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下)

鄧肅以漢部參軍的身份隨著楊開遠南北奔走,他能詩文,擅擊劍,來黃龍府後和文武雙全的宗雄等人頗爲投緣,不過北國畢竟不比遼南,對他這樣一個讀書人感興趣的只是少數。

楊應麒和楊開遠深談過以後便約了楊開遠、鄧肅在郊外打獵,楊開遠“忙著公務走不開”,第二天赴約的只有鄧肅一人。

這黃龍府楊應麒來過好幾次了,輕車熟路,領著鄧肅四處奔馳,大宋太學中的高材生通常都是文武兼通,鄧肅不是個讀死書的人,論到馬術弓箭也都不在楊應麒之下,楊應麒見他射箭頗有法度,喝彩道:“外人都說汴梁風氣柔弱,看來不見得啊!”

鄧肅哼了一聲道:“大宋並非無人,恨無能者居有能者之上耳!”

楊應麒聽了這句話心想:“他能說這樣的話,那是有些意思了!”問道:“鄧大哥這趟北來可有所得!”

鄧肅道:“這次出海,才知道汴梁諸公全都自困井底,不知井外天地大變!”頓了一頓,又道:“我在遼口時,聽二將軍講起你們千里遠遁的事情,深有感觸,聽說你們逃到宋境之時,邊將不但不納,而且還有意加害!”

楊應麒仰天嘆道:“不錯,每次想起這件事情我們都很難過!”

鄧肅問道:“那你是不是很恨大宋!”

楊應麒黯然道:“不是恨,是怨,不過我去了汴京一趟之後,怨懟中又摻著神傷!”

“神傷!”

楊應麒道:“我很喜歡汴京,很喜歡大宋,可我卻很不喜歡現在這個大宋朝廷!”

鄧肅眼中的神采也黯了一下道:“當下奸臣當道,朝綱不正,確實令人扼腕!”

“奸臣!”楊應麒道:“你爲何只說奸臣,不說皇帝!”

鄧肅一震道:“皇……皇上……”

楊應麒道:“捫心自問,若沒有道君皇帝的縱容,蔡京朱勔他們如何能夠逞奸,普天下人都在罵朱勔,但這禍亂天下的花石綱朱勔運到汴京去,還不是給道君皇帝享受!”

鄧肅嘆道:“當今聖上,確實有不是之處,可我們爲臣子的,也當儘自己的力量拾遺補缺,以濟蒼生!”

楊應麒道:“你打算怎麼拾遺補缺!”

鄧肅默然良久,說道:“盡力而爲!”

楊應麒單刀直入斥責道:“志宏如此豪人,居然也要用‘盡力而爲’這種空話來搪塞,其實你是感到無處措手,對吧!”

若換了一年前在汴京時,鄧肅一定高聲辯論,但這時卻無正言以對,避重就輕道:“全身以保可待之機,總比身在外戎、不思根本好!”

楊應麒哼了一聲道:“志宏兄是在說我麼!”見鄧肅不否認,楊應麒問道:“那麼志宏兄所說的根本,究竟是什麼?”

鄧肅道:“落葉歸根,根在故國!”

楊應麒追問道:“是故國之君,還是故國之民!”

鄧肅怔了一下道:“這有區別麼!”

“當然有!”楊應麒冷笑道:“君是君,民是民,國君之立,便在爲民,若皇帝與民同欲,則君民一體之說尚可自圓,但若皇帝荼毒百姓,禍害萬民,這樣的皇帝便是萬民的仇寇!”

鄧肅默然無語,忽有一頭小獸從草叢中竄出,他張弓發箭,卻落了個空,楊應麒看得出他心裡正在龍虎交戰,也不出聲打擾,兩人一前一後,任馬隨行。

走出數裡,鄧肅才嘆道:“這段時間我四處遊歷,以見聞驗證所學,頗感自東漢以降,陋儒頗失秦諸聖之意,古人云:‘四方無君者,其民少者使長,長者畏壯,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日夜相殘,以至於族盡種滅,’如今北國形勢,不正如此麼,蠻夷之人,不知長幼之倫,遇事論力不論義,知暴力不知公理,殺人盈城不以爲過,滅人種族不以爲非,想來如今北國蠻夷之情勢,與我春秋先儒所見亂世略同,其時聖人大倡君臣父子人倫之道,正是要平息紛爭以利天下萬民,是則立君王非爲君王,乃爲百姓,而我等臣工出仕,亦非爲君,乃是爲民,故范文正公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非‘先君之憂而憂,後君之慮而慮’,爲人君當與賢士大夫共治天下,非驅小人荼毒萬民!”

楊應麒聽得怔住了,他也沒想到自己一句冷笑會引發鄧肅的這番宏論。

鄧肅續道:“我在管寧學舍與進祖兄(李階)讀應麒兄手跡,其中駭人聽聞之處甚多,想來是應麒兄家世受禍慘酷,因恨花石綱暴政,便連帶著不滿朝廷,甚至不滿當前的君臣之道!”

他說到這裡楊應麒心道:“其實我自己倒不是受禍慘酷,那些原君非君難君的言論,很多倒都是剽竊夢中‘後賢’之語!”幼年被迫出海的記憶在他心中印記很淡,並未將楊應麒的性情往憤世嫉俗的方向推。

卻聽鄧肅繼續道:“但進祖兄仍道:‘七將軍所言雖有過猶不及處,但卻也是堂堂正正的道理,比只知道諂媚君王的腐儒強出百倍,’如應麒兄言:‘原君之立,非因縹緲天道,乃在時勢民心,’又云:‘民爲主,君爲客,不以一己之利爲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爲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君之本職也,至於以天下之利歸於己,以天下之害歸於民,則爲獨夫,人之視獨夫,當如視仇寇,’此言進祖兄與志宏均頗感動,因此言而觀大宋之亂政,再對照遼南民生,乃知漢部百里之治,非由來無因!”

楊應麒呆呆地看著鄧肅,這半年多來他一直在算計著如何拉攏李階、陳正匯,既盼著他們能留在漢部,又時常盤算著如何監督、防範他們,總是認爲和他們敞開胸懷暢談的時機還沒到,但鄧肅這番話一說,楊應麒才知道這些人對漢部認知和認可的程度遠在自己估計之上。

鄧肅道:“當初你們走出大鮮卑山時,折大將軍曾與部民立下誓約,說要帶領大家去建立一個同寒同暖、共飢共飽、知禮崇文、自強自立的國度,那誓言你們分別銘刻在津門市集、遼口城牆、朱虛山壁上,我們這些大宋來的新民,可讀了不止一次了!”

楊應麒問道:“志宏是因爲讀了這些銘文,所以才決定加入漢部的麼!”

“也是,也不是!”

“這話是怎麼說!”

鄧肅道:“我加入漢部成爲二將軍的參謀,固然是因爲讀了這些銘文後覺得加入漢部不會使祖宗蒙羞,也是因爲從二將軍那裡得知漢部將有助宋之行動,因此想出一分力氣!”

“助宋!”

“幫大宋取回燕雲十六州的事情……”鄧肅懇切地問道:“七將軍,能讓我在這件事情上略盡綿力麼!”他忽然叫出了七將軍,那便是以漢部屬僚自居了。

,,,,,。

第142章 入太行第1章 瘟疫(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下)第345章 輾轉(上)第7章 去向(上)第343章 罷相(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18章 通商路(下)第210章 困猛虎(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上)第229章 公主車駕(上)第351章 囚君(上)第192章 密見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下)第144章 兄弟間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8章 伏擊(下)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98章 五論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下)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下)第10章 絕地(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下)第12章 鷹兔(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48章 佳期喜藏兇(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33章 胡部潛流>第314章 割地之議(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下)第299章 穀物與泥沙(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第217章 窺九鼎(上)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6章 邊關(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238章 棋局大變幻(下)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下)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上)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77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上)第339章 民之貴(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347章 嶽幕(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第212章 飼野狼(上)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下)第3章 論武(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上)第22章 立法規(下)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上)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321章 當世活佛(下)第208章 陳家貨(上)第277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上)第343章 罷相(上)第345章 輾轉(上)第42章 貳臣歸附(下)第251章 兩個戰場之間(上)第121章 說甚親且貴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144章 兄弟間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307章 理想與現實(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下)第34章 海賊水兵(上)第11章 夜遁(上)第177章 勢第21章 配佳偶(上)第355章 姻幻(上)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下)第239章 王者歸故園(下)
第142章 入太行第1章 瘟疫(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下)第345章 輾轉(上)第7章 去向(上)第343章 罷相(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18章 通商路(下)第210章 困猛虎(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上)第229章 公主車駕(上)第351章 囚君(上)第192章 密見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48章 寄籬的麻煩(下)第144章 兄弟間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8章 伏擊(下)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98章 五論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下)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下)第10章 絕地(下)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下)第12章 鷹兔(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48章 佳期喜藏兇(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33章 胡部潛流>第314章 割地之議(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下)第299章 穀物與泥沙(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第217章 窺九鼎(上)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6章 邊關(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238章 棋局大變幻(下)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下)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上)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77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上)第339章 民之貴(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347章 嶽幕(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第212章 飼野狼(上)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下)第3章 論武(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上)第22章 立法規(下)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上)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321章 當世活佛(下)第208章 陳家貨(上)第277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上)第343章 罷相(上)第345章 輾轉(上)第42章 貳臣歸附(下)第251章 兩個戰場之間(上)第121章 說甚親且貴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144章 兄弟間第324章 漠北金帳(上)第307章 理想與現實(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下)第34章 海賊水兵(上)第11章 夜遁(上)第177章 勢第21章 配佳偶(上)第355章 姻幻(上)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下)第239章 王者歸故園(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龙里县| 济阳县| 昭通市| 渑池县| 新巴尔虎右旗| 成都市| 类乌齐县| 上栗县| 白山市| 腾冲县| 贵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余干县| 乌什县| 正蓝旗| 沅陵县| 图们市| 望城县| 新绛县| 永宁县| 陆丰市| 太康县| 锦屏县| 富平县| 米泉市| 牡丹江市| 五寨县| 澄迈县| 正安县| 乳山市| 九江县| 吉安县| 安丘市| 炎陵县| 嘉荫县| 来安县| 万山特区| 启东市| 武定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