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二章 廷議對決

鮑昱隨權倌進入御書房,只見劉炟清秀的面龐伏在寬大的御案上,擡頭向鮑昱頷了一下首,輕聲道,“鮑卿稍待!”然後又蹙眉用硃筆在簡冊上批著什麼。

硃紅御案左側,是蘭臺剛報送來的十幾卷簡冊,那是各郡國的報急文書。鮑昱先躬身施禮,然後悄然在側案後坐定。宮人來看了茶,鮑昱擡頭向對面牆上望去,只見這是尚書檯官員製作的賑災圖,河水(注:即黃河)南北,春荒遍地,他反射性地蹙了下眉頭。

劉炟終於寫完了,他搓搓手,又放在嘴上呵呵,這才憂心忡忡地小聲道,“鮑卿,朕自即位起,秋時春旱相連,兗、豫、徐各州塗炭。先帝兩徵白山,西域在餘手中得而復失。內外不寧,餘惴惴難安。前日朕已至上林苑築臺祀雨,求上蒼眷顧生民,然赤兔如火,仍無雨意,莫非朕有失德之處?朕又何以消復旱災?”

鮑昱聞言,一時想不清劉炟真正意圖,便思忖一下道,“陛下始踐大位,雖有失得,但未有能致天現異懟之大過失。臣前爲汝南太守,一郡牽涉楚案者數百,舉國則冤屈者衆。夫大獄一起,冤者過半。遠徙邊地者,骨肉離分,死傷旅途、邊地,多孤魂野鬼,不得安寧。臣以爲,當令遠徙者還其故園,蠲除禁錮,使死生獲所,則和氣可致。”

司徒所言,雖然與陳寵所議分明兩碼事,劉炟先是失望。但他迅即心裡大喜。楚王案令天下震動,含冤者數以萬計,從糾正楚王案入手,豈不是神來之筆?

於是他直視著鮑昱道,“楚事牽涉過甚,或致天懟,卿所言正合朕意。”說著,扭頭對權倌道,“著尚書檯即刻書詔,所有楚王案涉案之人,盡諸徙家,蠲除禁錮!”

“老奴遵旨!”權倌領命退下。

“唉,旱情如火,赤地炎炎,朝廷不得不傾全力賑災,可另一事又煩餘心頭——”劉炟面露興奮之色,又長嘆一聲道,“宜禾都尉府孤懸白山之南,班超漢使團遠在蔥嶺之下。倘若匈奴人再圍之,朝廷豈不是又要傾人力、國力萬里相救,鮑卿,吾當如計奈何?”

鮑昱聞言一驚,他此時才明白自己差點被聖上繞了進去。原來劉炟召他真正用意,是要借糾正前朝“苛政”,來行從西域撤回班超與曹錢之實啊!

老奸巨滑的鮑昱頓時換了口吻,他挺直腰桿,又躬身用不軟不硬的語氣道,“陛下,‘斷匈奴右臂’乃是先帝既定國策,已深入大漢吏民人心。臣以爲,漢與北匈奴不能共存,倘欲改弦易轍,定撼動國本,應廷議決斷!”

“這……”充滿期待的劉炟碰了一個大大的軟釘子,一時被噎得無言,軟軟地靠在坐榻上。鮑昱這態度分明是告訴他劉炟,別的都好商量,先帝臨終時言猶在耳,既定國策不容更改。如果陛下硬來,朝議時吾等會行使自己三公的“拒絕平署”之權!

老倔驢,氣死吾也!劉炟心裡雖然十分不爽,但也只好無奈地點點頭。

三日後是大朝會,百官小趨入朝,三遍鼓樂聲奏完,朝會開始。百官逐一奏事,很快便在賑災與是否撤回西域漢軍兩件大事上爭論不休。等各山頭辯論告一段落,劉炟便在簾內輕言出聲,希望把火挑旺,“眼下天災猖獗,民不聊生。民惟邦本,朕焦心如焚。衆卿當謹慎勤勉,賑濟災民!”

誰都聽得出來,聖上這是“拉偏架”,試圖以自己的意見左右廷議進程,又希望朝臣來替自己背書!

太尉牟融怒而起身出班,他不言是否該撤的問題,而是進一步言道,“陛下,宜禾都尉府與漢使團孤懸西域東北、西南,易受攻擊。老臣以爲,當令徵西將軍耿秉率別部居樓蘭城,居中調度,北西兼備,以備不虞!”

牟融擲地有聲,朝堂上頓時爲之一振!

在決定國家大政方針時,三公之言,往往一言九鼎。衆臣一時無人敢接話,可偏就有不信邪的主,校書郎楊終起身出班奏道:

“陛下,間者北征匈奴,西開三十六國,百姓頻年服役,轉輸煩費。又遠屯伊吾、樓蘭、車師、戊己,民懷土思,怨結邊域。愁困之民,足以感動天地,陛下宜留念省察。臣以爲,班超、曹錢兩部,如以肉賜狼,隨時有危。倘再有變,莫非興師萬里救援邪?與其勞師萬里救數百士卒,不如賑災救萬民更爲急迫!”

此言一出,如六月驚雪,令朝中百官萬分震駭!

楊終這是豁出去了,先把西域漢軍比做賜狼之肉,又間接說朝廷救戊已校尉是勞師無功,最後乾脆否定了先帝定下的“斷匈奴右臂”國策,建議朝廷放棄西域!

竇固震驚地扭頭,看一眼這個迂腐儒生。先帝屍骨未寒,這廝就口吐狂言,欲廢先帝所定國策。如此迂儒誤國,倘若是先帝在日,或是前漢孝武帝時代,定然是死罪!

可自光武、孝明兩帝時代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已成漢廷風氣,言路暢通,使得政通人和,朝野同心,可謂氣象萬千。楊終雖然口若懸河,信口雌黃,但竇固與衆大臣還就只能聽著,你總不能不讓人把話說完!

果然,終於等楊終說完,趙熹、鮑昱都輕聲哼了一聲,不恥與辯。而太尉牟融則再一次出班朗聲道,“古人云,‘孝子無改父之道。’陛下,征伐匈奴,屯戌西域,斷匈奴右臂,穩固大漢河西各郡,乃先帝所建,臣以爲不宜回異!”

牟融聲色俱厲,楊終雖然不服,但也未敢和牟融再抗辯。

散朝後,竇固擦擦汗走出德陽殿。上車前,忽見牟融的車子並未走,高居太尉之位的牟大人竟然走到竇固的車子前,抱拳道,“大鴻臚,今日朝堂之上汝全看到了,吾擔心今上爲小人盅惑,西域將不守啊!”

竇固也抱拳道,“謝大人信任,今日固亦焦心如焚,奈何吾已不領軍。如請軍再徵,或有戀棧之嫌。餘當奈何,還請大人明示!”

牟融躬身道,“此事關係社稷蒼生,絕非兒戲。當年光武皇帝拒派都護,致使十八國歸匈奴,河西再無寧日。班超、曹錢一旦撤回,則前功盡棄。再欲重來,不知何年矣。老臣今日將上書,惟恐力弱。老臣以爲,先帝託大人以護國重任,一言九鼎。當此緊要關頭,當上書直申,以國事爲要啊!”

竇固也躬身道,“固正有此意,今日定然上書皇上,直抒胸臆!”兩人分手後,竇固返回鴻臚寺,便秉筆直書,寫好奏章連夜呈進內宮。

散朝後,纔是餉午之時,劉炟沒有讓尚書們跟隨,自己一個人在太監們的前呼後擁下,忿忿地返回章德殿。轉了一圈,這惱人的春天,令他意興闌珊,又慢慢轉回宣明殿。

今天朝堂之上,重臣無人理解他,他此刻心裡十分痛苦。但他性情忠厚,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儘管心裡不悅但還是帶著一臉笑意聽著諸臣鬥法。

現在到了無人之時,他心事重重,心裡的惱怒令他喘息都變粗了。

他很想找萱貴人說說心裡話,但宋貴人姊妹倆都不在章德殿。宣明殿內也冷清了許多,小朝堂廳內只有幾個小太監在忙碌著。進入御書房,房內除了兩個小太監靜靜地抄手立在門後,就只有宮女菱韻一人倚在鎦金雕花圓柱旁在偷懶打盹。

這要是尋常,劉炟一定會逗逗這個小丫頭。此時他神情低落地進入御書房,悶聲坐在御案後進入發呆狀態想著心思。小太監、宮女們見皇上臉現不悅之色,都小心翼翼地不敢弄出聲響,只有寸步不離的老太監權倌佝僂著腰,低首躬立在案側侍候。

見皇帝神情木然,正在想著心思,權倌便悄然走過去推推菱韻。

劉炟正在回想著朝堂上發生的事兒,忽然,一股淡淡的幽香撲鼻而來,只見菱韻已經捧著玉琥耳杯呈到御案上,並乖巧地柔聲道,“皇上請品楚地香茗!”

劉炟看一眼這個可愛的小丫頭,只見她看了他一眼便低垂星眸,眼底水光分明閃爍著憂慮和關愛,便不忍拂了她的好意,從紫色檀木托盤內端起杯呷了一口。姜椒鹽放得很適中,茶味可口,可品完茶他又神色黯然地問,“萱貴人吶?”

菱韻垂首道,“回稟皇上,今日太后至濯龍園弄桑,傳兩位貴人相陪呢!”劉炟點點頭,心裡煩燥、失落,便從御案後起身,帶著權倌和菱韻,順著華麗輝煌、蜿蜒曲折的空中廊道,向永安殿走去。

北宮各殿,氣勢磅礴。與南宮一樣,各殿間均有富麗堂皇的空中廊道相連。從宣明殿經壽安殿,再到永安殿,從空中俯瞰,如同走在一貼白描的縑畫之中,如詩如醉。

春日的漢宮,綠蔭蓊盛,奼紫嫣紅。地面上雕欄玉砌,溪水潺潺,空氣中花香陣陣,泌人心脾。天淵池、御龍池,與宮城西邊步廣裡的芳林池交相映輝,波光瀲灩。溪邊茂林翠竹,百花盛開,陽光透過綠蔭灑在水面,泛起盎然春意、光影如梭。

從空中俯瞰,各殿院中、苑圃內宮人們長袖飄舞,都在忙碌著。到了永安殿,只見院中滿苑都擺放著開得正盛的迎春、芍藥,花香幽幽,爭奇鬥豔,與假山、青桐、殿堂、樓榭、池水,構成了一幅絕美醉人的春意圖。

可劉炟神態落寞,象鬥敗的公雞,根本沒有心情欣賞這萬千美景。

太后很快便要從這裡搬到宮城外高安館北的永安離宮,這讓他有絲絲不捨。此刻的北宮永安殿內,宋萱、宋蕊姊妹二人剛陪著馬太后從濯龍園蠶室弄蠶歸來,三人一身素白麻衣,情致很高,笑聲不斷。見劉炟一個人悶悶不樂地走來,太后便讓其坐於自己身邊,說了一頓閒話。

“母后,吾有事稟報……”劉炟欲言又止。

長樂少府夕照親自給劉炟上了香茗,劉炟頷首向庶母謝恩。“又怎麼了,拉著個臉?”夕照微微一笑,忍不住小聲嘟囔了一句。

太后已經換好大練出來,看了兒子一眼,見他神色間頗有些躊躇,便蹙了一下眉頭,還是努力平心靜氣地問道,“是爲西域事罷?”

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一章 竇妤進宮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五章 漫漫駝道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十六章 死士情懷第三十一章 爲救吾嫂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二章 雷霆反擊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四十七章 大戰將起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十章 兵發拘彌第十八章 楚地隱士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九章 羌胡謀漢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二十八章 寒外風情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十一章 驟羈兜題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一章 兵臨城下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八章 且戰且走第一章 虎口脫險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四章 夜色闌珊第四十四章 去太華山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十一章 天兵驟至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二十一章 衣鉢相傳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一章 馬氏驕奢第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章 北嶺礪兵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十二章 解憂之後第十八章 薩滿女巫第二十六章 河畔刑場第十二章 亡命途中第三十九章 認祖歸宗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二十二章 百密一疏第十一章 弱冠而孤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二十八章 三公平署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
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一章 竇妤進宮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五章 漫漫駝道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二十二章 河西歲月第十六章 死士情懷第三十一章 爲救吾嫂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二章 雷霆反擊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四十七章 大戰將起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十章 兵發拘彌第十八章 楚地隱士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九章 羌胡謀漢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二十八章 寒外風情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二章 因果相報第十一章 驟羈兜題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一章 兵臨城下第六章 白山潰敗第十八章 且戰且走第一章 虎口脫險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十四章 夜色闌珊第四十四章 去太華山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十一章 天兵驟至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十章 魂歸安陵第六章 夏季血祭第二十一章 衣鉢相傳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十二章 廷議辯決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一章 馬氏驕奢第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章 北嶺礪兵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七章 聲東擊南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十二章 解憂之後第十八章 薩滿女巫第二十六章 河畔刑場第十二章 亡命途中第三十九章 認祖歸宗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十章 決戰前夜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二十二章 百密一疏第十一章 弱冠而孤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十九章 枉自多情第三十六章 私鹽官鹽第二十八章 三公平署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十七章 暗藏天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高雄县| 崇州市| 松江区| 苍山县| 茂名市| 潜江市| 鹤峰县| 巴彦淖尔市| 张家港市| 万载县| 天气| 宁远县| 盱眙县| 富民县| 崇阳县| 隆林| 武冈市| 垦利县| 疏附县| 中江县| 呼伦贝尔市| 化德县| 毕节市| 乌拉特中旗| 洛川县| 澜沧| 确山县| 类乌齐县| 隆子县| 濉溪县| 三门峡市| 名山县| 彩票| 拜泉县| 揭西县| 德清县| 阜南县| 塔城市| 秦皇岛市|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