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79章 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對於淮西武將勳貴集團,對於任何掌權(quán)者來說,其實都是非常大的阻礙。

哪怕是太子朱標沒有病逝,即便因爲朱標的關(guān)係沒有藍玉案的發(fā)生,淮西武將勳貴集團,一樣會走向破滅的結(jié)果。

不要覺得朱標是一味的仁慈,要知道在胡惟庸案的時候,許多人還是朱標親自處理的。

而朱標活著的改變,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大概會是藍玉被問責,敲打,因爲朱標的關(guān)係罪不至死。

倒是不會死上一萬多人,可弄跨整個淮西階層,那是歷史的必然。

淮西勳貴集團的影響力太大了,他們隨著朱元璋打天下,而後不斷佔據(jù)了整個大明軍隊的高層。

不管是練兵屯田,統(tǒng)兵打仗,都繞不開他們。

即便是朱元璋把大都督府拆分成五軍都督府,同樣對淮西勳貴們影響不大。

因爲在軍隊中幾乎所有的將領(lǐng),都是他們,管你怎麼拆,就在那裡,哪怕作爲皇帝,也不可能隨便把人給下了。

當年藍玉爲什麼如此的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就是因爲他捕魚兒海的巨大功勳,還有淮西勳貴中的一呼百應(yīng)的超高地位。

簡單描述一下,列如駐紮京師的三十六衛(wèi),其中至少有八成的府軍統(tǒng)領(lǐng),都跟藍玉,或者說都屬於淮西勳貴的一員。

當年藍玉強行衝關(guān),朱元璋也只能是把樑國公改爲涼國公,而不是問責藍玉打入天牢。

這都已經(jīng)觸及到皇帝的底線了。

或許從那個時候開始,朱元璋就已經(jīng)在謀畫處理掉淮西勳貴集團,太子朱標的死,不過是一個契機,或者說堅定了朱元璋將藍玉也弄死的決心。

現(xiàn)在朱英掌權(quán),同樣也是要覆滅淮西勳貴集團的。

不過他的手段完全不同。

自古以來,不管是哪朝皇帝去爭奪兵權(quán),都是從將領(lǐng)手中開始。

也就是說,他們會提拔自己信任的將領(lǐng),而後形成一個以皇帝爲中心的利益集團,從而進行兵權(quán)的爭奪。

這樣的方式,會很容易形成一個問題,那就是最後自己信任的心腹,從屠龍者變成了惡龍,而後皇帝又培養(yǎng)新的心腹。

且上一任皇帝駕崩後,新的皇帝又要再次培養(yǎng),奪權(quán)。

如此往復循環(huán),周而復始。

這就是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權(quán)力的變革,往往會帶來血腥事件的發(fā)生。

朱英沒有按照慣例去這樣做,他依照後世的經(jīng)驗方式,從而走出了古往今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理。

那就是對中層軍官的培養(yǎng)。

大明京師軍事學院,只是一個開始。

在各地的軍事學院裡的教官,都是從大明軍事學院裡分過去的,而在各地軍事學院裡培養(yǎng)出來的中層軍官,他們的思想和現(xiàn)在大明的軍官完全不同。

這是朱英著重於知識,文化,信念上的引導和教育。

因此這些學員畢業(yè)走進衛(wèi)所之後,就會不可避免的跟之前的中層軍官發(fā)生矛盾衝突。

這些矛盾衝突,是思想跟信念的衝突。

比如對待士兵的方式,對紀律的堅守等等。

往往一個衛(wèi)所裡,不會是一個學員過去,他們相互支持又相互監(jiān)督,倘若有人被同流合污了,就會遭受到其他學員的指責,問罪。

有全部被同化的,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更多的是新舊軍官的強烈衝突。

而從公正,正義的角度上去看,毫無疑問軍事學院的這些學員要更加正派。

曾經(jīng)大家習以爲常無視律法的行爲,遭受到了最大的衝擊。

朱英再派遣三司進行審查,輕易的就讓這些中層軍官紛紛下馬,給軍事學院結(jié)業(yè)的學員們,提供了更多總旗,百戶的位置。

五軍都督府的這些都督們,也不可能爲了總旗,百戶而去跟太孫作對,且不管是軍中律法和大明律法,他們都不佔理,頂多是保全性命,但官職指定是沒了。

就是這樣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五軍都督府也只能是眼睜睜看著而沒有辦法,畢竟這樣的事件是他們自己底子不乾淨。

上樑不正下樑歪,藍玉這些爲首的國公,侯爺都強佔民田,下邊的人當然是有血有樣。

幾年的時間過去,軍事學院在大明各省設(shè)立,畢業(yè)的學員越來越多,對舊勢力軍官的衝擊也越來越大。

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朱英對於軍隊的掌控越來越深。

這些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其實也察覺到了,可是他們有什麼辦法,難道就去造反嗎,這也不可能。

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

直到今天,北伐前朱英把藩王們都調(diào)了回來,這才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有了個藉口。

別看現(xiàn)在京師府衛(wèi)軍的各個統(tǒng)領(lǐng)還是淮西一系的人,可只要朱英一道令旨下去,就能輕易的將各個府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撤掉,後邊完全能夠達到無縫替換。

並且這些軍事學院畢業(yè)的學子們,或許打仗的經(jīng)驗沒有他們多,但是個個都識字,懂戰(zhàn)術(shù),統(tǒng)軍的能力比這些大字不識的文盲統(tǒng)領(lǐng),可差不到哪裡去。

說到底,朱元璋當年是農(nóng)民起義,跟著他打天下的這些將軍們,多數(shù)也是社會底層,只是打著打著,就熟練了。

不過是隨著大明的建立,天下安定之後,階層的躍遷導致出現(xiàn)了暴發(fā)戶的心態(tài),依仗著曾經(jīng)立下的功勞而肆無忌憚,踐踏律法。

次日。

涼國公藍玉也只能是選擇入京求見太孫。

他作爲淮西勳貴階層的領(lǐng)頭羊,在這個時候是沒有選擇的。

其實到了今天,藍玉心裡已經(jīng)非常清楚,太孫不需要五軍都督府了,原本他應(yīng)該是最大的刺頭。

只是被朱英幾番擺佈後,也就生不出敵對的想法。

當然,這也跟藍玉和朱英的關(guān)係有關(guān)。

在藍玉的眼裡,太孫是自己的外甥孫,且又在外受了十年苦楚,他的行事,藍玉肯定要支持的。

並且因爲太子朱標的薨逝,朱英就是藍玉唯一的選擇。

除了朱英,藍玉也沒有支持別人的可能。

先前朱英沒出現(xiàn),朱元璋立朱允炆爲太孫的時候,其實藍玉就有很大的意見,因爲朱允炆跟他沒有任何血脈上的關(guān)係,他更覺得應(yīng)該立朱允熥爲太孫。

只不過從法理上說,呂氏已經(jīng)是繼室太子妃,朱允炆也從庶出成了嫡出,且比朱允熥年長,立朱允炆他也挑不出毛病來。

朱英出現(xiàn)後,藍玉完全就是無腦支持了。

至於真假,那是完全沒有查過,就是支持。

藍玉帶頭支持,自然整個淮西勳貴集團全部支持,在朱英入宮之初,他就得到了最大的兩個勢力,朱元璋跟淮西勳貴階層的共同支持。

這也是呂氏在看清楚局勢後,讓朱允炆不要去爭的關(guān)鍵。

因爲朱允炆是沒有孃家背景的,除了朱元璋安排的一些輔佐大臣,在朝堂中無任何其他勢力。

但是朱英有淮西勳貴集團,這個連朱元璋都忌憚的支持。

換句話說,即便是朱允炆真的被冊封太孫了,朱元璋也因爲懷疑朱英真假而沒有冊封爲太孫,那麼藍玉案就不可能發(fā)生。

因爲就算有懷疑,朱元璋也清楚大孫需要保障,從而留下藍玉一系人馬。

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了又如何,不過是朱英發(fā)起一次靖難罷了。

而朱允炆面對淮西勳貴集團,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支持朱允炆的文官在這個時候能有什麼作用,靠嘴巴去抵抗大軍嗎,朱英可以大步走進皇宮裡,兵不血刃的拿走這朱允炆的皇位。

坤寧宮中。

藍玉和太孫相對而坐。

旁邊是郭忠煮茶。

茶水冒出升騰的熱氣,周邊的火爐帶來溫暖。

這二月份的天氣,依舊還帶著冬季的餘寒。

“涼國公先前去真臘,遭了暹羅的埋伏,這番去阿瑜陀耶王朝,也算是順了心氣吧。”

“都是太孫的照料,我也沒曾想到這暹羅如此膽大包天,連我大明使團都敢襲擊。”

“暹羅是個好地方,只不過現(xiàn)在還不好下手,等北伐事後,對於南洋諸國,也該是有個安排了。”

“太孫的意思是”

朱英笑了笑道:“南洋肯定是要歸於大明的,那裡的糧食比之湖廣都要更多。”

“這些年隨著對江南的高額賦稅,以至於蘇湖一帶多是改田爲桑,以至於來逃避朝廷的徵收,多地轉(zhuǎn)向以絲綢,棉紡爲主的產(chǎn)業(yè)。”

“我那五皇叔,到今日都還沒回來,人現(xiàn)在還在湖廣呢,最近據(jù)說關(guān)於水稻又有了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我只是讓人給他傳了話,都沒敢去催促。”

“現(xiàn)有言,湖廣熟,天下足,這跟我五皇叔的努力是分不開干係的,可即便是湖廣,也沒南洋那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你可知道,去年安南一共運送了多少糧食到我們大明來嗎。”

藍玉只是武將,哪裡會去關(guān)心這些事情,便搖搖頭。

朱英笑著伸出三個手指。

藍玉遲疑了下,猜測道:“三百萬石?”

朱英笑著說道:“是三千萬石。”

藍玉當即倒吸一口涼氣。

三千萬石是什麼概念。

一石約一百五十斤,三千萬石則相當於四十五萬萬斤糧食。

現(xiàn)在大明一石糧食價格,約在一貫鈔左右浮動,換個說法,等於是安南去年向大明進貢了三千萬兩白銀的等價大米。

而在此前,大明一年的歲入,也不到五千萬兩白銀。

然而今日,不過小小安南,竟然可以供給大明如此之多的糧食。

要不是這話從太孫的口中說出來,藍玉絕對會認爲是滿口胡話。

要知道哪怕是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現(xiàn)在湖廣的糧食產(chǎn)量也就在七千萬石左右。

之所以這麼少,是因爲現(xiàn)在的湖廣還沒有徹底的開發(fā)出來,一直到滿清雍正之後,湖廣的糧食年產(chǎn)量才達到三億石左右。

然而雖然湖廣產(chǎn)糧這麼多,但不可能全部都給朝廷賦稅,百姓還要吃飯呢,況且南糧北運,西北地區(qū)都需要靠著湖廣的糧食來過活。

安南這邊,也是先保障本地區(qū)的糧食儲備後,多餘的纔會進行上貢大明。

這麼對比起來,具體安南產(chǎn)量多少暫且不知,可定然要比湖廣更多。

自然,這跟安南水稻一年三造有很大關(guān)係。

在前幾年,其實湖廣的糧食產(chǎn)量還要更低一些,這些年因爲朱橚去了湖廣,把農(nóng)學堂也搬遷了過去,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提高和成熟,才使得湖廣的糧食產(chǎn)量每年都在提升。

朱英雖還未設(shè)立農(nóng)業(yè)部,但實際上有關(guān)於農(nóng)業(yè)這方面的事情,基本上已經(jīng)全部交給朱橚在打理了。

朱橚也算是才以致用了。

前幾年朱橚決定去湖廣發(fā)展農(nóng)學堂,是因爲朱英跟他講述了關(guān)於雜交水稻的想法。

雜交水稻,就是尋找更加優(yōu)良的種子,更好的種子,從而改善水稻的產(chǎn)量。

朱英只能給個方向,他也不是農(nóng)業(yè)專家,而朱橚便是爲了這個方向,才毅然決定去往湖廣,醉心雜交水稻的研究。

這不是短時間能夠出現(xiàn)成效的事情,後世都花了幾十年,窮其朱橚一生能不能出現(xiàn)優(yōu)良的雜交水稻品種,朱英都不得而知。

但這必然是爲後世造福之事。

說不準能成呢,畢竟在實驗這塊,其實很多時候,運氣也是非常之大的因素。

相比朱橚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朱英當然是更傾向於佔領(lǐng)南洋。

現(xiàn)在,僅僅是安南一地,就能給大明上貢如此之多的糧食。

如果把整個南洋打下來,那大明的百姓,還怕吃不上一口飽飯嗎。

這是目前看得見,摸得著的路子。

“那暹羅如此有糧,早知道我就應(yīng)該多要一些糧食了。”震驚過後,藍玉有些後悔的說道。

朱英卻笑道:“他也不見得有那麼多,畢竟現(xiàn)在阿瑜陀耶王朝連年征戰(zhàn),農(nóng)業(yè)上的提升不大。”

“安南之所以能有這麼多糧食,那也是因爲許多大明商人去做了莊園主,從西洋買了大量奴隸去進行屯田,才使得安南良田比之先前翻了數(shù)倍。”

藍玉聞言點點頭。

只不過心中有些焦急。

他此番來是爲了淮西勳貴集團參與北伐之事,原本只是準備簡單聊兩句,然後把話題轉(zhuǎn)到北伐上來,可現(xiàn)在卻不知如何開口了。

遲疑了一番,藍玉也只能有些僵硬的轉(zhuǎn)換話題:“有這麼多的糧食,北伐想來完全不用擔心後勤之事了。”

朱英哪裡不知道藍玉的想法。

昨日在涼國公府的聚集,他們的談話都已經(jīng)擺在朱英案臺上了。

這次可是去了二十多府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相當於牽扯到了京師大半個的駐紮兵力,錦衣衛(wèi)當然要全程跟蹤記錄。

但凡議論到有可能涉及造反之事,昨日那些吃了酒的府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們,就不可能回家去。

怕是出了涼國公府,轉(zhuǎn)身就被押入天牢了。

爲此錦衣衛(wèi)出動了一千餘人準備著。

朱英的面色變得平靜,端著茶杯卻未喝,說道:“我聽說,昨日在涼國公府,可是聚集著二十一位府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差不多都到齊了,還有我大明數(shù)位侯爺,也不知在商量什事呀。”

藍玉冷汗一下子就冒出來了。

這麼聽來,好像都有著造反的嫌疑,這可是大忌諱。

面對朱英的先發(fā)制人,藍玉完全不能招架,當即道:“回稟太孫,昨日聚集,乃是各都督,府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爲北伐之事。”

“大家都是曾經(jīng)爲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現(xiàn)在北伐草原此等大事,都想著爲陛下,爲朝廷出力,只是奈何還未有任何風聲,所以才急著找到我,想讓我來請求太孫,應(yīng)下他們爲國出征。”

到了這個時候,藍玉哪裡還敢轉(zhuǎn)圜,直接就和盤托出。

朱英把手中的茶杯放下,平靜的臉龐多了幾分笑意,說道:“都是想爲國分憂,這是好事,說明他們忠心朝廷,可是如此聚集,太容易被誤會了,下次可莫要如此了。”

“只是這次問我就是問錯人了,此番北伐,爺爺已經(jīng)準備御駕親征,這總兵事宜,都在爺爺那邊,我可插不上話。”

“且去跟他們說清楚,誰心有不服,可直接向爺爺上奏,請求出戰(zhàn)即可。”

藍玉一下子懵了。

陛下今年七十有三了,還要御駕親征?

當即道:“臣前些日子聽說陛下感染風寒,龍體不適,這御駕親征之事,怕是不太妥當吧。”

朱英回道:“爺爺居中軍統(tǒng)帥,有火車之便利,來去不過十來日的功夫,輕鬆愜意,問題不大,且北伐草原乃爺爺之心願,此番可親手完成,當是好事。”

藍玉也是坐過火車的,當然知曉火車效用,這般聽來,也說不出什麼毛病。

先前都以爲北伐肯定是太孫主導,沒想到是陛下,那麼淮西勳貴參與北伐,這事情可就麻煩了。

陛下的脾性誰不知道,那是殺起人來半點都不帶含糊的。

要是讓陛下覺得他們有逼宮的嫌疑,怕是整個五軍都督府都要被拿下。

朱英此刻說道:“其實吧,年紀大了,就應(yīng)該多安分一些,前些日子穎國公都傳來了書信,說力不從心想要請辭。”

“都是開國的功臣,爲大明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朝廷也沒有虧待他們,也應(yīng)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了不是。”

“涼國公深諳軍事,也應(yīng)當清楚,當今是軍隊改革之際,大家也應(yīng)該享享清福了。”

朱英這話,基本上是給了淮西勳貴一個基調(diào)。

那就是對他們的兵權(quán)朝廷要進行回收。

你要是懂事理,那就乖乖的配合,至少還能得一份榮華富貴。

要是不明事理,怕就是覺得好日子過到頭了。

藍玉聽著這話,也是徹底的明白了朱英的想法。

在這事上,已經(jīng)沒有了商量的餘地。()

第436章:等待神風的倭國第十九章:蔣瓛的堅持第696章:破局的方法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151章:咱這心裡呀,舒坦!(年底求月票)第266章:視察火藥司第196章:大孫下手輕一點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爲弱滅第227章:人間清醒的呂氏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四十一章:朱元璋的精明第566章:成了困獸的朱棣第九十四章:大哥回來了(求訂閱求月票)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zhàn)爭第232章:大哥不好,小姨被人劫走了!第367章:迷茫的朱棣第200章:打造大明軌道的可能第277章 :朱元璋的皇家商會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342章:張三上門(求月票)第494章:大明的快速發(fā)展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763章 北元滲透大明的情報機構(gòu)第162章:呂氏的高明手段第259章:太孫印璽第599章:倭國變成了香餑餑第六十三章:錦衣衛(wèi)密信第684章:售賣國土,欺天之罪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392章:大明春耕第145章:北方的狼族(萬更求月票求訂閱)第273章:大閱兵的豐厚獎賞第370章:冒牌太孫第349章:正旦將至第528章:牆頭草的安南太上皇第761章 老爺子的霸道第114章:長兄如父第381章:沙盤軍演第494章:大明的快速發(fā)展第475章:這是在刮咱的肉啊第733章 拿我佩劍今日斬了這逆子第118章:這特麼什麼玩意第734章 朱棣備戰(zhàn)第593章:大破安南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第四十五章:爲父真的很慌第349章:正旦將至第537章:咱這是老了嗎第430章:朱棣的歡喜第八十二章:足大明數(shù)百年之需第423章:開海第305章 :文人的嘴,騙人的鬼第374章:謀逆大案第612章:暴君朱樉在倭國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訂閱,月票)第812章 見面就跑的李成桂第708章:被學霸統(tǒng)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593章:大破安南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錦囊妙計第216章:給大孫上四萬鐵騎第461章:朱英的應(yīng)對第273章:大閱兵的豐厚獎賞第665章:刺殺大明皇帝,太孫第186章:咱明日要去看大孫第478章:朱英的長生牌位第739章 朱元璋要擴充大明疆域第304章 :來自於文人的反擊第756章 準備帶朱元璋坐火車第357章:征伐倭國的準備第594章:大明皇曾長孫出世第503章:草原中的天才第176章:蠢蠢欲動的朱元璋第669章:劉勝下線第593章:大破安南第137章:朱棣暴怒第250章:明朝張三豐第140章:長孫殿下不簡單(求訂閱求月票)第299章 :大明京師法院第350章:安南初始第265章:日漸消瘦的朱允炆第548章:自己養(yǎng)出來的惡虎第329章: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第476章:大明不公平的對待第125章:純手工打造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590章:穩(wěn)進平推安南第753章 連太孫妃子的主意你都敢打第282章 :朱英的大善第468章:被不斷轉(zhuǎn)手的刺殺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jiān)國第358章:錯覺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十三章:北鎮(zhèn)撫司小旗官第129章:大明農(nóng)業(yè)的未來(求訂閱求月票)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第184章:布條歸位,滴血認親(求一波月票)第177章:大明皇家寶鈔司第283章 :長孫殿下瘋了吧!(求月票)第445章:對朱高熾的看重
第436章:等待神風的倭國第十九章:蔣瓛的堅持第696章:破局的方法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151章:咱這心裡呀,舒坦!(年底求月票)第266章:視察火藥司第196章:大孫下手輕一點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爲弱滅第227章:人間清醒的呂氏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四十一章:朱元璋的精明第566章:成了困獸的朱棣第九十四章:大哥回來了(求訂閱求月票)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zhàn)爭第232章:大哥不好,小姨被人劫走了!第367章:迷茫的朱棣第200章:打造大明軌道的可能第277章 :朱元璋的皇家商會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342章:張三上門(求月票)第494章:大明的快速發(fā)展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763章 北元滲透大明的情報機構(gòu)第162章:呂氏的高明手段第259章:太孫印璽第599章:倭國變成了香餑餑第六十三章:錦衣衛(wèi)密信第684章:售賣國土,欺天之罪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392章:大明春耕第145章:北方的狼族(萬更求月票求訂閱)第273章:大閱兵的豐厚獎賞第370章:冒牌太孫第349章:正旦將至第528章:牆頭草的安南太上皇第761章 老爺子的霸道第114章:長兄如父第381章:沙盤軍演第494章:大明的快速發(fā)展第475章:這是在刮咱的肉啊第733章 拿我佩劍今日斬了這逆子第118章:這特麼什麼玩意第734章 朱棣備戰(zhàn)第593章:大破安南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第四十五章:爲父真的很慌第349章:正旦將至第537章:咱這是老了嗎第430章:朱棣的歡喜第八十二章:足大明數(shù)百年之需第423章:開海第305章 :文人的嘴,騙人的鬼第374章:謀逆大案第612章:暴君朱樉在倭國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訂閱,月票)第812章 見面就跑的李成桂第708章:被學霸統(tǒng)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593章:大破安南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錦囊妙計第216章:給大孫上四萬鐵騎第461章:朱英的應(yīng)對第273章:大閱兵的豐厚獎賞第665章:刺殺大明皇帝,太孫第186章:咱明日要去看大孫第478章:朱英的長生牌位第739章 朱元璋要擴充大明疆域第304章 :來自於文人的反擊第756章 準備帶朱元璋坐火車第357章:征伐倭國的準備第594章:大明皇曾長孫出世第503章:草原中的天才第176章:蠢蠢欲動的朱元璋第669章:劉勝下線第593章:大破安南第137章:朱棣暴怒第250章:明朝張三豐第140章:長孫殿下不簡單(求訂閱求月票)第299章 :大明京師法院第350章:安南初始第265章:日漸消瘦的朱允炆第548章:自己養(yǎng)出來的惡虎第329章: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第476章:大明不公平的對待第125章:純手工打造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590章:穩(wěn)進平推安南第753章 連太孫妃子的主意你都敢打第282章 :朱英的大善第468章:被不斷轉(zhuǎn)手的刺殺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jiān)國第358章:錯覺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十三章:北鎮(zhèn)撫司小旗官第129章:大明農(nóng)業(yè)的未來(求訂閱求月票)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第184章:布條歸位,滴血認親(求一波月票)第177章:大明皇家寶鈔司第283章 :長孫殿下瘋了吧!(求月票)第445章:對朱高熾的看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卓尼县| 弥勒县| 祁阳县| 府谷县| 石嘴山市| 大余县| 滨州市| 富顺县| 元阳县| 枝江市| 重庆市| 峨山| 秦安县| 昌黎县| 大新县| 宜宾县| 岳阳市| 内黄县| 巴马| 天等县| 鄂托克前旗| 柳河县| 东城区| 耒阳市| 闸北区| 佛学| 乐昌市| 曲周县| 建始县| 龙门县| 天柱县| 安徽省| 金塔县| 安顺市| 沐川县| 敦煌市| 阜康市| 东宁县| 海安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