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一四章 粗人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秋雨還在落。

所以王巨在中書就曾提到,各地情況不一樣,水利執行也就不能一樣。江東圩汛期是夏天,浙東水利主要是在秋天,也就是秋潦。但黃河自夏初開始,一直到秋後,隨時都會發生災害。

只要雨天一多,河堤就有危了。

王巨打開酸棗縣的圍堤,實際那多少帶著賭氣性質打開的,甚至根本都沒有測量計算河水流速流量。就這麼一個蓄洪區域,量不量有何不同嗎?

不過當時確實“小殺”了一下河水,不久後又原還原了。

滔滔河水涌向東流,東流容納不下,黃河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了,東撞西衝,一下子撞開了大名府許家港的圍堤,然後歡快地在大名、恩、德、滄、永靜五州軍境內,任性的跳舞。

那就救災吧。

關健現在每一件事,都會被放大。

範純仁道:“朝廷讓司光馬下去視河,司馬光說東流淺狹,堤防未全,一旦如張鞏意徹底北流閉斷,必致河決,是移恩冀深瀛之害於滄德等州也。因此須等三二年後,東流益深闊,堤防稍固,北流漸淺,纔可閉北流,轉東流。朝廷不聽,張鞏與張茂則阿諛權貴,立閉北流,使致五州軍遭受氾濫之害。”

這是在起居朝上說的,與王巨無關,他暫時還沒有資格進入這個朝會。

呂惠卿便很不悅地說:“司馬光也說過北流之害了,本就是權宜之計,而且王巨也說得很清楚,無論北流與東流,皆會不得功,既是權宜。須設防備,因此於黃河邊廣置蓄洪區。自孟州而下,一直到滑州境內。長達幾百裡,多有鹽鹼薄地。河水如何不得殺?然自建圍堤後,諸多官員爭吵不休,一說民力,二說財力,以及其他云云,結果只置一堤,還遭來許多大臣的彈劾。如若當初依此策得施,何來許家港決堤之案發生?錯非宰相。而是下面不知輕重的官員。”

他們都不是言臣,沒有權利彈劾那一個官員,只是就事論事說一說。

範純仁的意思就是王安石坑的,若聽了司馬光意見,哪裡會河決,看看,這一河決,國家又不知得花多少銀子了。

但呂惠卿意思是王安石根本沒有錯,錯就錯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反對沒有廣置蓄洪區,才又引發的災害。

實際真相是與王安石真沒有多大關係。王安石是怕司馬光下去勘查後,又雜七雜八的亂說一氣,反而讓官員不大好辦了。於是由張茂則領手主持。張茂則可能誤會,也可能有一點阿諛的嫌疑,因此立閉北流,讓河水涌到東流,導致的河決。

然而王安石真沒有決定立閉北流,範純仁往王安石身上牽那肯定是不對了。

不過反對廣置蓄洪區,也不一定是爲了反對王安石而反對。

畢竟國家財政還沒有好起來,這個要持續到明年,若沒有那個積欠。又無大的災害與兵害,明年會好起來了。一個是兵費省了很多,第二個木棉可能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不過加上那個積欠。不要說明年,五年內都休想好得清。

因此國家財政仍十分吃緊,這一置蓄洪區,不提建堤防的勞力吧,當真不要錢?

那怕再薄的地,也有人居住啊,就象酸棗縣的那一千多戶農民,朝廷當真不管了?

如果國家財政寬裕,大家反對,還能說別有用心,現在財政吃緊,卻廣建蓄洪區殺水,大臣們豈能不反對?

而且黃河成了天上之水,就是堀堤,也堀得大家心驚膽戰的,省怕出事。

但問題就在於,現在大臣很少去談及真相,不管那一件事,只要自他們嘴中經過,早與真相無關了……

趙頊眼看爭吵開始了,他立即揮手道:“去派人將王巨傳來問話?!?

你們什麼人也不爭了,讓懂的人過來說。

而且王巨來京城快十天了,他還一次沒有召見呢。

太監到了條例司,將王巨傳了進來。

其實參朝最快活的就是宋朝大臣,別看漢唐是坐,那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自己腿上,不是跪也等於是跪,當然皇帝也是如此,大家彼此彼此。

明朝還好一點,先下跪,跪後再起來。清朝的最殘忍,就這麼一直跪著。只有宋朝不用跪,雖然撤了椅子,不過頂多就是站著,在議事時不用著重場合禮儀的情況下,大臣們仍能坐著與皇上說話。

因此王巨也就隨意,舉著牙笏上前道:“臣拜見陛下,參見諸公。”

沒有什麼吾皇萬歲萬萬歲之類,只要前面說出來,後面就完蛋了,保證無數大臣彈劾你阿諛奉誠。

“王卿,你看一看,”趙頊讓黃門將河北的災報,遞到王巨手中。

現在災報上只說了五州軍許多地區被黃河淹了,但沒有統計出來具體的數據。

王巨看後一嘆。

錢哪,國家要錢,他也要錢。

這次進京時,正準備那天趙頊單獨召見時,提出請求,讓朝廷先從國庫裡抽出一部分錢帛,製造部分器甲,先將鄭白渠那幾十營駐軍武裝起來呢,就出了這趟子事。

王巨看完後,讓黃門將災報重新交給趙頊,徐徐道:“陛下,論河災河工,只說河災河工?!?

讓我說可以,但得就事論事,不能過度解讀,這一解讀,那就麻煩了。

“你只說河。”趙頊道。

“臣先說一,二股合一這是必須的,二股合一,更加容易氾濫成災,但縱任黃河二股入海,汛期時能起到分流之作用,然而在枯季河水更緩慢,實際北流之水,因爲河水慢,積沙快,已經在淤淺。一旦二股全部淤淺。黃河會自尋出???,那不是河北,而是從南入淮。那樣危害更大。”

“說得不錯,繼續往下說。”

“去年年末陛下讓臣去視河。臣也視了,無論北流或是東流,臣看過多處,一直看到拒馬河與海口。不管是北流或是東流,都不能容納黃河之水。臣也在奏章裡反覆論述過其道理,即便國家有了財力,用臣的入黃入濟之策,也非是根治之策。頂多保證二三百年無大事故發生。二三百年後,可能又有新災害出現了,無他也,泥沙太多。於是流一處,壞一處。”

但根治之策,那個提都不用提了,提了沒用,在這時代,還耕爲林,還山爲林。然後再治理大漠戈壁灘,不要說西夏與吐蕃未收回來,就是收回來。也沒那能力去做。

不過能引黃入濟,做得好的話,確實能保障二三百年無大憂,那也足夠了。只要宋朝二三百年不倒下,或偏居一隅,王巨再做一些引導,那還不知道對這時代會產生多大的衝擊。

“做爲權宜之計,合二股爲東流肯定勝過了合二股爲北流,司馬公也論證過。然而既爲權宜之計。也不能讓災害屢屢發生,臣去年看過河北一些災害地區。百姓貧苦之極,以至臣都遇到了三撥路匪。甚至有人在傳聞朝廷讓臣來治臣。於是百姓歡呼雀躍。他們不是因爲臣而歡呼,而是以爲朝廷終於想真正根治黃河了,這才歡呼的。但朝廷那有錢帛根治黃河哦?”

趙頊手按在龍椅上,微微發抖,這也是朝廷的恥辱!

“然後到堀堤泄水,臣就問程昉,爲什麼到現在沒有堀,他說了種種難處,一是廟堂上有大臣擔心,這個擔心是必須的,雖說那個堤防不須象河堤高大堅固,不過終是小心爲妙。萬一偷工減料,月堤倒下,大水衝擊而下,連京城也會漂泊一空。其二就是泄洪區內百姓的安置。大水一淹,漂之一空,百姓肯定不樂意。然而相關的官員也出現了失職,一是沒有進諫朝廷準備安置救援的物資,所以百姓不願意搬遷,甚至堀開大堤後,許多百姓號淘大哭,罵臣,罵朝廷?!?

“朕已經讓相關部司撥下錢糧振濟了?!?

“那就好,其二各官員沒有向百姓解釋清楚,今年堀堤,會有所損失,就是朝廷救助,也會有損失。但這是提前堀堤,他們能及時將家中貴重財貨轉移,也能保障家人安全。而非是象黃河突然決堤,那纔是人間慘劇。然而到了明年,他們的瘦薄耕地就可能變成了沃野千里。所得比所失更大。但就是因爲官員沒有解釋清楚,百姓產生了怨氣。但它也非是長久之策,想要殺住河水,必須要很廣面積的蓄洪區。然而只要泄洪後經過沉澱,土壤改良了,那時朝廷再堀堤殺水,百姓纔會真拼命了?!?

趙頊被說樂了。

“所以幾年之後,即便朝堂上大家都同意了,也找不到多少蓄洪區。那時沒有蓄洪區殺水,黃河仍然會出事。至於司馬公所說的加高堤防,再用河水衝沙,使東流之水變得深闊,臣還是不同意的,臣說過束水衝沙,非是真正能將黃河之沙沖走,只能說略保一個均勢即可,沖走的部分與積澱的部分能持平,那就謝天謝地了。但就是這樣,臣還提出了,加縷堤格堤束水。積沙主要在枯水時季,用縷堤與格堤束住河水,再於險竣河段置月堤防水防浪。然東流之水,束水之策呢?廣建縷堤格堤,朝廷是沒有那錢帛。不建,想要束住河水衝沙衝深,必須使河面狹隘。但那樣,到了汛期,河水不得泄,又會如何?因此臣以爲司馬公之言,還是錯誤的策略?!?

也就是司馬光說的那個辦法,同樣是行不通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先用權宜之策應付幾年,幾年後,必須引黃入濟,廣治河工。

其他的策略,都會缺堤,都會氾濫成災。

或者說,以後年年就爲這黃河折騰了,更不要追查那一個人那一個人的責任,查也沒有用。

呂惠卿等王巨說完後道:“實際當時朝廷若真讓司馬光下去勘查,也許不會有今天故事,只可惜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襃崇近職,待遇儒臣也。於是朝廷沒有讓司馬光下去,從而貽誤河北五州軍百姓?!?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河工渠工乃是粗人做的活計,司馬光這樣的重臣儒臣,不應當主持河工。

這句話背景乃是王安石反對司馬光下去主持,司馬光不服氣,呂公著隱隱感到這個河工沒那麼簡單,就是司馬光下去主持,弄不好還會出事,於是說了一句,徹底打消了司馬光的念頭。這是一灘子渾水,司馬君實,你莫趟。司馬光馬上醒悟過來。

但呂惠卿在這裡將這筆舊賬翻出來,問題就來了,經濟不是儒臣乾的活,君子以言利爲恥。

軍事更不能碰。

水利農業生產是粗人的話計,那麼國家養這些大臣們,倒底是做什麼的?難道只是爲了修書考查禮儀嗎?

或者說王巨只是一個粗人?

呂惠卿說完,退回班列,心中想,王子安,你不是想與大小蘇交好嗎,這就是你的下場,不要看你修了鄭白渠,實際在這些人心中,你只是一個粗人!(未完待續)

...

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703章 大事 下第516章 死亡樂章 5第六十五章 拜節第793章 大捷 下第三八八章 交好他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678章 溫水之戰 下第750章 張睦 下第三四四章 天下第一女 上第508章 逆轉 中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三七六章 共濟會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 上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 上第五十六章 苦逼的丁家 上第718章 拯救第二一〇章 謀事在人第二六八章 龍手 下第九十三章 第一躍 三第708章 聖儒 上第四四六章 二王 下第737章 最暗黑 下第660章 漁翁第三十三章 愚者第464章 四樣物事 上第一一二章 省錢第467章 兵臨第三章 伏擊 上第八章 懷疑第四四一章 火拼第一〇二章 蛋痛了第854章 囚籠 中第475章 鼓聲 中第二四七章 九屍迎客 一第二八二章 用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610章 小道第一六一章 立威 上第469章 旅 下第784章 曼尼普爾第855章 囚籠 下第一〇八章 姐第八十二章 鬧大吧 一第766章 天機第六十四章 買馬社第三十八章 垂涎第753章 找骨頭 下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 下第四〇〇章 二王 下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 上第676章 藉口第575章 錦衣晝行 上第464章 四樣物事 上第一四四章 巧遇第七十一章 天塌了第一一四章 請教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 下第793章 大捷 下第一六三章 蕃騎 上第652章 宋朝特色 下第818章 致命之旅第473章 迷宮 下第一五一章 弟仇 上第480 勸說第二五三章 更上一層樓第570章 戲耍 下第599章 白衣 下第741章 裂車 下第四一三章 總向愁中白第808章 好消息第724章 孤臣?第十七章 有點少第二七二章 來了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 下第661章 自曝第690章 正統第734章 愛國人士 下第二五九章 屹立 中第十章 檢查第一三六章 快意恩仇 上第二五五章 分裂第852章 粗暴狂野第二二九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 下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661章 自曝第805章 授業第一九七章 大捷第四四八章 以牙還牙第六十四章 買馬社第二五三章 更上一層樓第715章 犧牲品第一七七章 買撲第二四〇章 保衛家園第六章 上岸第四四〇章 天知道呢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 下第三二七章 錦囊第四二二章 楹聯
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703章 大事 下第516章 死亡樂章 5第六十五章 拜節第793章 大捷 下第三八八章 交好他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678章 溫水之戰 下第750章 張睦 下第三四四章 天下第一女 上第508章 逆轉 中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三七六章 共濟會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 上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 上第五十六章 苦逼的丁家 上第718章 拯救第二一〇章 謀事在人第二六八章 龍手 下第九十三章 第一躍 三第708章 聖儒 上第四四六章 二王 下第737章 最暗黑 下第660章 漁翁第三十三章 愚者第464章 四樣物事 上第一一二章 省錢第467章 兵臨第三章 伏擊 上第八章 懷疑第四四一章 火拼第一〇二章 蛋痛了第854章 囚籠 中第475章 鼓聲 中第二四七章 九屍迎客 一第二八二章 用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610章 小道第一六一章 立威 上第469章 旅 下第784章 曼尼普爾第855章 囚籠 下第一〇八章 姐第八十二章 鬧大吧 一第766章 天機第六十四章 買馬社第三十八章 垂涎第753章 找骨頭 下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 下第四〇〇章 二王 下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 上第676章 藉口第575章 錦衣晝行 上第464章 四樣物事 上第一四四章 巧遇第七十一章 天塌了第一一四章 請教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 下第793章 大捷 下第一六三章 蕃騎 上第652章 宋朝特色 下第818章 致命之旅第473章 迷宮 下第一五一章 弟仇 上第480 勸說第二五三章 更上一層樓第570章 戲耍 下第599章 白衣 下第741章 裂車 下第四一三章 總向愁中白第808章 好消息第724章 孤臣?第十七章 有點少第二七二章 來了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 下第661章 自曝第690章 正統第734章 愛國人士 下第二五九章 屹立 中第十章 檢查第一三六章 快意恩仇 上第二五五章 分裂第852章 粗暴狂野第二二九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 下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661章 自曝第805章 授業第一九七章 大捷第四四八章 以牙還牙第六十四章 買馬社第二五三章 更上一層樓第715章 犧牲品第一七七章 買撲第二四〇章 保衛家園第六章 上岸第四四〇章 天知道呢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 下第三二七章 錦囊第四二二章 楹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里| 老河口市| 漾濞| 抚顺县| 秦安县| 嘉义市| 墨竹工卡县| 珲春市| 克山县| 房山区| 崇左市| 高邮市| 兴义市| 普兰店市| 阿合奇县| 湖南省| 金平| 石屏县| SHOW| 香港 | 荆门市| 阳山县| 博野县| 广饶县| 丰镇市| 宁陕县| 庐江县| 亚东县| 康保县| 溧阳市| 镇平县| 涪陵区| 都兰县| 兰西县| 招远市| 宜兴市| 平顶山市| 玉龙| 左权县| 扎鲁特旗|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