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坐落於鴨綠江畔,是高句麗後方連接遼東地區的重要城鎮。
高句麗缺船,所以運送糧草輜重,都要經過橫跨鴨綠江的安市橋。
而這安市橋正處於安市城東側。
高句麗南下攻唐,他們的糧草輜重,一定會先過橋,而後經由安市城中轉,繼而南下。
所以,只要李恪拿下了安市城,就等於掐住了高句麗大軍的咽喉,讓他缺糧少草,寸步難行。
此刻,李恪所帶的大軍,已逼近安市城,他們正隱藏在安市城外二十多裡處的一個山坳裡。
這山坳密林叢生,雖然現在已是深秋季節,但仍是樹木蔥蘢,草葉繁茂。
李恪一共帶了十三萬大軍,其中有五萬騎兵,分重、輕騎兵兩個分隊,另外還有七萬用牛車拉載的精銳步兵。
雖然皆是精銳部隊,但若想叩開安市城的大門,倒也並不容易。
騎兵是草原上的王者,論起衝殺追逐,那騎兵自然是厲害,可在這種攻城拔寨的戰鬥中,他的作用並不比普通步兵強多少。
但好在那牛車倒是管用,其承載量巨大,不但裝下了七萬步兵,還攜帶了不少糧草輜重。
這其中,當然有用於攻城拔寨的裝備,比如投石車,猛火油,以及李恪自制的弩車。
這弩車是李恪的得意之作,說是弓弩有些不太恰當,這玩意兒倒像是個巨型標槍儀,它能將又粗又長的碩大木箭射向敵軍城牆。
弩車的威力極強,射出的“弓箭”能穿透城牆,既能大規模殺傷敵軍,又能在對方城牆上釘上楔子,用以幫助己方攀上城樓。
這時候,李恪正在指揮將士,砍伐樹木,製作攻城器械。
雖然帶了不少裝備,但一些較重或攜帶不便的攻城器械還需要臨時製作,比如雲梯,撞城錘,以及那弩車所使用的巨型“弓箭”。
這些東西不好運送,若費精力從蜀地帶到安市城,實在太不劃算。
好在這些器械製作簡單,只需要能工巧匠砍伐樹木便能製成。
而李恪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他的特種部隊裡就有精於此道的專家。
這遼東苦寒之地,山林之中多是巨木,用以製作攻城錘等裝備最是適宜。
“殿下,細作到了!”
馬劉志這時正領著幾個細作到了李恪身邊,這些人都是被派出打探安市城佈防情況的。
如此軍事要地,對方自然有所佈防,李恪早就派細作先行探查。
“先到帳內說吧!”李恪將人引到臨時搭建的大帳中。
深秋季節天氣寒冷,雖未下雪,但這溫度已讓蜀地過來的衆人頗感難熬。
幾人進了帳中,紛紛落座,李恪已拿出了作戰圖,鋪在了木板搭造的小桌上。
“殿下,那安市城中有守軍約四萬人,城外五里處,還設一瞭望臺,有一小隊精兵鎮守,每隔一日便換防一次?!?
一個細作對著地圖,將瞭望臺的位置指了出來。
這瞭望臺正在通往安市城的大道上,若想從正道殺過去,就必須經過這高臺。
而且因爲地處高位,視野寬闊,即便是想從旁邊繞過去,也極難躲過瞭望臺的觀測。
所以,李恪要攻破安市城,必須要先拔了這瞭望臺。
李恪看了看那瞭望臺的位置,又問道:“這支精兵有多少人?”
“大約有四、五十人,規模不大……”
李恪又問道:“他們換防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又有一細作回道:“卑職問過城中人,大約是午時,每日午時換班!”
李恪點了點頭,這些細作訓練得倒是不錯,打探消息極爲精準完備,沒有絲毫疏漏。
他站起身來,想了想,敵人設立瞭望臺的目的,就是給城防一個預警,讓他們提前觀察到來犯的人。
自己當然不能讓這瞭望臺起到作用,趁敵人毫無防備時攻城,和對方布好陣勢,聯絡好後方支援時攻城,其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這瞭望臺每日一換防,那麼最好的進攻時機,就是剛剛換防的時候。
這樣做,能保證他有更充足的時間,將攻城裝備運送到安市城下,發起最突然的襲擊。
雖說五里的距離,壓根就不需要太長時間就能趕到,但能多爭取一些時間,何樂而不爲呢?
而拿下了瞭望臺,就能直面安市城了。
四萬守將,雖然聽上去不多,可要知道古人攻城,都要耗費數倍於守城兵力才能拿下。
自己這邊只有十三萬人馬,三倍於守軍,這數目,其實有些不大夠看的。
但李恪對自己的部將有信心,他的兵馬都經過嚴密訓練,極富戰鬥力。
在心中做好規劃,他轉身吩咐馬劉志:
“通知諸將,今日先歇一晚,養足精神,明日午時左右出發!”
……
深夜時分,長安城,甘露殿中。
李世民剛剛處理完朝中政事,今日是楊妃前來侍奉,她此刻一旁親自爲李世民研墨。
“辛苦愛妃了!”
放下最後一封奏摺,李世民看著一旁的楊妃。
楊妃低頭淺笑,默然不語,她總是這般溫婉動人。
李世民站起身來,看了看殿外天色,感嘆道:“如今,恪兒應當已到遼東,想來正準備攻向那安市城了……”
他的話勾動了楊妃的思子之情,楊妃的臉上登時現出憂慮之色。
“不必擔心,恪兒謀略身手皆是世間少有,他不會有事的!”
李世民安慰道。
楊妃點了點頭,俏臉微紅:“只要恪兒能爲陛下分憂,臣妾便也知足了……”
李世民喟然長嘆:“是啊!若沒有恪兒在,只怕這次北方戰事,我大唐實難招架……”
他旋即在心中苦笑,何止是這一次北方戰事,先前頡利殺至長安,若沒有李恪,他的江山又豈能安穩?
李恪實在幫了他太多太多了……
他的這麼多皇子之中,李恪當真是最優秀,最具才幹的。
想到這些,李世民走到楊妃身邊,愛憐地撫了撫她的肩頭,溫聲道:“但願恪兒這次北抗三國聯軍,能馬到成功,保我大唐邊疆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