樣的出身,但二者不同的是,妖沒有師傅,全靠自己修行,而截教仙則是在通天教主的指引下修行。而到西遊記時期,妖則成爲神、佛、魔爭取的對象,這三個組織都有從妖中選擇優秀人才作爲自己勢力的做法習慣。

結合這兩點,可以說,妖就是非人類生物和非生物修煉的一種初始狀態,是成爲其他族羣的基礎。對於人來說,和妖同級的就是那些修煉的道士或和尚尼姑等,我們稱之爲玄士。這些玄士也是成爲神、仙、佛、魔的人選。這些事例在民間廣爲流傳。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仙在西遊記時期已經不從妖中選擇人員了,而不是像封神榜時期通過截教來從妖中選擇人才。由此可見,封神榜這一事件的重大影響。從組織形式上來看,妖與魔在西遊記時期是很類似的,這也是人們經常說妖魔的緣故。但認真分析其來源,則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爲什麼魔的整體實力要強過妖的原因。

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妖一直處於整個神仙體系的最低級,和人差不多,都是其他等級的基礎類。雖然很悲慘,但從封神榜時期的被女媧領導指揮發展到西遊記時期的獨立自由,終究還是有所進步。

至於在封神榜時期領導妖的女媧,在西遊記時代已經不見了。至於何時不見,因和不見,去往何處,我們都無從所考,這就要靠諸位挖掘了。

(五) 鬼的發展鬼和魔一樣,都是在封神榜時期沒有的,而在西遊記時期已經等級化的組織羣體。

鬼的來源,就是人的魂靈,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人的另一種狀態。鬼採用的是類似神的組織結構,由閻羅領導。但奇怪的是,佛也具有鬼的領導權,如,地藏王菩薩。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對鬼的雙重領導機構。閻羅王直接隸屬於神,是神委派下神將來管理鬼,閻羅王的手下並沒有說是什麼族羣,但從其外貌應該是妖爲主。也就是說,神通過委派人員,利用妖作工作人員,對鬼進行管理。而佛所派出的地藏王菩薩等,則不負責具體行政工作,而只是負責監查鬼的管理情況。從這看出,鬼的管理模式,類似於我國的國營企業。就是國家政府委派官員擔任企業領導人,然後聘請人員進行中層管理,我黨派出政工幹部作書記,負責監督企業運轉。

前面介紹妖的時候說了,妖是和玄士同一級的修煉階段。而人和各種生物非生物則是低於妖和玄士的一個階層。鬼作爲人的另一種狀態,則鬼也是低於妖和玄士的階層。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妖能夠在神的手下工作,並管理鬼。

這樣,我們就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組織圖。

封神榜前:仙高高在上,妖受仙領導控制,玄士則跟從仙學習,人則在人間生活。此外,在西方出現了西方教這個組織。

封神榜後:仙高高在上,妖依然受仙領導,而神也創造出來,但地位等級均低於仙,是受仙冊封的。玄士依然跟從仙學習。人依然在人間生活。西方教通過封神行動獲得了一定的壯大。

西遊記時期:神高高在上,仙受神的保護。妖脫了了仙的領導。佛人數雖少,但實力強大。神與佛共同管理鬼。魔獨立於各種族羣。玄士跟從神、仙、佛修行。人依舊在人間生活,但另一狀態則歸屬於鬼的管理體系。這裡就有個問題了,各種族羣裡,都沒有神佛共同管理的現象,獨這裡存在。而且,鬼和魔都是從無到有的,爲什麼鬼有這種森嚴管理,而魔卻沒有?

結合前面的分析,答案呼之欲出。

這還是那次肢解闡教的隱藏曆史的結果。在那次行動中,由於佛和神共同努力,建造了鬼這個族羣,由於神起到了主導作用,或者因爲神有強大的人員基數,佛才和神采用這種模式,共同管理這個新族羣。

(六)隱藏的歷史通過從封神榜到西遊記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斷定在這二者之中,有一段不爲人知的歷史。而這段歷史,我們也有了一個模糊的影子。我們綜合各種線索,結合中國歷史,合理推測,就可以得到一個驚人的結果。洪鈞老祖開創了仙,其弟子元始天尊建立了闡教,通天教主建立了截教,而太上老君則沒有建立教派。這個闡教,有些像中國古代的貴族階層,對人員要求極高。而截教則很像墨家,不分出身高賤,都有成仙機會。也正因此,雙方發生了分歧,這也導致了封神。

此時,是沒有神的。那個後來成爲神的首領的玉帝,此時也是仙,並且負責對仙的投訴管理工作,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司法部門。封神的結果就是在神仙體系裡出現了神這個族羣,這個族羣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武士這一階層。而另一結果就是,截教徹底滅亡,仙將非人類出身的全部推到了神這一新族羣,還有一部分則推到了西方新成立的西方教這個組織。從此以後,非人類修行者只能先從妖開始,然後再成爲神或佛,但更多的則淪落爲神、仙、佛的侍從和座騎。

從封神後的局勢看,通天教主徹底失敗了,闡教獲得了表面的勝利,神獲得了最大的實利,佛獲得了長足發展基礎。而太上老君沒有任何收穫。我認爲,此後隨著一段穩定期後,太上老君私與神的領袖玉帝商量,打算通過藉助神的力量,來取代元始天尊仙最高領導人。同時,佛也參與了這次陰謀。但爲了掩人耳目,效法封神行動,稱這次爲創鬼行動,表面看,就是要建立健全對鬼的管理。仙可能託大,並沒有反對神的行動。在行動中,神在太上老君的內應下,在佛的鼎力幫助下,擊敗了元始天尊,同時消滅了女媧。擊敗元始天尊後,神雖然取得了戰略勝利,但卻無法將仙徹底擊敗,只能和元始天尊達成協議,保留仙的地位,但仙必須在神的保護下。於是,仙中有相當轉到神那裡供職,也在此時,神改變過去的八部管理模式爲中央政府管理模式。而佛也趁此機會,大肆擴張,將仙中相當部分不願意在神供職或在神庇護的人員招募到門下。在此後,神選擇了管理鬼的人員,這個人就是三國將領關羽。而佛也由於在創鬼行動中的巨大貢獻,得以派出人員監管鬼。

參考歷史上三國時期正是佛學東漸的時期,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創鬼行動就是在三國時期。這樣解釋了爲什麼三國時期人口減少四分之三的原因。創鬼行動後,太上老君被神徹底耍了,不僅沒有獲得仙的領導權,反而不能不和神坐同一條船。正因這種無奈,太上老君在西遊記中只是簡單應付孫悟空,其後甚至是幫助性的用丹爐煉孫悟空。創鬼行動的另一結果就是解放了妖。這就像中國戰國時期,將奴隸解放成農民。雖然依然是最底層,但終究比從前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在創鬼具體行動中,神、仙、佛中都有反對者,這些反對者或被清除,或自行叛逃,然後組織了一個鬆散聯盟---魔。由於魔的組成人員複雜,而且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所以力量極其分散。但由於實力很強,神、佛對魔一直很警惕。此後,由於孫悟空的出現,造成了一次大的變動。我們通過李靖巖對孫悟空師傅的分析,可以知道,孫悟空是佛的另一創始人培養的。如果從體系來說,孫悟空直接擔任神或佛都不成問題,但卻偏偏不能。這種反常,蘊含這另一次陰謀。這就是西遊記的故事。

通過孫悟空對神的挑戰,佛不僅獲得了更高的地位,而且也看出了神的腐朽沒落。再通過培養唐三藏的過程中,成功地將神、妖中的傑出人物收攏到佛的門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西遊記之後,將會有一次佛與神的大會戰,而這場戰爭,將決定誰是真正的霸主。

(七)爭鬥爲哪般從封神,到創鬼,再到西遊,我們看到的是仙的沒落和神的強大以及佛的壯大。但在這一場場戰鬥中,我們只看到那些神仙佛的英雄形象,卻不知他們這番爭鬥爲了什麼?

在前面分析中,我們一再提到兩個族羣,鬼、妖。在封神時期,妖受仙統治,而鬼無統治者。而到了西遊時期,鬼受神佛統治,而妖無統治者。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論是否有顯性統治,鬼和妖都一直處在神、仙、佛的統治下。這令我很無奈,但事實如此。看看中國歷史,就可以明白了,封神創鬼西遊,只是統治階級的遊戲,而這種戰爭遊戲的背景就是對妖和鬼的殘酷統治。

透過這些表面,我們也看到了妖和鬼對統治者的反抗。妲己與那貂嬋何許像,但一個是禍水,一個是女傑。孫悟空,一個堅定的反抗者,最終也不過是另一個宋江。有人說,神仙是爲了信仰。信仰什麼?信仰也不過是一種統治手段,就如同現實中的宗教。

看那孫悟空,不就是受了信仰的影響,成爲了鬥戰勝佛?也許,對他個人來說,就和招安的宋江一樣,光宗耀祖了。但從整個妖,整個鬼來說,他只是一個投降者。

但是,妖鬼難道就真的沒有出路了嗎?不是,還有魔。

魔這個族羣,很奇怪,妖、仙、神、佛,都有。這就和我國民國時期的共產黨一樣,我黨當時就有學生、官員、軍閥、農民、工人,各色各樣都有,而且個個能力超羣。和魔一樣樣!

再看看西遊記中的神,和當時的滿清政府何許相似?而那些佛,與西方列強又何許相似?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能解放妖鬼的,就是魔!而要想取得對神佛聯盟的勝利,則必須立足於妖鬼,建立妖鬼聯盟,對抗神佛統治。按照中國歷史發展,神佛之戰,就是妖鬼崛起之時。可惜西遊之後,便無記載。也不知那妖鬼是否實現了獨立。

~~~~~~~~~~~~~~~~~~~~分割線~~~~~~~~~~~~~~~話的創作與遠古人民爭取生存、向自然力抗爭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係,往往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力的抗爭和對提高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神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一般說來,是遠古的神話傳說,稱之爲狹義神話。廣義神話包括如下幾個部分,即一、遠古的神話傳說;二、帶有神話性的民間傳說;三、神話了的歷史人物;四、怪異傳說;五、關於節日、法術、地方風俗等的神話傳說。

中國神話的分類:

按地域分:西方崑崙神話、東方蓬萊神話、南方楚神話及中原神話等。

按內容分:有關於天地開闢、人類起源的;

有關於日月星辰、自然萬物的;

有關於洪水和部族戰爭的;

女媧是北方神話的開闢神,女媧是摶土造人的始祖,煉石補天,挽救了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成爲人類的再造神。北系洪水神話中共工怒觸不周山是洪水氾濫的根源。

盤古則爲南方神話的開闢神。盤古則以他巨人的身軀化生天地萬物。南系洪水神話中雷公爲洪水的製造者。

中國神話的歷史

廣義的中國神話,除了遠古的神話傳說之外,還有歷代文人創作的有關神、鬼、怪的故事,也稱志怪小說包括在內,數量很多。

遠古神話的記載: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以及《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

其中以《山海經》保存的神話最爲豐富。記載了女媧、伏羲、夸父、精衛、后羿、鯀、禹、黃帝、蚩尤等的傳說,呈現出多彩多姿的神話人物形象。

漢代及三國的記載:《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曆紀》以及魏晉六朝的《述異記》等書中也都有許多古典神話的記錄。

志怪小說開始於魏晉。在這兩代,受方士思想和道佛的影響,一部分文人編寫鬼神故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幹寶的《搜神記》。

唐朝有很多文人從事傳奇的寫作,在這些唐代傳奇中,有不少精彩的神仙鬼怪故事。

宋朝編輯了一本古代小說總集——《太平廣記》。它收錄了上自先秦,下到北宋初年的作品共約七千則,分編五百卷,總字數近三百萬,共採錄書籍三百四十餘種。

七千則故事中有相當數量的關於神仙鬼怪的作品。

清初,又出現了一部志怪小說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此之後,又有紀昀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其中有一些涉及神、狐、鬼、怪的故事。李汝珍的《鏡花緣》描述了海外諸國的奇幻風光。

中國神話的特點

人神合一: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前的歷史,只能根據傳說來記載,而傳說和神話是交結在一起的。如堯、舜、禹這些人,既是傳說中的歷史人物,也是神話中的重要角色。

反映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

如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網而造打魚捕獸的網、神農嘗百草,后稷教民稼穡,夏禹治水,等等。魏晉以後的志怪小說中也有一部分以能工巧匠爲主角,對他們的智慧大加稱讚。

讚美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的英雄精神:

鯀和禹治水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鯀在洪水滔天時竊了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殺於羽郊,三年不腐爛,可是鯀的肚子裡生出禹來,繼承他的治水大業。禹疏導河川,平夷山嶽,以更堅決的意志,在黃龍、玄龜的幫助下,獲得成功。

另外還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也讚美了人類堅韌不拔的英雄精神。

讚美反抗壓迫的精神:

如《西遊記》中對孫悟空的讚美。《西遊記》是一部著名的神話長篇小說,書中最光輝的形象是孫悟空,他機智勇敢,敢於反抗天神和妖魔,謳歌了反抗壓迫的精神。

讚美愛情:

如“牛郎織女”。以後的神話故事中,人神、人狐、或人鬼真誠相愛的情節很多。

這些故事反映了在封建禮教壓迫下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懲惡揚善:

在魏晉以後的志怪小說中這是個重要的主題,如董永就是一個勤勞、誠懇、又孝順父親的好人,所以天帝就派仙女來幫助他。而那些做壞事的人、神、鬼、怪,都沒有好結果。

零碎雜亂:

我國古代留存和流傳下來的神話沒有希臘、印度神話那樣完整,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斷;在黃河流域和儒家的著作裡,我們很少見到神話的怪異蹤影;而保存神話最多的則在長江流域,特別是在長江流域的古文獻著作《山海經》、《楚辭》中保存了最爲豐富多采的神話資料。中國神話在流傳過程中一部分被歷史化,一部分被仙化,其餘的多散失,其原因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歸納爲三點,大致如下:

1.地域原因。中華民族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以農耕爲主,生活勤苦,所以重實際,輕幻想,不能把往古的傳說集合起來加以熔鑄。而希臘半島三面環洋,浩瀚大洋在古人的眼中總能引起無限遐想。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善談、多方術之士,大概亦緣於瀕臨大洋。

2.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套實用的教訓,使上古荒唐的神怪故事,不爲後世正統文人所傳承。今天所見到的神話故事多零散保存在一些典籍中,如《山海經》、《淮南子》、《世本》等以及先秦諸子文中。

3.神鬼不分,使得原始的信仰保存經常更替,以致散失。如伏羲和女媧,有學者認爲兩人是兄妹,有學者則認爲伏羲就是女媧。

少數民族的神話:

少數民族的神話以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最爲突出,其它各族也有許多精彩的神話,如納西族創世神話《人祖利恩》、壯族神話《布洛陀與妹六甲》、彝族神話《人類和石頭的戰爭》、《開天闢地》等。日月神話中,苗族的金銀鑄日月神話以及壯族的《侯野射太陽》、瑤族的《射太陽》、布依族的《王姜射日》、彝族的《吉智高盧射日月》、布朗族的《顧米亞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

中國神話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現代中國學者對古代神話做過不少的整理與研究,如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ABC》、聞一多的《伏羲考》等。

~~~~~~~~~~~~~~~分割線~~~~~~~~~~~~古代神獸夔(kui):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爲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爲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爲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爲「厲風」。

猰貐(yayu):又稱爲「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爲「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貍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禍鬥:「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爲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爲「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羣居。

窮奇:「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爲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爲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爲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爲「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爲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爲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cha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爲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渾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兇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渾沌是《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原型。

鑿齒: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爲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西王母和桃果:古代傳說中的西王母長有豹尾、虎牙,面目可憎、披頭散髮,她掌管災害和刑罰,也令人類死於非命。也有說法稱西王母就是指崑崙山。西王母的果園中種植有「生命之樹」,每3000年便長出代表長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國神話中的意義相當於西方的蘋果,是令衆神得以長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餚」(ambrosia),在波斯它被稱爲haoma、在埃及被稱爲sa。它的本質是女性的經血(menstrualblood),是諸多文化傳說中太母女神創造萬物的神聖之血;桃果上的凹陷亦被作爲**(yoni)的象徵。在道教中,桃果象徵著處女、也代表成熟女性的體液,道士認爲通過吸取這種體液可以使男子延年益壽(類似印度的Tantrism派對於女性「能力」的看法),比如經常看到的壽星捧桃圖,都會描繪一位前額碩大的老年男子用一根手指指向桃果的凹陷,根據道士的理論,壽星之所以長壽,是由於其前額儲存的女性體液的緣故,桃果的凹陷代表**,手指代表男性的性器,至於那些體液是怎麼來的,相信諸位都明白,不贅述。這也是道教中腐敗和縱慾的源頭之一,很多道士甚至在宮廷中進行類似的表演以矇騙那些乞求長生的君王。

嫦娥:后羿的妻子,擁有傳說中「不死的神餚」(ambrosia,指經血,詳見「西王母」項)、掌管生命的魔法。由於嫦娥獨佔了神餚,使后羿非常嫉妒,因此嫦娥拋棄丈夫獨自一人居住在月亮上(類似莉莉斯拋棄亞當),並且只將神餚與女性分享,因此女性有月經,而男子則不能~~~~~~~~~~~~~~~~~~淺談中國原生神話體系在奇幻小說中的應用(1)2009-04-0113:45作者:爬爬評論團

神話,是通過各種方式(言傳、繪畫、詩歌、散文、小說等)流傳的被認爲發生於遙遠過去的神之間或者神與人之間的真實可信的事。其實質爲先民對自然與歷史各事物和現象的解釋。其歷史意義爲早期文化的象徵性標記。又因神話爲早期文化的精義所在,故神話也是宗教、美術與文學的萌芽。

一、中國原生神話

原生包涵兩重意思:1、土著的。在可以考證的歷史中未與外來文化融合的;2、雛稚的。未經宗教大規模改造而表現原始特色的。

二、中國原生神話見諸於文獻零星而難成體系

一個完備而系統的神話體系應包含以下內容:創世神話與宇宙觀、人類起源、諸神體系,有的神話還包括世界的終結。

對於中國原生神話所以見諸文獻僅存零星的解釋,重於兩點:1、先民居黃河流域,自然條件不優越,勞作艱難,生活困苦。故注重實際,缺乏幻想;2、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之興,於神話之流傳起消極作用。

魯迅於中國神話內在矛盾探究其因道:

然詳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別。天神地祇人鬼,古者雖若有辨,而人鬼亦得爲神祇。人神淆雜,則原始信仰無由蛻盡;原始信仰存則類於傳說之言日出而不已,而舊有者於是僵死,新出者亦更無光焰也。(《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

此謂神話起於對神格的敬畏信仰崇拜,而中國神多有人神和人鬼,人格與神格混淆,神話與歷史相混淆,難由原始信仰而至於有體系者。

三、中國原生神話的體系以及歷史變遷

中國原生神話雖見諸於文獻資料僅存零星而難成體系,然而亦可以現存零星資料爲線索,通過文獻整理和考古發掘部分復原其體系。

由神話典籍文獻可知,中國史前諸原始部落羣大致可分爲四大集團。

1、由西而東的姜姓炎帝族(《國語-晉語》)。“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此言火神崇拜,火神是此族的宗神。此族中又有共工氏,“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山海經-大荒北經》)。此謂共工氏崇拜魚蛇。

2、由北而南的姬姓黃帝族(《國語-晉語》)。“以雲紀,故爲雲師而云名。”(《左傳》昭公十七年)黃帝又號軒轅氏和有熊氏,軒轅者,郭沫若謂即“我姬氏出自天黿”(《國語-周語》)之天黿,天黿即大鱉,此爲黃帝族一支對大鱉的崇拜;有熊者,黃帝族一支之猛獸崇拜。

3、由東而西的史前東夷族。史前活動於海岱地區,其組成有大皞、少皞、皋陶、伯益諸部。大皞風姓,少皞嬴姓,大同太,皞同昊,昊即日,此兩部有太陽崇拜。“十日神話”即出自少皞部落。

4、由南而北的苗蠻族,以崇拜長蛇爲特徵。“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山海經-海內經》)

通過考古發掘和以上對神話的研究整理以探索早期文明,反過來又可自早期文明的研究整理神話體系。由以上研究就可以得到神話的地域體系:西方崑崙神話、東方蓬萊神話、南方楚神話及中原神話。此四系神話似即由以上部落羣的地域分佈脫胎而出。

中國神話,實屬蕪雜。因此近人將上古神話視爲一個解釋系統、禮儀系統和操作系統,運用符號學、文化學和文化人類學的一些概念及方法從事研究,以圖構建統一的宗教神話學體系。

何新道:

中國人的始祖神話,可以劃分爲兩個級別。第一級次是關於全人類的共祖的神話,古華夏先民們認爲它就是太陽神以及火神。第二級次是關於本族團的始祖神。這就是夏祖女修吞月精而生禹的神話,商族簡狄吞鳳凰卵而生契的神話,以及周祖姜原與神龍**生后稷(炎帝——神農)的神話。(《諸神的起源》)(子游按:唐人張守節注《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道“父鯀妻脩己”,脩同修,女修似應爲修己;另《史記-秦本紀》道:“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以女修爲秦人之先祖。)

又道:

(中國神話)發生次序是:太陽神——人類始祖神神話→各族團始祖神話→觀象制器的神話→宇宙起源的思考。(《諸神的起源》)

中國早期文明中,巫、史、祝、卜並稱爲儒,並行巫覡之事。史者,觀天文,頒曆法之官員。中國原生神話以及宗教,與天文、曆法有深刻關係。例如月神——太陰神,似起於月相與氣候的關係,特別是進而發現此週期與女性生理週期存在之關係。

何新以爲:第一階段,即是以太陽神黃帝——伏羲爲中心,以其配偶司月女神女媧爲副神,作爲天文界的主要神靈。此爲太古華夏宗教中的太陽神階段,貫穿了自伏羲至炎黃帝的數千年時代。此階段中太陽神與太陰神的對立,正爲中國陰陽觀念之初起。文獻佐證爲此期古華夏已發明的以太陽神爲“大辰”的十月太陽曆法及涉及大規模地理區域的觀象授時制度(遺蹟存於《大戴禮記-夏小正》、《管子-幼官》)。考古佐證爲出土新石器時代墓中,東西分列龍虎,可以爲體現東日西月即陰虎陽龍的觀念。

何新以爲:第二階段,中心宇宙神由單一的太陽神,發展成多方位的太陽神系統,即“九陽”或“十陽”。在甲骨文中,出現新的宇宙中心神觀念,即作爲天文軸心的“上帝”,“太一”或“太極”。此即天文上之北極星。而太陽神及其配偶,則成爲主持四方、運轉四季的四大方位神和四位季風之神(合計九位)。繼之再演化爲五帝五臣。文獻佐證可散見於《禮記》及《九歌》。在後一宇宙體系中,五大行星被視爲上帝及日神的使臣,而並金木水火土爲抽象的物理象徵。此即爲五行觀念之初起。

何新以爲:第三階段,周初改歷,曾實施以四分月象計日的太陰曆法(王國維,馬承源),表明月神曾被周人看作司天之大辰。作爲月神之行舍的二十八宿的觀念亦於此時發明。但春秋以後,以鬥—北極神終於取代太陽神和月神,最終成爲主持宇宙的中心大神。此即“太一”、“太極”的天文原型以及後來天道教的“玉皇大帝”的天文原型。

何新之說,規模宏大,體系壯美。然不可謂無疑點,故批評甚多。

四、中國原生神話體系在中國奇幻小說中的應用

中國奇幻小說創作於中國,自不免受中國固有思想之影響;架構於西式奇幻體系之上的中國奇幻小說,其內涵合於西方者十不得一。中國原生神話既有體系,若中國奇幻小說架構於中國原生神話體系之上,則于思想內涵相對簡易,且較符合中國人之思維傾向。

小說家非哲學家或史學家,可以在中國原生神話體系架構上自由引入陰陽、五行、八卦等諸般宇宙間架,亦可以自由引入思想近於中國原生神話體系的先秦以至於兩漢諸子哲學。可藉助的文獻資料如下:

《山海經》:《山經》成於戰國,《海經》次第成於兩漢。《山海經》爲地理志,亦被認爲是志怪。爲保存神話較齊全者。晉人郭璞爲之注。(子游按:本文所引《山海經》均從袁珂《山海經校注》。)

《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撰,雜揉道家、陰陽家、儒家諸般學說。爲中國哲學宇宙間架較完備者,亦保存有神話傳說。漢人高誘爲之注。

《楚辭》:收戰國楚屈原、宋玉詩賦,名爲《楚辭》。主要雜有南方楚神話,亦兼有北方神話。

《尚書-洪範》與《禮記-月令》:《尚書》主體似成於春秋,《禮記》成於戰國末。其中兩篇多言陰陽五行學說,亦雜有神話。

其餘《國語》、《左傳》、《史記》、《管子》、《穆天子傳》等著作以及諸兩漢緯書亦爲原生神話之保存者。(子游按:本文所引《史記》均從《三家注史記》,包括劉宋時裴駰注《史記集解》、唐司馬貞注《史記索隱》、唐張守節注《史記正義》。)(又按:汲冢書殘簡,原本多佚,且存疑。)

需要指出的是,引入中國原生神話體系架構不應只注重諸神、地名、事件等表層材料,還應注重與哲學體系的配搭關係。正因中國原生神話見諸於文獻零星而難成體系,小說又不易引入考古結論,故應當重視與哲學尤其是先秦哲學體系的結合,由此敷衍。

五、先秦哲學中的宇宙論

中國先秦哲學,已發展出兩大獨立的、較完整的宇宙間架體系,即五行宇宙觀與八卦宇宙觀。五行宇宙觀自天文觀測五大行星發其端;八卦宇宙觀自《周易》發其端,原似僅爲筮法,後逐漸繁衍而成宇宙理論。此兩宇宙觀實發生於先秦,至兩漢而逐漸合流。先秦文獻甚多散佚,完整的表述多見於兩漢。

1、五行宇宙觀

五行,即自然中之五種原質。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皆由此五種原質構成,並且帶有此五種原質的屬性。此五種屬性,又謂之五德。文獻最早載於《尚書-洪範》,《尚書-洪範》道: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此羅列五行,兼說五行之象,又將五味與五行對應。五行與諸事物的對應關係,成於戰國的《內經》論述較詳。《內經》道:

東方生風,……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藏爲肝,在色爲蒼,在音爲角,在聲爲呼,在變動爲握,在竅爲目,在味爲酸,在志爲怒。

南方生熱,……其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體爲脈,在藏爲心,在色爲赤,在音爲徵,在聲爲笑,在變動爲憂,在竅爲舌,在味爲苦,在志爲喜。

中央生溼,……其在天爲溼,在地爲土,在體爲肉,在藏爲脾,在色爲黃,在音爲宮,在聲爲歌,在變動爲噦,在竅爲口,在味爲甘,在志爲思。

西方生燥,……其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體爲皮毛,在藏爲肺,在色爲白,在音爲商,在聲爲哭,在變動爲咳,在竅爲鼻,在味爲辛,在志爲憂。

北方生寒,……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藏爲腎,在色爲黑,在音爲羽,在聲爲呻,在變動爲慄,在竅爲耳,在味爲鹹,在志爲恐。(《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此詳說五行與四方、氣候、五色、五音、五味以及各人體器官與生理現象的對應關係。此外《禮記-月令》與《淮南子-時則訓》又將五行配入四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淮南子-時則訓》又以土配季夏之月。

五行間又有生克關係,漢儒董仲舒道: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又道:

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此謂五行相鄰者相生而相間者相剋。

五行學說之歷史哲學,戰國時騶衍爲集大成者,所著《鄒子》、《主運》均佚。李善引《鄒子》道:

五行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沈休文《故安陸昭王碑文》注引)

此謂虞舜有土德,夏有木德,殷商有金德,周有火德。五德各有盛衰之時,循環往復,無有止息。

2、八卦宇宙觀

八卦宇宙觀與陰陽之說聯繫至爲緊密。《易-繫辭》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即老子所謂之“有”,由無而有,“有物渾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兩儀即陰陽二氣;四象即四時。陰陽**,化生萬物。《易-彖》道: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易-鹹彖》)

乾坤即陰陽,陰陽於自然界之外延即爲天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意即爲陰陽交而生萬物。

八卦有象,即代表宇宙間基本事物。《易-說卦》道:

乾爲天,爲圜,爲君,爲父,……坤爲地,爲母,……震爲雷,……巽爲木,爲風,……坎爲水,爲月,……離爲火,爲日,……艮爲山,……兌爲澤,……。

《易緯-乾鑿度》詳述八卦宇宙觀之宇宙間架道:

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二月。

此以八卦配入四方,餘四卦配入四隅,所謂四正四維。以八卦表現陰陽消長,寒暑變遷。此外又將八卦兩兩相重,得六十四卦,亦配入四時之中。此說見於《易緯-稽覽圖》,其中每月有一主卦,稱爲闢卦。以復卦配子月即夏曆十一月,自子至亥,依次爲: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將四時寒暑變遷表示爲組成卦的陰、陽爻的消長。

如此,則可將《周易》的卦辭、爻辭予以各種解釋,用於宇宙觀之中。

五行宇宙觀與八卦宇宙觀在先秦並未合流,惟均以天道與人事相互影響,相互交通,此後世所謂天人感應者。其中一些欲將其系統化、理論化的努力往往窮極想象,以至於科學上看來荒謬不經。此正爲先人慾建立統一理論之結果,而亦爲如今小說家所可借鑑者。

六、樹下野狐所作奇幻小說《搜神記》(至18卷)解析(

之一) Www▲ ttκā n▲ C ○

《搜神記》篇名古已有之,爲晉人幹寶所撰志怪,多收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樹下野狐取於同名古篇者,除去篇名,惟有神農赭鞭、赤松子、鮫人三目。

《搜神記》中的創世神話,取用三國徐整《三五歷記》之盤古創世說。此說將五行說與八卦說合流,謂盤古以自身化生萬物。其成說較晚。又引入伏羲、女媧,以爲遠古大神。伏羲、女媧,東漢末鄭玄以爲上古三皇之二,其名始見於《楚辭-天問》、《禮記-明堂位》、《國語》,其事蹟見於《易-繫辭》、《山海經-大荒西經》、《淮南子-覽冥訓》及《春秋緯》。漢代石刻畫象與塼畫中,恆見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媧交尾象。

《搜神記》中的世界架構,建立於五行宇宙觀之下。此上文已詳。其地理大要取於《山海經》。《山海經》有《大荒經》,《搜神記》沿用此名。

《搜神記》中的超自然技擊方式,有武術與法術兩途。作者以法術與魔法爲等同概念。其中,武術類似於自金庸起的新派武俠;法術類似於還珠樓主所著《蜀山劍俠傳》。

《搜神記》中的人名、動植物名、地名、器物名、以及事件,多取用中國原生神話,其中絕大部分取用於《山海經》。惟人物自神而人,俱有情慾。以下羅列詳說。

七、樹下野狐所作奇幻小說《搜神記》(至18卷)解析(之二)

《山海經》共十八卷,前五卷爲《五藏山經》,簡稱《山經》。《山經》以下,皆屬《海經》。《海經》以下文字,意皆是因圖以爲文,先有圖畫,後有文字,文字僅乃圖畫之說明。故郭璞注此,屢有“畫似仙人也”之語。原圖佚。

人名:

大荒五帝與大荒十神

《禮記-月令》道孟春之月其帝太暤,其神句芒,餘春月皆然;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餘夏月皆然;孟秋之月其帝少暤,其神蓐收,餘秋月皆然;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餘冬月皆然。此說亦見於《呂氏春秋》、《淮南子》。《月令》以帝爲主神,神佐之,《搜神記》敷衍其意,於帝下設神。(子游按:暤同昊。昊,日。)又《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月令》之神,或本於此說。

《尚書緯-帝命驗》道:“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也。”其注道赤帝熛怒之府,名文祖;黃帝含樞紐之府,名神鬥;白帝招拒之府,名顯紀;黑帝汁光紀之府,名玄矩;蒼帝靈威仰之府,名靈府。其中文祖、神鬥、顯紀、玄矩、靈府是爲五天帝祭祀之所。東漢末鄭玄註釋《周禮-春官宗伯》“兆五帝於四郊”之句時,亦因《尚書緯-帝命驗》道:“蒼曰靈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食爲祭饗之意。五帝本爲上古之帝,人而非神,司馬遷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爲五帝(《史記-五帝本紀》);五行宇宙觀,特別是五德終始說興起之後,漸以爲天有五方,亦有五德,各有天帝主之,是爲五方五帝,此五帝爲天神。五方五帝,說法不一,樹下野狐《搜神記》取《尚書緯-帝命驗》注與鄭玄之說。(子游按:兩漢緯書,甚多穿鑿附會,且爲後起,鄭玄取此《尚書緯》之說注《周禮》,甚爲後人所病。)(又按:惟因此故,緯書保存中國神話之可靠性較小,疑甚多爲漢儒所羼。)

《搜神記》中五帝十神的骨幹大約由此建立。又引入聖女之說,以聖女主持祭祀。此說似從西方傳入,意爲服侍神之純潔處女,其中聖字宗教意味甚濃。

東方木族青帝,名靈感仰,上詳,惟改威爲感。又有先青帝名羽卓丞,不詳。木族所居十神者,有句芒、雷神。

句芒(子游按:句音鉤),上詳。又《墨子-明鬼下》道:“昔者鄭穆公,當晝日中處乎廟,有神入門而左,鳥身,面狀正方。鄭穆公見之,乃恐懼奔。神曰:‘無懼,帝享女明德,使予賜女壽十年有九;使若國家蕃昌,子孫茂,毋失鄭。’穆公再拜稽首,曰:‘敢問神名?’曰:‘予爲句芒。’”或作秦穆公。蓋句芒主東方青木生機之氣。又《山海經-海外東經》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雷神居雷澤。《史記-五帝本紀》道:“舜耕歷山,漁雷澤”。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道雷澤即雷夏澤,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又注引《山海經》道:“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所引與今《山海經》異。

《山海經-海內東經》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鼓,敲擊;吳西,吳地西部。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卷六道:“雷澤當作震澤。”此以震卦所象爲雷。袁珂以吳承志之說爲是,言《山海經》之雷澤即震澤即今太湖,與《史記》之雷澤爲異地。

又《淮南子-墜形訓》道:“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高誘注:“雷澤,大澤也。鼓,擊也;熙,戲也”。

聖女名蕾依麗雅,號姑射仙子(子游按:射音夜)。蕾依麗雅,不詳。仙子即仙女,姑射,見於《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藐,遼遠貌;射,音夜;淖約,淖同綽,綽約,美好柔弱貌;凝,專注;疵癘,癘同癩,惡病,疵癘,言病害。

《山海經-東山經》道:“(盧其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列,即上文《東山經》姑射之山有北有南之列;郭璞注:“山名也。山有神人。河州在海中,河水所經者。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此河即黃河,州同洲;射姑國,袁珂注即姑射國;“西南,山環之”,郝懿行注:“山環西南,海據東北也。”

又有先聖女號空桑仙子。《楚辭-九歌-大司命》道:“君迴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女同汝,汝,你。此以迎神者立場言大司命迴翔而下,欲逾越空桑之山而追隨之。

《山海經-北山經》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虖沱。”虖沱,水名,或作虖池。此謂有空桑山,還有空桑水。郝懿行疑《北山經》此上脫一同名之山。又《山海經-東山經》道:“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泯澤。”山名爲空桑者實有多處。

又《淮南子-本經訓》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水幸),民皆上丘陵,赴樹木。”高誘注:“空桑,地名,在魯也。”此即《山海經-東山經》所言空桑之山。

又有空桑之木。《呂氏春秋-本味》道伊尹母化爲空桑,採桑女拾取伊尹於空桑之中。伊尹,商湯之相。至漢,又有《春秋緯-演孔圖》道孔子母生孔子於空桑之中,或因《呂氏春秋》之說。

南方火族赤帝,名赤飆怒,上詳,惟改熛爲飆。

火族之神有祝融。見於《月令》,又《呂氏春秋-孟夏》、《淮南子-時則訓》與《月令》同。祝融,郭璞道:“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高辛,帝嚳。《山海經-海外南經》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山海經-大荒西經》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謂祝融爲黃帝之裔。而《山海經-海內經》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謂祝融爲炎帝之裔。蓋中國神話與歷史常相混雜,蕪晦難明,傳聞不同而各異其辭。詳案之,當先有神話之祝融,後人又以祝融爲號,然此後輩祝融之事蹟又常混入祝融神話之中,中國神話,甚多如此。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又有共工與祝融戰,不勝而怒觸不周山事,云云。

吳回,祝融弟。《史記-楚世家》道:“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爲重黎,後復居火正,爲祝融。”又《大戴禮記-帝系》道:“老童產重黎及吳回。”皆以重黎爲一人,吳回爲一人。一說重、黎爲兩人,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道:“祝融,顓頊之孫,老童之子吳回也;一名黎,爲高辛氏火正,號爲祝融。”然不論何名,此兄弟二人先後爲祝融則無異。又《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奇,郝懿行注引《說文解字》“孑,無右臂也。”道奇即孑,即無右臂之意。

中央土族黃帝,名姬少典。《國語-晉語》道:“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此謂黃帝族、炎帝族依水而爲姓。《史記-五帝本紀》道:“(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劉宋時裴駰注《史記集解》引皇甫謐道黃帝族本姓公孫,因長居姬水,改姓姬,又居軒轅之丘,故以軒轅爲名,又以爲號。另有分別說,見上文第三節。

《國語-晉語》又道:“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蟜爲古媧字,媧爲母意;少典、有蟜氏爲部落名。《史記-五帝本紀》道:“黃帝者,少典之子”,亦取此說。

土族之神有應龍。應龍,本爲龍,非人非神。《楚辭-天問》有“應龍何畫”之句,畫同劃,此問應龍如何劃地分水。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爲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隅,角;兇犁土丘,郝懿行道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兇黎之谷。”即此兇黎之谷;應龍,郭璞注:“應龍,龍有翼者也。”是應龍即翼龍;南極,兇犁土丘之南端;“殺蚩尤與夸父”,蚩尤、夸父,詳見本文蚩尤目、夸父目,袁珂道:“蓋夸父與蚩尤同爲炎帝之裔,在黃炎鬥爭中,蚩尤起兵爲炎帝復仇,夸父亦加入蚩尤戰團,以兵敗而被殺也。”;不得覆上,郭璞注:“應龍遂住地下。”下字或衍;“故下數旱,……,乃得大雨”,郭璞注:“上無復作雨者故也。”是應龍主降雨,僞作應龍貌,天始降大雨。

又《山海經-大荒北經》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南方多雨,郭璞注:“言龍水物,以類相感故也。”

土族聖女號武羅仙子。《山海經-中山經》道:“(敖岸山)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惟帝之密都。……(鬼申)武羅司之,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密都,郭璞注:“天帝曲密之邑。”;(鬼申),郭璞注:“武羅,神名;(鬼申)即神字。”袁珂注引段玉裁道:“當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文同紋,紋理;要,腰,小要,細腰;鐻,郭璞注爲金銀器之名,清代郝懿行注引《說文解字》道:“鐻,環屬也。”;女子,婦女;葌,郝懿行注引《說文解字》道葌爲香葌,蘭屬;華同花;藁,郭璞注亦香草;美人色,美容。袁珂又道此武羅或即類於《楚辭-九歌-山鬼》山鬼之較古者。帝,郭璞注即黃帝。

西方金族白帝,名白招拒,上詳。又有先白帝名白太宗,不詳。太宗,意爲祖先,或此意。

金族之神有石夷。《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石夷,此神類於折丹、因乎、鵷,蓋爲掌西風之神,詳見下折丹目;袁珂疑石夷下當脫“西方曰夷”四字;司日月之長短,郭璞注:“言察日月晷度之節。”是又兼爲西北觀象之神。

聖女號西王母,下詳於崑崙山目。

北方水族黑帝,名汁光紀,上詳。又有先黑帝名玄澤黑,不詳。玄,黑;澤,坎卦之象,位正北。玄澤黑之名或此意。水族之神有燭龍、弇茲、禺京、禺強。

燭龍,鐘山之神。《楚辭-天問》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之句,問日有何處照耀不到,而須燭龍照耀。

《山海經-海外北經》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爲晝,瞑爲夜,吹爲冬,呼爲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爲風,身長千里。在無綮之東。其爲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燭陰,郭璞注即燭龍;暝,闔眼;息,郭璞注爲氣息;千里,或作三千里;無綮,即無嗣之意,見《海外北經》此目;爲物,言其形貌。袁珂道此燭龍當爲徐整《三五歷記》盤古創世神之原型。

《山海經-大荒北經》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章尾山,袁珂道即鐘山,“章、鐘聲近而轉也。”;人面蛇身而赤,郭璞注:“身長千里。”王念孫道此爲正文誤入注;直目正乘,郭璞注:“直目,目從也;正乘未聞。”袁珂道:“此言燭龍之目合縫處直也。”;晦,暗;息,呼吸;謁,畢沅道同噎,是言燭龍吞食風雨;燭,照亮;九陰,九陰之地,或即指北極一帶。近人疑燭龍即北極光觀測化而爲神。

又《淮南子-墜形訓》道:“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委羽,高誘注爲北方山名。

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陼同渚,小洲,郝懿行注引《爾雅》(釋地)道:“‘小洲曰陼。’陼與渚同。”;珥,以蛇貫耳;踐,踏。袁珂道:“此神與北方神禺強、東方神禺(豸虎)似均同屬海神而兼風神。”禺強、禺(豸虎),下詳。

禺京、禺強,樹下野狐《搜神記》以北海之神有雙頭,名禺京、禺強,號玄冥。玄冥,上詳。《莊子-大宗師》有“禺強立於北極。”之語,又《楚辭-天問》有“伯強何處?惠氣安在?”之句。伯強即禺強;惠氣,寒氣。此或言禺強爲北方掌風之神。

《山海經-海外北經》道:“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禺強,郭璞注:“字玄冥,水神也。一曰禺京。”(子游按:是禺強或名禺京。);珥,郭璞注:“珥,以蛇貫耳也,音釣餌之餌。”;踐,踏。此郭璞道禺強即玄冥。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豸虎)。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豸虎)處東海,是爲海神。”渚,島;珥,郭璞注“以蛇貫耳。”;踐,踏;禺京,郭璞注:“即禺強也。”;是爲海神,郭璞注:“言分治一海而爲神也。”袁珂道:“禺京既海神而兼風神,則其父禺(豸虎)亦必海神而兼風神,觀其人面鳥身之形,與子同狀,可知也矣。”禺強又見《山海經-大荒北經》,同此。

水族聖女名烏絲蘭瑪,不詳。

樹下野狐《搜神記》以神農爲神帝,位在五帝之上。神農氏,諸說俱以爲上古三皇之一,後又以神農氏爲氏族名。通謂神農氏功績有二:一爲作耒耜,教民刀耕火種,耒耜爲農耕之器具;二爲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氏號炎帝,此說始見於西漢初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以神農爲赤帝”,赤帝似即爲炎帝;至西漢末劉歆《三統曆譜》明確以炎帝神農氏爲三皇之一。(子游按:《史記》似因《春秋繁露》,此前《國語》等,均未將神農氏與炎帝並稱。)

樹下野狐《搜神記》中神農有赭鞭。晉人幹寶《搜神記》道:“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拓拔野

不詳。拓跋,又作拓拔,鮮卑拓跋部姓氏。拓跋鮮卑,原居今內蒙古境內大興安嶺北段,後南遷至今內蒙古河套、陰山一帶遊牧、射獵爲生。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國號魏,史稱北魏(子游按:珪時年十六歲)。公元395年,珪破後燕(子游按:慕容鮮卑)軍於參合陂,盡坑殺降卒。公元398年,珪滅後燕,都平城(子游按:今山西大同)。公元424年,拓跋燾擊破柔然(子游按:燾時年十七歲)。公元439年,燾滅北涼,一統北方。公元493年,拓跋宏遷都洛陽,全面漢化。公元496年,宏改拓跋氏爲元氏。至此,拓跋姓又爲元姓。

蚩尤

《韓非子-十過》道:“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爲《清角》。”畢方爲神鳥,能召火,一說爲木神;鎋同轄,車軸兩端的cha銷;騰蛇,能興雲佈雨之龍;皇同凰,神鳥;《清角》,至悲之樂。此說未言及蚩尤與黃帝之戰,蚩尤在此似爲人鬼或人神。

《史記-五帝本紀》道:“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禽同擒。

《山海經-大荒北經》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女魃,郝懿行注引《玉篇引文字指歸》道:“女魃,禿無發,所居之處,天不雨也。”;蚩尤,袁珂注引《太平御覽》道蚩尤爲炎帝臣;所居不雨,郭璞注:“旱氣在也。”袁珂道此黃帝女魃非旱魃神話中之旱魃,蓋旱魃神話爲黃帝女魃神話之演變。

樹下野狐《搜神記》中蚩尤有苗刀。蚩尤爲苗蠻族羣部落首領。一說爲炎帝族,一說爲東夷族。《管子-地數》道:“修數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爲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爲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修數意爲族羣內治理與教化;金即銅,言發現銅礦。此段言蚩尤創制青銅兵器,制鎧、矛、戟、芮戈。未言制刀,刀似系晚出。

赤松子、風伯

風師、雨師原與天文聯繫緊密。《尚書-洪範》道:“星有好風,星有好雨。”鄭玄注《周禮-春官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之句道:“風師,箕也;雨師,畢也。”箕、畢爲星宿名。(子游按:在天球中分出若干區域,將區域內恆星統稱爲一宿,以利於觀象授時。唐代完成三垣二十八宿的標準體系。)此風師、雨師爲天神。

天既有此二神,人世就當置此二職與之對應,以求風調雨順,亦名爲風師、雨師。風伯即風師。

赤松子,晉人幹寶《搜神記》因漢《列仙傳》道:“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崑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爲雨師,遊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冰玉散,《列仙傳》無散字,郭璞以爲水精;高辛,帝嚳。

鮫人

鮫人,即魚人。《山海經-南山經》道:“(英水經青丘山)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疥,疥癬,皮膚病。袁珂注:“蓋人魚之類。”郭璞道疥或作疾。又《山海經-北山經》道:“(龍侯山)。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帝)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又《西山經》、《中山經》屢言人魚,皆類於以上二者。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魚叚)。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龍魚,袁珂注道龍、陵一聲之轉,龍魚即陵魚,龍魚陵居,蓋可以居陸地;其,指諸夭之野,詳見本文鸞鳳族目;貍,郝懿行注貍當爲鯉之訛;(魚叚),郭璞注:“音遐。”畢沅注引《爾雅》道:“言狀如鯢魚有四腳也。”九野,郭璞注:“九域之野。”《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引郭氏圖贊:“龍魚一角,似鯉居陵;候時而出,神聖攸乘;飛騖九域,乘雲上升。”(子游按:蓋鯉魚躍龍門之神話由此出。)又《山海經-海內北經》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袁珂道此陵魚即《海外西經》之龍魚。以上諸說,蓋爲言魚。此等人魚雖爲似人,然終爲獸類。

《山海經-海內南經》道:“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爲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山海經-大荒西經》亦言互人國,王念孫等校爲氐人國。蓋此氐人國即爲鮫人之國。《山海經》中惟此氐人國始有鮫人之風貌,然終未詳。鮫人之說,應屬後起。

晉幹寶撰《搜神記》卷十二道:“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是鮫人之淚珠即爲鮫珠。此爲鮫人之最早記載。及後,則所說益多。

夸父、禺谷、禺淵

《山海經-西山經》道:“(崇吾山)在河之南……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河,黃河;禺,猴;文同紋。此謂舉父之獸狀似猴,臂有斑紋,力敵豹虎,善於投擲。郭璞注:“或作夸父。”袁珂注:“則夸父者,猿類之獸也。”袁珂又道《東山經》、《北山經》均以形似猿猴之怪鳥獸狀如夸父,則神之多力奮迅者,亦或以夸父爲之名。

《山海經-中山經》道:“……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桃林,袁珂注引畢沅道即鄧林,是夸父棄杖所化而成林者;馬,野馬。

《山海經-海外北經》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夸父,袁珂道夸父亦炎帝之裔,誇即大,父即男子,夸父即大人;入日,郭璞注:“言及於日將入也。”;河渭,黃河、渭河;大澤,袁珂道即爲《大荒北經》所言之大澤,方千里。畢沅以爲即古之翰海。

《山海經-大荒北經》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成都載天,山名;珥,以蛇貫耳;把,持;后土,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句龍也。”;景,影;禺谷,郭璞注:“禺淵,日所入也,今作虞。”

《山海經-大荒東經》與《山海經-大荒北經》又道蚩尤與夸父爲應龍所殺,詳見本文應龍目。袁珂道:“蓋夸父乃古巨人族名,非一人之名也。‘夸父逐日’與‘應龍殺蚩尤與夸父’蓋均有關夸父之不同神話。”

《淮南子-墜形訓》亦道:“夸父棄其策,是爲鄧林。”策,杖。

燭鼓之、欽毗

《山海經-西山經》道:“(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瑤(王部改山部)崖,欽(丕鳥)化爲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爲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則其邑大旱。”鼓,郭璞注神名;袁珂注,鼓即鐘山山神燭龍之子;如,袁珂注爲衍文;(丕鳥),郭璞注其音爲邳;葆江,神名,郭璞注:“葆或作祖”;瑤(王部改山部)崖,郝懿行校爲瑤岸;鶚,魚鷹;文同紋;鵠,天鵝;大兵,大兵禍;鵕,郭璞注:“音俊。”;鴟,鷂鷹。

蓐收

見於《月令》,又見於《左傳》、《呂氏春秋》、《淮南子》,上詳。

《國語-晉語》道:“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於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佔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六年,虢乃亡。”袁珂道:“此一刑戮之神。”

《山海經-西山經》道:“(天山)又西二百九十里,曰?#124-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124-,郭璞注音黝;?#124-山,郝懿行注此蓋即《淮南子》道”日至於蒙谷”之蒙谷;員同圓,郭璞注:“日形員,故其氣象亦然也。”;紅光,郝懿行注即蓐收。袁珂道此爲司日入之神。(子游按:此處蓐收又爲觀象之神。)《山海經-海外西經》亦道:“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又《尚書-大傳》道:“西方之極,自流沙西至三危之野,帝少暤神蓐收司之。”

酸與

《山海經-北山經》道:“(景山)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詨同叫。此言酸與出則其地有恐慌。“見則其邑有恐”,郭璞注:“或曰食之不醉。”

犀渠

《山海經-中山經》道:“(釐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蒼,青。郝懿行注引晉左思《吳都賦》“戶有犀渠”道:“犀渠蓋犀牛之屬也。”

鼉圍

《山海經-中山經》道:“(驕山)神鼉圍處之,其狀如人面,羊角虎爪,恆遊於雎漳之淵,出入有光。”鼉音駝;面,袁珂疑爲而字之訛,下讀;雎漳,淵名。

琴鼓九仙

《山海經-中山經》道:“(師每山)又東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或由此出。

翼人

《山海經-海外南經》道:“讙頭國在其南,其爲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方,擅長。郭璞注此讙頭國即堯予讙兜之子之封地。袁珂注此讙兜即爲堯子丹朱。《山海經-大荒南經》亦道驩頭國爲翼人之國,同此。(子游按:畢沅道:“凡‘一曰’云云者,是劉秀校此經時附著所見他本異文也。舊亂入經文,當由郭注此經時升爲大字。”)(又按:此劉秀即劉歆,避光武諱。)

《神異經》道:“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鳥喙而有翼,兩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魚,爲人很惡,不畏風雨禽獸,犯死乃休,名曰驩兜也。”驩兜即讙兜。(子游按:《神異經》雖託爲西漢東方朔,然應是魏晉南北朝之作。)

《山海經-大荒北經》道:“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黑水,發於崑崙之水;苗民,郭璞注:“三苗之民。”;驩頭,即讙兜後裔;釐同僖。由此可見讙頭國人與苗民俱爲翼人,且血緣緊密。

又《神異經》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饕餮,上古兇獸,貪財貪吃,性惡,以此況苗民。

刑天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爲目,以臍爲口,操干鏚以舞。”形天,袁珂注其書各不同,或作刑天、形夭;帝,袁珂注爲黃帝;至此,袁珂注爲衍文;常羊山,袁珂注道一說炎帝生於常羊,《春秋緯-元命苞》道:“少典妃安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之於常羊,生神農。”(子游按:神農詳見本文神農目,《元命苞》所謂神農應爲三皇之神農;袁珂以神農僅爲一人名,號炎帝,此說似誤。);操,持;幹,盾;戚,斧。

有關刑天的神話,見於典籍者甚多。袁珂道刑天爲炎帝之臣;刑天之神話,乃黃帝與炎帝鬥爭神話之一部分。又東晉陶潛《讀〈山海經〉詩》道:“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女丑、女戚、寒荒國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女祭女戚在其北,居兩水閒,戚操魚(魚旦),祭操俎。”女祭、女戚,人名;女戚,王念孫注引《大荒西經》道應爲女薎;其,常羊山;兩水,不詳;閒同間;魚(魚旦),王念孫注道應爲角觛,又注引《說文解字》道:“觛,小觶也。”(子游按:觶,酒具,音制。);俎,砧板,郭璞注:“肉幾。”袁珂道如此女祭女戚當是女巫祀神之圖象。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寒荒之國。有二人女祭、女薎。”郭璞注:“或持觶,或持俎。”上詳。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鄣面,郭璞注:“蔽面。”袁珂道女丑疑即女巫,天旱求雨,飾爲旱魃而行暴巫之舉,暴之於日下以禳災;女丑居山上,以手鄣面,均被暴而不勝暴之象。袁珂又道:“《山海經》所謂‘屍’者,大都遭殺戮以後之景象。”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大蟹,見於《海內北經》,郭璞注:“廣千里也。”又袁珂道兩人之下有闕文,未可強爲解釋。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袂,郭璞注:“袂,袖。”袁珂道《海外西經》“以右手鄣其面”,蓋亦圖象之不同也。

靈山十巫

靈山,既巫山。在今三峽。《楚辭-離騷》道:“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又道:“既莫足與爲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又有《楚辭-九章-思美人》與《楚辭-九章-悲回風》中,屢言彭咸。皆道屈原不合於今人,願從於彭咸之志,以彭咸爲人生楷模。此彭咸宜類於老彭(子游按:《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老爲老子,彭爲彭祖。),爲巫彭、巫咸二人合稱。此二人皆殷時巫者。屈原出於秭歸,與靈山,即巫山極近,又同爲巫者之職(子游按:見上文第三節),從此二人應順理成章。(子游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注道:“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此說較顯。惟漢儒甚多穿鑿附會,考據不細,此彭咸之說未見於前代。)

《楚辭-離騷》又道:“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夕降,夜晚降神;椒,香椒;糈,精米;椒糈爲楚地祭神所用米飯;要同邀。此謂巫咸降神,屈原邀神。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登葆山,袁珂注道登葆山蓋爲天梯,羣巫由此上下,下宣神旨,上達民情。蓋巫咸爲巫者無可疑問,此巫咸國或爲巫者組織之一國。

《山海經-海內西經》道:“(崑崙山)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開明,即開明獸,詳見本文崑崙山目;諸巫,郭璞注:“皆神醫也。”;窫窳,下詳窫窳目;距,郭璞注:“爲距卻死氣,求更生。”巫咸、巫彭又爲傳說中醫道創始者。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月分)、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靈山,即巫山,靈、巫古本一字,《說文解字》道:“靈,巫也,以玉事神。”;從此升降,上詳;爰,並。

又今《搜神記》道靈山十巫爲侏儒。《山海經-海外南經》道:“周饒國在其東,其爲人短小,冠帶。”其,見本文比翼鳥目;冠帶,衣冠佩帶,言其人與常人無異。又《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有小人國,名靖人。”靖,郝懿行注引《說文解字》道:“靖,細貌。蓋細小之義。”又《大荒南經》有菌人。袁珂注道靖人、菌人、僬僥、周饒、侏儒,並一聲之轉。侏儒之說甚多,不能悉舉。

奢比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奢比,郭璞注:“亦神名也。”郝懿行注引《管子-五行》“黃帝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爲土師。”之句,疑奢比即奢龍,又注引《淮南子-墜形訓》“諸比,涼風之所生。”道此諸比或即奢比;其,《海外東經》所言之大人國;珥,郭璞注:“珥,以蛇貫耳也,音釣餌之餌。”又《山海經-大荒東經》道:“(大荒中)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冰夷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從極淵,一名忠極淵,淵名;維,發語詞;恆,總是;都,居;乘兩龍,袁珂道:“又曰人面魚身。”

郭璞注引《淮南子-齊俗訓》及《穆天子傳》、《竹書紀年》道:“冰夷,馮夷也。淮南雲:‘馮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傳所謂‘河伯無夷’者,竹書作馮夷,字或作冰也。”(子游按:馮音平。《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皆汲冢書。河伯即黃河水神。)袁珂注引《莊子-大宗師》已有“馮夷得之,以遊大川。”之句。關於馮夷之說甚多,《後漢書-張衡傳》注引《龍魚河圖》道:“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袁珂道:“是皆後起之說,未免蕪雜不倫。”又有羿射眇其一目之說,袁珂道:“其在古代神話中爲反面形象人物,蓋無疑問矣。”

王亥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王子夜之屍,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此言圖象。袁珂注:“日本小川琢治《〈穆天子傳〉地名考》謂‘夜’即‘亥’之形訛,疑是。若果如此,則此節亦王亥故事之片段。”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爲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困民國,吳其昌注道困爲因之訛,“因民”、“搖民”、“嬴民”,一聲之轉,爲同。勾姓,言姓勾;勾姓而食,袁珂注:“而字或當是黍字之缺壞。”黍食,言僅食黍;“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當爲圖象;託,寄存;有易,人名;河伯,詳見本文冰夷目;僕牛,袁珂注:“此句當言王亥託寄其所馴養之牛羊於有易與河伯。”;“河念有易……名曰搖民”,郭璞注:“言有易本與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賢王,假師以義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滅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潛化而出,化爲搖民國。”河,應爲河伯,闕文;上甲微,殷王。“帝舜生戲,戲生搖民”,袁珂注:“其實有易即戲也,易、戲聲近,易化搖民即戲生搖民也。”

《楚辭-天問》道:“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幹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牀先出,其命何從?恆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袁珂釋道:“約言之,首四句概敘王亥被殺於有易,喪失牛羊事。次四句寫王亥王恆兄弟初至有易備受歌舞飲饌接待情景。次四句寫王亥因‘淫’而被殺,殺王亥者乃有易一激於一已嫉憤之‘牧豎’。次四句寫王恆至有易求情,得其兄所喪失牛羊,因有所戀,不即返國。次四句寫上甲微興師伐有易,滅其國家,肆情於婦子,使國土成爲一片荊榛。末四句譴責王恆既與兄並淫,復以詐術危害其兄,其後嗣反而繁榮昌盛,足見天道之難憑也。詩中有扈、有狄,即有易也,昏微即上甲微也(說見吳其昌《卜辭所見殷先公先王三續考》)。易大壯六五爻辭雲:‘喪羊於易,無悔。’旅上九爻辭雲:‘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喪牛於易,兇。’說者亦以爲是王亥故事雲。”(子游按:大壯六五,王弼《易注》又道羊同陽;旅上九,王弼《易注》引《漢書》成帝答許皇后詔書引此爻辭道:“……百姓喪其君,若牛亡其毛也。故稱兇。”王弼等義理一派雖本以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然固不無附會之處。子游以爲“喪羊於易”等語以王亥、有易事解,殆接近於歷史之真實。)

少昊

少昊摯天氏,又作金天氏,少昊爲其號,又作少暤、少昚。《史記-五帝本紀》道:“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見本文西陵公主目;降居,《史記索隱》注:“降,下也。言帝子爲諸侯。”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即以此青陽爲少昊,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爲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爲五帝。(子游按:伏犧即伏羲,高辛即帝嚳,唐堯虞舜。)司馬遷此未言少昊,皇甫謐以少昊爲黃帝子,又與考古結論不合。詳見本文第三節。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對昭公道:“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袁珂道:“……是神話之歷史化。推尋其本貌,當即少昊在東海所建立之鳥國,以鳥名官之,諸官實皆鳥也。少昊名摯,……古摯、鷙通,摯鳥即鷙鳥也,則爲此百鳥之王而名‘摯’之少昊,神話中其亦鷙鳥之屬乎?”袁珂之意,是少昊之初起,乃以神話入歷史。(子游按:然實有少昊之部落,蓋此神話流傳於此部落中,則漸爲歷史,自居其後裔也。又繼以少昊爲號。中國歷史與神話,如此者甚多。子游未知此是否爲袁珂本意。)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大壑,袁珂注引《列子-湯問》道此即歸墟:“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減焉。”孺,郝懿行注爲育養;棄其琴瑟,郝懿行注:“此言少暤孺養帝顓頊於此,以琴瑟爲戲弄之具而留遺於此也。”甘水,水名,又見《大荒南經》;甘淵,郭璞注:“水積則成淵也。”袁珂道此甘淵即湯谷扶桑,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

又《山海經-西山經》道:“(長留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磈,郭璞注音隗;員神磈氏,郝懿行注:“是神,員神,蓋即少昊也。”;反景,郭璞注:“日西入則景反東照”。(子游按:景,影。此言日西則影在東。意此爲主觀象之神。)此少昊又爲白帝,當主西方刑殺,同於《月令》等說,上詳。

西陵公主

《史記-五帝本紀》道:“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西陵,部落名;嫘祖,或作雷祖、累祖。

鳩扈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對昭公道:“五鳩,鳩民者也。……九扈爲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五鳩之鳩,鳩鳥;鳩民之鳩,同糾,糾合、糾集意;扈同護。鳩扈之名,或即此出。

折丹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大荒之中)……名曰折丹,……,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折丹,神名,郝懿行注:“名曰折丹上疑脫有神二字。”;俊,吳任臣注引《大戴禮記-夏小正》道:“‘正月,時有俊風。’俊風,春月之風也,春令主東方,意或取此。”;出入風,郭璞注:“言此人能節宣風氣。時其出入。”袁珂道:“山海經記有四方神與四方風之名並四方神之職守,此其一也。”意東方折丹、南方因乎、西方石夷、北方鵷,各爲掌一方風之神。

不廷胡餘

《山海經-大荒南經》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渚,海中之洲;珥,以蛇貫耳;不廷胡餘,神名。

因乎

《山海經-大荒南經》道:“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因乎,袁珂注此神應名因乎,道:“上因字與下二乎字俱衍文,誇風則來風之訛也。”;“處南極以出入風”,參見上文折丹目。

黃姖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姖之屍。有比翼之鳥。有白鳥青翼,黃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黃姖,神名;屍,屍體,蓋圖象如此;比翼鳥,見本文比翼鳥目;此白鳥,郭璞注:“奇鳥。”;天犬,郭璞注引《周書》(子游按:今佚)道:‘天狗所止地盡傾,餘光燭天爲流星,長數十丈,其疾如風,其聲如雷,其光如電。’吳楚七國反時吠過樑國者是也。”郝懿行道:“赤犬名天犬,此自獸名,亦如《西次三經》陰山有獸名天狗耳,郭注以天狗星當之,似誤也。其引《周書》,《逸周書》無之。”

蘇柏羊齒

蕨類植物,生長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常出現在匙葉林下,葉軸兩分叉,葉子呈扇形,葉質較厚。

晏紫蘇

晏,《說文解字》道:“晏,安也。”紫蘇,脣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東南亞、中國中南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可作香料或藥用。

龍神、巡海夜叉

樹下野狐《搜神記》中龍神形象當爲龍王。龍神話產生後,又出龍王神話。《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爲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爲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爲區分的五十四名龍王名字和六十二名神龍王名字。龍王之職爲興雲佈雨。

夜叉,又作藥叉、野叉等,爲梵文音譯,義爲捷疾鬼。夜叉又列爲天龍八部神衆之一。《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夜叉巡海,爲龍宮護,則爲佛教與中國神話結合之後起。

烈碧光晟

不詳。晟,光明,或義興盛。

螭羽仙子

不詳。王維《金屑泉》:“日飲金屑泉,少當千餘歲。翠鳳翔文螭,羽節朝玉帝。”

科汗淮

不詳。

拔祀漢

不詳。

動物名:

大荒十大兇獸

已見有藍翼海龍獸、赤炎金猊、珊瑚獨角獸、冰甲角魔龍,俱不詳,疑擷取諸英杜撰。其中可入冰甲角魔龍腹中一說,應系晚出。

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爲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兇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史記-五帝本紀》道:“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謂鯀爲顓頊氏之後。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鳳凰

鳳凰之名,古已有之。“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是孔子嘆德文之衰。又“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可見孔子之先,早已有之。

鳳凰形象之具體文字表述,則首見於《山海經》。《山海經-南山經》道:“(丹xue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採同彩;文同紋;膺,胸;鳳皇即鳳凰。

《山海經-海內經》道:“(西南)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袁珂引王念孫校道“翼文曰順,背文曰義”爲是,《南山經》當校爲此。

又《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此謂鳳凰一鳥三名,皇鳥、鸞鳥、鳳鳥均可呼之。

袁珂引《楚辭-天問》及《楚辭-離騷》道:“玄鳥經神話之誇張,遂爲鳳凰、鸞鳥之屬。《楚辭-天問》:‘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嘉(嘉原作喜,據聞一多《楚辭校補》改)?’《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鳳鳥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同一作者記同一神話,或爲玄鳥,或爲鳳鳥,可見玄鳥即是鳳鳥。”(子游按:玄鳥即燕子。)

般旄

不詳。《山海經-南山經》道:“……至於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育遺,一作育隧,谷名;凱風,郭璞注即南風。或即此。

鳧後、朱厭

《山海經-西山經》道:“(鹿臺山)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此謂鳧徯自鳴己名,其出則有兵禍之亂。

《山海經-西山經》道:“(小次山)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此謂朱厭出則有大兵禍之亂。

比翼鳥、蠻蠻鳥

《山海經-西山經》道:“(崇吾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鳧,野鴨。此謂蠻蠻鳥僅一翼一目,須雙鳥合併才得飛翔,其出則有水患。郭璞注:“比翼鳥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飛,《爾雅》作鶼鶼鳥也。”

《山海經-海外南經》道:“比翼鳥在其東,其爲鳥青、赤,兩鳥比翼。”其,袁珂注:“此‘其’字指鄰近結匈國‘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海外西經》)之滅蒙鳥。”;爲鳥青、赤,鳥羽作青、赤兩色。又《大荒西經》亦道金門山有比翼鳥。

窮奇

《史記-五帝本紀》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少昚又作少暤、少昊,詳見本文少昊目,《史記集解》注:“金天氏帝號。”;《史記集解》道此窮奇即共工氏。《史記正義》注引《神異經》道:“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爲大惡之獸。《左傳》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嗥同暤。《史記》當取此說。

《山海經-西山經》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毛,名曰窮奇,音如?#124-狗,是食人。”邽,郭璞注音圭;胃,同蝟,刺蝟;?#124-,同嗥,嗥叫。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首,頭部;被,披散;蜪犬,詳見《海內北經》此目。袁珂道“從首始”、“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等,均圖象不同而異其說也。

窫窳

《山海經-北山經》道:“(少鹹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郭璞注此爲軋愈二音。此處窫窳似與別處所言不同,疑同名獸。

《山海經-海內南經》道:“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窫窳,郭璞注:“本蛇身人面,爲貳負臣所殺,復化而成此物也。”蓋本爲神,後又化作怪物;龍首,下文亦有,袁珂疑此處衍;弱水,不便通舟之水,袁珂注引《古小說鉤沈輯玄》道:“天下之弱者,有崑崙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也。”謂此弱是以名之;兕兕知人名,詳見《海內南經》此目。《山海經-海內經》道:“有窫窳,龍首,是食人。”亦言窫窳爲此怪物。

《山海經-海內西經》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袁珂注:“貳負,古天神,人面蛇身。”(子游按:此貳負又可見於《海內北經》。)

《山海經-海內西經》道:“(崑崙山)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開明,即開明獸,詳見本文崑崙山目;諸巫,郭璞注:“皆神醫也。”巫彭之屬,詳見本文靈山十巫目;距,郭璞注:“爲距卻死氣,求更生。”

泠泠獸

《山海經-東山經》道:“(空桑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文同紋;欽,郭璞注:“或作吟。”;軨,郭璞注音靈。泠泠,清涼貌,或況聲音清越。又《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輕妙之貌。”

白龍鹿

不詳。《山海經-中山經》道:“(敖岸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或即此。

諸龍獸、龍馬、龍鯨

《山海經-中山經》道:“(女幾山)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其中多良龜,多鼉。”鼉,郭璞注:“似蜥易,大者長二丈,有鱗彩,皮可以冒鼓。”袁珂注引《呂氏春秋-古樂》“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鱓先爲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之句道:“鱓音駝,即鼉之或字,是關於鼉之神話也。”(子游按:鼉,鱷之屬,或即今揚子鱷,又或演爲雷神,見本文雷神目。中國龍之形象由此出,漢以前之石刻畫象及塼畫之中恆見類此之龍。《山海經》以及先秦兩漢諸典籍所言之龍,蓋由此演變,與宋明之龍有所差別。則此《搜神記》中諸龍獸、龍馬、龍鯨,宜取類鼉之龍。)

又或諸龍獸、龍馬、龍鯨之龍,即爲恐龍之龍,亦未可知。

青蚨蟲

傳青蚨蟲母子相依,若相分離必追尋而至一處。又以青蚨指代錢幣。

那歧獸

不詳。日本史書《古事記》道創世神伊耶那歧神(伊奘諾單)和伊耶那美神(伊美冉尊)兄妹,奉天神之命創造漂浮之國土。伊耶那歧道:“汝身如何長成?”答:“吾身都已長成,但有一處未合。”伊耶那歧道:“吾身都已長成,只有一處多餘。使多餘處塞汝末合處,以生國土。”答:“善。”遂兩人分頭繞天之御柱而走,相遇而行**,生淡路島、四國、隱歧島、九州、壹歧島、對馬、估渡島、本州等大八州國。

植物名:

薰華草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君子國)有薰華草,朝生夕死。”薰,郭璞注:“或作堇。”郝懿行注引《爾雅》道:“堇一名蕣,與薰聲相近。”又引高誘引《詩經-鄭風-有女同車》道:“木堇朝榮莫落,是月榮華可用作蒸。雜家謂之朝生,一名蕣;詩(有女同車)雲:‘顏如蕣華’是也。”(子游按:莫同暮。)是薰華草或即爲木堇。

地名:

湯谷、扶桑木、十日烏、離朱鳥

湯同暘。《史記-五帝本紀》道:“(帝堯)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羲仲,治東方之官;鬱夷,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道鬱夷即嵎夷,爲青州之地;“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東意爲春,《集解》注引孔安國道此定次序以務農。《史記》此說,偏重實際,不言神話。《尚書-堯典》亦道“分命羲仲,宅鬱夷,曰暘谷。”

扶桑,極東之木,日居其上。《楚辭-離騷》道:“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咸池,極東之池;若木,極西之木;羊同徉。此謂詩人朝飲馬於咸池,系轡於扶桑;暮折若木枝以拂日,逍遙以徜徉。(子游按:扶桑與若木的關係,另有分別說,謂扶桑爲極東日出之木,若木爲扶桑木之枝;又或謂扶桑與若木本爲一物。然子游以爲扶桑當爲觀象日出之木之神話化,若木當爲日落觀象之木之神話化,追本溯源,當並非一物。此由觀象演變而來之神話,在《山海經》中屢有所見。)《楚辭-九歌-東君》亦有“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之語。暾,音屯,初升之日;檻,欄桿。

《山海經-海外南經》謂狄山有離朱。袁珂道此離朱即日中之三足烏,神話中此原屬於日,後又象徵化爲南方星宿之朱鳥,或又稱爲離朱。(子游按:亦作朱雀。離卦所象之物爲火。)日中有烏,甚多見於各典籍。袁珂道其烏即爲日之精魂。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下,指圖畫中肆(聿改差)丘之下,下即北;湯谷,即暘谷,郭璞注:“谷中水熱也。”;扶桑,袁珂注應作扶木,葉似桑而名扶桑(子游按:袁珂又道扶桑即若木,似誤,上詳。);浴,言十日洗浴於湯谷;黑齒,即黑齒國,詳見本文黑齒國目;大木,即扶桑,扶桑居於水中。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孽搖頵羝,山名;扶木,郝懿行注引《說文解字》道當爲榑木,榑同若,是扶木即若木(子游按:此說似誤,上詳。);柱、芥,郭璞注:“柱猶起高也。葉似芥菜。”;溫源谷,郭璞注:“溫源即湯谷也。”;“一日方至,一日方出”,郭璞注:“言交會相代也。”;皆載於烏,郭璞注:“中有三足烏。”

《山海經-大荒南經》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閒,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東南,袁珂注當無南字;甘水、甘淵,詳見本文少昊目;閒同間;羲和,郭璞注引《歸藏-啓筮》(子游按:亦汲冢書。)道:“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又可見於《史記-五帝本紀》,爲主四方四時之臣,袁珂道此爲神話入歷史;浴,洗浴;甘淵,即湯谷;帝俊,袁珂道《山海經》內帝俊均指舜;生十日,郭璞注:“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數十也。”袁珂道郭說蓋於神話缺少理解,以人事現象釋神話,於義無當,又爲神話之歷史化。

《淮南子-天文訓》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此說言日周天運行的各狀態。又《淮南子-墜形訓》道扶桑、建木、若木均在崑崙,又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末,端。此說似與《山海經》之說不合。

通觀諸說,扶桑、若木、建木似與天文觀測,特別是太陽觀測有關,諸木或爲日晷之原型。以此解釋神話,則似矛盾可解。

青丘國、九尾狐

《山海經-南山經》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注道此獸即九尾狐;又道:“食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氣。或曰:蠱,蠱毒。”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其,指肆(聿改差)丘,詳見《海外東經》其目;朝陽,指朝陽谷,詳見本文朝陽谷目。郭璞注:“其人食五穀,衣絲帛。”王念孫道郭璞之注應爲正文。《山海經-大荒東經》亦道:“(大荒中)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西皇山、萊山、羅羅鳥

《山海經-西山經》道:“……曰西皇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其獸多麋、鹿、(牛乍)牛。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麋,麋鹿;(牛乍)牛,郭璞注道此即華陰山中之山牛;檀,檀樹;楮,構樹。郭璞注:“羅羅之鳥,所未詳也。”(子游按: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

泰器山、觀水河、文鱔

《山海經-西山經》道:“(鐘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流沙,詳見本文流沙目;蒼,青;文同紋;袁珂注引王念孫道鯉魚之魚字爲衍文;郭璞注:“鸞雞,鳥名,未詳也;或作欒。”,郝懿行注雞爲衍文;食之已狂,言可治癲狂癥;大穰,郭璞注道豐穰收熟,大穰,即豐收。

槐江山、英招、槐鬼離侖

《山海經-西山經》道:“(泰器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北望諸毗,槐鬼離侖居之,鷹鸇之所宅也。”平圃,郭璞注:“即玄圃也。”,袁珂注道玄同縣,即懸;文同紋;徇同巡,郭璞注:“徇謂周行也。”;榴,郭璞注:“音留,或作籀;此所未詳也。”;諸毗,郭璞注道爲山名,袁珂注道亦爲水名;槐鬼離侖,郭璞注:“離侖其神名。”,槐鬼,槐江山之鬼,離侖爲其神;鸇,郭璞注:“鸇亦鴟屬也。”,鴟,鷂鷹;宅,居住。

崑崙山、西王母、開明獸、三青鳥

崑崙,西方之山。崑崙之神話,始見於《穆天子傳》,言周穆王登崑崙,見西王母,有“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毋。”之句。毋同母。崑崙有瑤池。《穆天子傳》道:“乙丑,天子觴西王毋於瑤池之上。”觴,酒杯,作動詞。(子游按:《穆天子傳》應爲戰國初魏方士敷衍周穆王事而成。)

《楚辭》中屢言崑崙。《楚辭-天問》道:“崑崙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裡?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闢啓,何氣通焉?”縣同懸;尻同居;增城,即層城,神之所居;闢,開。此問崑崙懸圃,居於何處?增城九層,高有幾裡?四方之門,誰人來往?西北門開,通有何風?

《山海經》言崑崙之處甚多。《山海經-西山經》道:“(槐江山)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於大杅。是多怪鳥獸。”

實,王念孫校爲衍字,實作寔;下都,郭璞注:“天帝都邑之在下者。”;陸吾,郭璞注引《莊子-大宗師》道:“即肩吾也。莊周曰:‘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也。”;袁珂注:“此神即《海內西經》之開明獸也”;囿,苑囿,郭璞注:“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時節也。”;蠚,袁珂注:“蠚音弱,螫也。”;鶉鳥,郝懿行注:“鶉鳥,鳳也”;服,郭璞注:“服,器服也;一曰,服,事也。或作藏。”郝懿行注:“或作藏者,百藏,言百物之所聚。”;沙棠,郭璞注:“棠,梨也。”;郭璞注:“言體浮輕也;沙棠爲木,不可得沉。”(子游按:郭說似未及“不溺”,通觀全句似偏“不溺”,言食沙棠可不溺。);薲,草頭下賓,郭璞注其音頻;已,止;勞,憂,袁珂注引《呂氏春秋-本味》道:“已勞,謂已憂也。《呂氏春秋-本味篇》雲:‘菜之美者,崑崙之蘋。’”;河,黃河;無達,郭璞注爲山名;泛天之水,袁珂注:“《大荒南經》雲:‘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是泛天亦山名。”;洋水,郭璞注:“或作清。”;醜塗,郭璞注:“醜塗亦山名也,皆在南極。”袁珂注:“《大荒南經》雲:‘有山名(歹ㄎ)塗之山,青水窮焉。’即此山此水。”;大杅,郭璞注爲山名。帝,郭璞注爲黃帝。

《山海經-西山經》又道:“(嬴母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玉山,郭璞注此山即《穆天子傳》所謂羣玉之山,得名因多玉石;蓬髮,蓬頭亂髮;勝,郭璞注爲玉勝(子游按:玉製頭飾,人戴以辟邪);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

《山海經-海內西經》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爲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海內,言海內,蓋以崑崙爲名之山非止一處;虛同墟,郭璞注引《說文解字》道:“虛,大丘也,崑崙丘謂之崑崙虛。”;下都,見上《西山經》所引;仞,七尺或八尺爲一仞,萬仞,言其高;木禾,郭璞注:“木禾,穀類也,生黑水之阿,可食。”阿,水畔;尋,八尺爲尋;圍,張臂一圍;面,崑崙山有四面,或作上;井,泉井;檻,郭璞注:“檻,欄。”;面有九門,或作旁有五門,面有五門;開明獸,此即《西山經》所言之神陸吾;八隅之巖,袁珂注:“謂百神居處崑崙八隅巖xue之間。”隅,角;赤水,發於崑崙之水;“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郭璞注:“言非仁人及有才藝如羿者不能得登此山之岡嶺巉巖也。羿嘗請藥西王母,亦言其得道也。羿一或作聖。”袁珂道仁羿即夷羿,即羿,言非羿莫能上,羿登此岡巖向西王母請不死藥。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道:“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瞂。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瑯?#092-樹。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隼鳥)、視肉。”

南淵,郭璞注:“靈淵。”,即《海內北經》所言崑崙之淵;類虎,或在類虎下有“身或作直”四字;開明獸,郭璞作圖讚道:“開明爲獸,稟資乾精,瞪視崑崙,威振百靈。”;鳳皇、鸞鳥,同《西山經》之鶉鳥,皆鳳屬;戴蛇踐蛇,戴,頂著,應爲圖畫如此;膺,胸口,膺有赤蛇,應爲圖畫如此;視肉,即“太歲頭上動土”之太歲,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複合體,生於土壤中,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珠樹,不死樹之屬,袁珂注引《海外南經》道:“《海外南經》雲:‘三珠樹生赤水上。’疑即此。”;文玉樹,郭璞注:“五彩玉樹。”;玗琪,郭璞注:“赤玉屬也”,玗琪樹,即玉樹之屬;不死樹,即《呂氏春秋-本味》所言之壽木,郭璞注:“言長生也。”;瞂,郭璞注:“音伐,盾也。”此應爲圖畫如此;離朱,詳見本文湯谷目;木禾,上詳;甘水,郭璞注:“即醴泉也。”;聖木,郭璞注:“食之令人智聖也。”;曼兌,袁珂注:“聖木曼兌,當是一物,曼兌即聖木之名也。”;挺木牙交,袁珂注引臧庸之說道:“挺木牙交爲曼兌之異文。”;“開明東……貳負臣所殺也。”一句,詳見本文靈山十巫目及窫窳目;服常樹,吳任臣疑即沙棠,上詳《西山經》;三頭人,郝懿行注引《海外南經》道:“《海外南經》雲:‘三首國一身三首。’亦此類也。”;瑯?#092-樹,樹生瑯?#092-,瑯?#092-,美玉之屬,鳳凰之食;樹鳥,袁珂注:“《大荒西經》雲:‘有青鳥,身黃,赤足,六首,名曰(鳥蜀)鳥。’郭璞雲:‘音觸。’疑即此六首之樹鳥。”;蛟,郭璞注:“似叨慕牛⊥廢婦保ň保┯邪遵ǎ笳呤В訝繅歡停芡倘恕!癟ǎ觶腫ⅲ骸膀運粕擼慕牛嘁病!保或螅躋葑ⅰ凍恰返潰骸膀螅笊咭病!保晃V,長尾猿;鳥秩樹,郭璞注:“木名,未詳。”;於表池樹木,郭璞注:“言列樹以表池,即華池也。”裝飾之意;誦鳥,郭璞注:“鳥名,形未詳。”;(隼鳥),郭璞注:“雕也。”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爲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梯,郭璞注:“梯謂馮也。”馮同憑,倚靠之意;幾,案幾;杖,袁珂注爲衍文;三青鳥,詳於《大荒西經》,見下,袁珂又道:“此三青鳥者,非宛轉依人之小鳥,乃多力善飛之猛禽也。”;爲西王母取食,郭璞注:“又有三足鳥主給使。”主給使,即爲西王母所使,三足鳥,即三足烏。(子游按:三足烏又見於日中,蓋非同種。)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鵹,郭璞注音黎。此即爲西王母取食之三青鳥名。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xue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流沙,詳見本文流沙目;赤水、黑水,發於崑崙之水;此神即開明獸,即陸吾,上詳;皆白,郭璞注:“言其尾以白爲點駁。”;弱水,郭璞注:“其水不勝鴻毛。”袁珂注引《古小說鉤沈輯玄》道:“天下之弱者,有崑崙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也。”郭璞圖讚道:“弱出崑山,鴻毛是沉;北淪流沙,南映火林;惟水之奇,莫測其深。”火林即炎火之山;弱水之淵,弱水所積之淵;然同燃;有豹尾,袁珂道有字衍;xue處,即xue居。

《淮南子-墜形訓》道:“(崑崙)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旰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增城,即層城,神之所居;修,高;尋,八尺爲尋。玉樹,即《海內西經》之文玉樹;珠樹,即《海內西經》之珠樹。《淮南子-墜形訓》又道扶桑、建木、若木均在崑崙。

流沙山、流沙河

《史記-五帝本紀》道:“帝顓頊高陽者,……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絜意爲齊。此言顓頊教化萬民的地理範圍,亦爲其統治區域。流沙,顓頊統治的極西之地。《史記索隱》引《地理志》道:“張掖居延縣西北有居延澤,古文以爲流沙”,又引《太平廣志》道“流沙在玉門關外,有居延澤、居延城”。司馬貞兼取鄭玄、馬融之說道流沙有地有澤,一爲地名居延城,一爲水名居延澤。

此前《楚辭》屢言流沙。《楚辭-離騷》道:“夕餘至乎西極……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遵,沿著;赤水,發於崑崙之水;容與,從容緩慢貌。此言詩人黃昏至極西之流沙,沿赤水漫步。又《楚辭-招魂》有“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兮。”之句。由西方之害,此處流沙似爲沙漠。

《山海經》亦屢言流沙。《山海經-海內西經》道:“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崑崙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虛同墟,大丘;黑水之山,郭璞注:“今西海居延澤。”此處流沙爲河。

《山海經-海內東經》又道國在流沙中者、國在流沙外者云云,此處流沙似爲一大沙漠。

此外《淮南子-墜形訓》中亦道弱水、洋水經於流沙。此流沙似爲澤或沙漠。

嬴母山、長乘

《山海經-西山經》道:“……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狀如人而(犬勺)尾。”長乘,郝懿行注引《水經注》“禹西至洮水之上,見長人受黑玉。”之句道此長人或即此神,袁珂道黑玉下脫書字;天之九德,郭璞注爲九德之氣所生;(犬勺),似豹。

長留山、瑰氏

《山海經-西山經》道:“(積石山)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少昊,詳見本文少昊目;磈,郭璞注音隗;員神磈氏,郝懿行注:“是神,員神,蓋即少昊也。”;反景,郭璞注:“日西入則景反東照”。(子游按:景,影。此言日西則影在東,此神在此似爲觀測日影之神,或可聯繫于若木。)

章莪山、畢方、五尾赤豹

畢方,屬木之神鳥。《韓非子-十過》有“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畢方並鎋……”之句,言及畢方。

《山海經-西山經》道:“(長留山)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爲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瑤、碧,皆玉;所爲甚怪,郭璞注道多有非常之物;如猙,或作猙;訛火,袁珂注道即怪火。

《山海經-海外南經》道:“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爲鳥人面一腳。”其,見本文比翼鳥目。此說與其餘諸說皆異。

又《淮南子-氾論訓》道:“山出梟陽,水生罔象,木生畢方,井生墳羊,人怪之,聞見鮮而識物淺也。”高誘注:“木之精也。狀如鳥,青色,赤腳,一足,不食五穀。”

符惕山、江疑

《山海經-西山經》道:“(陰山)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雲之所出也。”愓,或作陽,郭璞注音陽。

三危山

三危山,西方之山。《史記-五帝本紀》道:“(舜)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三苗,族羣名;西戎,西方族羣統稱;變,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注爲變其形及衣服;又引徐廣道變爲燮,燮,和意。此言舜驅趕三苗族至三危山,以懾服西戎。鄭玄注道:“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岐山相連。”又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注道:“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又曰卑羽山,在沙州敦煌縣東南三十里。”

此前《尚書-禹貢》道:“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黑水,發於崑崙之水;三危,山名。此言禹疏導黑水經三危山入南海。又《楚辭-天問》道:“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玄,黑,作動詞;趾,腳趾。此屈原對黑水,三危山之疑問。

《山海經-西山經》道:“(符愓山)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郭璞注:“三青鳥主爲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於此山也。”此言此山爲三青鳥之別居。三青鳥,又見於《海內北經》,詳見本文崑崙山目。

單張山、諸健

《山海經-北山經》道:“(單張山)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善吒,行則銜其尾,居則蟠其尾。”吒,呼吒;銜,嘴銜;蟠,盤蜷。

水族獄法城、山琿

《山海經-北山經》道:“(少鹹山)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犬軍),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犬軍),郭璞注音暉;袁珂注:“山(犬軍)蓋即舉父、梟陽之類也。”舉父、梟陽,詳見本文夸父目及梟陽國目。

鉤吾山

《山海經-北山經》道:“(鉤吾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此狍鴞即爲饕餮。

雁門山、雁門澤

《山海經-北山經》道:“(樑渠山)修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雁門,……”修水,水名;雁門,郭璞注:“水名。”(子游按:此或即雁門北之大澤。)

《山海經-海內西經》道:“大澤方百里,羣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雁門山,雁出其閒。在高柳北。”大澤,袁珂道非《大荒北經》之大澤;所生及所解,生,產卵孵化,解,解羽,換羽;閒同間;高柳,畢沅注:“山在今山西代州北三十五里。”

餘峨山、犰狳

《山海經-東山經》道:“……餘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荊芑。……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詨,見則螽蝗爲敗。”柟,楠樹;荊,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無棘;芑,郝懿行注芑同杞,茍杞;菟同兔;鴟,與貓頭鷹同科;見人則眠,郭璞注:“言佯死也。”犰狳,王念孫等校作(犬幾)狳,音幾餘(子游按:犰狳,貧齒目犰狳科,有鱗甲。);詨同叫;螽,袁珂注引《說文解字》道螽即蝗蟲;爲敗,郭璞注:“言傷敗田苗。”即蝗災。

耿山、朱孺獸

《山海經-東山經》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獳,其鳴自詨,見則其國有恐。”水碧,郭璞注:“亦水玉類。”;魚翼,魚鰭;獳,郭璞注音儒;詨同叫;恐,恐慌。

東始山

《山海經-東山經》道:“……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可以服馬。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理,紋理;芑,郭璞注芑同杞(子游按:此杞樹非茍杞。);可以服馬,郭璞注:“以汁塗之,則馬調良。”;茈同紫,古紫字。

蔓蕖山、馬腹獸

《山海經-中山經》道:“……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洛。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箭,箭竹;洛,洛水。

土族和山城、泰逢

《山海經-中山經》道:“……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瑤、碧,玉石之屬;河,黃河;九都,郭璞注:“九水所潛,故曰九都。”言有九路水潛行其下;吉,郭璞注爲善;虎尾,郭璞注或作雀尾;萯,草頭下負;神動天地氣,郭璞注爲能興風雨。

朝歌山、七彩土

《山海經-中山經》道:“(成侯山)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堊,郭璞注:“堊,土也。”(子游按:堊,石灰石,一般作白堊,《山海經》又言堊有多色,待考。)《中山經》以下又有同名山,異地。

陽虛山

《山海經-中山經》道:“(升山)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於玄扈之水。”郭璞注引《河圖》道《河圖》即出於此水。

光山、計蒙

《山海經-中山經》道:“……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碧,青色玉石;木,郝懿行疑爲水之訛。

岐山、涉馱

《山海經-中山經》道:“(光山)又東百五十里,曰岐山,……神涉鼉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鼉音駝。

首陽山

《史記-伯夷列傳》道:“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遂餓死於首陽山。”張守節《史記正義》注道:“是今清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

《山海經-中山經》道:“中次十經之首,曰首陽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

復州山、肢踵鳥

《山海經-中山經》道:“……復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陽多黃金。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見則其國大疫。”檀,檀樹;鴞,貓頭鷹;彘,豬;跂,郭璞注音企;疫,瘟疫。

豐山、耕父神、清冷九鍾、雍和

《山海經-中山經》道:“(前山)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蝯,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處之,常遊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爲敗。有九鍾焉,是知霜鳴。”蝯,郭璞注:“蝯同猿,即今猿字。”;喙,嘴;大恐,大亂,恐慌;出入有光,郭璞注爲神來時水赤有光耀;敗,衰敗;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

瑤碧山

《山海經-中山經》道:“(皮山)又東六十里,曰瑤碧之山,其木多梓枬,其陰多青雘,其陽多白金。”梓,梓樹;枬,楠樹;青雘,草本,可提取青色染料。

宣山、帝女桑、南陽仙子

《山海經-中山經》道:“(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餘,赤理黃華青柎,名曰帝女之桑。”大五十尺,郭璞注:“圍五丈也。”;其枝四衢,郭璞注:“言枝交互四出。”;餘,古餘字;赤理,言桑作赤色;華同花;柎,花萼。又《太平御覽》卷九二一引《廣異記》道:“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居南陽崿山桑樹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昇天,因名曰帝女桑。”袁珂注引其道宣山即崿山,蓋此桑以帝女得名。(子游按:此赤帝似非炎帝。)

夫夫山、於兒神

《山海經-中山經》道:“(夫夫山)神於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遊於江淵,出入有光。”操,纏繞。

洞庭山、洞庭湖

《山海經-中山經》道:“(夫夫山)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閒,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鳥。”帝,袁珂注爲堯,蓋古神話中堯亦天帝,二女即娥皇、女英;澧沅,澧水、沅水,在今湖南;九江,言九水,待考;閒,間;載,戴。

《山海經-海內東經》道:“沅水出象郡鐔城西,東注江,入下雋西,合洞庭中。”郭璞注:“象郡今日南也。鐔城縣今屬武陵;音尋。下雋縣今屬長沙。《水經》曰:‘沅水出牂牁且蘭縣,又東北至鐔城縣,爲沅水。又東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沙下雋縣。’”此處洞庭似即爲洞庭澤。

羽民國

《山海經-海外南經》道:“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爲人長頭,身生羽。”其字,見本文比翼鳥目。羽民,郭璞注:“能飛不能遠,卵生,畫似仙人也。”郭璞又注引《歸藏-啓筮》道:“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山海經-大荒南經》亦道:“(大荒之中)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

丈夫國、女兒國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丈夫國在維鳥北,其爲人衣冠帶劍。”維鳥,此鳥,即《海外西經》此目上之(上次下鳥)鳥、(詹鳥)鳥;畢沅注:“古無(上次下鳥)、(詹鳥)字,是雲維鳥云云。”郭璞注:“殷帝太戊使王孟採藥,從西王母至此,絕糧,不能進,食木實,衣木皮,終身無妻,而生二子,從形中出,其父即死,是爲丈夫民。”(子游按:西王母,言崑崙山;形中,或言背肋間。)又《淮南子-墜形訓》亦言丈夫民。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巫咸,指巫咸國,詳見本文靈山十巫目;周,繞。郭璞注:“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若生男子,三歲輒死。周猶繞也。”(子游按:黃池,言有黃水。)袁珂道,“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之句蓋圖畫如此。又《淮南子-墜形訓》亦言及女子民。

鸞鳳族

《山海經-海外西經》道:“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羣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此,郝懿行注爲衍文;夭,郝懿行注應爲沃,《淮南子-墜形訓》亦有沃民;甘露,袁珂注引《太平御覽》道:“甘露者,美露也;神露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子游按:飴,麥芽糖。);所欲自從,郭璞注:“言滋味無所不有,所願得自在。”;相與,並與;四蛇,言《海外西經》此上之軒轅之丘。自“在四蛇北”之後,郝懿行注道俱爲圖畫如此。鸞、鳳,鸞鳥、鳳凰,皆神話中鳳凰之屬,鸞鳳族,或出於此。鸞鳳歌舞事又見《大荒南經》?#092-民國。

拘纓國、歐絲之野

《山海經-海外北經》道:“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拘纓,袁珂注:“纓正宜作癭。癭,瘤也,多生於頸,其大者如懸瓠,有礙行動,故須以手拘之。”(子游按:瓠,葫蘆。);其,指《海外北經》所言之積石山;利纓,袁珂注引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道:“利或是捋之訛。”

《山海經-海外北經》道:“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歐絲,郭璞注歐同嘔,言類蠶;據,靠;三桑,袁珂道:“此無枝之三桑,當即跪據樹歐絲女子之所食也。”;仞,八尺一仞。袁珂道此即爲婦女養蠶神話之雛形,此後晉人幹寶所撰《搜神記》又詳加敷衍。

朝陽谷、水伯天吳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爲水伯。在(上工下蟲)(上工下蟲)北兩水閒。其爲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朝陽之谷,郝懿行注引《爾雅》道:“山東曰朝陽,水注溪曰谷。”;(上工下蟲)(上工下蟲),袁珂注即爲虹字之別寫,見《海外東經》此目;兩水,不詳;閒同間。

又《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郭璞注:“水伯。”

黑齒國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黑齒國在其北,爲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爲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其,指肆(聿改差)丘,詳見《海外東經》此目;爲人黑,郝懿行注:“黑下當脫齒字。”;啖,食。“一赤一青”,“其一蛇赤”等言,爲描述圖畫。

又《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黑齒,郭璞注:“齒如漆也。”;帝俊,袁珂道《山海經》中帝俊均指帝舜;生黑齒,意指黑齒民爲帝舜後裔;黍食,意爲黑齒民僅食黍,黍,五穀之一;四鳥,即虎、豹、熊、羆,鳥獸通用。

雨師國、雨師妾

《山海經-海外東經》道:“雨師妾在其北,其爲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爲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雨師妾,郝懿行注爲國名,袁珂注或衍妾字,無可考;其,同本文黑齒國目之其;耳有蛇,指以蛇貫耳,作飾;十日,指湯谷,詳見本文湯谷目。

桂林八樹

《山海經-海內南經》道:“桂林八樹在番隅東。”桂林,郭璞注:“八樹而成林,信其大也。”此言八桂樹而成林;番隅,即番禺,《初學記》引《南越志》道:“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爲名。”《水經注》又道:“縣有番山,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角。(子游按:《南越志》所道番禺即今廣州。)

梟陽國

《山海經-海內南經》道:“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爲人人面長脣,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北朐,國名,詳見《海內南經》此目;反踵,即踵前腳後;見人笑亦笑,郝懿行注應爲見人則笑;管,竹筒,言喜持竹筒。郭璞注此即俗名山都,又注引《爾雅》道當爲狒狒。《海內經》亦言及此梟陽國人,同此。

鬼國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爲物人面而一目。”袁珂注:“即一目國,已見《海外北經》。《大荒北經》亦云此國。傳說中此國之所在非一也。”

以上徒具鬼國之名,而無鬼國之實。《山海經-海內經》道:“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幽都,一作武都;黑水出焉,黑水流經此,黑水,發於崑崙之水,色黑;玄,黑;玄蛇,即《山海經》所言之食鹿玄蛇;蓬尾,郝懿行注:“言狐尾蓬蓬然大。”;玄丘之民,郭璞注:“言丘上人物盡黑也。”大幽之國,郭璞注:“即幽民也,xue居無衣。”郝懿行疑郭注本爲經文;赤脛之民,郭璞注:“脛已下正赤色。”此幽都山諸物皆黑,略具幽冥氣象,然實無恐怖之意。

《楚辭-招魂》道:“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兮。土伯九約,其角觺觺兮。敦脢血拇,逐人駓駓兮。參目虎首,其身若牛兮。”幽都,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土伯,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此地下幽都則陰森恐怖,始爲真正意義上之鬼國矣。

蜃樓城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大人之市在海中。”又《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此大人之市,楊慎、郝懿行等鹹釋以登州海市蜃樓之幻象,道:“今登州海中州島上,春夏之交,恆見城郭市垣,人物往來,有飛仙邀遊,俄頃變幻,土人謂之海市。疑即此。”袁珂道此說爲誤。然今樹下野狐《搜神記》之蜃樓城或即出於此。

皮母地丘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郝懿行注引《淮南子-墜形訓》道:“淮南墬形訓雲:‘東南方曰波母之山。’蓋波母之波字脫水旁因爲皮爾。”

流波山、夔牛

《山海經-大荒東經》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爲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入海七千裡,言離岸七千裡;橛以雷獸之骨,郭璞注:“雷獸即雷神也,人面龍身,鼓其腹者。橛猶擊也。”雷神,詳見本文雷神目。此鼓即黃帝伐蚩尤所用之夔牛鼓。

蜮人族、射工

《山海經-大荒南經》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名曰蜮人。”蜮,郭璞注音惑,又稱短狐、射工,郭璞注:“蜮,短狐也;似鱉,含沙射人,中之則病死。此山出之,亦以名雲。”《說文解字》道:“蜮,短狐也,似鱉,三足,以氣射害人。”短狐,《漢書》作短弧,顏師古注《漢書》道:“即射工也,亦呼水弩。”;食黍,意僅以黍爲食,一作食桑;“有人方扜弓……”,當爲解說圖象;扜,郭璞注:“扜,挽也,音紆。”

女媧之腸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爲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女媧,見本文第六節,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爲此神。慄廣,野名。媧,音瓜。”(子游按:媧今音挖。);腸,或作腹;慄廣,郭璞注爲野名;橫道,郭璞注:“言斷道也。”即據道、當道。

方山、櫃格鬆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櫃格之鬆,日月所出入也。”櫃格,郭璞注:“木名,音矩。”日月所出入,袁珂注:“此方山爲日月所出入唯一之山也,然而地在西荒,何可雲‘出’,此神話之山,誠如郭璞所云:‘不可以常理推’矣。”(子游按:《山海經》其餘有山,或爲日月所出,或爲日月所入,無如此山兼具出入。)

日月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樞,轉軸;吳姖天門,即日月所入之門。

常陽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袁珂疑此常陽山即是刑天所葬之常羊山。常羊山,詳見本文刑天目。

器物名:

五色石

五色石,女媧補天之用。《淮南子-覽冥訓》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具言女媧補蒼天,正四極之功。

又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道:“(崑崙)西有螭潭,……此潭左側有五色石,皆雲是白螭腸化成此石。”螭,無角之龍。

玄玉榮英、密山

玄,黑。榮英,即榮華,美好物,一般指花。見於《楚辭-離騷》“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相,甄取;詒同貽,贈與。意爲早趁鮮花未落,贈予人間女子。又《楚辭-九章-涉江》“登崑崙兮食玉英”,玉英,玉之精華。

玉英之說,始見於《穆天子傳》,有“天子於是得玉策枝斯之英”之句。謂周穆王於崑崙得玉英。又《山海經-南山經》郭璞注引《屍子》:“清水出黃金、玉英。”又見《淮南子-墜形訓》“龍淵有玉英”之語。

《山海經-西山經》道:“(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爲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於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閒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峚,郭璞注音密,郝懿行注道峚同密;員同圓;飴,麥芽糖;稷澤,澤名;沸沸湯湯,郭璞注爲玉膏涌出貌;饗,款待;是生玄玉,郭璞注爲其中又出黑玉;投鐘山之陽,郭璞注道以爲玉種,待其生玉;良,郭璞注爲最善;濁,郭璞注爲潤厚;五色發作,五彩繽紛貌;和,濟;服,袁珂注爲佩帶;閒同間。

舟、車

《山海經-海內經》道:“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樑,淫樑生番禺,是始爲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爲車。”

帝俊,袁珂道即舜;禺號、淫樑,郝懿行道淫或作經,禺號即禺(豸虎),淫樑即禺京,禺京、淫樑聲相近(子游按:禺(豸虎)、禺京詳見本文禺強目。);是始爲舟,郭璞注引《世本》道:“共鼓貨狄作舟。”;吉光爲車,郭璞注引《世本》道:“《世本》雲:‘奚仲作車。’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創作意,是以互稱之。”又《說文解字》道:“車,夏後時奚仲所造。”

又《管子-形勢解》道:“奚仲之爲車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圜,圓;規矩鉤繩,定圜方曲直之工具。

弓矢

《山海經-海內經》道:“少暤生般,般是始爲弓矢。”郭璞注引《世本》道:“《世本》雲:‘牟夷作矢,揮作弓。’弓矢一器,作者兩人,於義有疑,此言般之作是。”牟夷,應作夷牟,《說文解字》道:“古者夷牟初作矢。”又《墨子-非儒下》道:“古者羿作弓。”《呂氏春秋-勿躬》道:“夷羿作弓。”夷羿即羿,此《呂氏春秋》與《墨子》同執一說。

琴、瑟

《山海經-海內經》道:“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爲琴瑟。”郭璞注引《世本》道:“《世本》雲:‘伏羲作琴,神農作瑟。’”郭注似爲否定《海內經》之說,難解。袁珂道:“王念孫校‘爲琴瑟’上有‘務’字,‘務爲琴瑟’,則是以琴瑟爲戲弄之具,非造作之意,似於義爲長也。”

歌舞

《山海經-海內經》道:“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爲歌舞。”或無舞字。

翻天印

出於《封神榜》,爲廣成子所煉製之法寶,能砸人,後予殷郊使用。《封神榜》,又名《封神演義》,明代許仲琳著。

事件:

一個碧綠色的蝴蝶翼的小人竟從無鋒劍中飛了出來,……倒是纖纖相形之下見多識廣,脫口道:“木精!”

蝴蝶翼小人,中國神話未聞此說,蓋引入西方精靈之屬。

赤銅石嘿然道:“城主說的極是。常言說‘內聖外王’,燭老妖倒是反其道行之,‘外王內聖’……”

“內聖外王”語出《莊子》。《莊子-天下》道:“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爲其所欲焉以自爲方。”內聖外王之道,當爲內以修身,外以平天下之道。《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穆叔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同太。立德即內聖,立功即外王。

猙與獰合體爲猙獰

《山海經-大荒南經》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足術)踢。有三青獸相併,名曰雙雙。”赤水,發於崑崙之水;流沙,詳見本文流沙目;左右有首,袁珂道此等情形出現於神話中,蓋獸牝牡相合之象;(足術)踢,或作述蕩,郭璞注爲黜惕二音;三青獸,見《大荒東經》此目;相併,郭璞雲:“言體合爲一也。”中國神話中合體之說,或由此出。

昔者盤古,破陰陽兩氣,始有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盤古之氣浩然天地,是謂之道;盤古之神充盈太虛,是謂之神。夫宇宙有道,五界唯神。神與道合,則無極不可往也,無窮不可盡矣。

《屍子》道:“上下四方曰字,往古來今曰宙。”字同宇。《淮南子-齊俗訓》道:“往古來今謂之宙,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

盤古開天地說,首見三國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啓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爲人也。”

浩然二字,見《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朱熹注:“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此即中國神秘主義之初起。得此二字,則本段話之神秘主義主旨已顯。神秘主義,即強調萬物本爲一體,後天起隔閡,人之生乃致力於消除此隔閡。

後記

我在讀了樹下野狐的奇幻小說《搜神記》以後,深爲其中中國神話的神奇瑰麗所吸引,又加上近段時間常常學習中國歷史與哲學,就萌發了寫一篇關於在奇幻小說中建立中國神話框架的文章的想法。不過在篇幅上是超出我的預計的,由於此前對神話這個領域很不熟悉,所以在成文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原想在兩週內完成,結果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月。

由於學力不足,這篇文章是相當淺薄的,理論上很不完整,並且其中的觀點與論述,大部分是前輩們早已作出的,真正我個人的獨見,恐怕十不得一,每當想到這裡,就不禁十分惶恐,對自己很不滿意。我引用各位前輩的觀點與論述的地方,大部分都已在文中標明,另外論及先秦宇宙論的地方,實際上很大部分是馮友蘭先生的觀點與論述,我確實此前讀過他的《中國哲學史》。不過他的《中國哲學簡史》我此前未讀過,當我寫完這一節後纔讀到,看到與他的相關內容相近,我心中很是喜悅。

前五節基本上是講理論,第六、七節是結合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的具體例子來分析中國神話的應用。我在這篇文章中儘量把原始材料都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時候相當謹慎,儘量讓讀者有比較大的空間去思考問題。第七節雖然只是一個資料篇,然而資料的考證確實很費工夫,佔了我寫作的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我考證校驗相當仔細,儘量求準求全,儘量做到沒有一個字的錯失,讓讀者看到完整的原貌。

(本章完)

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47回 特異功能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1回 離間悟空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3章 昔日兄弟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77回 巔峰小隊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22回 阿修羅道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8章 老大單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9章 兄弟恩怨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06回 意外戰局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1回 天庭耍橫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6回 上帝打賭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十二回 另一個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04章 巧妙周旋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19回 收服恐龍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四回 帝國初期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0章 偶遇洪奔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3章 白衣女鬼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一回 山頂洞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28回 亡靈參戰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一回 救世之主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八回 我就是我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二十八回 恐龍哥們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19回 收服恐龍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2章 誰的無雙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1回 離間悟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71回 解放人類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21回 絕色雙嬌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14回 蓮花地獄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8回 印尼陷阱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7回 戰前分隊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11章 借刀殺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2回 剿殺異類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7章 異能初現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34回 上帝之力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36回 歸來前奏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21回 絕色雙嬌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54回 胖子雞腿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回 前世今生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十九回 無字天書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44回 新的選擇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04章 巧妙周旋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21~24回 玉帝成魔,天界滅亡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十九回 無字天書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52回 少年身影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82回 殊死一搏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5章 欺負受辱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6回 仙子愛人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回 真人三豐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6回 戰事升級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一回 火龍仙子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九回 無法無天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01回 攻打冥界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9回 逃離爪哇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3回 全面開戰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八回 我就是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6章 前世今生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14章 再探鬼廟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3+14回 鬥嘴佛祖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02章 衝出血路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回 烏黑金剛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7章 天外來客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35回 上帝大成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6回 戰事升級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一回 三昧真火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二回 三道下凡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五回 亞當夏娃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08回 雪狼叛軍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9章 單挑魔君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24回 鍍金出發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6回 我多厲害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8章 老大單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5章 動情一場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7回 人民起義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2回 大舉進攻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3回 單挑悟空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07回 玉帝腎虧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4回 一較雌雄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0章 陰謀暗算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七回 乘風歸去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1章 詭異漸生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7章 異能初現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8章 霸氣上身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5回 月宮美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6回 上帝打賭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二回 冥界復仇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49回 新的境界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7回 戰前分隊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53回 運動截殺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38回 逃亡瞬間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3回 火蛇空舞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5回 星爆藥水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七回 乘風歸去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二十九回 玄天解密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4章 魔女魔血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31回 突破上帝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六回 真情表白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一回 張氏三豐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九回 羣魔亂舞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六回 天庭改革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2回 齊天大聖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二十七回 冰河水怪
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47回 特異功能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1回 離間悟空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3章 昔日兄弟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77回 巔峰小隊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22回 阿修羅道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8章 老大單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9章 兄弟恩怨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06回 意外戰局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1回 天庭耍橫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6回 上帝打賭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十二回 另一個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04章 巧妙周旋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19回 收服恐龍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四回 帝國初期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0章 偶遇洪奔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3章 白衣女鬼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一回 山頂洞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28回 亡靈參戰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一回 救世之主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八回 我就是我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二十八回 恐龍哥們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19回 收服恐龍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2章 誰的無雙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1回 離間悟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71回 解放人類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21回 絕色雙嬌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14回 蓮花地獄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8回 印尼陷阱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7回 戰前分隊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11章 借刀殺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2回 剿殺異類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7章 異能初現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34回 上帝之力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36回 歸來前奏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21回 絕色雙嬌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54回 胖子雞腿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回 前世今生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十九回 無字天書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44回 新的選擇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04章 巧妙周旋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21~24回 玉帝成魔,天界滅亡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十九回 無字天書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52回 少年身影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82回 殊死一搏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5章 欺負受辱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6回 仙子愛人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回 真人三豐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6回 戰事升級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一回 火龍仙子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九回 無法無天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01回 攻打冥界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9回 逃離爪哇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3回 全面開戰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八回 我就是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6章 前世今生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14章 再探鬼廟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3+14回 鬥嘴佛祖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02章 衝出血路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回 烏黑金剛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7章 天外來客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35回 上帝大成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6回 戰事升級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一回 三昧真火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二回 三道下凡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三卷《跟隨前世腳步,改寫遠古歷史》_第十五回 亞當夏娃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08回 雪狼叛軍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9章 單挑魔君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24回 鍍金出發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6回 我多厲害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8章 老大單挑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二卷《前世飛天入地,今生拯救迷失》_第25章 動情一場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7回 人民起義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12回 大舉進攻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3回 單挑悟空第二部《通霸三界》第四卷《英雄無畏歸來,天界徹底泯滅》_第07回 玉帝腎虧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4回 一較雌雄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0章 陰謀暗算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七回 乘風歸去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1章 詭異漸生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7章 異能初現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08章 霸氣上身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5回 月宮美人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6回 上帝打賭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二回 冥界復仇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49回 新的境界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07回 戰前分隊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53回 運動截殺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五卷《追求自然平衡,冥界無影無蹤》_第38回 逃亡瞬間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63回 火蛇空舞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15回 星爆藥水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七回 乘風歸去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二十九回 玄天解密第一部《爲愛轉世》第一卷《前世驚天秘密,今生驚悚遭遇》_第14章 魔女魔血第三部《宇宙革命》第一卷《一名東方少年,地球守衛上帝》_第31回 突破上帝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二十六回 真情表白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一回 張氏三豐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十九回 羣魔亂舞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六回 天庭改革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一卷《冥界洞天恢恢,地界大破餓鬼》_第02回 齊天大聖第二部《通霸三界》第二卷《天界胡作非爲,穿越時空逃亡》_第二十七回 冰河水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甘泉县| 黄陵县| 措美县| 和林格尔县| 秭归县| 华坪县| 永善县| 紫云| 法库县| 鞍山市| 新和县| 福海县| 平安县| 景泰县| 台东市| 陇南市| 夹江县| 永济市| 和硕县| 盐城市| 苏尼特左旗| 乡宁县| 勐海县| 德兴市| 贵定县| 木兰县| 阿克陶县| 河南省| 文化| 商洛市| 叙永县| 开化县| 南昌县| 云林县| 重庆市| 农安县| 平江县| 剑阁县| 鲁甸县|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