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平平淡淡,但我身邊朋友的青春可以用“狗血”二字來形容。一直是以觀衆的視角看身邊的事,覺得就像是電視連續劇,每次回想起來都會覺得他們的青春纔是絢麗多彩的,而我只是其中一個小配角。不過,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樣的,只要把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每一天都是這樣的美好。
想想以前小的時候,發現自己真的再普通不過了,雖然現在也一樣。什麼都不會,但又感覺自己什麼都會。玩的全會了,什麼躲貓貓,過家家,跳皮筋,做竹人,打牌等等都會,還有點精通,但是琴棋書畫什麼都不會,一樣出手的才藝都沒有,因爲我們根本沒有那個條件,早上起來炒碗蛋炒飯吃或者煮麪,大多數時候都是把昨天晚上吃剩的菜拿來炒飯吃,然後去學校,早上四節課,一節課四十分鐘,課間休息十分鐘,十分鐘能拿來幹嘛:寫作業,打鬧玩耍,上廁所,去辦公室,去操場上溜一圈,這些事情只能做一樣。三年級之前是中午走回家吃飯,三年級之後就是在學校吃。中午回家吃飯吃好就會學校,然後繼續上課,到下午四點多就放學回家了,在學校吃的時候中午就不回家,這樣可以在桌上趴著睡會兒覺,但是我們小孩子玩心大,一般都不會睡覺,爲了不打擾到睡覺的同學,***場上溜達,當然學校也不缺愛學習的好孩子,中午睡覺和玩的時間他們就寫作業。雖然我們是在學校吃中午飯,但一切的事情還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比如沒有現象中的大食堂,沒有阿姨來給你打飯,吃完了也沒有人給你洗,你要自己洗盤子。所以,食堂只是一個小小的做飯的地方,飯菜是每個班的男生自己去身體提到本班,然後我們排著隊一個一個的上前打,吃完後男生提到食堂,女生就負責把這些餐盤洗乾淨,分工合作,井井有條。還有掃地的事情,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我們學生掃,根本沒有什麼保潔阿姨,操場被分成六塊,一個年級負責一塊,廁所是一個年級一週,然後教室是中午和下午放學要打掃。地不是有瓷磚的,是水泥地,所以幹掃灰塵很多,每一次都要擡水來撒在地上,在三樓就辛苦多了,當然,大家都很配合打掃衛生的同學,每一次走都會把自己的椅子搬到桌子上,我們是兩人一個桌子椅子。這種分工合作做了六年,逃衛生的會被罰掃地,遲到的會被罰掃廁所,可是到了初中高中,罰了有的人也不會掃。
在我們那個小村子,所有人都和自己沾親帶故,有那麼一點點關係。十大姑八大姨的,只要她們聚在一起聊天,看到我都要繞路走,因爲她們都認識我,但我不一定認識她們,走過去就要一個一個的叫一聲,不叫就會被說“咦,這家這個姑娘憨得很,人都不會喊一個”。這些話也經常從奶奶嘴裡說出來,她沒給別人說,只給我們家的這些小娃娃說,她總還會加上一句“你們要學會喊人,看到人家不喊人家會說王家這個姑娘沒有教好,一點教養都沒有”。那個時候小,又不懂事,覺得叫人好麻煩,叫的出來還行,但是叫錯了多尷尬,又不好意思問我應該叫他們什麼,所以我直接不想出門,出去也只在那幾個小夥伴家玩。長大以後,也就是現在,臉皮越來越厚,我有好一段時間都在學著叫姑姑姨姨,看著不知道怎麼叫的就去問奶奶,奶奶不在身邊就問一一聲“我應該叫你什麼?”。
其實也不單單是因爲臉皮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天晚上我們幾個小夥伴又一起去散步,遇到了一個我覺得根本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姨,小玉蝶叫了她一聲,我們就跟著也叫了,那個阿姨很和藹的回了我們一聲,雖然還是覺得很尷尬。我敢保證她絕對不認識我們。之後小玉蝶就告訴了我們她在這個阿姨身上經歷的一件事情。
我家三嬸看到這個阿姨就會叫一聲,所以小玉蝶也叫了,後來放長假回家時看到這個阿姨給自己打招呼,小玉蝶忘了怎麼叫了,就沒有叫。再後來這個阿姨看到小玉蝶都當做沒看見,她就感覺心裡很不是滋味兒,現在學會怎麼叫了,就好了。這種感覺我好像以前經常有,想想還是要學會叫人,這是最基本的素養吧。
...