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要有個結尾,幾章內完結吧!)
再次擊敗強大的德國遠征軍,讓武剛的聲望得到極大提高,哪怕興中會依然不斷在南方竭力抹黑武剛,然而對抗洋人的成績在那裡,抹黑的話說多了反而起到了一黑頂十粉的效果。
當武剛埋頭繼續發展工農業,大力建設軍隊的時候,陶成章聯合張春平等衆多官員忽然開始建議建國。
陶成章甚至還準備建議武剛推動復漢運動,武剛經過一番考慮之後認爲建國還不適合,不過默許了陶成章宣傳復漢運動,一時間漢服忽然在義勇軍轄區內流行開來。
與此同時,國內各省以及世界各國華人華僑青年子弟紛紛來投奔,形勢發展之快讓武剛感覺幸福來得是那麼突然。
擁有地盤和超級資料機的情況下,武剛最缺乏的正是各行各業的人才,而他第一次發現自己手裡已經有了那麼多的人才,於是中華義勇軍轄區內的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
來投奔的青年意外帶來一個消息,淪陷近十年的臺灣山區中還存在幾支堅持抗擊日本的游擊隊,經過一番討論武剛決定派出特戰隊一支前去協助他們,並且爲他們訓練軍隊。
去往臺灣的游擊隊剛剛離開,一支號稱蘭芳共和國遺民的青年又悄悄來訪,這個世界除了武剛已經沒有人可以幫助到這些失去了國家的東方猶太人。
對於南洋這塊大肥肉,武剛肯定不願意放棄,然而幫助沒有太好名聲的蘭芳復國也不是什麼好事,這麼一大塊肥肉得吃進自己的嘴裡才行,幫別人復國算是怎麼回事?
武剛可不願意當秦穆公,關於蘭芳復國和南洋的佈局必須結合武剛的海外佈局全面考慮,不過海外華人確實極爲需要華人武裝的保護。
經過跟李存義、楊方雲等人的商議,國術館衆位大師提出來一個建議,最好在華人聚集區建立國術武館,以武館的名義暗中訓練現代軍事人員,務必保證聚集區內每個六歲以上的中國人都會使用槍械。
武剛經過深思熟慮,認爲這個還不夠,要想將海外華人凝聚起來還要做更多的工作。
在將自己的意見一點一點說明白後,最終義勇軍高層一致決定在南洋和歐美華人聚集區建立華人聯合會。
下轄精武體操館,工商協會、農業協會、法務處等各種組織,而精武體操館無疑就是華人聯合會的武裝力量。
不僅要保證海外每百名華人就必須有五名經受過軍事訓練的青壯男子,還準備利用精武體操館在五年內培養出超過一萬人的合格基層士官和兩千名以上的合格尉官。
海外原本散亂一團的華人隨著組織迅速團結起來,雖然也有一些野心勃勃之輩不願被兼併,然而大勢所趨要麼跟義勇軍海外華人組織合流,要麼只能被碾成齏粉。
讓武剛吃驚的一個消息不是華人聯合會的發展迅速,而是隨太平軍到南美的船隊,一名跟隨船隊移民智利的普通百姓提出的建議格外驚人。
這名清廷秀才出身的男子認爲,智利雖然因爲太平軍遺脈的關係,對待華人還算和善,但限於智利自身的氣候惡劣,雖然地域還算遼闊卻並不太適合發展華人最爲擅長的農業。
經過一番考察後,他建議在保證華人對智利高層擁有一定話語權,以及強大民間影響力的同時,將日後在南美洲的移民發展重點放到巴拉圭這個地處南美內陸的小國。
智利因爲獨享東南太平洋的遼闊海域,又有相當強大的海軍,因此可以在這裡發展大規模的捕魚業以及漁業加工行業,當大量華人輸入智利後,還可以藉助智利海軍訓練自己的海軍士兵。
至於發展的重點目標作爲巴拉圭,就是因爲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巴拉圭戰爭中,這個小國一度差點因爲男子近乎全部戰死而亡國,哪怕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全國男子數量依然不過只有十萬人左右,全國人口還不到五十萬。
但是,巴拉圭雖然號稱小國,其國土面積依然擁有數十萬平方公里,相對其及其稀少的人口可以算作地廣人稀。
因此這個極度缺乏勞動力、缺少成年男子的小國非常適合華人移民,而且其北部二三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爲荒蕪不管是玻利維亞還是巴拉圭都從來沒有關心過。
除此之外,巴拉圭臨近的巴西、阿根廷都是屬於地廣人稀的國家,不僅能購買大量的土地,還不會引起當地白人的太大警惕。
看到這個建議武剛差點高興壞,這個建議太符合自己的想法了,甚至還要超出一大截,看來這個秀才可以被當做一名高級官員,專門負責巴拉圭的事情。
爲了儘快加強華人在南美洲的實力,武剛不僅繼續加大規模進行移民,還決定從美國和中美洲各國蒐集當地華人勞工送到智利和巴拉圭。
能在南美洲建立一個強大的華人國家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美國後院這種難度武剛也是清楚地,因爲事情必須一步一步來,至少能建立幾個華人自治的地方政府也是好事。
對於大量華人不斷遷移到南美洲的事情當然會引起白人社會的注意,不過因爲日本人和俄國人在中國人的地盤矛盾不斷升級,戰爭幾乎隨時爆發的情況下,華人移民這點事就上不了頭條了。
只有那麼幾個影響力不大的新聞報紙對此抱怨幾句,不過盛行排華法案的美國佬對國內華人選擇離開頗爲喜聞樂見,於是最應該警惕華人在南美洲發展的美國人就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俄國人對於自己上頭條可不是那麼願意,雖然看不起小小的日本,但在東北義勇軍迅速強大的情況下,日本人又咄咄逼人,讓濱海邊疆區的俄國人開始有些招架不住。
最終哈爾濱城內的白毛將軍不得不向莫斯科求援,極爲了解日本人野心的俄國人雖然財政困難,卻依然決定向東北三省和朝鮮增兵。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日本人宣稱爲保護在朝鮮的特殊利益,也開始大規模向朝鮮增兵,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