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0章 面聖(上)

一本《泰西策》一部《盛世危言》,前者讓唐浩然名揚海內,而後者卻因皇上與地方大員的推崇,更令其聲名鵲起,一時間名聲大噪,在京城文人之中論及風頭,無人能出其左,而唐浩然的過去亦隨之再被挖了出來。

從獻“紗、絲、煤、船”富國四策,再到創辦禁菸局,既能“漸禁而平煙毒”,又能拓財源於官府,短短數月間,湖北省年入多出百餘萬兩,著實讓人驚歎,有好事者稱其所獻“皆旁門左道,非聖人子弟所取”,亦有好者爲其辯稱。

謗名也好,譽名也罷,隨著一羣清流言官在翁同龢的暗示下,紛紛上折支持“擇臺灣一地,試行新政,以證其效”,而這正是出自《盛世危言》“特區篇”中的“以一隅之地爲全國之先,以免新政傷及國之根本”。

若是擱過去,有人提“變法”、“維新”、“新政”以至“洋務”,立即就會有清流跳出來對其大加抨擊,這會反倒全都支持了,不僅僅是因爲那部《盛世危言》倍受皇上推崇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甚至贊同書中所謂,尤其是“新學篇”著實讓他們舒服許多——專門學堂如古之幕府爲落榜士子衣《食之道,授以專長,職有所專,至於什麼格物、數學、洋文的,不過就是“吏”之學罷了,同樣是爲國效力,這官是官,吏仍然是吏,而這專門學堂不過只“育專吏之所”。

這種區分對待,著實讓那些清流言官們頓覺身份高出幾分來,自然也就無需像對待同文館等洋務學堂一般百般抨擊——當官的有幾個抓著小吏的尾巴不鬆的,治吏雖是爲官之道,可一個言官站出來抓著小吏上朝議,還不成了笑話。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清流言官意識到,這甚至可以引伸於朝議,將來借操洋務者爲吏爲名,對過去趾高氣揚的各地洋務衙門加以打壓,豈不妙哉。

至於軍機大臣們,瞧著皇上的勁頭,那邊太后也未發話,自然也都理智的保持沉默,現在那“試行新政”的摺子還未上朝議,至於將來,還是等太后發話再說。

而在另一方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無論事態如何,新政成與不成,那唐子然算是功成名就了,更有人認爲這將來主持新政試行者,除唐子然外別無二人,原因無他,這事由其所提,自然也將由其負責,而更重要的是,能得翁常熟、張南皮以至李合肥等數位朝中地方大員的賞識,將來成就必不可限量,

一時間慕名來唐府拜訪的舉子更是踏破了唐家的門坎,唐浩然總算是知道什麼叫“人怕出名豬怕壯”,雖是煩不勝煩,但卻也只能強撐著笑容,一面與拜訪舉子結交,一面從中試圖挑選擇幾個人才,而與此同時,各方劉聲誇獎的消息,亦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來,以至於唐浩然的名氣更加大了。雖然偶爾也有責難的聲音出現,但在這洶涌的叫好聲中,又有誰聽得見呢?

也就是在這一片叫好聲中,唐浩然接到了來自宮中的聖旨,這是在翁同龢的力薦下,唐浩然方纔得到的面聖之恩,對於外臣來說,這自然是無盡的“恩寵”,召見唐浩然的地點是頤和園仁壽殿。盛夏之際,皇帝常來頤和園聽政,所以臣子也就在北京西郊的道上,絡繹於途。通常是先出北京,在頤和園戶部公所過夜,第二天清早可以爭取時間。

皇帝召見是何等大事,做臣子的,必須先預補一點朝儀和規矩,唐浩然自然也不例外要向人請教,就在尋思著不能失儀要找人請教的時候,翁同龢的得意門生王伯恭,則親自上門拜訪了。

“久違了,儀政兄。”

面對王伯恭的來訪,唐浩然迎在門口,之所以這般客氣,原因倒也簡單,先前在翁同龢府上,其向他介紹併力薦了王伯恭,不用問,將來臺灣試行新政,必定有其一席之地。一邊迎其進入客廳,一面寒暄過後,唐浩然便表明了自己的感激之意。

“今天冒然來訪,是聽說明早皇上要召見老弟。因爲這是首次,請子然老弟注意一些儀注。首先,老弟天沒亮就得到頤和園外朝房伺候。然後有人監引導,進宮門,到仁壽殿門,太監就退走了。這時老弟要特別注意那門檻,門檻有二尺高,門上掛有又寬又厚的大門簾,由裡面的人監掀起來,讓你進去。要特別注意,門簾起落,會特別快,老兄動作得跟得上,不小心就會一隻腳在門檻裡頭,一隻腳在門檻外面,也可能官帽被打到,打歪了,就是失儀。好在我己爲老弟先打點過,請他們特別照顧。還有……”

王伯恭站起來,從桌上拿起一包東西,

“這是一雙“護膝”,綁在膝蓋上,見皇上要下跪,跪久了容易麻,再說那金磚厚過一尺,雖是天熱,可跪久了還是會傷著膝蓋,到時候站不起來,也是失儀。這些都是爲官者的經驗,特別奉致老弟。我要趕到天津有事,不能久陪了,晚上也不一定能趕回,已吩咐這邊總管照料一切,老弟儘可使喚。今天送子然老弟到頤和園後,明早他們會等在門口。晉見皇上後,他們再送老弟回北京。”

對於王伯恭的叮囑和關照,唐浩然自然又一次表達了感謝之意。他心知,所有的一切,恐怕還是出自翁同龢的授意,心想現在無論如何,自己恐怕都同清流分不開了,就像張之洞一般,給打上了帝黨的烙印,除非自己他日在關鍵之時“賣身”投靠,否則這“帝黨”之名怕是除不掉的。

相比於京城,頤和園的凌晨比城內稍涼快一些,大概這地方有山有湖。走到仁壽殿的時候,殿外己站了不少太監。唐浩然被安排在第三名召見。前兩名召見過後,天已微亮,輪到唐浩然進去,首先感到的是殿內一片漆黑,深吸一口氣,再定神看,發現殿座雖大,在御案上,卻只有兩隻大蠟燭。御案下斜列拜墊,唐浩然連忙走上前,跪了下去,靜聽問話。

一般召見時候,太監要先送上“綠頭籤”給皇上,簽上寫明被召見者的年齡、籍貫、出身、現官等履歷,以備省覽。可是,這回“綠頭籤”在旁,光緒看都不看,表示他對唐浩然已有相當的瞭解,雖然初次見面,並不陌生。

“朕很知道你,”

光緒細細打量著跪在地上的唐浩然,他的話聲並不大,甚至讓人感覺不到任何威嚴。

“張之洞去年保薦過你,今年翁師傅也保薦你很多次了。先前朕叫翁師傅跟你談過一次話,你說的活,朕都知道了。那天翁師傅說祖宗之法不能變,你說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又何有於祖宗之法,即如此地爲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你那段話,說得不錯,翁師傅報上來,大家爲之動容。後來朕再看到你的兩部書,朕深覺不變法維新,朕將做亡國之君了,後來你寫給翁師傅的《日本變政記》、《俄皇大彼得變政記》,朕都仔細看過了。據你看來,我們中國搞變法維新,要多久,纔能有點局面?”

已經下定決心要變法維新的光緒,這會卻顯得有些急切,表面上看似柔弱的他,對權力的渴望遠超過外人的想象,但對於瞭解這段歷史的唐浩然來說,他卻知道,光緒渴望著權力,他之所以願意推行變法維新,倒不是不願做亡國之君,而是不願當現在的這種虛君,他希望通過變法維新收回權力。

“皇上明鑑。依小臣看來,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我們中國國大人多,變法以後,三年當可自立。”

唐浩然沉著地答著,之所以說三年,倒不是因爲其它,而是因爲眼前的這位皇帝太過心急,若不是他心急的話,又豈會成爲一個悲劇?

“三年?”

光緒想了一下,三年倒還能忍。

“全國上下好好做上三年,我相信三年一定可以有點局面了。你再說說看。”

“皇上既然高瞻遠矚,期以三年。三年前皇上早爲之計,中國局面早就不同了……”

“朕當然知道。”

光緒特別用悲哀的眼神,望了一下簾外。

“只是,掣肘的力量大多了。在這麼多的掣肘之力下,你說說看,該怎麼做?這變法又如何變!”

他之所贊同唐浩然的試行變法,倒不是因爲其它,而只是因爲《日本變政考》中明治之所以能夠收權於中央,靠的不正是地方上的強援嗎?而現在太后於地方有強援,而做爲皇上,他的強援又在何處?

如此一來,光緒自然希望於臺灣一地試行新政能夠成功,而正像翁師傅所說的那樣,若是說誰操辦此事,更有可能成功,也就是唐浩然了,也正因如此,他纔會將劉銘傳請求開缺的摺子留中不發,只待時機成熟時,委任唐浩然爲臺灣巡撫,由其於臺灣試行新政。

但想當歸想法,他同樣想知道在諸多掣肘之中,唐浩然又要如何推行變法。

(又停了一天電,例行的電路入夏檢修,從早晨7點直到晚上7點,剛碼了一章,今天只有這一章了,明天還會再停電一天……)

第49章 可用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5章 泰西風雲言語間第324章 金陵事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42章 大清國的希望第187章 潰敗第115章 內地之變第179章 軍法無情第78章 轟鳴第27章 投機第115章 鐵廠第111章 餘波第25章 北國第292章 代價第31章 翁府話第12章 袁氏之心第62章 時局如戲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78章 梅花第198章 奇襲(上)第36章 翅膀第7章 在海上第56章 關內第1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265章 釋放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2章 朝鮮之困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190章 不列顛治世第103章 利益至上第177章 許可第193章 斷絕第111章 餘波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93章 彼得堡的眼淚第29章 賤骨頭第92章 東亞風雲 下第210章 好天氣第87章 聽天由命第16章 善後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194章 賢良第36章 常熟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239章 開創時代第3章 募勇第324章 金陵事第176章 心生異第117章 邀請第17章 紛亂第197章 潛入第95章 謀劃第82章 根基(下)第314章 爲天下第33章 風雲微動第146章 杭州城第34章 革命第100章 乘機第55章 華陽洞第371章 新聞事件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219章 未來第334章 條件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282章 勒梅爾大海戰(五)第103章 利益至上第41章 碧雲寺第168章 筆刀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2章 雪夜長街第270章 外交第47章 未來大計第136章 取捨之間第376章 鐵釘第18章 謠言第229章 生死線第285章 尾聲(三)第374章 太平洋上第45章 興業第52章 指導第49章 湖廣之別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第270章 外交第44章 根本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82章 講武堂第46章 事業之母第210章 天下第128章 安納波利斯第14章 商鬥第200章 激戰(上)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21章 特警第167章 新世紀第195章 突襲第77章 時代的轟鳴
第49章 可用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5章 泰西風雲言語間第324章 金陵事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42章 大清國的希望第187章 潰敗第115章 內地之變第179章 軍法無情第78章 轟鳴第27章 投機第115章 鐵廠第111章 餘波第25章 北國第292章 代價第31章 翁府話第12章 袁氏之心第62章 時局如戲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78章 梅花第198章 奇襲(上)第36章 翅膀第7章 在海上第56章 關內第1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265章 釋放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2章 朝鮮之困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190章 不列顛治世第103章 利益至上第177章 許可第193章 斷絕第111章 餘波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93章 彼得堡的眼淚第29章 賤骨頭第92章 東亞風雲 下第210章 好天氣第87章 聽天由命第16章 善後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194章 賢良第36章 常熟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239章 開創時代第3章 募勇第324章 金陵事第176章 心生異第117章 邀請第17章 紛亂第197章 潛入第95章 謀劃第82章 根基(下)第314章 爲天下第33章 風雲微動第146章 杭州城第34章 革命第100章 乘機第55章 華陽洞第371章 新聞事件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219章 未來第334章 條件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282章 勒梅爾大海戰(五)第103章 利益至上第41章 碧雲寺第168章 筆刀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2章 雪夜長街第270章 外交第47章 未來大計第136章 取捨之間第376章 鐵釘第18章 謠言第229章 生死線第285章 尾聲(三)第374章 太平洋上第45章 興業第52章 指導第49章 湖廣之別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第270章 外交第44章 根本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82章 講武堂第46章 事業之母第210章 天下第128章 安納波利斯第14章 商鬥第200章 激戰(上)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21章 特警第167章 新世紀第195章 突襲第77章 時代的轟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口县| 江陵县| 汕头市| 阜康市| 阿图什市| 宁晋县| 博乐市| 平果县| 关岭| 库尔勒市| 衡东县| 阳泉市| 乐都县| 双牌县| 威海市| 高淳县| 南和县| 六安市| 班玛县| 剑川县| 巩义市| 太仆寺旗| 丰都县| 铁岭市| 丁青县| 英山县| 金昌市| 寿阳县| 明溪县| 会泽县| 永仁县| 镇宁| 加查县| 那曲县| 兖州市| 德昌县| 白河县| 顺义区| 凤庆县| 甘谷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