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章 再聚恆山

常思豪倒並不在意,還了一禮。

嚴律無甚表情,那俗家打扮的少女孫守雲卻天生笑臉,頗爲喜興,見他身後有二人擡著擔架,上面躺著個熟睡中的女子,大感奇怪,出言詢問。常思豪將求醫之事說了,卻只說病癥奇特,未提及此病緣起和其它諸事。孫守雲笑道:“原來如此,那麼各位請吧。”言罷和嚴律在前開路,引衆人上峰。

恆山主峰甚高,未到中途便入雲海,一路放眼四望,霧罩雲山,渺渺茫茫,如臨仙境,上得見性峰來,只見前面一座庵院白瓦石牆,彷彿堆雪削得,渾成一塊,四周圍灑掃乾淨,一塵不染。庵院正門上有一塊木牌爲匾,長約五尺,寬一尺二三,顏色黑黃,裂紋道道,甚是古舊,上面後三分之一處,僅有一“庵”字,筆劃乃是以松木削成小段,釘上去的,看起來頗爲粗陋。常思豪瞧著這塊匾,心中奇怪。

孫守雲笑道:“常少劍想必好奇我派匾額爲何如此殘損嚴重,這裡面倒是有些緣故。”常思豪道:“是啊,已經壞成這樣,怎麼不修?真是奇怪。”孫守雲道:“呵,是這樣,我創派祖師紅陰師太原是唐末時避難到此,見此地山嶺疊雲,鳥道懸空,頗爲靈秀,便結草廬爲庵在此修行,建立了天峰派……”

“請等一下。”常思豪打斷道:“這便不對了,剛纔姑娘言說,紅陰師太所創的乃是‘天峰派’,怎地如今卻是‘恆山派’?莫非是口誤?”孫守雲搖頭笑道:“非也。常少劍有所不知,因這山脈原叫天峰嶺,故我派自唐末創立,一直稱爲天峰派,傳了五百餘年,直到大明弘治年間,當時的掌門蕓燈師太,也就是我們的太師祖,偶然救得孝宗皇帝一命,故而皇帝改封此山爲北嶽,我天峰派也就此改了名字。”常思豪訝然道:“原來恆山這北嶽竟是皇封。”孫守雲笑道:“是啊,原來的北嶽恆山是在河北省曲陽縣,乃是太行山脈的一峰。”

衆人緩緩前行,孫守雲繼續道:“現在的庵院乃是後人建造,這塊匾卻是當年紅陰祖師親手所制,上面原釘有無色庵三字,歷久經年,不堪風雨,朽損嚴重,南宋時掉落了一個‘無’字。”常思豪心想:“那樣一來,無色庵可就變成‘色庵’了,來上香的人,還不得把這兒當成妓院?”微微一笑,察覺失禮,便即忍住。孫守雲卻未當一回事兒,道:“當時派中弟子向掌門嵐煙師太稟報此事,要摘下匾來進行修繕,嵐煙師太卻毫不在意,擺手讓弟子們不必管它。衆弟子都道:‘無色庵變成了色庵,豈非大大尷尬?’嵐煙師太卻道:‘無色便無色,色庵便色庵,去留皆無字,無去又何添?’衆弟子大悟,遂不進行修補,就這樣一直掛到了大明。”

常思豪覺得此事很有意趣,讚道:“果然是前輩高人,風範絕俗。”

嚴律在側亦微微點頭,孫守雲講得高興,繼續道:“到了弘治六年,這‘色’字也掉了下來,本來無色庵沒了無字,卻留下一個典故,也算美事一樁,只剩下一個字,可就不大好看了,我蕓燈太師祖召集弟子們商量修匾,只是這匾太過舊朽,只怕一動就要弄壞,弟子們爲之各出主意,爭論不休,座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弟子,名叫雪山的,卻忽然發語道:‘本來庵無色,何必無色庵?即便無一字,一字也不添。’這本是她憶及嵐煙師太的舊事,隨口而發,卻不料蕓燈太師祖因言開悟,向雪山尼施了一禮,登時證果涅磐,當時衆弟子們以爲雪山尼竟能點化蕓燈太師祖,可見慧根非淺,不顧她年齡幼小,便扶持她做了本派掌門,修匾的事也便再次擱淺,這缺字之匾就這樣一直掛到現在。”

常思豪點頭道:“原來這一塊匾還有這麼多故事,真想不到。”又問:“在下雖然不懂禪機,但是覺得雪山尼前輩那幾句話倒也頗有意味,蕓燈師太能因之而開悟證果,也說明非同一般,爲什麼姑娘剛纔提及之時,語氣中好像有些不以爲……”

“阿彌陀佛!”

嚴律插言道:“掌門師姐正在無想堂上恭候,常施主,請!”

常思豪和孫守雲正談得高興,被她橫攔這一句,差點嚇了一跳,忙不迭地應了聲好,邁步進庵,心中暗想:“這嚴律倒是和馨律差不多,對待客人沒有個笑模樣也不說了,居然還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話頭,這倆人與晴音、涼音兩位師太一比,可真是天差地別。”此時又有二尼迎面走來,常思豪認得是在大同見過的意律和神律,相行見禮已畢,命衆武士將禮物擱置院中在此相候,自與於志得隨她二人穿廊而過,夠奔無想堂。嚴律留在前院負責招待。

無想堂不過是一個普通靜室,座落在正殿側後方,馨律手捻素珠,正候在堂內,遙見四人,合十道:“阿彌陀佛!兩位施主別來無恙?馨律有禮了。”

於志得見她雙腳站在門裡,居然連門檻都不邁出來,眉心微緊,臉上便不大好看。

馨律瞧得清楚,微露愧色道:“貧尼受罰,在靜室思過,不可出無想堂一步,失禮之處,還望兩位擔待。”

常思豪大奇,心想晴音涼音兩位師太亡故,馨律便是恆山掌門,還有誰地位高得過她?竟能讓她受罰?回看意律、神律,也都神情尷尬。只是人家派中之事,自己不好過問,道聲無妨也便遮過。禮畢敘說來意,將禮單奉上,馨律見是些布匹檀香之類,果然輕鬆收下,對於地契,卻以禮重爲由相拒,於志得稱是給庵院的佈施,原爲敬奉佛祖,並非給予她的個人賀禮,馨律無法,也只好收了。常思豪不禁暗暗佩服馬明紹送禮有道,陳勝一識人之明。待她將禮單收起,這才道:“此來恆山,還有一事相求。”馨律道:“請講。”常思豪道:“內子秦氏,爲奸人所害,身患奇癥,特來求醫。”

於志得聽他稱秦自吟爲“內子”,不禁怔住,隨即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時心頭酸暖,目光垂低。

馨律驚道:“什麼?此事何不早說?病人豈是可以耽誤的?人在哪裡?”常思豪道:“仍在院中未醒。”馨律聽說“未醒”,料是病勢沉重,急道:“阿彌陀佛!快帶我去看。”邁步到門邊,忽然一頓,有些尷尬,略一思忖,跺了跺腳,嘆道:“也罷!”奔了出去。

意律神律和常於二人緊跟其後,不大功夫來到前院,春桃和阿遙正在秦自吟擔架之側守著,馨律瞧瞧病人臉色,又伸手去探她腕脈,隔了一會兒,不禁微微皺眉,道:“奇,脈象如常,絕非有病之狀。常少劍可將她發病情形,細細說與貧尼。”

常思豪一五一十說了,有不足之處,由春桃和阿遙補敘。

馨律聽完,陷入沉思,好久不發一言,常思豪與於志得等人面面相覷,心中都是異常焦慮。

又過了好一會兒,馨律這才緩緩道:“此癥甚奇,目前可以分析出來的是,尊夫人必然被下了藥,此藥又含多重藥性,摻合而成,每一種藥性,都針對一種臟器。天到傍晚時分,喜笑顏開,那是心火催旺之故,待到藥走腎經,水克心火,便會少氣懶言,膽小怕事,夜深時,面色發青,怒火上揚,顯然是肝陽劇亢,丑時嘆息愛哭,定是木缺金盛,氣串肺經,至於凌晨歌詠,又是氣血積於脾臟之故了。從發病時間和癥狀上來看,被藥力影響到的是心經、腎經、肝經、肺經和脾經,這幾條經脈都是在夜間氣血運行較旺,自然也是在夜裡發病,這就是她晝夜顛倒的原因。”

常思豪喜道:“師太既知根源,必有治法!”

馨律搖頭道:“我只是判斷出引起她發病的原理,具體被下的是何藥物,實難確定,至於如何剋制治療,更是難上加難。”常思豪道:“恆山醫術甲於天下,望求師太大發慈悲,救她一救!”馨律見他面色惶急,關切之情溢於言表,感嘆之餘也覺無奈,道:“阿彌陀佛!實話說貧尼從未遇過如此病癥,治療起來並無把握,惟今之計,只好先留她在山上,待天黑時觀察發病癥狀,再針對病理調理試治,成與不成,可是難說。”

“多謝師太!”常思豪大禮稱謝,知道出家人不打誑語,不會把話說滿,把弓拉圓,既然同意施治,多半就有希望。

當下馨律命人將秦自吟擡至藥室房,自己研究病理不能陪客,便讓意律、神律合同嚴律召喚衆尼,安排齋飯爲常思豪等人接風洗塵,常思豪提出要到晴音涼音兩師太靈前拜祭,便由神律單獨引著去了。

於志得坐下來,不大功夫,小尼往來穿梭,盤碗陸續上桌,他執筷瞧去,左一碟水煮茄子,右一盤素炒豆腐,精細一點的也不過就是粉皮切絲加了點兒鹽,不禁大皺眉頭。偷眼向旁邊瞧去,意律等尼又不能陪著這些男子吃飯,一個個拎勺託桶站得遠遠,尤其那個嚴律,臉上沒點笑容,便這滿桌都是山珍海味,也吃不下了。他好容易熬到常思豪拜畢回來,趕忙湊上去道:“常爺,咱們所帶武士皆是男子,在恆山上多有不便,只怕影響了師太們的清修,不如留下幾個人伺候,剩下的由我帶著下山,回客店中聽信,您看如何?”

常思豪眼睛斜去,見桌心一碗白菜冬瓜湯,清湯清水,連點油星也無,秦家那些武士們一個個託著飯碗,筷子指來探去,少往回夾,心裡也就明白了,說道:“也好,你也不必留人了,這裡有春桃和阿遙伺候吟兒就夠。”於志得點頭:“也好。”常思豪過去跟衆尼說明情況,意律心裡明白,連連致歉,將於志得衆人送出山門。

常思豪、春桃和阿遙三人留下用罷飯食,又在客房暫歇。春桃道:“馨律那麼年輕,如何治得了大小姐的奇癥?少主爺說的真是她麼?”常思豪道:“你有所不知,她在大同曾替老太爺裁發接過脈管,醫道很是高明,如今她已是恆山一派的掌門,咱們講話要注意分寸。”春桃垂頭道:“是。”常思豪嘆了口氣:“但願馨律掌門妙手回春,能將吟兒早日治好纔是。”忽地想起阿遙在路上說過秦自吟恢復神智,未必比現在這樣子快活的話來,內心又是一陣煩磨。他在屋中踱來踱去,難以安坐,好容易熬至傍晚,這纔到藥室房探問情況。

此時秦自吟已然醒來,吃了些飯食,仍照例大笑不止,馨律熬得湯藥,她堅拒不吃,東逃西竄,最後只好逮住強灌。

看到她那哀乞的表情,常思豪心如刀絞,不忍再看,退出回房。阿遙勸他道:“大哥,治病不是那麼容易,你也不必太過著急了,沒得大小姐沒治好,你倒先愁壞了身子,豈不是得不償失?”春桃也道:“有我和阿遙輪流前去照看,常大哥放心就是。”常思豪茫然點頭,眼中盡是無奈,兩女自知勸他不得,各自怏怏。

如此過了幾日,並不見秦自吟有什麼好轉,常思豪想這病去如抽絲,實也不能太急,心情漸漸放得平緩了些,閒來無事,便借修習樁功分神,免得自己胡思亂想。本來寶福老人所授之樁便是自然大道,講神不講形,只要身帶樁意,行走坐臥皆是拳,無時無刻不練功,他這專心致一地練去,進境更速,只覺一天一個氣象,一日一個更新。

這日練罷樁法,又在恆山派的練功場院中行了一陣天機步,全身舒泰,如沐春風,看天色不早,便奔藥室房來,隔著一層院落,就聽見牆那邊傳來女子的聲音:“好啊,馨律,你竟敢私出無想堂,這還把我老人家放在眼裡嗎?”

第六章 調戲第二章 混血第五章 是非第二章 驚變迭出第一章 香肉第九章 間戲第五章 知心幾人第二章 心鼓敲第七章 炮震俺答第九章 破綻第一章 驕子第六章 懂我第七章 各盡其情第七章 羅唣第七章 苦心孤詣第七章 七顛八倒第六章 淒涼景象第七章 全孝義第九章 奪勢爭權第二章 劍家雄者第六章 唱曲第五章 協力第一章 踵息第五章 會神仙第五章 翻著襪第四章 小山第七章 當行論第三章 誰憐血肉第五章 對攻第二章 躍馬城頭第四章 睥睨第二章 兩場虛驚第八章 遭譖第五章 河邊骨第七章 兩條船第二章 老主第三章 廠衛第六章 神打第六章 夢裡綿雲第一章 喝粥第八章 冰釋前嫌第三章 焚眉第二章 笑面呵人第六章 錯意第七章 峰迴路轉第十章 發難第十章 鄉情第五章 情面第九章 破綻第六章 東廠陰雲第十章 痛逝第三章 赤子第九章 金刀總管第九章 異動第二章 鄉野居第二章 傳薪有人第一章 驕子第二章 狠鬥第七章 心意第一章 噱頭第九章 酸與甜第十章 巧妙安排第三章 神蹟第三章 正論第四章 心醉神迷第三章 我的哥第一章 魚龍震第三章 讓龍冠第三章 舊婢第六章 雙援第五章 心聲第六章 調絃第九章 真心話第五章 不堪回首第五章 田水月第七章 真言第一章 踵息第十章 秦府夜宴第六章 黑洞第四章 定風波第三章 立議第四章 深思第六章 立誓第八章 酒送英魂第三章 臨風觀雪第二章 罵永亭第八章 良心第二章 笑面呵人第三章 立議第十章 醫語第二章 聽戲第一章 不踏實第二章 時不我待第七章 琢與磨第九章 穿身第二章 選擇第五章 遊戲第四章 暗流第四章 定風波第三章 老鼠的尿
第六章 調戲第二章 混血第五章 是非第二章 驚變迭出第一章 香肉第九章 間戲第五章 知心幾人第二章 心鼓敲第七章 炮震俺答第九章 破綻第一章 驕子第六章 懂我第七章 各盡其情第七章 羅唣第七章 苦心孤詣第七章 七顛八倒第六章 淒涼景象第七章 全孝義第九章 奪勢爭權第二章 劍家雄者第六章 唱曲第五章 協力第一章 踵息第五章 會神仙第五章 翻著襪第四章 小山第七章 當行論第三章 誰憐血肉第五章 對攻第二章 躍馬城頭第四章 睥睨第二章 兩場虛驚第八章 遭譖第五章 河邊骨第七章 兩條船第二章 老主第三章 廠衛第六章 神打第六章 夢裡綿雲第一章 喝粥第八章 冰釋前嫌第三章 焚眉第二章 笑面呵人第六章 錯意第七章 峰迴路轉第十章 發難第十章 鄉情第五章 情面第九章 破綻第六章 東廠陰雲第十章 痛逝第三章 赤子第九章 金刀總管第九章 異動第二章 鄉野居第二章 傳薪有人第一章 驕子第二章 狠鬥第七章 心意第一章 噱頭第九章 酸與甜第十章 巧妙安排第三章 神蹟第三章 正論第四章 心醉神迷第三章 我的哥第一章 魚龍震第三章 讓龍冠第三章 舊婢第六章 雙援第五章 心聲第六章 調絃第九章 真心話第五章 不堪回首第五章 田水月第七章 真言第一章 踵息第十章 秦府夜宴第六章 黑洞第四章 定風波第三章 立議第四章 深思第六章 立誓第八章 酒送英魂第三章 臨風觀雪第二章 罵永亭第八章 良心第二章 笑面呵人第三章 立議第十章 醫語第二章 聽戲第一章 不踏實第二章 時不我待第七章 琢與磨第九章 穿身第二章 選擇第五章 遊戲第四章 暗流第四章 定風波第三章 老鼠的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山西省| 从江县| 南部县| 晋江市| 安平县| 盈江县| 金川县| 兴安县| 杭州市| 弥勒县| 涞水县| 历史| 原阳县| 辉县市| 玉树县| 江山市| 兴国县| 东台市| 嵩明县| 屯门区| 江山市| 池州市| 上栗县| 仁布县| 怀柔区| 蒙山县| 景德镇市| 毕节市| 台湾省| 博白县| 板桥市| 克什克腾旗| 苏尼特左旗| 永州市| 南充市| 志丹县| 固原市| 澄迈县| 沿河|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