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貢院因爲設在省治所在地南昌,故又稱南昌貢院,爲江西全省鄉試的考場。江西貢院創建於北宋宣和元年,此後幾度遷建。宋至明代設在今南昌八一公園一帶。
江西貢院正門前有東西轅門,均系木結構牌坊。
正門是磚石砌築,中開三門,正中懸有紅底金色“貢院”二字匾額。兩側除一對石獅外,還有石坊兩座,東曰“明經取士”,西曰“爲國求賢”。
整個貢院正門佈局莊偉,門內附近東西設有官廨,供考試時維護考場秩序的人員休息。臨近二道門,前有照壁,正面堆砌巨大盤龍,背面是貼“金榜”的地方。
越過廣場進二門,爲避免考生擁擠,中闢五門並列,再進就是“龍門”,俗稱“龍門口”。
至此,除考生和主要人員外,其他的人不得入內。從龍門向前,直通高三層的“明遠樓”,登高遠眺,貢院全景盡收眼底。
這是歷屆考試時執事官員發號施令和監臨、監試、巡察等登樓值班瞭望之處。
過“明遠樓”即是“致公堂”,這是監臨、外簾官辦公相聚地方,堂前設木柵迴廊,不準閒雜人員過往。
堂的東西兩側房屋,是監臨、提調、監試、巡察各堂分別辦公、食宿之地。“致公堂”後是“戒慎堂”,堂後檐牆有“外簾門”,外簾官到此必須止步。
在“致公堂”和“戒慎堂”之間,兩側房屋是掌卷、受卷、譽錄、對讀、彌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職司人遠辦公和食宿處所。
外簾門外有一座“飛虹石橋”,這是內外簾官的分界線,雙方不得逾越一步。內簾門內有“衡鑑堂”,就是當年主考、典試們的閱卷和主司們的食宿之所。
江西貢院考生號舍,有17,000多間。
號舍用《千字文》編號,爲了避諱或不吉祥的字,如:“天”、“地”、“玄”、“皇”、“軻”、“荒”、“吊”等以及數目字都不用。
若本屆考生超額乃臨時搭蓋蘆蓆棚應用,謂之“考棚”。
每排號舍長達100間或50舍間,兩排之間均留長巷,置有號燈、號旗識別,另置有水缸、廁舍等。每間號舍高六尺,寬三尺,深四尺,兩壁離地一、兩尺之間有上下兩道磚縫承板,白天下層木板可坐,上層木板代桌伏案寫作,夜晚抽出上板並和下板,乃成休息睡眠之臥牀,飯食有考生自備用菜油的小炊具燒煮 。
林逸塵進了考場以後,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屬於千字文裡的辰字。
也就是辰宿列張的辰字,可見這一次林逸塵的考試位子還是挺考前的,或許這個和他當初院試第一有關係吧。
林逸塵來到了自己的位子,然後將東西都放好。
鄉試是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大學士趕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考試主要是《四書》,《五經》,策問和八股文等。各個省的學政是不能主持鄉試的。
所以這也就是爲什麼當初李坤父子是在歲考的時候對林逸塵進行壓制,因爲鄉試的時候,他那個學政,也就是督學使者的身份是管不了的。
林逸塵看著自己所處的狹小的空間,林逸塵就不由得感嘆到,這個鄉試也還真的是不容易啊。
果然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如果身體不好的話,在這樣的空間待著考試的話,估計有的人都會吃不消,別說考試的事情了估計都會病倒。
這個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當初院試的時候只是一個晚上就有人在考場裡病倒了,還有的人就跟肺都要咳出來了一樣。
這也就是爲什麼除了現代帶來的習慣,林逸塵在平時自己也會加強鍛鍊的原因了。
鄉試的考試比之前的考試顯得更加的嚴苛,林逸塵看著在那裡還沒有開始考試就已經巡查的官差。
他們似乎是怕進來的搜身還不夠,如果發現有什麼他們覺得可疑的東西,他們也還是會進行檢查的,而且他們也有這麼一個權力。
林逸塵對於這個,他自己倒是顯得無所謂,自己根本就沒有打算作弊,身正不怕影子斜,所以對於這個他是一點都不擔心。
況且就自己這樣的小人物,這裡的考官都是朝廷派下來的翰林,自己又不認識他們,自然也就談不上得罪了,所以就連小鞋子都不用擔心有穿了。
如果說當時李坤沒有下臺的話,而且學政又可以主持的話,那麼自己或許倒是需要擔心一下了,但是現在根本就不用擔心。
因爲沒有這個如果,別說李坤已經倒了,就算沒有,他也沒有辦法將手伸到鄉試來,更不可能如同歲考那樣算計自己了。
所以這樣的擔心林逸塵是不需要有的了,東西都收拾好了以後,林逸塵便坐了下來,畢竟也快考試了,等這邊的考生進場了以後,貢院的門就會關閉,不能放別人進來了。
考生陸續進場,林逸塵還可以看到時不時的有人從自己的考舍前面的路上經過呢。
不過過的人自己一個人都不認識就是了。林逸塵本來想看看有沒有徐傑,還有廖驊的,或者說其他認識的人,不過一個人都沒有。
不過沒有就沒有吧,反正就算有自己也不能做什麼,又不能說一起商量,一起作弊。
其實有的時候真的是越簡單就越容易防止作弊,就像現代的高考,科技發達了,作弊手段也是花樣百出,高考都出了飛機監考防作弊。
但是現在呢,考舍可以說是一個封閉的狹小的空間,只要搜身夾帶就可以了,其他的基本上不用擔心了,什麼看前面的,看左右的丟小紙條,那都是沒有的事情。
再說了那些在那裡的官差,他們負責巡查也不是說就是吃乾飯的。
他們的監考態度巡查力度真的可以說比現代的考官和巡查人員都要負責任。
鄉試如此嚴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考試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